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百四十八面倒數第三行:
「恭敬三寶,奉事師長」,從這個地方看起。「自謙曰恭,尊人之德曰敬」。這是先解釋恭敬這兩個字的意思,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想學、想修、想有成就,這兩句話是關鍵。我們真正能把這八個字做到,世出世法修學沒有不成就的。換句話說,我們學習一切不能成就,沒有結果,問題就缺在這兩句上,不懂得恭敬,不知道奉事,問題就出在這裡。這八個字做好,社會和諧,世界大同;這兩句話沒有了,社會肯定是動亂,居住環境肯定是災變頻繁。所以這兩句話太重要,我們不能不認真學習。頭一個學謙虛,沒有謙虛就是傲慢,傲慢是嚴重的煩惱,障礙德行、障礙學習。不但不能成就功德,它是最容易破壞功德的,一切功德不能成就,問題就出在這裡,所以謙虛比什麼都重要。孔子五德,學生對老師看法,都承認我們老師有五德:溫良恭儉讓,老師溫和、善良、恭敬就是自謙、節儉、忍讓,這是聖賢普遍都具足的,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具足。由此可知,這五德是自性裡頭本有的,見性全都顯示出來了。學習真正覺悟的人,這個五德不能像聖賢那樣圓滿的顯示,應該在日常生活當中都能看得到,他都表現出來了。人有沒有德,一看就明白,謙不謙虛?對一切人事物有沒有恭敬心?
這個地方的舉例是舉三寶,三寶是佛法僧,是自性三寶,能不恭敬嗎?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他能離開三寶嗎?沒有一法能離開三寶,三寶是他的自性,代表覺正淨。佛的意思是自性覺,覺而不迷;法的意思是自性正,正而不邪;僧是自性淨,清淨,清淨不染。佛滅度之後,是以住持三寶來表法,這後面都說到了。見到三寶的形相,聽到三寶的音聲,恭敬承事之心油然而起,它有這麼大的作用。現在這個作用沒有了,於是佛法衰了,佛法衰不要緊,要緊的是什麼?要緊是我們會墮惡道,說得不好聽的話,我們會墮地獄。為什麼?剃了頭穿上這身衣服代表佛法,佛法興我們有光彩,佛法衰我們有罪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尊人之德曰敬」。看到別人在行道,前面念過了,「行般若波羅蜜多」,這種人表現的是智慧、是德相,我們見到能不尊敬嗎?學習都在日常生活當中,人有善行、有善言,就是我們尊敬的對象;他沒有善行、沒有善言,我們也要尊敬他。為什麼?尊敬他的性德,現前他的性德是被煩惱障礙住,透不出來,他不知道,我們知道。煩惱習氣不是真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說得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有是永恆不失,本無是可以除得掉的。所以普賢十願「懺除業障」,就是不覺是可以懺除得掉的。我們尊重一切眾生的本性,不要去在意他的習性,恭敬三寶的心就圓滿的出現。恭敬三寶成就了自己,我們學佛真得受用,就印祖講的,十分誠敬你得十分利益。你讀經、你聽教,聽教是我們聽講學、聽分享,這些對我們都是一種教育,這叫聽教,真受其利。如果沒有恭敬心,你聽得再多、念得再勤,得不到利益,聽是耳邊風,讀是心不在焉,怎麼會有成就?由此可知,心在散亂的時候不要去讀經,不要去聽講,為什麼?得不到利益。這個時候應該怎樣?應該走到沒有人的地方,安靜的地方去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對你有好處,心定下來了,再去讀經、再去聽教會開悟。為什麼有人聽讀他開悟了,有些人聽一輩子、念一輩子,都糊裡糊塗不開悟?道理都在此地不能不知道。
