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百二十六面第七行第三個字開始看起:

  「總之,此一段是大願之總結。上言無礙智,求智慧也。自慈愍行以下,表誓願也。《會疏》曰:願是萬行之先導,慧即佛道之眼目。願以導因行,慧以照佛道。願慧成滿,即名如來,故謂得為三界雄。」我們看這一段,這是念老總結這一句經文的義趣。他說這一段是大願的總結,上面講無礙智,求智慧,慈愍行以下這是表誓願。《會疏》裡面說:願是萬行之先導。願就是我們的希求、希望,我們的方向,我們的目標。有願,努力就有成果,如果沒有願,就像船在大海航行,沒有方向、沒有目標,它到底到達什麼地方?人生在世,如果有方向、有目標,他一定有成就,無論是世出世法,無論是哪個行業,他一定有可觀的成就;如果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一生再努力、再發憤,最後是一事無成。這些事實都擺在我們面前,中年以上會看得很清楚。凡是成功的人,從小一定有先人教導他,有善友幫助他,他自己確定了方向目標,一般古人所謂十年有成,肯定有成就。學佛也不例外,如果遇到真善知識,自己有善根、有福德,十年轉凡成聖,在歷史上大有人在。他們能成就,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就?冷靜的去思惟、去觀察、去反省,就明白了。明白之後,如果是確定方向目標,再過十年還是能成就;如果錯過大好光陰,成就就有限。

  所以人學佛不能沒有願,世法裡面說不能沒有志,志、願是一樁事情。孔夫子十五有志於學,他就有方向,他就有目標;三十而立,三十歲就成就了。成就什麼?聖人。古人謙虛,稱聖賢君子,從一個凡夫,平凡的人,能達到君子這個層次,君子就是聖賢,再提升,賢人,再向上提升就是聖人。有志,這志太重要了。學佛要有願,真有願他就真有成就。發願弘法利生,續佛慧命,我相信許許多多年輕的同學發心出家,都有這個志願,為什麼十幾、二十多年過去了,沒成就?不能說沒有願,原因是願沒有認真去兌現。我們再要問,為什麼不能兌現?情欲,這是大煩惱,沒放下。世出世法裡面的紮根教育沒有學過,這樁事情至少可以敘說到兩百年,兩百年前面的一百年還有人說,但是真正做到的人少,後一百年連說的人都沒有了。可是這兩百年當中,還是有成就的人,不過數量跟過去相比是大幅度的減少,這是真的。由此可知,古人說的話沒錯,事在人為。換句話說,還得要自己負起責任,不能夠怨天尤人。這就是你的志願堅不堅定、遇到挫折你會不會變心?這是關鍵。無論什麼挫折都不會灰心,都不會改變,這個人成功了,他就注定成功。遭遇挫折就變心,遇到障緣就怨恨,這是一般人有始無終、不能成就的第一個因素,無法將自己的志願堅持到底。所以願是行之先導,慧是佛道的眼目,這個重要。特別是遇到困難的時候,你有慧眼,你能夠辨別方向,你能夠辨別邪正,你能夠辨別利害,所以你能夠趨吉避凶。

  下面說,「願以導因行」,因是因地,初學它來引導你。「慧以照佛道」,這個成佛之道你掌握到了。成佛之道是什麼?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最困難的,佛法法門很多,哪一個法門契合我的根機?這個選擇不容易,這是智慧。自己沒有這個智慧,也沒有真善知識來幫助你,這個時候我們對每個法門可以嘗試一下,看看適不適合自己根性,不能勉強。順自己的根性,適合自己的程度,學習不十分困難,就可以嘗試。一樣一樣的嘗試,用個幾年的時間,大致上就明白,摸清楚了。然後下定決心選一條,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大多數同修必經的一個過程,要浪費若干年的時間。決定心愈早發,成就也就愈快速。

  現在我們知道了,一切經裡頭最殊勝的是《無量壽經》。但是《無量壽經》真有困難,在夏蓮老這個會集本沒出來之前,佛門弟子專攻《無量壽經》的不多,即使專攻《無量壽經》,一般都採取王龍舒的會集本,並不很多。而絕大多數的,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他們所採取的《彌陀經疏鈔》,蓮池大師的最多;再其次的,蕅益大師的《要解》也不少,這兩種都採取的人就更多了,這修淨土的。這個會集本出現之後,對淨宗的貢獻太大了,真的是第一超勝,無與倫比。那是什麼?近代眾生有福了。他要沒有福,他怎麼會遇到?夏老居士十年的苦心,會集成這一本。黃念祖老居士,先後我估計至少也有十年,蘊育、蒐集資料,在病苦之中完成這部新的註解,稀有難逢。我們今天讀這部經、讀這個註解,真的是在學習《大方廣佛華嚴》的精華本。我想從今而後,學佛的同學想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那就是這個法門,就是這一部經典。

  劉素雲居士做榜樣給我們看,我們看到了。她能成就,我相信你也能成就,我們大家都能成就。她用了十年時間。我們發願盡形壽堅持這一門,只求深入,放下萬緣,包括佛法,我在佛法裡只取這部經,只修這個法門。我們很清楚、很明白,古人說的話一點都不錯,「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又何況第二十願末後講得非常清楚,「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那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要不求往生,在這個世間希望得大徹大悟,那要到哪一輩子、到哪一劫?太難了。我們得有自知之明,靠自力斷煩惱,我們肯定做不到,我們只有靠他力才能辦得到。他力,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如果沒有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就苦了,那個成就真是經上所說的到無量劫,要在輪迴裡面受無量劫的苦楚才能得救。而今天遇到這個法門,堅定志願,依教修行,我們這一生就解決了。所以這個法門,古大德說「當生成就的佛法」,不要等來生,一生成就,只有這一門。

