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百五十七面,從倒數第六行看起,前面還有一句:
「以上蓋表菩薩以善根力,感得生生尊貴,德高望重,財富充足,乃至或為人王,或作天帝,上宏下化,能滿所願。」這一句是接著前面講到六欲天、講到大梵天,這都是以多善根、多福德的成就。人生在世不能不修善根,世間的善根,三善根,不貪、不瞋、不痴,佛告訴我們,世間所有一切善法都從這個根生的。反過來就叫三毒,貪瞋痴叫三毒,也就是說世間所有一切不善、一切的罪孽,都是從貪瞋痴生的。由此可知,善根生善法,不善根生惡法。佛教導我們,一定要修三善根,沒有三善根不能入佛門。《彌陀經》上世尊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換句話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基本條件,要具足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你看看世間有大福德的人,或者是做人王,或者是做天王,這是大福德。這樣的善根、福德才是往生極樂世界必須要具備的條件,沒有這個條件怎麼能往生?福德從哪裡修的?從六波羅蜜修的,四攝六度是修福,我們有沒有認真去做?頂多做一點布施,財、法、無畏,常說。可是六波羅蜜,一即是六,六即是一,我們只修布施,把持戒、忍辱、精進、定、慧都疏忽了。因此,這三種布施,只得到人間一點點的小福報,小財富、小聰明智慧,得的是這個,小的健康長壽,真實的利益沒得到。如果每一度裡頭都具足圓滿的六波羅蜜,這個福報大,在人間是人王,在天上是天王,在出世法是菩薩。
上面所說的,都是說明菩薩的善根力,只有善根的力量,善根、福德,能感得生生尊貴。活一天就得修一天,就是幹一天。一定要把心量拓開,要能包容宇宙,這不是誇張。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每一個人的本性,心量都是這麼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諸佛如來如是,一切眾生皆如是,沒有兩樣。只是眾生迷失了自性,起心動念他想的範圍太小,只知道自己利益,他不知道利益眾生。「凡是人,皆須愛」還是小利益,心量還是不大,十法界依正莊嚴,他只想到人法界;十分裡面只想到一分,其他的九分都沒有,他這個量能算大嗎?小心量。這樣小心量的人在現在就很難找到,現在的人只顧自身,自私自利。除了自身之外,他的父母兒女他都沒想到,這個心量多小!心量愈小,得的果報層次就愈低,低到低谷就是無間地獄、阿鼻地獄。所以古人常常給我們講量大福大,這個話有道理,量小福報就小,量大福報就大。持戒是不是布施?是布施,是做出好樣子給人看,給眾生做榜樣,給眾生做標本,這怎麼能說不是布施?這個裡頭財、法、無畏統統有,忍辱是布施,精進也是布施,禪定、般若還是布施。希望在布施一法裡頭,其他的五門全都包容,真正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叫菩薩道,這叫菩提法。他所感得的,無論在哪一道,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都是生尊貴家,德高望重。德高是自己成就的,望重是果,社會大眾對他尊敬,向他學習。財富充足,財富是他修得的,財布施修得的;見性之後,那是自性的。財富不是自己享受,財富是救濟貧乏,它是做這個用的。
「或為人王,或作天帝」,這是地位最高的,權勢最大的。「上宏下化」,上他有使命、他有責任弘揚聖教,聖人的教誨,自行化他,他一定遵守,一定真幹,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只有他自己真幹,帶頭幹,人民才聽他的,群眾才聽他的,眾生才景仰他,向他學習,依教奉行。怎樣下化?依教奉行就是下化眾生,「能滿所願」,佛菩薩的所願,只有一句話,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就是這一願。佛菩薩要滿這一願,用什麼手段?用教學,教學的方法能幫助眾生開悟。