世出世法的聖人教導弟子,頭一個就是教恭敬,教禮敬,禮敬跟恭敬是一個意思。這個科目什麼時候教?在古代父母教,小孩還沒出生,懷孕的時候,母親對一切人恭敬,特別是對長輩、對父母。小孩還沒出生,他已經就學會了,所以他一出世,他自自然然沒有人教他,他會恭敬,會鞠躬,這個影響多大!所以從前小孩好教,聽話,孝子賢孫。現在人為什麼不好教?不是不好教,是父母沒教他,完全疏忽了。他一出生之後誰教他?電視教他,出生的小孩就看電視,看到三歲他學的東西可不少。學的什麼?暴力色情、殺盜淫妄全學會,你當然不好教。「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你就曉得不容易。我們小時候父母忽略這個教育,現在我們明白了,想補這一門功課,如果是真正通達明瞭,學習的願心非常強烈懇切,有效;如果不是,很難收到效果,這些道理我們都得要懂。要不然這一生雖然遇到佛法,依舊是空手而過,遇到跟沒有遇到一樣的,不知道這是寶。世間什麼是寶?佛菩薩留下的經典是寶,聖賢留下的典籍是寶,這是全球人類的寶藏。文化沒有國家界限,沒有族群界限,也沒有宗教界限。
「《法華經嘉祥疏二》云:謙遜畏難為恭,推其智德為敬」。首先講到謙德,這是性德,古人有一句話說,「學問深時意氣平」,說明愈是有學問、愈是有德行的人,愈謙虛、愈能夠禮讓。確實他放下一切對立,放下一切競爭,放下一切矛盾、衝突,這些東西在他心裡面找不到,他的心裡一片慈悲。一片和睦、一片慈悲,這是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外頭的,從外面學不到的。佛菩薩、聖賢人做出榜樣給我們看,苦口婆心的講給我們聽,啟發我們自己的性德。我們學會了,是不是跟他學的?不是的,自己性德流出來了。他們以善巧方便把我們自己的性德引出來,幫助我們把障礙排除。實際上排除障礙,他們把他自己怎樣排除障礙的經驗、方法、效果告訴我們,他的幫助到此為止,我們明白、知道了,自己依照這個方法去做,真的也能把自己的障礙化解,障礙除掉,性德就透出來。所以這些老師、這些善友幫助我們,他有沒有覺得他有功勞?沒有。為什麼?因為障礙是你自己放下的,你自己性德自然透出來的,與他毫不相干,他怎麼能居功!他看到歡喜,他的性德流露出來了,你也流露出來了;他破迷開悟,看到你也破迷開悟了,歡喜,志同道合。
不居功,恭敬就透出來;居功,我做了多少好事,我度了多少人,傲慢就起來了。看到別人做得比我多、做得比我好的,嫉妒心就生起來,這樣的學習,他的果報是走向反方向,不是走成佛之道,他走向墮落之道。他自己不知道,只看到眼前,沒有看到以後,也就是說來生後世他沒看到,這就是佛法講愚痴,沒智慧。有智慧人有前後眼,智慧的人能看到過去、能看到未來。我們智慧沒開怎麼辦?讀歷史,看過去,吸取過去的那些經驗。眼前的現象看到了,可以能夠判斷預測未來,這樣的人也算不錯。我們這一生的經驗不夠用,幾十年當中所見所聞不能幫助我們解決現前問題,所以我們要借重老祖宗的經驗、老祖宗的智慧那就是讀書。中國的典籍對這個世界貢獻非常之大,這什麼道理?中國用的方法太巧妙,這個方法就是語、文分開。傳遞給後人信息的用文言文,文言文是永恆不變,又不難學。你學會文言文,中國古籍記載的四千五百年,這些典籍裡面所記載的智慧、理念、方法、經驗、效果,是你在人生解決問題上最豐富的資料,你不能不讀。尤其像《群書治要》這一類的,把你解決問題迫切需要的這些資料,從這些古籍裡一條一條抄出來,聚集在一起。你不必用很多時間去看書,在這一本書裡頭,你所需要的全部都在裡面,多方便,多有價值。
這種教育對誰的?用現在的話,對全民的。諺語所謂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你沒有成家,孤家寡人一個,你一個人也生活在痛苦煩惱的世間。這部書能幫助你解決,解決你個人的人生,解決你家庭,解決你事業上所遭遇這些困難。可以解決社會問題,解決國家的問題,解決全世界的問題,真是寶!我們稱佛經為法寶,這些書是不是法寶?是的,都是法寶。《四庫全書》,當時多少人真正有學問、有德行,在一切書籍裡頭去選,邪知邪見的統統剔掉不要了,能夠收入的都符合正知正見。與性德相應,至少與十二個德目相應,「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與這十二個字不相應的不收進來。所以這些典籍能稱之為寶,道理在此地。一個人謙虛,恭敬心起來。一個人畏難,什麼難?做人難,做好人難,難,你能做到,可貴,難能可貴,你能做到。作聖賢難,作佛菩薩難,知道難,自己就謙虛,不敢有傲慢,不敢有輕視的態度,恭敬心自然就生出。推其智德,推是推崇,別人有智慧、有德行,我們要敬重他。
