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百五十六面,第七行看起,七行當中。

  我們從「發應者」,從這裡看起,「相感而自然開發也」。「《會疏》曰:菩薩於多劫積布施持戒功,故自感寶藏涌出應其德。」佛在經典上說的這些話,決定是真實的,這點我們要有信心。由此可知,佛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是感,一切法自然開發這是應,清淨心感清淨土的果報,諸佛如來的報土是這麼來的。染污的心所感的是穢土,六道眾生居住的環境,相感而自然開發,究其原因,無不是自作自受。這個道理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那就得恭喜你,為什麼?你得大自在了。所謂大自在,一切境緣無不隨心所欲,這叫得大自在。佛菩薩常說「相由心生,境隨心轉」,一個得大自在的人,跟這兩句話相對應,就顯出大自在的果德。大自在的果德是本有的,換句話說,你本來是大自在。今天搞出這樣悲慘的局面,是我們的心態產生錯誤,我們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看錯了,於一切法想錯了。不要說外面,說我們自身,身內許多在生活上的問題、工作上的問題,待人接物,全都想錯了、做錯了,自然開發的環境也就出現特別的惡劣,必須在這裡面受苦受難。就如同什麼?做惡夢一樣,夢是假的,自己不知道是假的,在夢中受盡痛苦,醒過來才知道是假的。我們在六道、在三途,現在人間的生活環境,我們比照經典核對ㄧ下,現前人過的生活好像跟三途沒什麼差別,這個原因,我們冷靜去觀察、思惟,不難得到。

  我們想改正我們生活的享受,從哪裡改起?端正心念。而端正心念,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在經典裡頭,苦口婆心告訴我們ㄧ個,最真實、最有效果、最快速、最容易的念佛法門。我們有緣接觸到,但是煩惱習氣放不下,不會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很容易,但是不會念,所以念了幾十年,沒效果,於是信心就失掉,對於佛所說的話產生懷疑。這個疑,是根本煩惱裡面的貪瞋痴慢疑,不是對其他的懷疑,對聖教懷疑了,對佛菩薩懷疑了,對自己懷疑了。怎麼辦?只有繼續搞輪迴,還得要吃苦頭,什麼時候苦頭吃盡了,你不想再吃苦頭,這個時候你回頭,回頭是岸。只要能回頭,佛菩薩就會幫助你,佛氏門中不捨ㄧ人,這是真的。我們起心動念、一舉一動,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知道的,可以說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他們慈悲等著我們回頭。我們不知道感恩,不了解事實真相,對不起佛菩薩。所以《會疏》這兩句話,我們在今時今世感慨特別的深。今天地球的災難這麼多,歷史上從來沒有看見過,災難是果報,果必有因,我們要認真去思惟、去觀察,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我們才會真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端正心念,這才能自救,自救而後才能救人,才能拯救地球。這段我們就學到此地。看下一段,這也是屬於感果:

  【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利國王。轉輪聖帝。或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這一段,「長者,乃印度古時對年長並具德財者之通稱。《法華玄贊》云:心平性直,語實行敦,齒(年)邁財盈,名為長者」。這是古印度對於長者,他必須要具備的德行;不具備這些德行,不能稱為長者。把德行擺在第一,心平性直,性直,我們中國人講的真誠、平等,平等心待人,真誠心待人;說話不妄語,語實是講話真實;行敦,行是身行,敦是敦睦,就是今天講的和諧,待人接物和諧。齒邁是年歲高,至少也有四十、五十,有這樣的年齡,還擁有財富,具足這些條件則稱為長者。

