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百九十一面第一行:

  「十乘之理觀,能發九境之魔事,以五蘊生死迷暗之法為境故」。我們將天台宗的十乘觀法簡單的也給同學們介紹一下,了解不同的宗派、不同的法門修行的原理原則。原理原則完全相同,方法不一樣。我們學完之後再做個比較,淨宗的方法,你才知道真正殊勝。十乘理觀,我們學了第一條,「觀不思議境」。實在講,不思議境裡面就是講的諸法實相,宇宙萬法、人生的真相。如果在這一觀裡面突破了,真的明白、覺悟了,你的問題就解決了。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決定往生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真成佛了,不是假的,天台家所說的分證即佛。不是上上根人,我們雖然學了,意思是聽懂了,境界轉不過來;境界轉不過來,我們依然是凡夫。那就得用以後的這些辦法,後面這九種辦法。後面九種辦法學了之後都不能成就,我們就應該老老實實念佛求生淨土。這才知道佛法修行真難,真難就是真不容易放下。

  第二,「發真正菩提心」。這句說得好,為什麼?我們一般人天天都講發菩提心,不是真正的,如果是真正的就起作用。不是真正菩提心,所以境界轉不過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像《地藏經》上所說的「無不是罪,無不是業」,還是每天繼續在造業。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往生要發真正的菩提心。你看《無量壽經》第二十四品,我們現在還沒學到,「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都說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很多同學一向專念有那麼一點點,發菩提心沒有,心沒有轉過來。如果,這我常常教人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換一換,這心裡面拉拉雜雜東西都搬出去,只把阿彌陀佛搬進來。給諸位說,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那你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的。

  我們現在心上有沒有阿彌陀佛?沒有。怎麼知道?從你起心動念,你開口說話就知道,你心裡沒有阿彌陀佛,拉雜的東西太多了。這樣念佛功夫得力要到什麼時候?難!現在這個世界災難這麼多,社會這麼亂,你不發心念佛求生淨土,你到哪裡去?要給你說真話,今天我們只有兩條路,一個是極樂世界,一個就是阿鼻地獄。我沒造罪業,我怎麼會墮阿鼻地獄?沒,你不知道。出家人沒有做出家的事業,出家的事業是什麼?弘法利生。不是誠心誠意弘法也要誠心誠意護法,兩個都沒做到,弘護都沒做到,這就是造地獄業了。為什麼?招來社會大眾毀謗佛法,輕視佛法,不尊重佛法。是我們幹出來的,我們做得不好。諸位想想這是不是業?如果佛門弟子做得都像古時候那種的心態、心行,都能夠持戒修定,都能夠給社會大眾做最好的榜樣,社會大眾對佛法恭敬讚歎,社會安定,世界祥和,佛法興旺,這對得起佛陀。

  在家學佛,三個根沒有紮上。我不說三個根,在家學佛十善業道沒做到,十善、三皈、五戒沒做到,假的不是真的。出家學佛還得要加一個,這是最少的,還要加一個沙彌律儀,四個根,然後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般講十年,你就有能力弘法護法,你對於如來正法續佛慧命,弘法利生做出真實的貢獻。在家學佛,十善、三皈、五戒沒做到,假的不是真的。十善業為什麼做不到?十善業是建立在儒道的基礎上,儒家就是《弟子規》,道教就是《太上感應篇》。這兩樣東西沒做好,所以十善業道做不到。這像蓋樓房一樣,《弟子規》是第一層,《感應篇》是第二層,《十善業》是第三層,《沙彌律儀》是第四層。你沒有底下的基礎,你上面怎麼蓋?

