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百五十二面,第四行「善護口業」,從這裡看起:

  「善護口業下六句,表菩薩身口意三業清淨。三業之中,則以善護意業為首要,是即菩薩善護己念之正行。由於深契中道,正定常寂,了達真源,遠離生滅,自然遠離一切煩惱之垢,是以意業清淨無染。」我們從這裡看起。「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就是這個六句。三業排列順序跟一般經論上不一樣,一般經論我們所讀到的,都是身口意這樣的排法,也就是「善護身業」擺在第一。佛在這個經上把「善護口業」排在第一,這個裡面意思很深,我們不難體會。身語意造業,普賢菩薩懺悔偈說得很清楚,根是無始劫以來的貪瞋痴慢疑,這是根,這是因,造業的因。造業的緣呢?就是身語意。念老在此地為我們解釋,他把意業擺在第一,也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這六句是三業清淨,只要能善護,這善字太好了,三業清淨。三業之中,確實意業是為主,這是首要的。意業是起心動念,有這個念頭,口才有言語,身才有動作,所以意念非常重要。是即菩薩善護己念之正行,前面就說得很好,由於深契中道,正定常寂,這是前面這四句,從「莊嚴眾行,軌範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有這種修行的真實功夫,所以他的心態端正,沒有邪念,深契中道。

  前面這兩句,「了達真源」,了是明瞭,達是通達,沒有障礙,真源就是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通達明瞭。一切法,在佛法裡把它歸納為六個字,性、相,性是能生能現,相是所生所現;事、理,事是所變,理是能變,能變的是情識,所變的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末後兩個字就是因果,有因必有果,有果一定有因,這六個字把所有一切法全都包括了。「了達真源,遠離生滅」,這一句就是自性本定,也就是經上講的三昧常寂,這是自性本定。「自然遠離一切煩惱之垢」,在一切法裡頭自自然然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什麼境界?法身菩薩,住實報土,他得的是法性身、法性土,跟十法界完全不一樣。雖然應化在六道,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而實際上他還是住報土。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應化在世間,經典上有記載,有人問佛,您老人家真正住在哪裡?佛在打坐,就把一隻腿放下來,腳尖按在地上,大眾一看這個世界就像極樂世界一樣,看到釋迦牟尼佛坐在金剛寶座上,不是草鋪的。這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在變魔術?不是的,釋迦牟尼佛確確實實是住在報土。在我們這個世界呢?這是應化身,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那是應身。跟這些眾生緣分深一點,幫助他們時間長一點,這用應身;如果時間很短,幾個小時可以辦完,十天半個?可以辦完,都用化身,所謂應化在世間。他自己那個報土叫實報莊嚴土,實是真實,不是假的,莊嚴就是前面講的「莊嚴眾行,軌範具足」,這是佛利他的事業。我們在此地就一定要知道,如果不能夠深契中道,正定常寂,了達真源,遠離生滅,我們就做不到。我們在這一生如果不能往生,那就是繼續六道流轉,這是事實真相。

  我們用什麼方法深契中道,正定常寂,用什麼方法?後面這六句就是我們的起步,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善護三業做起。念老給我們介紹,是把「善護意業」擺在第一,為什麼?這裡講得很清楚,是以意業清淨無染。「意業清淨,身口隨之。於口業云:不譏他過」,把這個放在第一句。那我們就知道,修行從哪裡修起?從善護口業修起。不譏他過,最重要的,像惠能大師在《壇經》上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真正能不見世間過,你就不會造口業,不會再說別人過失了。世尊在這部經上說,也是勸導我們,看別人有過失,怎麼個看法?佛說「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不能怪他。我們最大的麻煩,最大的困難,就是只見別人過,不見自己過,這是我們一生修行不能成就主要的原因。修行人應該把這個看法顛倒過來,看到別人在做過失,我們怎麼想?那是菩薩做給我看的,我有沒有這個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嘉勉。