  「居士者,在家修佛者之通稱。《法華玄贊十》曰:守道自恬。」這些是學道的人,決定是遵守戒律,淡然、安然,生活平淡,孔子說的不亦悅乎,佛法說的法喜充滿。為什麼?「寡欲」,沒有過分的欲望,生活所需適可而止,古人所講的知足常樂,這些人決定沒有分外多求,沒有。「蘊德」,蘊藏的是道德;換句話說,他心裡頭有德行。佛法的德行,是十善、三皈、戒律、六和、六度、普賢十願這是德,菩薩心裡面只有這些東西,除這些東西之外他沒有。而且這些德行就像《華嚴經》上所說的,「ㄧ即是多,多即是ㄧ,一多不二」,一個德目具足,一切德目全足了。譬如他有十善,肯定具足三皈五戒、六度萬行,為什麼?我們看《菩薩戒經》,菩薩八萬四千細行從哪裡來的?十善開發出來的。不是有為的開發,是自然的開發,心裡真正有十善,表現出來自然有八萬四千細行。凡夫看不出來,粗心大意,佛菩薩看出來了,這屬於自然開發。這是居士在家學佛的。

  「又《會疏》曰:姓貴位高,大富年耆,是名長者」,意思都差不多,姓貴他是貴族,地位很高,做的官很大,大富是他擁有財富,年歲也大了,這稱為長者,「多積財寶,深歸佛乘,居家豐盈,名居士。」第一句多積財寶不是世間財寶,是功德法財,這個財寶是什麼?是智慧德相,是自性本具的,人只要修德,自性的財寶自然發露。這些財寶,財寶的本意就是能解決一切苦難,功德財寶那就不可思議了。前幾年我們看到「山西小院」的報告,看到這一套光碟,四十多位得癌症的病患,醫院宣布無法治療,告訴這些人壽命大概只有三個月。這些人等於是聽到宣布死刑,只有三個月的壽命,沒有任何指望。他們遇到佛法,遇到淨土,死心塌地念佛求生淨土,念三個月病好了,再到醫院檢查沒有了,醫院都感到非常驚訝。這個信息流通到全國。我接到這些光碟,我看了好幾遍,很受感動。這些人依照佛法來講,他們為我們作證轉,三轉法輪最後是拿出證明來給你看,證明《遺教經》上所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他們三個月把心放在阿彌陀佛上,阿彌陀佛就來把他的病全治好了,他自己還不知道。在我們這部經上,黃念老引用《淨影疏》裡ㄧ句話,「止心一處」,在三百五十ㄧ面倒數第二行後面,跟《遺教經》上一樣,「無事不辦」。這是什麼力量?給諸位說,這是你自性不思議的功德力量,不是外來的。藉念佛的方法,我把心止在阿彌陀佛上,就相感自性功德自然開發,問題解決了。有方法,有感應!有人給我說:別人有感應,我不行。你是不行,不行的原因在哪裡?你不相信,你對這個問題有懷疑,行之又不力,念佛的時候夾雜著妄念,把你念佛的功夫全破壞了,你的感應不能現前,原因在此地。

  自性功德是圓滿的,自性智慧德能是圓滿的。大經上我們常常念到「法外無心,心外無法」,換句話說,心要是能集中在一處,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不是圓滿解決。身上這點小毛病,這算什麼?生死大事都能解決,能往生極樂世界。生極樂世界實報土,做得到做不到?做得到。為什麼?你本來是實報土的菩薩,回到實報土是正常的事情,哪有做不到的!只要我們能夠在一切萬物不再起心動念,就成了。不起心、不動念,現出來的境界是實報土;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現出來的境界是十法界。心地清淨現淨土,四聖法界;心地染污,自私自利、名聞利養,現出來的境界是六道。要知道,六道、十法界跟如來的實報土本來都沒有,所以佛才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些境界全是夢幻泡影。ㄧ個覺悟的人、明白的人,對這些境界不再起心動念,不再分別執著,這是正確的,這才是符合事實真相。所以多積財寶意思是深入經藏,ㄧ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叫多積財寶。下面這句是「深歸佛乘」,佛法裡面ㄧ佛乘,這是最究竟的,不是三乘、二乘、大乘,而是一佛乘。「居家豐盈」,這一句才是講物質生活,也相當的豐富,為什麼?這是感應,因為他有道德。ㄧ個有德行的人,尤其是學佛的,ㄧ定是歡喜布施、持戒、忍辱,持戒、忍辱是真正的德行。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所以說在家居士居家豐盈,他行三種布施得三種殊勝的果報。