經文上舉個例子三寶,「三寶者,一切之佛陀,佛寶也」。一切證得佛果的人,也就是說他把自性上的障礙全部放下,自性沒有障礙,性德圓滿的透出來,沒有一絲毫欠缺,這個人稱他作佛陀,佛陀是覺悟,圓滿的覺悟。是誰?是自己的性德。如果我們把執著、分別、妄想、起心動念全放下,你就是佛陀。只要放下,性德就現前,他障礙沒有了,障礙是不覺,你自性是本覺。佛法說本覺,我們中國老祖宗說本善,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本善跟本覺是一個意思,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這我們不能不知道。你真的明白、了解,才知道佛法不能不學,學佛是為什麼?是恢復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本性就是佛。恢復一半,沒有完全恢復這叫菩薩;恢復少分,性德確實透出少分,這叫阿羅漢。所以佛經稱為內典,佛法稱為內學,不是向外是向內的,內就是你完全是本有的,你的智慧、你的德能、你的相好,統統是自性本來具足。佛說得好,「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一切法是自心變現出來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用作夢的比喻比較容易體會,夢中所有境界都是自心變的。作夢的時候,我們整個的心變成夢境,整個夢境就是自心。同樣一個道理,今天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就是我們真心變現的。你要說我們自心在哪裡?我們真心在哪裡?這境界就是,自心變的。自心之外沒境界,境界之外沒有自心,心境一如,心境不二,這是你真的明白,你真的覺悟了。
「佛陀所說之教法,法寶也」。我們今天所讀到的、所看到的,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當年在世,教學四十九年所留下來的,這些教法用文字記錄下來,編成書本留給後世,在中國稱為《大藏經》。這裡面的內容,不但包括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還包括這兩千年來在中國祖師大德學習的心得報告,有經論的註解,有與我們分享的論文,這都是法寶。佛教傳到中國兩千年了,歷史上記載的,正式是國家派特使到西域去迎請,皇帝派特使請他們到中國來的,東漢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到現在我們算是西元,也就是公元六十七年到二0六七年滿兩千年。這兩千年來,中國人依照佛法修學的,成就的人很多,我們在講席當中跟同學們分享,我們估計沒有精確數字來統計,估計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宗門、教下合起來,我們有理由相信超過三千人以上。這是寶!這些人是有緣人,所謂有緣人,遇到佛法了,抓住這個機會,鍥而不捨,依教奉行都成就了。那個不成就的人呢?毛病還是沒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自以為是,自以為聰明,不肯依教奉行。知道這個好,也想學習,但是沒有依照它的方法、它的程序,所以一生空過了。方法很簡單,跟中國老祖宗講的是一樣的,中國人代代相傳的「專」,就這一個字,教、學都要專,專就能成就。為什麼?專心是定的,不專,心是動的、心是亂的,專心就是定的。
所以世出世間法成就,決定離不開戒定慧這三個原則,這三個原則在佛法裡面說,不只是釋迦牟尼佛教的,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的成就,都是依戒定慧。戒是什麼?守法,一定要遵守這方法。定,你心是定的,不是散亂的,散亂心不會成就。學習的目的是什麼?開智慧,定就能開智慧,不定生煩惱。佛在這上用個比喻用得好,比喻水,水不定它起波浪,起波浪它照不見;如果它水是平的,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這些景觀全照在裡頭,清清楚楚。