  這是什麼人這樣做法?給諸位說,《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就是這個做法。五十三位善知識所表演的,這五十三個人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包括社會上不同的行業,善財童子參訪都把他看作是佛菩薩。諸佛如來應化在我們面前,無論是現什麼樣的身相,心目當中他都是如來化身來教我的。不論他做的是善事是惡事,實際上他沒有善惡,他是來表演給我看的。善的境界我有沒有動心?動歡喜心,喜怒哀樂愛惡欲,動了喜,動了樂,動了愛,這都是煩惱。如果看到他是不善的,他在那裡造惡,我們有沒有發脾氣、有沒有怨恨?煩惱習氣都從哪裡斷?在這裡斷,這個地方斷是真斷。怎樣才把它斷得盡?觀法如化,這一切不是真的,這一切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都是佛經上的話。無論什麼境界現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見到自性,見性就成佛了。叫你別著相,你著相,你是凡夫,你不著相,你就見性。著相,相就產生障礙,見不了真性。所以在此地有一句叫深契中道,我們這日常生活當中就是缺這個,不但沒有深契,根本就沒有契入,境界小小一動,煩惱情緒馬上發作,合自己意思的就狂歡、歡喜!不合自己的意思,立刻就要發脾氣,就要責備別人,全錯了!這樣的修行,從早到晚無不是在造業,無不是在跟眾生結怨。冤親債主何?多,你念念都在跟人結怨。

  這些與我們有緣的眾生,裡面也有智慧的,也有愚痴的,愚痴的怎麼?懷恨,等待報復,這個麻煩就大了。有智慧的,他就算了,饒了你,不跟你計較,這個後頭沒有報復,他饒恕了你。有智慧的人,他就步步高升,他就饒恕你,他還感你恩,為什麼?因為你這個緣讓他提升境界,也就是他把你當作考試,經過這個考試,他及格,通過了,他上升了。他以他修學的功德迴向給你,為什麼?你造作這個罪業,人家饒恕你,這是性罪,你本身是錯誤的,你還是要墮落,所以他把修學功德迴向給你,你將來墮落在惡道,減少痛苦,這是他報恩。六道十法界裡面的事很複雜,你要是不冷靜細心觀察,你看不到。真正看清楚、看明白了,你才恍然大悟,這裡頭有沒有過失?有過失。實際上沒有過失,都是自己一念虛妄的執著造成的,與人不相干,與環境不相干,人事環境都不相干,到最後什麼?古人這句話說絕了,「自作自受」。你不能怪任何人,完全是你自己的意念在作祟,你的念頭千變萬化,這才是真正的原因。

  所以意業清淨應該是放在第一,我們先要學清淨心,先要知道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假的不是真的(講十法界包括六道)。為什麼?它是識變的。相是心現的,沒錯,可是識把這些相扭曲了。相之體就是自性,四聖法界的相,體是自性,六道乃至於餓鬼、地獄、畜生的體,這個相,相之體還是自性,自性裡頭沒有染淨,沒有是非善惡。所以惠能大師見性頭一句話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就是見到阿鼻地獄、無間地獄,那些現象,它的性還是清淨,一絲毫染著都沒有。染著從哪裡來的?染著從分別心來的,從執著心來的,特別是執著。你只要不執著,善惡、苦樂、染淨全沒有了。換句話說,它從煩惱生的,它不是從自性,自性裡頭完全沒有。

  菩薩,我們現在明白了,菩薩決定不會指責別人過失。「口業不譏他過者,實由於意業之不見他過也。」意業不見眾生過,所以口業裡就沒有責備別人過失的。也就是像《三字經》上第一句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如何能看到人本性本善沒過失。所以要知道過失是習性,不是本性。習性,我們中國古人講「近朱則赤,近墨則黑」,總是遇緣不同,你跟佛菩薩在一起你就成佛菩薩,你跟聖人在一起你就成聖人,你跟善人在一起你也變成善人,你跟惡人在一起你就變成惡人,就這麼個道理。正因為這個事實真相,教育就重要!我們學佛的人,我們天天跟佛在一起,佛在哪裡?佛在經典裡。佛的光明遍照,佛光在哪裡?經典就是光明。你不相信,你念著它,你覺悟了,智慧現前了,這就是放光,它在引導你,把你自性的般若光明引發出來了。你天天讀經,讀了幾十年,還沒開悟,光沒發出來,那什麼原因?肯定你有問題,問題在你自己,不在經典。同樣一部經典,為什麼那個人念開悟了,我念不開悟?你去問問他怎麼開悟的?人家會告訴你,祕訣是老實聽話,經上教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教我哪些不能做,我決定不做。真幹,他真得利益,這個利益就是開悟,他得三昧,他得清淨心,得平等心,覺就是開悟。他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沒有?來,即使證小果,他也非常歡喜,為什麼?這個身,身體,在這個世間叫最後身,這是什麼?業報,業報來的。下一次再來呢?不是業報身,下一次再來是乘願再來,不是凡夫了,佛菩薩乘願再來!