  「豪姓,指名門」,世世代代這一家都有賢人出生,都有大富長者出現,名門,「望族、大姓、貴家(如鄉里之貴者,稱鄉豪)」,這個豪就是豪姓,豪門貴族。「尊貴,指高官顯吏」。「剎利,梵語」,王族。「印度四姓之第二」,四姓第一個是婆羅門,婆羅門是宗教家。宗教在古代確實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這些人是大哲學家,還兼具大科學家,第二才是王族,尤其知道古印度人重視人的道德,學問的修養,他把這個擺在第一位,帝王擺在第二位,對德行學問的尊重。「剎利,梵語,印度四姓之第二,具云剎帝利」,中國人喜歡簡略稱剎利。「據《西域記》義為王種」,意思是皇族。「即今所謂王家貴族。又《智度論三十二》曰:剎利者,王及大臣也」,國王大臣。《智度論》跟《西域記》,這兩部書裡面意思稍稍有點差別。「或古印度大臣多是貴族歟」,這可能,非常非常可能。「國王者,ㄧ國之主」,這是人間的。

  下面,「轉輪聖帝,或稱轉輪王」,簡單的稱「轉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時從天感得輪寶。輪有金銀銅鐵四種,依其次第,統領四三二一之大洲」。這是佛經上說的,這也是人間的福報到最高就是轉輪聖王,人間沒有比他更高的。比他更高的是天王,顯然跟我們是一個不同空間維次。轉輪聖帝,一般也稱為轉輪王,身具三十二相,這是世間貴相,他統統具足三十二相。即位時,輪王即位的時候自自然然從天感得輪寶。這個意思是說輪寶不是他自己造的,是上天賜給他的,天人所造的。這個寶是圓形的,所以稱它作輪,它是飛行的工具。我們在這許多年常常聽說有飛碟,不知道從哪裡來的這些飛行物,形狀像個碟一樣,稱它為飛碟。凡是乘這些交通工具,被我們所看到的,都是屬於人道;天道有神足通,不需要交通工具,他來去自由;鬼道裡面也有神通,他也不需要這些工具。這些工具只有人道需要,譬如我們人道,現在想做太空旅遊,還有人建議這地球上災難太多,移民到金星上去,到其他星球上去,那要交通工具。太空飛行這個交通工具,設計最理想的是圓形的。如果這些飛碟真的是外太空人到地球來探險的,說明他們的科技超過我們,我們還做不出來,他已經做出來了,他們已經有能力到地球上來去自由,在科技上我們比不上他。

  輪寶是他的工具,他的交通工具,同時也是他的武裝,像我們現在戰鬥機一樣,是他們的武裝。輪有四種,金輪、銀輪、銅輪、鐵輪四種,我們相信它的速度不一樣,它的威力不相同,它的速度、威力能達到的地方,就是它所統轄的地區。金輪王統領四天下,叫一四天下,一個單位世界。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佛經上講的一四天下,一個單位世界是ㄧ個銀河系,他必須有這個工具、有這種威力,他才能統治銀河系。換句話說,他能在一天的時間,二、三天的時間,銀河系上任何一個星球他能夠達到,他才能管得了;他到不了這個地方,他就管不了這個地方。他有這麼大的能力。佛經上講的四大洲,東南西北四個大的地區,這是星系,輪王一定有居住的地方,也就是說他的首都所在地。我們地球,佛告訴我們這屬於南瞻部洲,這一個洲有一個輪王,鐵輪王管一洲,銅輪王管兩洲,銀輪王管三洲,金輪王管四洲,就是管整個銀河系,好像行政組織,它有級別的。南洲我們相信有很多星系,輪王不會在我們地球上。飛碟真有,我見過,好像我還沒有學佛,六十年前,我學佛到今年六十年,沒有學佛之前在台北看到的。下午四、五點鐘的時候,黃昏,看到空中有放綠色的光,不動,停在那個地方,看了很久,以後我周邊的人統統都出來看。看了大概有六、七分鐘,它開始移動,這一移動的時候,先很慢很慢,然後速度愈加愈快就不見了。第二天報紙上登了不明飛行物,很多人看見,在台北上空,這是我親眼看過這麼一次,決定不是假的。速度加得太快的時候我們就沒有辦法,注意力不能集中了,突然就不見。很多地方有這種報導,我相信這不是假的,絕對不是眼睛看花。為什麼?不是我一個人看見,我們好多朋友一起看見。