所以佛把心比喻水,水要清,不能染污,水要定,不能動,就是心要清淨,心不能動搖。一門心是定的,兩門、三門心就波動,你就開不了智慧。這是中國古聖先賢教誨、佛菩薩教誨的最重要的一個原理原則,你不能不遵守。你不遵守,你試試看,你能不能想出一個更好的辦法超過佛陀的教誨?包括今天所講的科學方法,沒有辦法,實在找不出第二個辦法。所以,大乘教裡面提出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可是諸位一定要知道,智慧開了之後就有個效果發生,什麼效果?叫觸類旁通。觸是你接觸,你一接觸你就通達,不需要學你就明瞭、就通達。為什麼?因為一切法是自性變現的,你見了性,你能通一切法之性,就全明白、全通達了。我們學習就是希望對世出世間法全部都通達,像佛菩薩一樣,佛菩薩怎麼學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樣學出來的。我們不相信,這一下手就廣學多聞,那就完了,害死你了。
「隨其教法而修業者,僧寶也」。從這個地方來看,僧寶不一定是出家人,沒有說出家人,隨順佛陀的教法真幹的人,這個人是僧寶。真正的僧寶是什麼?老實、聽話、真幹,這是佛門裡真僧寶。不分男女老少,不分什麼在家、出家,都不分,你只要老實、聽話、真幹,你是真正的僧寶。僧這個意思,是團體的意思,佛法裡面講眾是團體,僧是佛弟子,它的意思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隨順老師的教法,老師教你把分別執著妄想統統放下,你的心就恢復清淨平等覺。所以淨而不染是僧寶,正而不邪是法寶,覺而不迷是佛寶,這是佛家稱為三寶。「至於佛滅度後,住於世間者,稱為住持三寶。」佛在世的時候,前面所說的佛法僧三寶,標準如是。佛不在世,佛滅度之後有住持三寶,住持三寶是表法的,是提醒我們學習的。「木佛畫像,佛寶也」,木刻的佛像,泥塑的佛像、金屬鑄的佛像、石雕的佛像、繪畫的佛像都可以,見到佛像稱之為佛寶。為什麼稱它作佛寶?供奉佛像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看到像就想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教學,就想到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誼,真的為我們示現出持戒、吃苦。臨走之前最後的兩句話,教導我們「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他一生做出來,你能不相信嗎?
釋迦牟尼佛從十九歲離開家庭,就表演苦行這個學科,身體力行來教導我們,這身教,他不是言教。不是做幾天給我們看,不是做幾個月,做了一輩子。講經教學四十九年,如果從十九歲出來參學起,得加十二年,一甲子中國人講的六十年。我們算整數六十年,六十年過的是苦行僧的生活,慈悲到極處了。他不是不能過舒適的、富裕的生活,他家庭是國王,供得起。教學過程當中,印度十六大國王都是他的弟子,他要建個道場只要他點頭,人家就把它建好了,不要自己操心。為什麼不建?為什麼願意過遊牧的生活?這裡頭有大道理在,表演給我們看。我們要會看,萬緣放下,對這個世間一絲毫的牽掛都沒有,沒有牽掛就沒有憂慮,就沒有煩惱。雖然有個很大的團體,我們一般想像不會少過三千人的團體,沒組織,說明佛在僧團裡面一點都不操心。每天幹什麼?每天就是教學,就是講經教學。佛門諺語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老師教學時候,你們都來聽課,聽完之後,修行你自己事情,沒人管你的。