  往生到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的人就有這個本事,剛剛往生的人就有這個本事。你真心求他,這個人是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真心求他,「你托個夢給我,現在你到極樂世界告訴我狀況」,他真來。如果他往生了,瑞相都很好,你這樣祈求,他沒有夢的感應,他沒有往生,他到別的道去了。因為真正往生極樂世界他有這個能力,一到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加持,他就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就有這個能力,有求必應。他是真往生假往生一下就明瞭了。這也是我們明瞭真正修行人,他是不是真的往生了。我們的意念,《還源觀》上講得好,三種周遍,我們念頭才起,周遍法界,一切諸佛如來都收到,收到一定會答應,會給你一個回應。但是他要是到別的其他道裡面去了,那就不行。他要是到西方極樂世界,肯定有這個能力。我們應當明瞭,心地愈清淨,感應力量愈強。有時候我們這個感的力量不強,為什麼?太亂了,太雜了,這個裡面夾雜很多妄念,讓我們發出去的信息很模糊。所以前面讀過的「止心一處」,這是此地講的,這個很重要。心要清淨,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十念感應就現前。

  我們再接著往下面看,「他者,一切有情也。進言之,則包括有情無情、萬事萬物之一切法。」「他」這個字裡頭,含義非常之廣、非常之大!換句話說,除了自己以外全叫他,這一個字就包括了,你看包括的是有情無情、萬事萬物這一切法。下面四句要記住,「一切無過,本自無染。清淨本然,本自圓成。」這四句是什麼?一切法皆是,一切沒有過失,這要從哪裡看?要從三種現象的本質上來看。像物質現象,像普朗克所說的,德國的量子物理學家,他說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的本質是什麼?是意念。意念的本質是什麼?是波動,頻率非常之快。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在這個狀況當中,你去找過失,找不到,才起就滅了。所以這個裡頭你找生滅找不到,生滅都找不到,哪來的什麼染淨善惡?全沒有。這些意念累積起來才有這種現象,有染淨現象,有善惡現象。但是你要曉得,它一個一個念頭都是獨立的。

  我們看這個相續,相續是假的,像看電影一樣,假相。你要看幻燈片,一張一張的,看底片,一張一張,染淨善惡全沒有。凡夫看到銀幕上的畫面,佛菩薩看到它的本質,那一張一張幻燈片的本質,這個裡頭沒有染淨善惡,這個裡面只有清淨本然,一點沒錯。本自無染,清淨本然,不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他看到了,我們沒看到。換句話說,我們看到是銀幕上的現象,他看到是放映機上的底片。銀幕上是假相,如果我們從這個地方理解了,肯定了,不懷疑了,世出世間一切法確實沒有過失,這些法到底是怎麼回事情?佛用一句話來解答,「法爾如是」,那就是它自然的,它就是這樣的,肯定不可得,幻相,觀法如幻。你看這個一切法,一切法是幻相。一切無過,這是幻相,一切無過。本自無染,清淨本然,本自圓成,都是說一切法。無論從性上看,我們說比喻,無論你是從銀幕上看,還是從放映機底片上看,全是一樣的,這叫中道,這才是你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就是這樣的,沒有過失,沒有染污,清淨本然,本自圓成,圓滿成就。