  世尊當年在世,一生給我們表法,沒出家的時候聰明好學,顯示出慈悲心。做太子的時候出外面去遊玩,看到生老病死,悲心發出來了。如何能幫助苦難眾生避免生老病死苦?觸發修道的動機。十九歲出去參學,過苦行僧的生活,尋師訪道,印度所有的宗教學派都參遍,疑問不能解決。古印度宗教之國,哲學之國,印度哲學是全世界之冠。他們的宗教與哲學顯示出智慧,從哪來的?從禪定來的。四禪八定古婆羅門他們所修的,婆羅門教比釋迦佛要早一萬年;換句話說,婆羅門教的歷史到今天應該超過一萬三千年。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四禪八定能夠突破六道的空間維次,換句話說,這個定修成,六道裡面的狀況你全都看到了。你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不是推想、不是推理、不是想像,在佛家講現量境界。上面能看到二十八層天,不但能看到,你能到達,你可以到二十八層天裡去訪問。下面可以到阿鼻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羅剎,哪裡都清楚、都明瞭。這是今天科學家都沒做到。六道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像這些問題在當時沒有人能回答。所以釋迦牟尼佛參學十二年,十九歲到三十歲十二年,他把參學放下了,在畢缽羅樹下入定,也就是入更深的禪定,超過四禪八定多多!這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印度宗教裡面所講的大般涅槃,釋迦牟尼佛證得了。而印度教本身他們把四禪天跟四空天誤認為是大般涅槃的境界。開悟之後,佛陀就開始教學,三十歲開始教學,七十九歲圓寂的。所以經典記載裡說,佛陀一生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一生教學。

  我們從這些記載裡面去看,釋迦牟尼佛到底是個什麼身分?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他是人。印度人稱佛陀,我們中國人稱聖人。所以佛、菩薩、阿羅漢都不是神,也不是仙,是人。這得搞清楚、搞明白!你把他當作鬼神看待,你冤枉了他,他沒有造罪業,你造罪業了。怎麼可以隨便把迷信的帽子扣到人家頭上?大聖大賢。佛陀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者,就是覺悟的人。菩薩也是覺悟的人,沒有圓滿,佛陀是覺悟圓滿的人,就是他得到圓滿的覺悟,圓滿的智慧。菩薩有智慧,有覺悟,還沒有到圓滿,這麼個意思。從釋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誼上去觀察,用今天的話來說,他是一位社會教育家,他教學的內容包羅萬象。像現在人所講的,他是一個多元社會教育家,因為他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只要你跟他學,他都會很熱心的教你,他不收學費。所以他的身分應該是說,他是一位多元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不收學費。講經三百餘會,這個會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辦班,辦活動。大單元的活動,有要辦好幾年的,小班臨時搞的這個,人數不多,二天、三天、一個星期,這樣的班他也常常辦。這是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的。這一生在搞教育,與宗教風馬牛不相關。現在人把它搞到宗教裡頭去了,它本身不是!世尊尊重宗教,他沒有一樣不尊重,真是中國古禮裡頭所說的「一切恭敬」,處事待人接物「毋不敬」。

  我們前面學的這第一段「觀不思議境」,這個境界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所證得的境界,畢缽羅樹以後就稱為菩提樹。這是在禪定當中見到的,見到宇宙的起源,萬法的起源,跟我自己的起源,我從哪裡來的,叫依報、正報。這個問題古今中外哲學、科學都在研究討論,一直到今天都沒有結論。大乘經裡頭有結論,這個起源他真看到了。他給我們講,萬法皆空,萬法都是假的。現代科學家發現了,說法跟佛經講的一樣,科學家認為這個宇宙之間只有三樣東西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都是三樣東西變現出來的,就是能量、信息、物質。可是能量、信息、物質從哪裡來的?物質現象從哪裡來的?知道了,是從意念生的,這現在量子學家說出來了,也就是從思想上產生的。沒有意念就沒有物質,物質是從意念作用裡頭變現出來的。意念從哪裡來的?能量從哪裡來的?現在科學家的說法是無中生有。無怎麼會生有?這問題還不能解決。佛法講得清楚,講得明白,那就是佛在禪定當中見性了。科學家沒見性,科學家所用的就是第六意識,思惟、想像、推理、判斷,用這個方法,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妄心,不是真心。所以佛在經上說,用這個心,就是世間人用這種心,這種心功能很大,對外能夠緣到虛空法界,這是今天所謂宏觀宇宙,太空物理。對內可以緣到阿賴耶,這經上講得清楚,阿賴耶就是三細相,能量、信息、物質,你能緣到這裡,不能見性。為什麼不能見性?見性要真心,妄心見不到性。妄心只能看到虛妄的境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可以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妄從哪裡來的你就搞不清楚了。這一定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見到了。所以科學家差這一層功夫,哪一天他要是覺悟了,把妄想分別執著一下放下,他可能立刻就成佛,智慧就圓滿了。科學,特別是近代的科學,對於我們認識大乘很有幫助,我們得感謝這些科學家。現在哲學跟科學都有一些解決不了的問題,全在大乘佛法裡頭。根性大利的,上上根人,像惠能這樣的人,只要觀不思議境界,就是諸法實相,他就能大徹大悟,他就能明心見性,所以後面這九種他都不需要了。我們學習前面這段文,入不了境界,這才需要後面這九種來幫助。這頭一個就是發菩提心,可見得發菩提心重要。