眾生苦從哪裡來的?從迷來的,迷而不覺這是一切苦的根源。佛看眾生迷失了自性,經裡頭常常有感嘆,說可憐憫者,這是真的。眾生得樂的原因是開悟,覺悟之後,思想純正,言行如法,果報殊勝,那就得樂。迷失了自性,那就是邪知邪見,妄語邪行,所感得的果報是苦難。佛幫助一切眾生真的是從根本上下手,我們明白了,我們知道了,就曉得應該怎麼去做。佛陀在世,用的方法,身行言教;佛不在世了,留下來的經典,用這個來教化眾生。怎麼教法?要菩薩來教,不是菩薩不行。菩薩依照經典,學佛身行言教,這才能滿佛所願,才真正是報佛深恩。哪些人是菩薩?佛弟子是菩薩,佛弟子持戒就是身行,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是身行,言教是布施,施財、施法、施無畏。這就是上宏下化,滿佛所願。
「更以善根力故,大願力故,常得值佛」,值是遇到,有緣遇到佛了。佛在哪裡?佛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為什麼我們見不到他?我們沒有善根、沒有願力,如果有大善根、大願力你就見到了。見到佛你才能親近佛,你見不到佛你怎麼親近?初學佛的人,善根、願力都不足,這個時候唯一的辦法就是遵循經教。佛在大乘經上講過,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所在之處,我們展開經卷,面對諸佛如來,這樣經就會看得懂。展開經卷,跟佛沒有感應,讀誦的遍數再多,沒見到佛,不解如來真實義,你沒有見到。這就是印祖常說的,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你沒有誠敬心,展開經卷沒有見到佛;如果有十分真誠,經卷一展開,佛就在面前。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到你真誠心中去了,是這麼回事情,真誠心就是佛。你的真誠心跟如來的真誠心心心相印,合而為一,那是真見佛。
「於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世間修福報無過於供養佛,大乘經教裡佛常常用比喻,大千世界七寶供養,比不上法供養。什麼叫法供養?依教奉行,那叫法供養。佛在經上教我們怎麼做,我們真幹,真相信、真聽懂了,真幹,這就是供養佛。供養佛要不要香花、供具?不需要。以為我們供香供花,佛就很歡喜,你錯了。供飲食,佛真吃了嗎?沒有。諸位,這些都是表示我們對佛的一點恭敬心,佛怎麼樣?如如不動。佛歡喜的什麼?歡喜你真做,你真的在修善根,不貪不瞋不痴,你真的在修六波羅蜜,佛歡喜這個。為什麼?你這麼幹,你跟佛一天一天接近了。你要只供這些形式上的,心裡還是貪瞋痴慢,還是自私自利,還搞是非人我,實際上你跟佛的距離是愈來愈遠,佛對你也無可奈何,你跟佛走的是反方向。順從佛教誨,我們是跟佛同方向。
今天最簡單、最殊勝,無比微妙的法門,無過於念佛,我講得很多。我們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放下。試問一問,如果阿彌陀佛在你面前,現在就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這個時候我們還有什麼念頭?如果還是我有親人,我想跟他見個面,我還有財產,我還沒有交代清楚,佛就走了,不理你了,你慢慢去搞去。那些是什麼?六道輪迴裡面的事。佛現在來接引我,歡歡喜喜我就跟他去,世間事與我不相干,沒事,什麼事都沒有,乾淨俐落,佛就帶你走了。我勸同學們,天天要作如是觀,時時要作如是觀。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人命無常,在呼吸之間,一口氣不來,這一生就結束了。不要以為還有多少天,還有多少年,那是妄想。常作如是觀的人警覺高,那是真實智慧,真實之利,有高度的警覺,念念都具備往生的條件:善根、福德、因緣。真的是多善根、多福德,福德是放得下,善根是看得破,真清楚了,真明白了,真放下。「所作功德,無量無邊,說不能盡」,一句佛號具足無量無邊功德,沒有比這個功德更殊勝的,所以說不能盡。諸佛如來說不盡,何況凡夫!