  「如《首楞嚴》義為一切事究竟堅固。」《大佛頂首楞嚴經》,首楞嚴什麼意思?首楞嚴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事究竟堅固,就是前面這一句話「本自圓成」,解釋這句話的,實際它就是講真如自性。一切法是現象,現象的根本是自性,離開自性沒有現象。現象原本就是清淨本然的,只要它離開識,離開八識五十一心所,它就是清淨本然,你所看到的那就是一真法界,華藏世界,極樂世界,現的是那個相。如果這裡頭夾雜進去妄想分別執著,它就變成十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跟諸佛如來的報土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這個要知道,真的沒有兩樣。不一樣,是因為我們的執著不一樣,分別不一樣,這麼多的麻煩,這麼多的糾紛從哪來的?從分別執著來的,離開分別執著,所有一切糾紛全都沒有了,一切異相也沒有了。

  又如《圓覺》上說,「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這個非常非常不好懂。這句話什麼意思?戒定慧的反面是淫怒痴,淫怒痴就是貪瞋痴,三毒,戒定慧是假的,淫怒痴也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可是你有我,你有執著,那就真的有,那就不是梵行。戒定慧生人天善道,淫怒痴是三惡道,你不了解真相,你迷惑,它就真變成六道輪迴。你如果了解它的真相,了解什麼?了解你就不執著,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戒定慧不可得,淫怒痴也不可得。戒定慧是清淨,淫怒痴是染污,統統不可得,自性清淨心裡頭沒這些東西。戒定慧從哪裡來的?因為凡夫有貪瞋痴,所以佛才用戒定慧的方法來對治它。貪瞋痴沒有了,病好了,藥也不要了,病好了還執著戒定慧,又錯了!這不是告訴你了嗎?「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淫怒痴是非法,戒定慧是佛法,到那個境界,佛法沒有了,回歸自性。所以佛法你要善用它,經上比喻得很好,佛法是什麼?像過河的船一樣,你要過河一定要坐這個船,到彼岸,你上去,船不要了,你還揹了個船,那你就上不了彼岸。所以它是個過渡的工具,因為佛法也是緣生的。緣是什麼?因為世間人造業、行善這是緣,所以佛才有這些法,如果世間人沒有這個緣,佛就沒有這個法。所以佛無有定法可說,佛無有法可說,說得?麼清楚。

  念老這個地方這句話說得是非常好!我們多念幾句,要把它記住。「進言之,則包括有情無情、萬事萬物之一切法,一切無過」,你要真正把這一句話聽懂了,一切無過。下面三句就是它為什麼無過,底下三句,戒定慧本自無染,淫怒痴本自無染;戒定慧清淨本然,淫怒痴清淨本然,統統歸性,歸到自性就好像全歸到零,它不是一二三四,統統歸零了,佛法深妙就是妙在此地,叫你統統回歸自性,統統歸零,歸到那個起點,什麼事都沒有,完全化解。

  「又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是故一切平等,無有可譏者。」諸法平等,諸法一味,你還有什麼好批評的?這個事情就在現前。你覺悟是當下,你迷惑也是當下。凡夫成佛太簡單了,當下一念覺悟,你就成佛了,一念迷惑,你就墮三惡道,就在一念,一念覺迷這麼重要,我們為什麼不念覺,要去念迷?會學、不會學,關鍵在此地。話說到此地,是不難。轉境界確實不容易,問題在哪裡?我們迷的時間太久,迷得太深,聽到佛這些話,好像有一點懂,境界扭不過來。這也是事實,為什麼?長時期受煩惱薰習,受佛法薰習的時間太短,所以它不起作用。古人講這一句話那就有道理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淨宗這個一門是第一方便,這一門是什麼?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你肯不肯用這個來薰習?就像諦閑老和尚教的,諦閑老和尚教別人,別人照這個方法做成功了,非常有效果。他自己還沒做到!那是什麼?緣不一樣。鍋漏匠做了三年,成功了。在世間沒人瞧得起他,愚人,沒有智慧,不認識字,老法師只傳他一句這個佛號,教他念,一天到晚就在念這個,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他成功的祕訣,老實、聽話、真幹,三年成功了。我們肯不肯真幹?真幹,不會在他之下,三年成佛。他是真的成佛,佛來接引他走的,預知時至,三?的時間把阿彌陀佛念來了。