  菩提,梵語,「梵語菩提,華言道」,這是什麼道?成佛之道。應該要這樣說法大家就清楚了,是成佛之道。通常我們在許多地方看到的,菩提翻成是覺,覺悟之道。菩提確實是覺悟的意思,覺悟的反面是迷,破迷開悟是菩提。迷是對於一切法的真相完全不了解。覺悟之後了解一切真相,這事相從哪來的?所有物質現象全是意念變現出來的,這誰知道?我們念頭善,所有物質現象就善;念頭不善,物質現象就變壞了。我們最親近的物質現象是身體,我們的念頭善,你身心健康,你沒有毛病。如果念頭不善的話,這裡面的細胞器官慢慢它就變質了,變壞了;我們現在講的是他有病,病態出現了。病態的原因是什麼?貪瞋痴慢疑,在佛法裡面這是五毒,這樣的這種心、這種念頭,讓你本來是很健康的身體,父母生下來很健康,一點毛病都沒有,小的時候貪瞋痴慢疑很少,身心健康,長大之後,三十、四十、五十,這個念頭愈來愈嚴重,所以你身體的器官、細胞逐漸就受影響了,變成什麼?變成帶著毒素的。這就是什麼?這就是病根,一切疾病的根源。

  佛把貪瞋痴稱為三毒。如果對於七情五欲看得淡,這個病毒對你傷害不大,還是有,不大。如果對於七情五欲看得重,也就是貪心重,瞋恚心重,那個麻煩就很大了。傲慢、嫉妒都是你得癌症的原因,因素。阿彌陀佛,我們在這部經裡學了六百多個小時,我們漸漸明白、覺悟了,宇宙之間第一善就是阿彌陀佛,你把阿彌陀佛放在心裡面,你身心什麼毛病都沒有了,不需要醫療、不需要滋補,沒有必要!身心自然健康,為什麼?你本來是健康的。這些三毒煩惱本來沒有,不是你生下來帶來的,不是,本來沒有,是後天被環境、被習俗染污變成的。所以古時候的教育著重倫理道德,對於這些病毒,貪瞋痴慢疑的病毒,成長比較緩慢。以前這個好的教育丟掉了,現在的教育都學習西方,西方人崇尚競爭。競爭的根源是什麼?還不就是貪瞋痴嗎?人沒有貪瞋痴不會跟人競爭。個個人都貪瞋痴,個個人就對立了。現在人很可憐,夫妻對立,父子對立,沒有一樣不對立的。第一個念頭起來就是利,必須要爭利,爭名奪利,幹這個。不知道你一生名利是你命裡注定的,你命裡沒有,爭都爭不到;爭到了,不是得病就是災難。為什麼?你命裡沒有。你爭得來的你不能享受,你只有得重病,讓這爭來的錢從醫藥費裡開銷掉,你不能正常享受。再不然就是自然災害遇到了,可能連命都丟掉了。