底下一段講下化,利樂有情,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身口常出無量妙香。猶如栴檀。優缽羅華。其香普熏無量世界。隨所生處。色相端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
這段經文裡面有三小段,第一小段「妙香無量」,第二小段「隨類現身」,第三小段「最上之物利樂有情」。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大士廣修不可思議普賢大士之德,故其勝感亦不可思議」,這勝感是殊勝的感應,這句話我們要記住,我們要學習。我們生活在這個苦難的世界,世法、佛法都要知道求感應,沒有感應,我們任何一樁事情都不能成就的。早年,我二十幾歲的時候,跟李老師學經教。我讀書不多,但是跟同學相比我知識比他們豐富,老師所講,舉例子,很多我都能聽得懂。老師告訴我,弘法利生必須要具備世出世間法。為什麼?你不懂出世間法,不契理,不懂世間法,不契機,你怎麼弘法利生?如果我們懂得佛法,不懂世間法,你講的東西契理不契機;如果懂世間法,不懂佛法,那是契機不契理,都不能夠弘法利生。這兩樁事情,出世間法這一部《大藏經》,你能通嗎?世間法,他說不說別的,就說中國最大的這一部叢書《四庫全書》,你這一生能念完嗎?能通嗎?我們講堂擺著有一套,一千五百冊,這麼大的書,一千五百冊,沒有辦法,通不了。這時候怎麼辦?老師告訴我們,全憑感應,我們求感應,也就是常講的求佛菩薩加持。用什麼求?用誠,真誠,真誠心來感動佛菩薩,佛菩薩就有應。求佛菩薩智慧加持我,我們才能把這個經講得契理契機,全靠感應。真誠到什麼程度?到極處,叫至誠感通,至誠就是真誠到極處。這個真誠是要真幹。怎麼幹法?方法很多,八萬四千法門。我們的淨宗法門是比什麼都妙,為什麼?它簡單容易,只要你至誠,老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感應就現前,不可思議的感應。只要跟阿彌陀佛起了感應,縱然一生沒有聽過經教,沒有看過經,現在有人請你來講《大經解》,你肯定比我講得好。為什麼?你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你所講的就是阿彌陀佛講的,加持給你,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可是這樁事情你不肯相信,你一定有懷疑,所以你不會成功。如果你真相信,沒有懷疑,你就真去幹,到時候它真通了。
一般有善根的人,有善根什麼?於世出世間法都不貪、不瞋、不痴,這三善根,加上一個精進,精進是菩薩善根。你看,於世出世間法不貪不痴不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精進不懈,你具備這個條件,少則三年五載,感應現前了,你通了,多則十年八年。有難處嗎?沒有難處,全在真誠感通,全在制心一處,佛說無事不辦。制心一處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都攝六根」,一個意思。為什麼?六根往外跑,你把它統統都收回來,就制心一處。其實,每一個根都向四面八方跑,跑亂了,跑散了,所以一點力量都沒有了。眼根隔一張紙就看不見,你說可不可憐?散亂了。如果能制心一處,別說隔一張紙,隔一座大山,山那邊有些什麼你都能看清楚。大乘經教裡告訴我們,六根的作用無一不是遍法界虛空界,它沒有障礙。眼能見虛空法界、能見微塵,能見微塵裡面的世界,這個我們在經典上讀過,普賢菩薩,普賢菩薩能看微塵裡面的世界。微塵世界裡面還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頭還有世界,重重無盡,普賢菩薩看得清楚。不但看得清楚,他能入進去,到微塵法界裡面去供佛聞法,不離微塵,遍法界虛空界,這不可思議境界。