  「《會疏》曰:轉輪王者,四洲之主。由輪旋轉,威伏一切故。」這是《會疏》裡註解,可見得佛菩薩的智慧、神通、道力,我們無法想像。輪王,以及四洲這一個單位世界,現在我們稱它作銀河系,他們清清楚楚、明明瞭瞭。科學家知道的還有限,真的是有限,不要說對整個宇宙,就是對銀河系知道有多少?現在靠著衛星探測,比從前進步太多了,用無線電傳播太空當中的信息,用照相機去拍照傳過來的畫面,沒有親自去看過。親自去看過,我們六根的能力有限,我們的智慧、知識有限,你對它能有多少的理解?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明心見性,又何況他們隨意任何時候都能夠將意志集中,就是能夠做到一心不亂。他這個注意力一集中就一心不亂,再深密的境界他都能看清楚。佛說這些能力我們每個人都有,記住,「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佛說的,這是我們的本能。非常可惜,我們今天有嚴重的煩惱習氣,把我們的本能障礙住了。它沒有能力把我們的本能消滅,但是它有能力造成障礙,讓我們暫時失去作用,這是煩惱習氣。煩惱習氣裡頭最嚴重的,我們都知道貪瞋痴三毒很厲害,殊不知貪瞋痴對凡夫影響最大。後面傲慢對天人影響最大,懷疑甚至於連菩薩都受到影響。最嚴重的不是懷疑別人,是懷疑自己,這個人沒有信心,佛菩薩在旁邊乾著急,想幫你幫不上。你不相信你自己,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

  往生,第一個相信自己,這是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上說的,他講信講六個,第一個是信自己;第二個是信他,他是阿彌陀佛、是釋迦如來,不相信自己信他,不能往生。信事、信理、信因、信果,講六個信。深入淨土,淨土裡面信講什麼?中峰禪師說得好,自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你沒有這樣的信心,你怎麼能往生?你怎麼能見佛?如果你有這樣的信心,我們就深深相信阿彌陀佛加持你,你這一生勤修,決定不遭魔難,決定不招病苦。為什麼?制心一處,心裡沒有病,身怎麼會有病!身是物質現象,是隨著你念頭轉的,念頭有病,你這個身體就不能不生病。所以佛在經上常常比喻,佛是大醫王,菩薩號藥師菩薩、藥王菩薩,佛號藥師佛。藥師佛是誰?阿彌陀佛;藥王菩薩是誰?觀音、勢至之流。哪個佛不是!哪個菩薩不是!回歸自性就是你自己。問題在哪裡?問題在你不相信,你不承認,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所以佛法愈深入,自信心就愈強,願心就愈堅定,這是我自己學習的體驗。信心一年強過一年,願心一年勝於一年,才真正生歡喜心,才真正跟這個世間、跟一切萬事萬物不再沾染了。雖不沾染,不即不離,這叫菩薩道,不即不染,不離也幫助他,他幫助我,我幫助他,他幫助我提升境界。沒有外面的順逆環境、善惡之緣,我們怎麼提升?不染就提升,染就墮落;不染會感恩,染會結怨,妙就妙在此地。染污的心就變成冤親債主,不沾染那就是佛菩薩。