  中國古聖先賢教人讓,名利讓給別人,自己不要。大家都謙讓,這個社會多麼和諧,人與人之間才生出親愛精誠。所以事實真相了解了,我們思想純正,我們的言行如理如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純淨純善,利益社會、利益國家,利益天下,你想能不自利嗎?這真正的自利。利人是真正利益自己,損害別人是真正傷害自己。古聖先賢傳給我們的真理!害人是害自己,所謂殺人要償命,因果不饒你,欠債要還錢,因果通三世。真搞清楚,真搞明白,自己受什麼樣的苦難,受什麼樣的冤枉,還是歡歡喜喜。為什麼?我知道來龍去脈,知道因緣果報互相酬償的理論與事實,我接受了。虧我吃了,苦我受了,不怨天不尤人,消自己的業障,長自己的福慧。來生後世那福報可大了。在現前處處想佔人便宜,處處想陷害別人,自己好像眼前得到一點名利上的享受,來生三途去了。三途是消你業障,業障消盡,你從三途出來之後要還債,欠命的得還命債,欠財的要還錢債,才知道一絲毫的便宜都沒佔到。這叫什麼?愚痴!真有智慧聰明人怎麼會幹這種傻事,這叫愚痴、糊塗。明眼人在旁邊看得清清楚楚。而見利忘義者,他看不出來。聖賢書裡頭的教誨他念了,高名厚利在眼前,他忍不過。所以一時糊塗做錯了,這一錯後悔莫及。

  特別是在現在的社會,現在社會不會報復你,可是因果的報復你逃不過。要想出離三途六道,這是苦海,太苦了,只有佛道能幫助你。學佛第一個就是發心,發菩提心,我一心想覺悟。三皈依是發菩提心,「皈依佛」,佛是覺悟的意思,就是皈依覺,覺而不迷那就是菩提心。「皈依法」,法是正,正知正見,正言正行,正而不邪。「皈依僧」,僧是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無論在家出家學佛,進佛門頭一個接受三皈。三皈是你進入佛門來,首先把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傳授給你,這叫傳授三皈。我們同學當中很多都受過三皈依。三皈意思懂不懂?不懂,只知道我皈依三寶,我是三寶弟子。三寶不承認你,拿到皈依證也不承認。你真正做到了,沒有皈依證,三寶承認你,你真皈依了。從受三皈之後,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你才是三寶弟子。如果你還是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不全是假的嗎?那就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我們冒充佛弟子,佛是大聖大賢,冒充佛弟子,你說你有沒有罪過?假的,不是真的。所以這個地方講發真正菩提心。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

  我們看底下的解釋,「初起大志」,這是世間人講立志,開始立大志,真是大志。為什麼?發菩提心想學佛,想作佛,希望我這一生當中能成佛,跟釋迦牟尼佛一樣,跟阿彌陀佛一樣。這是大志,一點都不假。「造趣所期」,心發了,我就得真幹。所期是我所希望的,我就照這一條路走,希望我有一天能夠到達,這叫發,一般講發心。「不依偏權之教,而依圓實中道妙境」,這叫真正,這個真正是有標準的。你依什麼發心?偏是小乘,聲聞、緣覺是偏,權是大乘權教。偏權在哪裡?偏權在天道,六道裡面人天兩道;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那是權,不是真實的。所以生到極樂世界叫方便有餘土,不是實報莊嚴土。而依圓實中道,這就是實報土,這是真正,圓是圓滿,實是真實,這個不是假的。中道不是講空講有,講空、講有都是二邊,講中道妙境。圓實中道,這一類的經典大乘經,大乘裡面著名的《華嚴》、《法華》、《楞嚴》,這一類的大經大論;大論,《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在中國隋唐時代,諸宗祖師大德公認淨土教,《華嚴》、《法華》最後的歸宿歸《無量壽》。所以《無量壽》變成一乘的一乘,圓實中道的第一經,當之無愧。

  我們看看經上為我們介紹的依正莊嚴,確實是妙境。經教上告訴我們,妙境是法性身、法性土,只有心現,沒有識變,就是那個境界裡頭永恆不變,這妙境。現在我們從《華嚴經》、從《無量壽經》,這先後學習十幾年了,我們雖然是下根,但是幾十年沒有離開經本,天天在學習,長時薰修。這樁事情搞明白了,理跟事都明白了,這在佛法叫解悟。信解我們有了,我們相信,不懷疑了。行證,那我們還差了一截,行證的力量不夠。行,最重要的就是放下,把所有的障礙放下。頭一個身是障礙,自私自利是障礙,名聞利養是障礙,五欲六塵是障礙,貪瞋痴慢是障礙,我說這十六個字至少有三十年了。這個東西放不下,你在佛法裡頭寸步難行。這個東西統統都放下了,怎麼樣?我說得很老實,不說假話,我帶你到佛的大門口了,還沒進去。為什麼?這十六個字是我說的標準,我能把你帶到門口。進去呢?進去必須要用佛的標準,我的標準不行。佛的標準是什麼?放下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那這是你的事情。要斷見思煩惱,先斷見惑,然後再斷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見思惑統統都斷了,你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這是佛所辦的小學,你進小學了。