所以,我們看到這些法身大士,此地大士廣修這是講法藏大士,代表所有的法身菩薩,他們廣修不思議普賢大士之德,我們看到很羨慕。普賢大士之德我們能修嗎?能,你要把三個根修好,《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要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待人接物,再進一步,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你善根福德就現前了。有這個善根福德,修菩薩六波羅蜜、普賢大士十大願王,一心奉行,念念不退,就是廣修。十大願王是諸佛如來的境界,諸佛如來怎樣對待一切眾生?普賢大願第一條,「禮敬」。一切眾生,不但是人、是天,包括六道裡面一切有情,還包括樹木花草、山河大地,包括虛空法界。我們每天禮佛,最後所禮的十方剎土微塵法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一花一草,一塵一毛,皆是如來,皆是諸佛,真誠禮敬的對象。所以稱它為勝感,無比殊勝的功德,以這個功德能感,所以果德不可思議。下面所說的就是十大願王的果德。
「首云,身口常出無量妙香」,這是大聖、大哲身行言教,身出、口出無量的妙香,香氣薰人,普薰一切眾生,普薰虛空大地,身口常出無量妙香。我再換一個字,身口常出無量妙光,光是遍照虛空法界,妙香是普薰虛空法界。菩薩的身口意與性德相應,身是佛的行,口是佛的言,意是佛的心,身口意都跟彌陀如來相應,都跟十方諸佛相應,這感的果。我們怎麼個修法不就明白了嗎?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四十八願。阿彌陀佛的口,就是他的言語,是《無量壽經》,是大乘法寶。無量壽佛的心,意就是心,經上有句話說「一切皆成佛」,這是阿彌陀佛的心,願一切眾生皆成佛。我們自己具足這樣的善心善行,與佛就相應,妙香、智慧光明都現前了。
下面為我們解釋經中的比喻。「栴檀者,乃印度香木之名,我國所無,譯作與樂」,這栴檀,我們一般稱為檀香。「據《慧苑音義》此木有赤白二種」,就是紅色的、白色的,「白檀能治熱病,赤檀能去風腫,故名與樂」。它能夠幫助你離苦得樂,能治病。印度這種香,中國沒有,古時候也有法師帶著栴檀到中國來,貢獻給皇帝做為禮物。送皇帝的禮物至少要有一斤重,少過一斤人家不接受。大概他帶的不多,中國人也不知道他這個東西是寶。他就燃燒一丸,應該不大,一丸像黃豆那麼大、花生那麼大就差不多了,燃一丸,香能聞四十里,整個城市都聞到。這皇上才歡喜,接受了,非常稀有。我們中國的檀香也非常名貴,賣的時候論兩賣的,我們用它來供佛,不是經上講的這個檀香。檀香也可以用藥,中藥裡有用檀香,入藥的。
「優缽羅」,這是梵語,翻譯為青蓮花、紅蓮花,「其花香氣芬馥」。這是經上的比喻,妙香「猶如栴檀、優缽羅華,其香普薰無量世界」。「《慧苑音義》曰:優缽羅,花號也」,花名,古印度的花名,「其葉狹長,近下小圓,向上漸尖。佛眼似之,經多喻之」。佛的眼睛就像優缽羅華,我們通常講青蓮花。這個花我們沒見到,我們聽到說佛的眼睛像蓮花,想到那個蓮花,那麼大的眼,那眼睛多難看,不應該三十二相是這種眼。原來我們不知道,印度這個青蓮花,優缽羅華,花瓣細長,好像我們中國人的菊花,菊花的葉子很細很長,它是蓮花。這個品種在中國也沒有。所以經典裡面常常用青蓮花來形容佛的眼睛。
「大士身口常出妙香,是乃戒德之所感」,這是修德,這不是性德,大士在此地是為我們示現的。人身體都有氣味,不但有氣味,有磁場。磁場,在佛法裡面稱光,在中國氣功裡面就稱為氣。這個東西真有,練氣功的人看得見,看見你的身光,顏色不一樣,大小不一樣,顏色、大小能看到你的功夫。一般心地善良,慈悲、有智慧,氣場就很殊勝;心行不正也有氣,這個氣的顏色不好,是灰色的、暗色的。好的,最好的是金色的,黃色的、白色的、紅色的都還算不錯。能看到一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外國人稱磁場。在這個地方,菩薩身口常出妙香,戒德之所感,生生世世持戒不缺,感得身口香光,香光莊嚴。