  下面說「六欲天主,乃欲界六天之王」,欲界這個欲是什麼?財色名食睡。世間人貪,這些天人也沒放下,六層天一層比一層淡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說出淡薄這個形象,對財色名食睡,四王天、忉利天跟人間沒有差別,男女之欲沒有差別。夜摩天就有差別,男女在一起淫欲是擁抱,比我們下面就淡多了。欲界天人福報比我們大,生到天上是化生,不是胎生,所以他沒有胎獄之苦。兜率天人男女交會是握手,比擁抱就淡;再往上去化樂天人,男女見面是笑;最上面這一層欲界他化自在天,是微微的笑笑,點點頭。愈往上去,到色界天沒有了,對於財色名食睡的念頭沒有了。這個沒有,諸位要曉得,是禪定成就了,初禪禪定成就,定功把它伏住,根沒斷。只是就佛經上講的「制心一處」,他把這心放在一個地方,那一個地方就是禪定,就是定。這個五欲念頭都不起了,何況有行為!念頭都沒有了,這是功夫。佛在經上跟我們說的這些事,可以在我們身上日常生活當中去體驗,我們對於財色名食睡,一般人是擁有無有厭足,愈多愈好,多多益善。功夫好一點的人就知足,在現前的社會我能擁有一千萬夠了。功夫更高一點的,我只要有一百萬就夠了,你看他的欲望不就降低了!再低一點,我有十萬塊錢就夠花,生活就無憂無慮,這是欲望降低,自己能控制得住了。財色名食睡全能控制,這樣的人具足修行的基本條件,他修行能有成就。

  真正修行人,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的榜樣,全放下了,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衣一缽。在那個社會、那樣的國家,大家尊重修行人,都願意供養修行人,沒問題;現在我們到外面托缽沒人給你,環境變了。可是真正有修苦行的,住在深山裡面,依靠野生的果木維生,他吃這些東西,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有沒有?有,少數,很少。在這樣環境裡面修行,他真修,他能維持生活嗎?能維持。為什麼?他消耗能量太少,他心地清淨。我們今天了解能量消耗最大的是妄念,真正修行人他沒有妄念。如果一個人把心放在阿彌陀佛上,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念頭。我們能夠想像得到,他一個星期吃一餐飯就夠了,阿羅漢如是!阿羅漢一個星期吃一餐夠了。也就是說他是個省油的燈,添一次油可以點七天,七天一餐飲食他就夠了。現在的人妄念紛飛,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一天三餐吃不飽,還要加多少道點心,道理在此地。你每天消耗的能量多,你補充不足要生病,你受不了,這樁事情不能跟人學的。什麼時候可以學?妄念減少,心定了。佛法講你修學得三昧了,可以,得三昧的人一天一食,日中一食決定不成問題。真正得三昧,二、三天不吃飯是平常事情,他不會感到飢餓,不會感到體力衰弱,不會,依然精神飽滿。

  這些事情也是我親身體驗的,我跟李老師學經教,老師是在家居士,我跟他那年,我三十歲,老師六十九歲,他大我三十九歲。老師一天吃一餐,而且吃得很少,他的工作量是五個人的工作量,一天吃一餐。他告訴我,他三十多歲的時候開始日中一食,到差不多將近七十歲,四十年。我也學他,但是我的一餐比他吃得多,像他那個分量我還受不了,說明他的心比我清淨,他的工作量比我大。我從學佛那一年,也就是二十六歲,學佛半年我吃長素;大概學佛一年半,我晚上這一餐斷掉了。所以我看到老師那個樣子,我把早餐也斷掉不難,我有底子,我也有好幾年。我到第八個月才把這個事情向老師報告,老師問我:「精神、體力有沒有異常?」我說:沒有,很正常。他把桌子一拍,「很好,你永遠堅持下去。」為什麼?一生不求人,我們需要的很少,生活很容易過,日子好過,「人到無求品自高」,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每天只有一餐的念頭,早晚沒有這個念頭,一點事都沒有。如果有念頭的話,那你一定要吃,你要不吃的話你就會餓;沒有這個念頭不餓,沒事。讓我們想起,大乘法裡佛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三餐飯是從心想生,你每天只想到一餐飯,那個兩餐你決定就不會想了,若無其事。這都是我自己親身經驗。