  須陀洹是小學一年級,小乘聲聞有四果四向,大乘裡面《華嚴經》上跟我們說的,十信是小學,十住好像是初中,十行好像是高中,到十迴向才是大學,十地好比是研究所碩士班,等覺好比是研究所博士班。小學一年級就是初信位的菩薩,初信位的菩薩他斷的這個煩惱跟小乘須陀洹相同;也就是說,八十八品見惑他斷了,這是正式上小學一年級。我講的十六個字,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只是帶到小學一年級的門口,沒進去,你在門外旁聽。真的把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恭喜你,你上一年級,雖然小學一年級,你是聖人,你不是凡夫。為什麼?三種不退你第一種得到,位不退,你永遠不會退轉作凡夫。而且雖然你還沒有出六道輪迴,你永遠不墮三惡道。你是天上人間七次往來,肯定證阿羅漢,就超越了。也就是你在六道裡頭有期限的,天上人間往返七次出去了。再到六道來,那你是菩薩再來,你是來度化眾生的。因為你不再造六道的業,六道的輪迴心斷掉了,你是菩提心。所以這些我們不搞清楚不行,不搞清楚還自以為了不起,我修得不錯了,我將來會有什麼樣的果報。不是你想像的,得把它搞清楚、搞明白。

  所以我初學佛,二十六歲,第一天跟出家人見面,從來沒有跟出家人往來過,朋友介紹,去見章嘉大師。頭一天跟他老人家見面,我就向他請示一個問題,我說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方教授把佛經哲學介紹給我,我才知道佛法是大學問、大智慧,我也非常嚮往羨慕,請問大師,有沒有很簡單、很直捷的方法,讓我很快能夠契入,我們希望能入大乘境界?我這個問題提出了,章嘉大師看著我,我也看著他,等他的開示。沒想到這一看半個多小時,我們整個身心都沉澱在靜慮的環境當中,雜念放下了,他才說了一個字,說「有」。這個有,我一聽到有,精神馬上就起來了,得注意聽了。這是什麼?我們浮動了。他不說了,我再等,第二次等的時間短一點,大概五、六分鐘,就告訴我看破放下,他說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你就能契入了。看破是這裡講的觀,放下是此地講的止,就是止觀。如果他用佛學名詞止觀來跟我講,我就不懂了,我不曉得什麼叫止、什麼叫觀。你看這是他的善巧,善巧方便。用這個名詞,看得破,放得下。我聽了好像懂又好像不懂。我離開的時候,章嘉大師送我到門口,拍著我的肩膀告訴我,「我今天教你六個字,你好好去做六年」。這句話印象深刻,我真照做。過去對一切法的執著,好在我沒有執著別的,我對於這個書籍很執著。因為待遇太微薄,除了日常生活必須要用的,真是節省到所以然處,留下一點錢買書。我對書籍非常重視,非常珍惜。我的書向來不借給人看的,為什麼?別人看的時候把我書看髒了,就那麼執著。老師教我放下,看破放下,先開這個本,有人喜歡看的話,可以借給他看了,慢慢學。我跟章嘉大師三年,我學佛的基礎都是他老人家教的。他老人家給我約定每個星期天去看他,告訴我看那些經論有問題到那個地方去請教他,他給我解釋。三年,他老人家圓寂了。他圓寂正是三月四號。