  照經上所講的,你是真誠心,你是真放下了,關鍵在這一句。真放下了,對這個世間沒有一絲毫貪戀了,明天有沒有吃,不管它,不想這些,這全放下了,一心念佛。經教裡面告訴我們的時間是七天,若一日到若七日,你就會成就,這不是假的。瑩珂法師給我們做了榜樣,這是出家人,破戒的比丘,也是在僧團裡面大家瞧不起他的,他的煩惱習氣很重。他是什麼力量鞭策他?他相信因果,他自己知道他做錯事情,破戒不是不知道,他知道,他知道他將來決定墮地獄。怕地獄苦!地獄太苦了,去不得,所以死心塌地這一句佛號念到底,三天三夜不眠不休,茶水飲食都忘掉,就這一句佛號念下去。有那麼大的決心,那麼大的信心,相信我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有這麼大的信心。三天三夜,阿彌陀佛真來了,告訴他:你還有十年陽壽,你好好的修行,到你命終的時候我來接引你。瑩珂真是聰明,不糊塗,抓緊這個好機會,要求阿彌陀佛,我現在就去,我十年陽壽不要了。這個機會難得!他抓到了。阿彌陀佛就答應他,他說:好!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三天之後往生。為什麼阿彌陀佛不當時把他帶走?阿彌陀佛要讓他做一個影響眾,現身說法給大家看。所以他把房門一打開,告訴大家,跟阿彌陀佛見面了,阿彌陀佛說三天之後來接我。?寺廟人都知道,沒有人相信,這麼一個不守規矩的出家人,造作惡業,關起門三天沒有出來,就說是再過三天他能往生。好在三天不長,大家看著,看著三天之後你往不往生。三天之後,他恭恭敬敬禮請同參道友念佛送他往生。大家也歡喜,真能往生這難得!太難得了,大家都來送他。念佛不到一刻鐘,古時候的一刻是我們現在的十五分鐘,他告訴大家:佛來接我了,我走了。他真走了,這大家相信了。所以阿彌陀佛三天之後來接他,用他的身來表法,告訴大家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佛在《彌陀經》上給我們定的日期是七天,決定有感應,沒有感應是你的心不誠。你念佛符合大勢至菩薩跟你講的標準,七天決定成就。善根利的一天就成就,中等善根三、四天,下根的人六、七天,沒有不感應的。念佛三年往生的,這是一般平平常常的人,那就太多了。我們要把這些道理搞清楚,事實真相了解透徹,沒有一絲毫的疑惑,真的大災難來了,決定往生。不要想到糧食,不要想這些東西,七天有一杯水就夠了,七天七夜決定把阿彌陀佛念來,一心一意求生淨土,這不是迷信。所以說什麼災難,災難與我不相干,再嚴重的災難對我沒事。你把災難放在心上錯了,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正確。心裡頭沒有災難,心裡頭沒有惡人,心裡頭沒有過失,一切眾生都沒有過失,一切眾生都是菩薩現身來度我的。他示現的是善法,來試試我還有沒有貪戀的心?示現一切惡法,來試試我還有沒有瞋恚心?善財童子就是這麼成就的。善財童子心目當中,一切法都是諸佛如來,都是來幫助他成就他的,連妖魔鬼怪波旬都是諸佛如來,所以他一生成佛了。榜樣在,典型在,我們還不相信,還要懷疑,那就是自己的業障太重了。

  業障是重,這是不能否認的,什麼東西能夠化解?經教,就這一部《無量壽經》就夠了,你一遍一遍的聽。現在我們留的有光碟,聽上十年,你心就定了,意也解了,心開意解,該放下的你真能放下,不假,你的大功就告成了。做錯事情不怕,要知道懺悔,要知道回頭。懺悔,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懺悔不是形式,真正的懺悔是後不再造。我知道我做錯了,我把我的錯誤改正過來,這叫真懺悔。我不孝父母,我改過來,真的孝順父母。父母不在了,心裡頭真有,念念不捨,自己修行的功德迴向給父母。為了度父母,我要認真念佛,求生淨土。我生到淨土之後,父母在任何一道,我都能看到,我都能收到信息,我有能力去幫助他,這是孝養父母。以孝心、以真誠恭敬心對待佛菩薩,佛菩薩是老師。我們今天對待老師只有形式,沒有實質,所以沒感應。果然有真誠恭敬,那就像印光大師講的一點不錯,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用我們現在講的這段經文是,你有一分契入;十分恭敬,你就有十分的契入;沒有恭敬心,不能契入。