跟釋迦牟尼佛學習,生活完全相同,每天出去托缽,樹下一宿,三衣一缽。你不能夠遵守,你就不能加入他的僧團,加入他的僧團一定過這種生活。每天沒事就是學習,真的是中國人講的「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這句話用在釋迦牟尼佛僧團上非常適合,他們是真幹。我們要學習,我們要能體會得到,我們不成就,怎麼能對得起釋迦牟尼佛?在今天我們真實的成就、最低的成就,是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本尊,釋迦牟尼佛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佛在經典上千言萬語勸我們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這條路最快速、最穩當、最簡單、最容易、最可靠,而且成就最為殊勝,不可思議。特別是在我們現前的社會環境,社會動亂不安,人活在這個世間沒有安全感,你看多痛苦。地球災難頻率不斷在上升,這些現實的狀況我們看清楚、看明白了,出離之心自然就生起來。我們得找一個安定的環境來修學,哪個地方最安定?極樂世界最安定。我們得移民到極樂世界去,不再搞別的了;搞其他的,給諸位說,來不及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三藏之文句,法寶也。剃髮染衣者,僧寶也」。這是住持三寶裡頭,法寶是經典,剃髮染衣叫僧寶,剃髮染衣這是學生,學生得隨其教法而修業者,這是真的僧寶。如果剃髮染衣,沒有遵從佛經教的教誨,佛不承認你是僧寶,我們自己要知道,掛上僧寶的名,佛菩薩不承認。怎樣才承認?依教修行,佛就承認。依什麼教?淨土法門就是依《無量壽經》教誨,《無量壽經》上所講的,我們都做到了,真佛弟子。而且《無量壽經》最重要的兩個部分,我們選出來做早晚課,淨宗的精髓就是四十八願第六品,我們選出這品經文做為早課。天天提醒自己,我有沒有記住?我有沒有依教奉行?彌陀發誓願,我有沒有發這個願?每天念這個經文每天自己發這個願,發四十八願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不能不知道。晚課,我們念三十二到三十七品,這個六品經內容斷惡修善,是《無量壽經》裡面講的戒律,內容是五戒十善,講得非常詳細。我們在今天一天生活當中有沒有犯?善行的我們有沒有去做?不善的有沒有去改?這真幹才行。真正隨其教法而修業,修是修正,業是造作,佛教我們要做的,一定要做到;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決定不能違犯。
為什麼天天讀都做不到?做不到我講得很不好聽,過去我常講,我怎麼說?早課是早晨去騙佛菩薩騙一次,晚課又去騙他騙一次,一天騙兩次,天天騙他,你還能往生嗎?你的果報在哪裡自己清楚,阿鼻地獄。我們現在對的不是真佛,泥塑木雕的供在那裡,你都有這種狠心去騙他,早晨騙一次,晚上騙一次,還以為自己修積功德,哪有這種道理?我們剃髮染衣了,是不是幹這個事情?對於經教有沒有認真在學習?要記住,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不講經的。大眾在一塊都是學習,學習當中有研究討論的,那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分享,分享學習怎樣將佛陀的教誨落實在生活,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它是教育,聖賢的教育,回歸自性的教育,是止於至善的教育。我們怎樣對待法寶?我們怎樣對待僧寶?住持在世間,給世間人做好榜樣。今天佛門四眾弟子在家、出家,對社會做些什麼?基本的戒律疏忽了,基本戒律五戒十善。學佛要從認識釋迦牟尼佛學起,認識之後真正發心學,就是從十善業道開始。現在十善業道對我們來講這麼困難,原因在哪裡?原因是我們沒有根柢,沒基礎。基礎是什麼?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感應篇》。這個在過去唐朝時候,大概一千四百年前,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到現在一千四百年,我們不學小乘,用儒道來代替小乘,儒釋道三教融合成一體,構成中國傳統文化。所以無論在家、出家學佛都有成就,在家居士裡有開悟的、有證果的,真正的僧寶。現在出家、在家的佛門弟子,對於基礎疏忽了,認為什麼?這小小戒,我學經教就好了,疏忽了戒律。