  韓館長以後護持的,沒有韓館長護持,也就沒有我今天的成就。那是走到非常非常困苦,寺院裡面不歡迎講經的法師,學講經的,寺院不歡迎,做經懺佛事的歡迎,我不想走那條路。我出家,老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章嘉大師教的。所以做經懺佛事做這個事情,這不是我的願望。那個時候一個就是答應常住的條件,把講經教學放下;另外一個就是還俗。我走到這個路上,非常痛苦。韓館長是我的聽眾,她對我的處境非常同情,她告訴我,她們家裡是一個獨棟的小洋房,兩層樓,樓上還有兩個房間,用一個房間做佛堂,另一個房間做臥室,問我可不可以住她家裡。她替我去找講堂,租人家的房子,借人家的公司辦公室。學佛的同修她認識很多,我們大家一起學習經教不中斷,問我好不好?我也知道這個事情不容易,我帶她到台中見李老師,李老師同意這個做法。所以我住在她家裡住了十七年,不是短時間。我每天講經都是她給我安排的,講經教學沒中斷。十七年之後,我們有個道場,華藏圖書館。我們沒有用寺院庵堂,我們用圖書館。她照顧我先後三十年,基礎才奠定,這個緣太難太難!

  寺院這些道場認為什麼?經懺佛事可以賺錢,講經是個蝕本的生意,沒人供養。每天晚上講經兩個小時,還水電開銷,沒有收學費。所以一般道場不要,那就沒法子了。所以我在台灣那麼多年,我自己稱教外別傳,這個教是佛教會,佛教會不護持,得力這個居士,居士護持不容易!講經講得不好,李老師說人家笑話你,那還沒什麼問題;真正講得好,人家嫉妒你,處處想辦法障礙你。真的,我統統都遭遇到。還好靠佛菩薩保佑,這些難關都通過了。講經教學到今年五十三年!沒有休息,只有在旅行的時候會中斷幾天,不是旅行,一般我不會休息的。機緣得來不容易,常常要想報恩的心,報佛恩、報父母恩、報老師恩、報護法的恩。大乘經愈學愈歡喜,所以經教,古人講長時薰修是非常有道理的。一部經學一遍不學了,沒用處,那不是你的,與你毫不相關。每學一部經,至少這部經學十遍,怎樣學十遍?講十遍,你才會真正有一點心得,你才能真正改一些習氣。我們這一代弘法人少了,原因就是什麼?不認真學經教,很多年輕法師他經學一遍,提到哪裡,「我學過了」,沒用處。古人學一部經,至少都是五年、十年,他能得三昧,他能開悟,一遍、二遍、三遍沒用處。尤其是現在的社會,現在社會造成現代人的心浮氣躁,心浮氣躁是學習佛法最大的障礙,佛菩薩來教你,你不能吸收。像此地講的,你不能契入。這種學法,古人有一句話說,阿賴耶裡面種佛法的種子,這一生不起作用。

  大乘《華嚴》聽了一遍,《無量壽》聽了一遍,很好,阿賴耶識裡頭有經的種子,來生後世遇到這個緣,繼續再學。要成就,要成就就是真正放下,真放得下,這才能有成就,不知道要哪一生哪一劫。很難,但是有人。我看到一個,聽說還有兩個,還沒見面,一部經、一句佛號十幾年了,肯定有成就。你要遇到這個人,肯定他得念佛三昧,說不定他開悟了。世出世間大法,古人有一句成語說得好,「世間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真正有心想學,一門深入,鍥而不捨,用上十年時間沒有不成就的,下下根人也變成上上根人。十年時間不算長。劉素雲居士是好榜樣,五十五歲開始聞到佛法,六十五歲成就的,她的成就,我這一生還沒見到第二個人。得念佛三昧就是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可以走,想多住幾年,可以多住幾年,生死自在。生死自在,對她來講沒有災難,這個世間在她心目當中看起來清淨莊嚴。真的,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這裡頭道理太深了。