《觀佛經》第三卷說:「常以戒香,為身瓔珞。」佛弟子以什麼莊嚴自己的身?以戒,持戒、修定你身體就有香。香,一般人很容易接觸,聞得到,稍稍有功夫的人能見到你的光。我們看金山活佛的傳記,雖然不完整,它斷片的,樂觀法師寫的。老法師跟我也很有緣分,我有一年在台北講《彌陀經疏鈔》,那個時候非常困難,沒有經書。樂觀法師知道了,問我有沒有經本?我說沒有,聽眾都沒有經本。那個時候他印了一千本,跟大家結緣,送我一百本。他曾經跟金山活佛在一起住過四個月,這相當長的時間,對於活佛的行持他覺得很不可思議。活佛穿著非常簡單,也很邋遢,因為他的衣服從來不洗的,裡面就是一套小褂褲,外面一件長衫,他其他的什麼都沒有,春夏秋冬都是這個打扮,冬天他也不冷,夏天也不熱。他自己從來沒有洗過澡,也沒有洗過衣服,沒有換洗衣服,可是他的衣服真的有青蓮花香味。奇怪,有人身體不好,病痛的時候,去聞聞他的衣服,病就會好,很不可思議,香能治病。栴檀香、蓮花香,香味跟栴檀跟蓮花是一樣的,但它不是從栴檀、不是從蓮花上出來的,是從身體上出來的。戒德,真正持戒的感應。世間人以珠寶為瓔珞,所以講珠光寶氣,莊嚴身,佛弟子是用戒定慧來莊嚴身,有戒、有定、有智慧。
「又《戒香經》曰:世間所有諸花果,乃至沉檀龍麝香,如是等香非遍聞,唯聞戒香遍一切。」這個世間花香、果香,花果,乃至沉水香、檀香、龍麝香,這些世間香,香它不能遍聞;換句話說,它的香氣散播不太遠,靠近的時候聞到,遠了就聞不到。只有戒香能遍一切處,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的香光遍法界。「本經曰:其香普熏無量世界」,包不包括我們這個世界在內?他並沒有說娑婆世界在外,沒說,沒說就肯定包括我們這個世界在內。我們這個世界人為什麼沒有聞到?佛告訴我們,不是香光不遍,而是我們自己有障礙。什麼是障礙?煩惱是障礙,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就聞不到了,也看不到。這三大類的煩惱,只要把見思煩惱斷掉,光就看到了,香就聞到了。這是什麼人?小乘四果,大乘十信菩薩。
初果跟大乘的初信位他們只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思惑沒斷,他們就可以聞到,就可以看到,那就不是假的。你說普遍,為什麼我們聞不到?我們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斷,它障礙了。諸佛菩薩以香光作佛事,光幫助你開智慧,香幫助你斷煩惱,我們這就能體會到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莊嚴。經裡句句經文、種種信息,只有一個目標,勸你信樂,你要相信、你要生歡喜心,發願求生淨土,往生到極樂世界,這你全都得到了。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身上的香光都周遍法界。這個世間有什麼值得留戀?親情放不下,那是你愚痴,你沒有智慧。再親愛的,能永遠在一起嗎?不可能!六道一流轉,不知道誰跑到哪裡去了。如果你真的有親情,你有智慧,趕緊到極樂世界,然後再度他到極樂世界。你們在極樂世界一起學習,將來在十方去弘化可以一起去,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這才叫真實智慧。這個世間所有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所以不可以留戀,有一絲毫留戀的心,迷惑顛倒。要把這個世間看作一場夢,夢中境界。你能夠這樣看,這是看破,幫助你放下。真是一場夢!看破之後,一塵不染,你就放得乾乾淨淨,與道就相應了,道是自性,道是極樂世界,道是阿彌陀佛。
末後這個結論,「故知其香應是戒香也」。法藏菩薩香薰無量世界,戒香,不是別的。持戒一定從《弟子規》開始,《弟子規》是戒律的基本、基礎,你不從這裡紮根你不能成就。《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這根,然後三皈五戒、沙彌十戒威儀自自然然就成就,一點都不困難。現在覺得這個戒這麼難持,沒有辦法做到,是煩惱習氣太深,又不肯從根本下手,那這一生沒指望了。你要曉得,沒有戒就沒有善根,沒有四攝六度就沒有福報;菩薩的福報是四攝六度,菩薩的善根是從戒定慧來的。