  所以色界天人飲食就斷了,財色名食睡五欲沒有了,這個沒有不是真的沒有,是定功伏住這煩惱習氣。初禪天人,如果不能夠提升到二禪、三禪,那他的禪定失掉之後,也就是他壽命終了,他向上不能提升,肯定往下面去了。定功一失掉,煩惱就起現行,所以那叫石頭壓草,不是轉煩惱成菩提,他沒轉。色界十八層天,四禪、無色界四層天,都是靠定功,四禪八定。學佛也得要修,佛法修定跟他們修定,目的不相同,他們修定可以說是享受,享受禪悅,定中的境界純淨純善。因為他把煩惱伏住了,得清淨心,他煩惱沒有斷掉;如果斷掉那真的清淨,他就超越六道;他是伏,也叫伏斷,不是滅斷。佛法裡面修定,定要開智慧,而不是貪圖禪定裡面的快樂,因定開慧,慧才能解決問題。慧怎麼樣?慧能夠把煩惱轉變,轉煩惱成菩提要智慧,禪定轉不了,慧就轉了。所以定中開智慧這是聖人,那不是凡夫。諸位要知道,十八層天都是凡夫,小乘初果是聖人,他的定功不深很淺,但是他定裡頭有智慧,這就不一樣,所以小乘能離四相。禪定能伏住,不能離,伏住,因為他沒智慧,有定沒智慧;智慧開了,能轉煩惱成菩提,把四相轉了。

  「梵王,大梵天王之異稱」,佛經上稱他為大梵天王。「梵天總指色界諸天」,色界有十八層天,初禪三層天,二禪、三禪都是三層天,九層天了。四禪有九層天,凡夫天三層,外道天有一個無想天,無想天是外道,修無想定修成功了,就到那裡去了;再向上去是小乘聖人修學的地方,五不還天有五層,所以四禪有九層天。四禪是凡聖同居土。欲界天裡面,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兜率天有內院跟外院,外院是凡夫,內院是彌勒菩薩的道場,是聖人。我們這個地球上也是凡聖同居,眾生修德,眾生修福,聖人就出現;眾生要造罪業,聖人雖然在地球上,你看不見他,你也遇不到他。

  「以上蓋表菩薩以善根力,感得生生尊貴,德高望重,財富充足」。這上面所說的,就是經文第一段,第一個小段福智,我們佛法裡面講「福慧雙修」。人一定要知道修福、修慧,福慧雙修不外乎布施,財布施得福報、得大富,法布施得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我們希望自己在這個世間能夠得這三種果報,果必有因,因一定感果,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修三種因一定感三種果報。一切時、一切處,縱然災難現前,有福報的人他不會挨餓,到時候他總有東西吃,總還有衣服保暖,為什麼?他有福報,修因感果。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時代,災難愈來愈多,我們還有這個能力的時候,多行布施,照顧貧窮的人,照顧苦難的人,用財力物力去周濟他們。災難現前的時候,你能夠很幸運的、很平安的度過;如果只顧自己不顧別人,到災難的時候恐怕自顧顧不了。在災難的前夕,災難還沒發生的時候,好好修因,這是正確的。要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做好人,你一定有好報。四好,我們講了很多年,現在要特別提醒大家,真的要斷惡修善,要改邪歸正,連外國的科學家都這樣的勸人。

  下面這講感果,「乃至或為人王,或作天帝,上宏下化,能滿所願」。這些人特別是具有慈悲心,不忍心看到眾生苦,想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如果自己沒有財富,你幫不上人家的忙;沒有智慧也不行,有財富、有智慧,沒有地位還是不行。三個條件都具足,這不容易!三個條件如果有一個盡力而為,做,好。這三個條件是以位高,人王、天帝,要以他為首,我們有財富,財富貢獻給他,我們有智慧,把智慧也貢獻給他,在他領導之下救度一切苦難眾生,就對了,他做的好事就是我們大家做的好事。他居高位,如果不能行善積德,那造的業很重,果報也可想而知。古人說的一句話說得好,「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樣才能夠維繫社會安定,維繫世界和諧。聖賢教誨用意很深,我們要能體會到,依教奉行。