  我們再往下面看,「菩提即所期之果,妙境即所行之路,心即能行能趣之心也」,這講菩提心。菩提是真實智慧,我們用《無量壽經》三種真實來說,大家好懂。我們所求的是什麼?真實智慧。妙境是我們所行的路,通達菩提的道路。妙境在哪裡?妙境就在眼前,境是境界。你要把境界,這叫看破,「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從相上見到性,空觀。從性上見到相,相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假觀。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假觀。真假二邊都不著,二邊都清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中觀。全是能行能趣的心,這個心是什麼?菩提心,覺而不迷,這路行通了。「蓋由中根之人,觀上」,就是前面第一條所說的,「妙境不悟」,他沒有開悟,「須再加發心」,那就是再加上發菩提心。「於靜心中思惟彼我」,修行人,這靜心兩個字是修行的樞紐,心要清淨。如果你放不下,你的心怎麼會清淨?然後我們就知道了,真念佛人,用清淨心念佛,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這就是念佛三昧,這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跟菩提心相應,跟諸法實相相應,跟《無量壽經》所說的三種真實相應,真實之際、真實智慧、真實利益。人人都能成就,為什麼不幹?就是放不下。關鍵就在此地,就是放不下。劉素雲是個好榜樣,就是不肯學她,她真放下了。她把她的紅斑狼瘡放下,沒有了,只有阿彌陀佛,身心沒有疾病,輕而易舉的把病治好了。這個病,中醫、西醫都束手無策,阿彌陀佛治好了。諸位要知道,不是阿彌陀佛來給她治病,是她心裡只有阿彌陀佛,把她身體裡面所有病毒的細胞統統恢復到正常。身心清淨,病就遠遠離開她。我們要懂這個道理,要了解事實真相。

  佛在一生講經說法,也講了很多醫道上的事情,為什麼?無論出家在家的學生裡面,根性不齊,有上中下三根。上上根人不會生病,為什麼?他確實做到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上上根人能做到。中下根人做不到,做不到他會生病,還離不開醫藥。所以靜心非常重要。心怎麼樣把它靜下來?靜下來之後再進一步,怎麼樣把它定下來?思惟彼我。彼是別人,我是自己。「痛憫自他,無量劫來沉淪生死」,回頭看一看,我跟我們相識的這些人,家親眷屬、親戚朋友,與我們一切有緣的眾生,無量劫來在六道裡頭搞輪迴生死。看看這些諸佛菩薩、阿羅漢,他們都覺悟了,修行證果了;超越六道是阿羅漢,超越十法界是菩薩,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都是法身大士,阿惟越致菩薩就是法身大士。我們還繼續在六道搞輪迴。「縱發小志」,發小志是什麼?遇到三寶,也皈依了,也受五戒了,受菩薩戒了,好好來學佛了,這小志。「迷菩提心」,怎麼樣?依然是迷而不覺。「我今雖知,行猶未備」,因為聽經、聞教,逐漸逐漸對這個事實真相明瞭了,明瞭怎樣?沒做到!所以佛教導我們,「故依前妙境」,所以前面第一段是後面九段的根本,為後面九段之所依靠,一定要依靠前面的妙境,了解事實真相,「發四弘誓」。四弘誓是菩提心,「謂眾生無邊誓願度」,要發這個心。這個心怎麼發?念念要想到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輪迴是苦,十法界是苦,我今天自己也在其中,我要幫助他們,要幫助他們一定先成就自己,自己不成就,就幫不了別人。所以弘護正法,這是我們的行動。

  佛法要興,需要有真正修行人,真正講經教學的人,佛法就興旺了。那我們就知道,我們要全心全力幫助真正發心修行弘法的人,我們有能力做護法。在現前災難頻繁的時期,學佛的同學應該知道,一個真正修行人,他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少災少難。你看連美國布萊登都說過,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來對待明年,二0一二,馬雅人災難的預言,有大災難。他教我們,「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這個災難就能化解。而且其他的科學家也給我們搞了一個數據,全世界只要有八千人,這個大災難就化成小災難。六十五億人造孽、作惡,八千人能救,可以相信嗎?中國古人說過一句話,叫「邪不勝正」。作惡的人多,他是邪,他不是正法。八千人他是正法,八千人集體的善念,那個能量很大,就可以把大災難變成小災難。如果人數更多,地球上的人像我們中國古人說的,一百個人裡頭有一個善人,百分之一,天下太平,什麼災難都沒有。一正抵百邪,能夠抵過百邪。