下面說,「隨所生處,色相端嚴」。「端者,端正。《魏譯》言,容色端正。嚴者,莊嚴。三十二相,就佛丈六化身而言,則有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是指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所現的身相,這是應化身。「若就報身,則有八萬四千相」,這是講相,大乘經教裡面,讚歎報身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只八萬四千。這當中有沒有矛盾?沒有。為什麼沒有?八萬四千是大的相,每一相裡頭又有很多好相。無量相是從八萬四千相開出來的,無量相歸納是八萬四千相,八萬四千相展開是無量無邊的相好,所以沒有矛盾。就像十善業一樣,十善業十條,菩薩把十善業展開,八萬四千細行,八萬四千細行歸納起來就是十善業道。小乘把它展開是三千威儀,展開三千條,菩薩展開是八萬四千條。這諸位在佛學字典都能查得到,《教乘法數》上也有。所以開合不同。
「八十種好,指八十隨形好,此亦就丈六之身而言。」這個八十種好、三十二相,都是指釋迦牟尼佛的相好,這是在三千年前,在我們這個世間應化的身相。「《觀經》曰: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觀經》上讚歎阿彌陀佛的相好。又《法界次第》下卷云:「相好乃同是色法」,我們今天講物質的現象,「皆為莊嚴顯發佛身」,但相是總,好是別,講相是從總相看,講好則是從別相看,「相若無好,則不圓滿」。我們看底下。「輪王釋梵亦有相,以無好故」,他有相,沒有好,「相不微妙」。相,修福所感得的,好,當然也不例外,好是細相,無比殊勝功德才感到相好。
下面《智度論》說,「相粗而好細,眾生見佛則見相,好則難見故。又相者餘人共得,好者或共或不共,以是故,相好別說」。相,佛得到,轉輪聖王也得到,大梵天王也得到,帝釋天也得到,就是忉利天王,這就是餘人共得;雖然有相,但是沒有好。好就不容易了,好或共或不共,以是故,相好有別。我們看這些天王,轉輪聖王這最低的,他有相,沒有好。忉利天王,福報比轉輪王大多了,這是天王,大梵天王更高了,再往上去,摩醯首羅天王,我們相信愈往上去,好就愈會增加、愈明顯。如來相好具足,為什麼?他戒定慧修學圓滿了。這些天王雖然修福修德,跟佛一比差很多。摩醯首羅天王所統治的不過是一個大千世界而已,像黃念老所講的,一個銀河系,銀河系之王。銀河系看地球那就太小了,太渺小了,銀河系的天王。如果地球算銀河系的一員,那是個小村;地球上的王,轉輪王,統一全地球的,那是村長,在銀河系不就是一個村長嗎?所以他有三十二相,他沒有好。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體會。
「由上可見,相乃其粗者,共者,顯而易見者」,這三十二相顯而易見,「好乃細者,不共者,微妙難見者。法藏菩薩因地,於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無有缺少」。就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示現在我們這個人間,當時這些印度與佛有緣的人,曾經跟佛見過面的人都看到。法藏菩薩在因地,沒有成佛之前,也像諸佛應化在世間一樣,相好是修得的。到什麼時候這個相好圓滿現前?見性就現前,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成佛不是應化身佛,是報身佛,像前面所說的,「八萬四千相,六十四億一千六百萬隨形好」,明心見性就得到了。得到了,為什麼在這個世間不展現給大家看?展現給人看,人得要有福報,沒有那麼大的福報他看不到。你說六十四億一千六百萬隨形好,肉眼看得見?看不見,用顯微鏡也未必能看見。這就是展現在你面前你見不到,就這個意思。
所以佛、菩薩示現在人間,《楞嚴經》上講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所現出來,一定是隨著眾生的心、眾生的福報、眾生的緣,現的相。由此可知,佛菩薩現相不是自己意思,自己沒起心動念,自自然然的感應。你的福報大,你看到的多,福報小的就看到的少,不相同。連普陀山梵音洞裡面觀音菩薩現相,每個人看都不一樣。是不是觀音菩薩喜歡這個人,現這個相給他?不是,觀音菩薩沒起心動念。所看的相不同,完全是各人緣不一樣,就是說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聖一法師一九八0年代的時候,是剛剛開放還是沒有開放,就在那幾年,他們三個法師去朝普陀山。