  恭敬心樣子是什麼?能對父母恭敬,能對佛菩薩恭敬,你就能對一切眾生恭敬,平等恭敬,一切平等。我對一切不恭敬,就是對佛不恭敬,就是對父母不恭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大乘佛法裡頭沒有階級的,沒有分別的,它是一體的。一個真誠恭敬心對待一切眾生,甚至於告訴你,對待冤親債主,這個人毀謗我、羞辱我、陷害我,甚至於殺害我,我對他都恭敬,我對他沒有怨恨,為什麼?平等的。他對我做出這些行為,是他迷了本性。諸佛菩薩對一切法平等,是他覺悟,他明白事實真相。那我是要做個糊塗人,還是做個明白人?做明白人就學佛菩薩,做糊塗人就學他,學他就造業,還得感受六道輪迴的果報。要是學佛菩薩?我們就能夠平平安安的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天天親近阿彌陀佛,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你想,我到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講經,聽什麼經?各人喜愛不一樣,你要是問我,我老實告訴你,我聽《無量壽經》,我不聽別的經,一門深入,永遠一門,不改第二門。但是你要曉得,這一門它通一切法門,一經通一切法門都通,一個自性清淨心所流出來的。

  這一段把善護意業、善護口業都說出來了。下面一段「善護身業,不失律儀」。三業裡頭,意業是主,身口是造作,在造作口是最容易的,所以世尊講《無量壽經》的時候,把口放在前面,特別提醒我們,造業,口業造得最多,口業造得最重,不謹慎,大家都知道地獄裡頭有個拔舌地獄,拔舌地獄是專對口業的。所以排列順序有很深的用意。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律者,戒律。儀者,儀則」,就是威儀、原則。「《大乘義章十》云:言律儀者,制惡之法,說名為律。」這個制是制止,對於一切的惡要把它禁止,這種法稱之為律。譬如殺生,這是惡法,上面加個字「不」,這個不就是止,制止,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身三業,殺盜淫。口,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這是口的四種惡口,上用一個「不」把它制止住。起心動念有三個不善的,貪、瞋、痴。不貪、不瞋、不痴,戒律裡像這樣的就稱之為律,它是制止,不許可你造,不能造的。

  罪過有兩種,一種是性罪,殺盜淫妄,這種十惡,十惡是性罪。不學佛的人,沒有受戒的人,沒有受三皈五戒的人,他幹了有沒有罪?有罪,為什麼?它是性罪,它本身就是罪。五戒裡還有個酒,不飲酒,酒是叫遮罪,它不是性罪。換句話說,飲酒沒有罪,為什麼不能飲?喝醉怕你犯殺盜淫妄,是這麼個道理。如果你喝醉也不會做殺盜淫妄,這個酒你就儘量喝吧!怕的是醉了之後,你把握不了自己,你自己做不了主,那你犯罪業了。所以它叫制,這個是遮罪,就是預防過失,它本身沒有過失,防止過失,所以也加上去了。它的道理你一定要懂,你不懂,死在戒律裡是錯誤的。佛是一個非常講道理的人,非常可愛的人,他對人一絲毫不勉強,所以戒律活活潑潑,不是死呆板的。戒律,你一定要懂得開遮持犯,什麼叫犯戒,什麼叫做持戒,你要懂得,你不懂得,你沒法子學習。戒有開緣。開,殺盜淫妄都有開,在什麼情況之下?在利益一切眾生之下,它就可以開。平常呢?平常沒有這些特殊狀況之下,你一定要遵守,那就不准開。