  這些道理自古傳下來,千萬年前人說的話,真理、經驗之談,我們要相信。今天弘護正法,求人難,這古人說的,天下難事兩個,「登天難,求人難」。發心應該自己發心,求自己,求自己就不難了。自己真正發心,真幹,要學釋迦牟尼佛的兩句話,要真落實,我們才能把這事情做好。佛在走的時候,在走之前告訴我們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是最後遺教,交代後世的弟子無論在家出家,你要想走菩提道,你要想能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做到這兩點,你就有資格。第一個持戒,守規矩,守法;第二個吃苦,不要怕苦,有福給別人享。這是對的,是正確的。你的後福無窮,來生到極樂世界,那是享究竟圓滿的大福。在今天,聖教、佛法都到了存亡、興廢的邊緣上,再不救就完了。今天能挽救一把,你那個功德多大,說不盡!想拯救的人有,不是沒有。年輕有志的這些學子,我們當護法,給他一個安定的學習環境,他們能有十年,像閉關一樣十年不出門。在一個地方修行十年之後,他們如果出家,大法師的身分出現;如果是在家,是一流的學者、漢學家出現,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復興。所以這些年輕人我們得照顧好。發現了,鼓勵他們認真好好學,真正有這個志向的人,送他上學,十年沒有一個不成就的。學校所在之處,再大的災難,他肯定沒有。為什麼?十方一切諸佛護念他,一切善神擁護他,他怎麼會遭災難?這真的,不是假的。哪個地方有道,哪個地方有德,那個地方就是福地,那個地方肯定有福人,福人居福地。有大福報的人住在那個地方,那個地方不會有災難。所以一定要發心。我們到這個世間來,任務就是弘護正法,弘揚正法,護持正法。儒釋道都是正法,世界上,全世界其他的宗教都是正法。我在最近這些年來跟他們往來,深受感動。現在年歲大了,希望底下一代接著去做,希望你們做得比我更好,團結宗教,互相學習,創造和諧的社會,和諧的世間。

  第二,「煩惱無數誓願斷」,平常我們一般念的是煩惱無盡。一定要斷煩惱,煩惱要放下,自私自利是煩惱,名聞利養是煩惱,貪瞋痴慢是煩惱,五欲六塵是煩惱,不能不放下。不放下,清淨心怎麼能現前?必須得放下。清淨心生智慧,我們現在心浮氣躁,浮躁心生煩惱。「此二誓,下化眾生也」,這都是對眾生的。但是今天我們講的弘法跟護法,這個事情沒人做,法很容易會在這個時代消失。在這個時代消失,我們沒有盡到弘護的責任,這就是阿鼻地獄的罪。「法門無盡誓願知」,通常我們念的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兩條是「上求佛道也」。真能求到嗎?真能。法門無盡誓願知,你怎麼樣才能知道?古大德教導我們,你一部經真的通了,一切經全通了。唐朝禪宗六祖惠能給我們做了個榜樣,他沒念過書,不認識字,一生沒有進過講堂聽一堂經,一次沒有;也沒有進入禪堂去坐一天香,沒有。雖然在黃梅八個月,他是做義工,做義工是修福。老和尚分派他到碓房去舂米、破柴,這很辛苦的工作,他在那裡幹了八個月。最後那一天的晚上,老和尚召見他,半夜三更跟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時頓捨,放下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老和尚送他,趕快走。這個時候法門無盡他全知道了,見性就知道了。無論什麼經教,你念給他聽,他講給你聽,他有這個能力,世出世間法全通了。

  所以古人教人真心,教你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就一部經好好去學十年,你天天念它。劉素雲居士的學習方法,一部《無量壽經》,光碟,一片一個小時,我記得那個時候大概是六十多個小時,六、七十個小時講完的。不是細講,一天聽一片,一個小時,這一個小時這一片重複聽十遍,每一天聽十個小時經,實際上就是一個小時,不斷反覆的聽,長時薰修。這一部聽完了,從頭再聽,十年不間斷,得念佛三昧,開悟了,真開悟。為什麼?她沒有學的經,你拿去問她,她全懂,跟你講得頭頭是道。證明古人這句話說「一經通一切經通」。這是捷徑,你十年不能通三藏十二部,十年用她這個方法,三藏十二部通了。所以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個方法是祖傳的,不相信老祖宗,這樣學那樣學,學了一大堆,一樣也不通。把你的光陰精力浪費掉了,這就可憐、愚痴。「發此誓願,如理思惟,豁然悟理,入凡、聖位,是為發真正菩提心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