  「更以善根力故,大願力故,常得值佛。」這是遇到,那要善根、要大願,你才能遇到佛法,佛稱之為寶,三寶之首,佛寶、法寶、僧寶。遇到佛法有什麼好處?遇到佛法能幫助你脫離六道輪迴,你就永遠不再受苦;能夠幫助你脫離十法界,你也就成佛了,這是無比的稀有難逢。可是在今天的社會學佛的人有,好像佛教徒還不少,在全世界聽說有五、六億信奉佛教的;可是真正學佛的人很少,不多。信仰佛教而不認識佛教,跟不學佛的人沒兩樣。佛在哪裡?佛在經典裡面。如果我們不能深入經藏,我們對佛菩薩就一無所知,不認識他,不了解他,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你就得不到。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所做的示現表演,我們要記住,我們要細心去體會。他十九歲離開皇宮出去參學,過苦行僧的生活,在大乘教裡面說,他放下了煩惱,出去參學,學習十二年。這個年輕人有德行、有智慧,十二年當中印度所有宗教,他接觸了,所有的學派,他也接觸過。然後把十二年所學的也放下,菩提樹下入定,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佛門裡說他成佛了。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七十九歲圓寂,經典裡面記載著,一生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教學四十九年。三百餘會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辦班,辦了三百多場,每一場時間長短不一樣,時間最短的二、三天,時間最長的好多年,一生是講學。沒有其他的活動,沒有聽說,你到經典去找,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打過佛七,沒有,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做過禪七,也沒有。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辦法會?也沒有。經典裡面所說的法會全是教學,辦班教學,這個要知道。

  所以佛教跟其他的宗教,你去一比較,差別太大了,其他宗教都有一個主宰的神明,佛教裡頭沒有。佛教裡頭我們尊崇教主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人。印度人稱佛陀,就中國人稱聖人,佛陀這個名詞翻譯成中國就是覺者,就是覺悟的人,開悟的人,印度人稱為佛陀。中國聖人也是這個意思,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達明瞭,這樣的人叫做聖人。所以中國這個聖字,跟印度的覺,是有同樣的意思在裡頭。菩薩是個求覺悟的人,還沒有證得覺悟,聖人的學生,我們今天講賢人、君子,印度人稱為菩薩。所以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我們要這樣解釋,釋迦牟尼佛的教育,釋迦牟尼佛教什麼?教你開悟,教你明瞭宇宙人生真相。那用我們中國人古老的看法,釋迦牟尼佛一生所做的是聖賢教育。如果用今天的話來看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哲學與科學的教育。這個話還沒有得到大多數人承認,但是有少數人已經提出來了。我學佛的時候,方東美教授我跟他學哲學,他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四個單元,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他第一句話告訴我,「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這樣學佛的。

  通過六十年的學習,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們,就在這部經上,三百三十八面你就看到。一九八0年之後,三十年前近代的科學家、量子物理學家,跟我們講解,他們用科學方法對於宇宙新的認知,跟佛經上講的阿賴耶完全相同,說明釋迦牟尼佛是最偉大的科學家。最近量子學家發現的,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講得這麼詳細、這麼透徹。釋迦牟尼佛是怎樣認知的?禪定、智慧。禪定、智慧是本有的,不是從外頭來的,甚深禪定,宇宙的源起看見了。宇宙從哪裡來的?科學家講能量、信息、物質,就是阿賴耶的三細相,能量是阿賴耶的業相,信息是阿賴耶的轉相,物質是阿賴耶的境界相。大乘教比科學家講得更清楚,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二、三十年之後大乘佛法是最高的科學。我們對佛陀不認識,你學什麼?認識之後你才知道,普世的教育學倫理、道德、因果,高深的教育跟他學哲學、學科學。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