經教有教理行果四門,文字,經典文字是教經,教科書;這教科書裡面有很多理論依據,這是理經;學習最重要的是行,我怎麼做,就是修行。修行非常重要,把我們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觀念、錯誤的言論、錯誤的行為,依照經典的標準、依照聖賢的標準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修正之後的成果,這叫果經,就是你所得到的,修行成就之後你所得到的這是果。在佛法裡面講果有三類,最低的阿羅漢,菩薩、佛陀,三個是學位的名稱,你得到哪一個學位。十載寒窗,一舉成名,十年的修行鍥而不捨,你證得哪個果位?過去真的有證阿羅漢的,有證菩薩的,有證得佛果的。我跟大家報告的,估計這兩千年來證到佛果的至少三千人以上,菩薩、阿羅漢那就不在其內了。我們講的大徹大悟、大開圓解、理一心不亂,這是證佛果。佛門教學有目標,不是沒有目標,有方向,你要問從哪裡下手?就這兩句話,你信不信?「恭敬三寶,奉事師長」。師長沒開悟,五戒十善師長沒做到,我要不要恭敬他?我要不要奉事他?智者大師說過一句名言很值得我們深深反省的,他說「能說不能行」,這個講經的法師他能說,他自己沒做到,但是他所說的沒有違背佛陀的意思。也就是李老師教我們這批學生,我們沒做到,想做,煩惱習氣太重,做不到,怎麼敢講經?老師教我們的方法,講古人的註解,註解沒講錯,註錯了他負責任,我不負責任。
我們這一次學習《無量壽經》,我們的老師是誰?黃念祖老居士,我完全依他的註解。我們自己在學習,講台上跟同學們在一起分享,他是我們的老師;別搞錯了,我不是老師,我是助教。我講《華嚴經》,我依清涼大師的註疏,《疏鈔》,老師是清涼大師。我講《阿彌陀經》,依蓮池大師的《疏鈔》,老師是蓮池;依蕅益大師的《要解》,老師是蕅益大師。我們從來不敢以老師的身分在講台上,早年我常常說,老師在哪裡?老師在台下,你們坐在下面的人都是我的老師,我是學生。我學生在這裡做學習報告,請老師指教,請老師教誨。我這一生學出來,在台上是學生,台下是我的監學,是我的老師,你們督促我用功;你不督促,我就懈怠、懶散了,永遠是這樣的心態。八十五歲,我天天讀念老的註解,我一天要用四個小時,很用功查字典、查參考資料,八十五歲在做學生沒休息。為誰?為自己、也為大家,這個註解太好了,能拯救現前的社會,能拯救末法九千年苦難眾生。
「所以名寶者」,佛寶、法寶、僧寶。「據《寶性論》,共有六義」,寶有六個意思,第一個「世間希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經世間稀有。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是稀有之稀有。這個本子沒有會集成功之前,《無量壽經》沒有善本,五種原譯本統統讀,很麻煩,也很分心。五個本子翻譯不相同,還有很多問題,到底我們依哪一個本子?所以這個經有會集的必要。最早宋朝王龍舒居士第一次會集,以他的身分地位,以及儒學、佛學的修養來說,五種原譯本他只看到四種,唐譯的《寶積經.無量壽會》,這個本子王龍舒居士沒看到,所以他的會集本只是四種原譯本的會集本,那就不完整,缺了一種。而《寶積經.無量壽會》裡面有些經文,其他四個本子裡頭沒有。王龍舒的本子出來之後,在中國許多學習《無量壽經》都用他的本子,而這個本子被收在《龍藏》。乾隆皇帝對於文化非常重視,編了一套《四庫全書》,佛教他特別尊重,沒有放在《四庫》裡頭,單獨編一套《大藏經》,《乾隆大藏經》。道教都編在《四庫》裡面去,只有佛教他特別尊重,真的是世間稀有。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適逢其時,稀有的,我們得到了。這個註解更稀有,黃念老親自聽老師,他是夏蓮居老居士的學生,親自聽講,接受老師的教誨,老師教他為這部經寫一部註解,這多難得。這個註解我們看後面所附錄的,他參考一百九十三種的資料,真用心,肯定得三寶加持。這麼多資料從哪裡來?我們找都找不到,為什麼他寫註解的時候,這些參考資料他都看到?我到北京去看他老人家,看他小小的書房,堆的一大堆這些書籍,不是佛力加持不可能。所以我們要生稀有的心,來受持這一部法寶。