  經上有一個故事,這是真的,好像是波斯匿王的妃子,皇后,持八關齋戒,這一天廚師做的東西不好吃,國王很生氣,要把他處死刑,皇后知道這個廚師是好人,為了要救他,這一天八關齋戒就不持了,陪著國王,讓國王開心,這是開戒,不是破戒,救了人。到第二天國王也後悔,昨天發脾氣把廚師殺掉了,皇后說沒有,他還在,非常歡喜。你看這個持戒多活潑!如果皇后沒有這個舉止,沒有這種善巧方便,廚師真的被殺了。殺了,她也知道皇上會後悔,再找這樣一個廚師不容易找到,一點點小過失,怎麼過去就可以把人殺掉?所以持戒不懂開遮持犯,你就沒有辦法持戒,每一條戒都要講清楚,什麼狀況之下有開緣,它不是死呆板的,就是說靈活運用,在你日常生活當中沒有妨礙。但是開戒決定是利益眾生,善巧方便。

  儀是儀則,跟我們中國講的禮節意思相同。儀是守規矩,有禮,遵守禮節。《大乘義章》第十有這麼一段話,「言律儀者,制惡之法,說名為律。行依律戒,故號律儀。其意謂:所謂為律儀者,防惡止非之法,稱為戒律。」這戒律的意思就說出來了,防止你作惡,制止你做不善的法,這個「非」是不善,佛這些教誨就稱之為戒律。「行為依止於戒律,稱為律儀。」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守住戒律的規範,決定不能夠違背,佛教我們做的,我們應該做,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做,這叫律儀。小乘經裡面的,小乘的戒律多半是制止,禁止我們作惡,大乘菩薩戒裡面偏重在行善。所以小乘叫止持,大乘叫作持,叫你作,你不作你就犯戒。小乘戒多半是制止,禁止你殺生,你不殺生,殺生你就破戒了。

  譬如大乘戒裡頭,菩薩不好當!在家菩薩、出家菩薩都一樣,你住在這個地方,距離你居住的地方四十里,四十里外有法師在那邊講經說法,你要不去聽就犯戒了。四十里是什麼?一天的來回,你走到那裡去把經聽完再回來,一天。如果說我們這個四十里,需要四個小時才走到,回來也四個小時,就聽兩個鐘點經,十個小時。現在從時間算,不能從里數算,那如果你是坐飛機的話,四個小時飛過來,聽一部經再回去,這是菩薩!你要不能這樣做法,你就犯菩薩戒。所以菩薩講作持,要求你要給眾生做好樣子,你樣子做不好的話你就犯戒了。所以小乘戒好持,大乘戒難持。大乘的止持,就是不准你做的,是論心不論事,不在事相上,譬如殺生,事實上你沒有殺,我恨他,我想殺他,就犯戒了;小乘這個不犯戒,小乘是有行動,結罪,起心動念不管。大乘戒是起心動念,所以大乘比小乘難得多。