在梵音洞門口拜觀音菩薩,拜了半個多鐘點,觀音菩薩出現了,三個人都看到了。回來的時候在路上,三個人就問,你看見什麼樣子?結果三個人看見不一樣。聖一法師看到是戴毘盧帽的,像地藏菩薩的相一樣,全身是金色的,戴毘盧帽。另外一個法師看到是白衣觀音,女身,白衣觀音。第三個法師看到的是比丘相,是出家人的相,男身。三個人,同時看到的,每個人看的不一樣,又沒有看到三個,就看到一個。你看同樣現身,各個人看不一樣,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個理、事我們都要懂得,我們兩個人同時間拜佛,各人看到都不一樣。
下面這一段,「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這段經文,「手出諸寶」,「無盡」,不是一種,很多。所以註解裡面說,「手出諸寶,如《維摩經》中之寶手與妙臂二菩薩」,《維摩經》中講的。其實寶手、妙臂,一切如來統統具足,一切法身菩薩也具足。「羅什大師曰:寶手者,手中能出無量珍寶也。又云:以施報故,手出無盡寶物,如五河流,故名妙臂。」這裡頭有一句我們要特別注意,就是「以施報故」,施是因,報是果,菩薩在因地修布施波羅蜜,所以得果的時候有這樣殊勝莊嚴的果報。在這個地方,我們才能夠看到因果報應的殊勝功德。菩薩修布施,他的目的是斷煩惱,斷貪瞋痴慢疑,布施就是捨棄、就是放下,目的在此地。佛教世間人,開始學布施,學布施要沒有果報他不肯幹,所以菩薩教他,教他都是真話,佛決定沒有妄語,叫你布施財,布施財你會得財富。一定要知道,財是果,果必有因。因是什麼?因是修財布施,愈施愈多,愈多要愈施,決定不要貪財。菩薩修財布施是要把那個財,貪財的念頭放下,於財物再沒有一絲毫貪戀、貪的這個念頭,這叫布施波羅蜜圓滿。只要還要有貪心,沒有圓滿,你得要好好學;什麼時候把貪心斷掉,財施圓滿了。什麼時候把法,法也貪,學佛的人不貪財了,貪法,還是錯了,貪心沒斷;把貪法的念頭沒有了,法布施圓滿。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還有貪戀長壽這個念頭,沒有圓滿。必須把健康長壽的念頭也斷掉,你三種布施都圓滿了。
三種布施圓滿,你的手中就會自自然然常出,常是沒有間斷的,像變魔術一樣,想要什麼東西就在手上,多麼自在!眾生缺什麼,手上自然就出來這些寶物,幫助他,他想要什麼東西,手上就出現什麼東西,無盡的寶物。如五河流,五河流是印度的,我們中國的河流,長江、黃河、珠江,這是三大河流,印度的大河有五。河水自然流向大海,用來比喻手中出無盡的寶藏,就像這個大的河流源源不斷流入大海,取這個做比喻。所以這個手臂叫妙臂,手叫寶手,全是修因之果,不修因不行。菩薩在因地,生生世世無量劫中修因,到他證果的時候這個果報就現前。這些無盡之寶從哪裡來的?總有個來處。我想我們的同學都知道,從自性當中流出來的。惠能大師說得很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來它自己就具足的,具足無量妙寶,到時候起作用它就現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個話要用科學來解釋也講得通,大家更容易明白。科學家告訴我們,物質從哪來的?能量變現的。所以,物質跟能量可以互相轉變,原子彈就是這個理論發明的,把物質解放成能量,他就用光跟熱就化掉了。如果有能力把能量轉變成物質,那不就變成妙寶了嗎?能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你想要什麼就變什麼,想要黃金就變黃金,想要白銀就變白銀,想要珍珠就變珍珠,隨便變。能跟質的互相轉變,在法身菩薩他統統能做到,這在物裡頭講得通,不是講不通,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下面,「義寂法師判此為十地菩薩之行,以智度成故」,智慧圓滿,也就是六波羅蜜圓滿。《華嚴經》十波羅蜜配在十地菩薩,到法雲地圓滿,圓滿的時候都有這種能力。從這個地方來看我們就知道,法藏菩薩他的地位在十地以上,至少是十地菩薩。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