第二「離垢」,佛法僧裡面清淨、清白,沒有絲毫的染污。第三「勢力」,我們現在科學裡面講的能量,它有高能量,我們今天也說為磁場。經典所在之處,你能夠發現你進入這個地方,這地方藏的有《藏經》,你會感到這個地方很溫馨、柔和、喜悅,你能感受到這些,感到這個地方非常安全。你的煩惱、憂慮、牽掛,到這個地方自然好像就沒有了。為什麼?這些典籍都是佛菩薩、聖賢人他們的智慧結晶在此地,能量能不好嗎?現代人,人都富起來了,有不少人請一部《大藏經》在家裡供養。有沒有道理?有道理,雖然他不看,放在家裡磁場不一樣。對於這個經典愈恭敬,磁場的能量就愈大;如果你常常還翻閱、讀誦,那個加持的力量就更大,它真的能保佑你一家平安、和諧、幸福。這不是迷信,這有科學做根據的。第四「能莊嚴世間」,最殊勝的,就是我剛才講的磁場的莊嚴,我們中國人講氣氛、氛圍。第五「最上」,世法裡頭一切法,三寶在最上,他是正覺,沒有一絲毫邪知、邪見、邪念;換句話說,純淨純善。《大學》裡面所謂「止於至善」,古人有一句話說「世間好語佛說盡」,這世間的好話在佛經都說盡了。第六「不變」,永恆不變,為什麼?他的思惟、言行都跟性德相應,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具足這六個意思,稱之為寶,佛具有這六個意思,法也有這六個意思。僧是真幹的人,「隨其教法而修業者」,這句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老實、聽話、真幹,無論在家、出家、男女老少,只要符合這個條件他是真的僧寶。為什麼?具足《寶性論》上這六個意思。
住持三寶是表法的,你不必問他是不是真幹,那個不要緊,跟我沒關係。我們見到佛像、聽到佛的名號,就能提醒自己覺而不迷,提醒我了。如果沒有人提醒就忘掉,一忘就迷了,有人提醒我們就覺悟了,它的作用是這個,不是迷信。法寶是經典,聽到經典的名字,看到這個經典,立刻提醒自己正而不邪,心要正、行為要正,心與經論所說的相應,行與戒律所講的相應。看到出家人,一定要尊敬他,跟他行禮,他持不持戒與我們不相干。我只要看到這個形象,他提醒我淨而不染,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他提醒我了,這就是他對我的好處。提醒我六和敬,跟任何人相處,我都要修和、要修敬,不要求別人跟我和,也不要求別人尊敬我,我要跟他和睦,我要尊敬他,六和敬是這樣成就的。希望別人對我怎樣怎樣,那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在佛教裡叫外道,佛法是從內心求的,不是從外面求的。佛字字句句是教我一個人的,不是教別人的,我接受是我的,你接受是你的,他接受是他的,不接受的人沒分。真正接受依教奉行,那他就是僧寶。我們對接受的人恭敬,對不接受的人也恭敬,這道理不能不懂。恭敬三寶,寶是從性上講的,不是從相上說的;後面講住持三寶才從相上講的,相上是表法,表法還是敬性德。
「又佛者,覺知之義。法者,法軌之義。僧者,和合之義。恭敬三寶,欽仰其德也」。這一句的意思很深很廣,這簡單給我們介紹三寶的定義。佛是覺悟、是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話不是讚歎的,是真的,只要你明心見性,你就知道,你就明瞭了。法者,法軌之義,軌是軌道,就是道路,今天我們講原理原則,是這個意思。它是道路、它是方法,你必須要遵守,這個法則是過去、現在一切菩薩成佛,都是依這個方法走的;你不依這個方法,想另外再開闢一條道路,很困難。你可以試試看,你不會成功,你失敗了再回頭,你來不及了,你已經落在別人後面。他們開闢的路,你去走穩穩當當,確實給你走的是一條捷徑。佛菩薩不會騙人,佛菩薩絕對不會讓人走彎路,這是真實智慧、真實之利。僧者,和合之義,就是我們講的六和敬,你就曉得,不和就不是僧。我們有沒有跟一切眾生和合?「見和同解」,他不知道,我知道,一切眾生、諸佛菩薩,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都是從自性清淨圓明體裡頭變現出來的,所以要和睦。他不知道,我知道,他不跟我和,我跟他和,不管他接受、不接受,我知道我們是一體。他不知道,他要爭的給他,他要取的也給他,為什麼?一體。永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就對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