  「又《行事鈔資持記》云:通禁制止為律,造作有相名儀。」這律儀兩個解釋得也很清楚。通禁制止,也就是說,對於一切的惡事、惡的念頭、惡的行為,佛是完全把它禁止,這是律的意思。造作有相,這是儀。有相,這相是相好。「綜上之意」,綜合上面所講的意思。「依止戒律」,我們講依靠,依止是依靠的意思,以戒律為我們言行之依據,我們的言語,我們的造作,必須依照戒律。「體現於行儀,名為律儀。」落實在我們身口意,落實在日常生活,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叫律儀。「又律儀戒者,乃三聚淨戒之一。」三聚淨戒,底下說什麼叫三聚,這是戒律裡有三大類。三大類,第一個就是「攝律儀戒」,所以它是三聚裡的一種。譬如我們受持五戒、八戒(也叫八關齋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這些戒律都是屬於叫律儀戒。第二類,「攝善法戒」,律儀戒裡沒有的,沒有說到的,但是它是善法,菩薩一定是斷惡修善。譬如吸煙,吸煙律儀戒裡頭沒有,所以有人就說了,佛這個戒上沒有說不吸煙,那更嚴重的,吸毒,鴉片煙、嗎啡這些,戒律上沒禁止,我們可不可以?不可以,為什麼?它那個不是善法,吸毒有害於健康,這不是好事情,雖然戒律裡面沒有,也要遵守,也不可以。這就是把戒律範圍擴大,只要是一切善法,「以修?切善法為戒」,這個善法是利益自己的,對身心健康有益處的,佛雖然沒有說,也要遵守。第三,「攝眾生戒,又云」,還有一個名詞叫「饒益有情戒,以饒益一切有情為戒。」饒是豐饒,益是利益,對一切眾生有很大的利益,佛沒有說,要不要做?要做。利益社會、利益國家、利益人類的這個事情不能不做,你不做就違背佛陀的教誨,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一定要有智慧,沒有智慧就不能成就,往往會把事情做錯了;有智慧辨別是非善惡,在行為上也要用智慧節制自己,所謂善巧方便。在家跟出家就不同,譬如今天社會的動亂,在家菩薩他可以去參政,出家菩薩決定不可以,這就不一樣。出家菩薩怎樣幫助社會?講經教學,對社會展開勸化。佛門有例子,國家有災難,你看佛經裡頭有《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國王發起禮請這些出家的大德來幫助社會化解災難。用的什麼方法?全國,經上講「百位法師」,那個「百」不是一百個人,是圓滿,今天講全國。全國這些出家人嚴持戒律,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做模範,講經教學。這就是說,要出家人起來,身教言說,要講經,要做出好榜樣,針對社會的狀況,佛菩薩在經典裡教導我們應該怎麼做法。這個社會缺乏倫理的,跟大家講孝道,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社會秩序混亂,要勸人遵守國家的法令規章,要遵守倫理道德,因果定律,用這個來勸導大家。

  後人有很多誤會,認為什麼?國家有災難,我們來做法會,誦經拜佛求佛菩薩保佑,這變成迷信了,真的是迷信。佛講得很清楚,「一切法從心想生」,佛沒有說災難來的時候,你們大家都要拜佛燒香磕頭,佛菩薩保佑你化解災難,沒有說過。佛菩薩用什麼方法保佑你?用教學,把道理講清楚,災難怎麼發生的,如何化解災難,跟科學家布萊登講的意思是一樣的,教你斷惡修善,教你改邪歸正,教你端正心態,為什麼?境隨心轉。我們人心變好了,山河大地災難就沒有了,它就跟著變好。人身體,心好了,身體就好。為什麼?身是境界,身是隨著念頭轉,你念頭善,你身體沒有一樣不善。一個人天天想阿彌陀佛,天天想《無量壽經》,他身體怎麼可能會變壞?哪有這種道理!如果這個人天天想的是殺盜淫妄、是自私自利、是損人利己,這個人肯定有病。你去檢查,他身體一定有病。為什麼?相由心生,境隨心轉,他用這個方法來幫助你解決。這個方法現在大家承認這是科學,符合科學精神,他不是用迷信。迷信這種祈禱祈福,有沒有效?有效,我講過了,治標不治本,臨時可以舒緩一下,不能治本。這個災難輕一點,時間短一點,過幾天你的毛病又發了,沒治本,你的念頭沒轉過來。要身體健康,一定要持戒修定;要地球健康,也要持戒?定。我們持戒修定就能影響地球,不但能影響地球,能影響太陽系,能影響銀河系。

  所以2012銀河對齊這個說法,佛法是有方法化解的,端正心念,真的能影響銀河,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問釋迦牟尼佛,銀河對齊我們能不能辦?佛會點頭,能。制心一處,真能解決問題。科學也發現了,集體意識的能量非常強大。那麼我們就能在這個地方明瞭了,體會到了,仁王護國就是集體意識,能化解人為的災難,能夠化解自然的災難。得懂理才行,佛法裡頭絲毫迷信都沒有。超度為什麼會有靈驗?沒有別的,就是集體意識。幾個人在一起誦經,端正心念,以這種端正心念來對治這個問題,譬如這個人生病,針對他這個病,他的病就能舒緩,就能化解。但是病人要相信,相信就很快,不相信就很緩慢。不相信也有效果,效果減弱了。他要相信,能配合的話,那力量不可思議。不是沒有理,一定把理講清楚、講明白,大家就相信了。「上三為大乘菩薩通受之戒」。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