  願慧成就圓滿,這叫如來。如來叫二足尊,足就是圓滿。慧圓滿,福圓滿,這個人就成佛了。故謂得為三界雄,這稱讚他為三界大英雄,三界六道眾生不能辦的事情,他辦到了。這個不能辦的事,就是徹底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釋迦牟尼佛放下了,諸佛如來放下了,法身菩薩放下了。底下這一句話很重要,「蓋誓願與智慧,成佛正因也。兩俱圓滿,從因得果,故為三界之雄」。特別在這裡提醒我們,誓願跟智慧是成佛的正因。我們一定要發度眾生的願,要發求生淨土的願,這兩願是大願的總綱,要求智慧,這兩個願才能夠圓滿;沒有智慧,這兩願是空發了。為什麼?你做不到。有願有智,下面才能夠弘護正法。

  「說法師子吼。願己說法,能如世尊,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自己成就,就應當要幫助別人,自己有一分成就,幫助別人一分;自己有兩分成就,就幫助別人兩分。幫助別人是自己修行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學,為什麼?教學相長。每個教學的老師,我相信都有這個經驗,有許許多多的悟處都是從教學裡面來的。在課堂當中,或者跟學生問對當中,不知不覺悟出許多道理,這就是教學相長;你要不肯教學,這種機會就失掉。現在人所說的交流、分享,對自己的利益太大了,每次交流,每次分享,都能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我們要想提升自己,這個事情不能不幹,天天要幹,遇到一個人也跟他交流,遇到兩個人也跟他分享,只要你歡喜講,你就有悟處。古大德說,積小悟就成大悟,常常這樣講,講上三個月、半年,大悟了,積大悟就大徹大悟。這是教下的方法,都值得我們學習。

  這個作師子吼,什麼叫師子吼?「師子吼,喻也」。此地講這個師子,就是野獸當中的獅子,獸中之王。「師子一吼,百獸畏懼」,真的。我們在沒有學佛之前,看電視喜歡看「動物奇觀」,我相信不少人都看過,「動物奇觀」裡面,你看那個獅子,獅子一吼,小動物腿都軟了,跑都跑不動,有那麼大的威勢。「故稱世尊決定無畏之說法,為師子吼」,用這個來形容、來讚歎,佛說法決定無畏。「《涅槃經廿七》曰:師子吼者,名決定說。」我們學佛,特別是年輕初學,不能不信,要信受奉行。為什麼?決定說,這三個字太難得了。決定說,說的是什麼?真理,他所說出來的永恆不變。誰敢說這句話?沒有明心見性,絕對不敢說這句話。我所說的,提供大家做參考,請大家指教,不敢決定,也許我看錯了,也許我說錯了。佛跟法身菩薩不如是,他所說的字字句句就是決定說,你不能更改他一個字。

  所以佛法難,真難。《華嚴》跟《大智度論》裡面都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這是說佛法,也就是佛的經典,沒有人說,世間再聰明、再有智慧的人,他不能夠理解佛所說的這一切法。佛法要什麼人來說?有修有證,這個人可以說。現在找這種人找不到了,有證的人找不到,那不得已而求其次,找有修行的人。什麼叫修行?佛經上所講的他都能做到,這是有修;佛經上講的道理他採納了,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佛經上這些教誨他接受了,變成了自己的言語行為。我們真的看到一些人,特別是修淨土的,老太婆、老阿公,他們沒有受過教育,甚至於很多不認識字,他會背《阿彌陀經》,《阿彌陀經》什麼意思他不懂,他背得很熟。他的心地清淨,他沒有疑惑,他沒有雜念,一天到晚拿一串念珠,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在念,一生他不改變,就是這麼老老實實過了一輩子。臨走的時候,往生的時候,預知時至,曉得什麼時候佛來接他,瑞相稀有,他成佛去了。這種人,李老師非常佩服、非常嚮往。老師曾經跟我講了很多次,他想學這些老太婆,學愚,他說學了幾十年都學不到。愚不可及,你比不上他,你以為你很聰明,比不上他。心地多清淨,人家對他好,好,感謝,人家對他不好,他也很感謝。你看他那種真誠慈悲,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一樣不好,你欺負他、侮辱他,他都叫好。給我們做榜樣,成佛了。真正成佛修行就是那個樣子。

  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不但是佛菩薩所說的,世間聖賢所說的,都有大道理在。我們要深信不疑,要依教奉行,你會得到大利益,幫助你開智慧,幫助你積功德,幫助你消業障。古時候人都學,不管認識字不認識字,與識字不識字真的不相關,像惠能大師所說的,都學,都真幹,都相信,都真幹。我在童年時候住在鄉村,鄉人遇到事情在爭執,怎麼辦?找私塾,鄉村有私塾,找私塾先生來評評理。私塾先生一說孔老夫子怎麼說,大家都沒話說,馬上就擺平了。這是什麼?相信聖人,聖人說的話還能有錯嗎?你問這個鄉下人,他也沒有念過孔子書,他知道有個孔子,孔子是聖人,對孔子尊敬,這夫子先生一說孔老夫子怎麼講的,個個都服了,這個爭執立刻就化解,比現在的法庭有效。佛說的話更不必說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還爭什麼!《大般若經》上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還爭什麼!你真的了解、明白了,自然就萬緣放下,對待一切眾生柔和質直,肯定是這個樣子,不是從哪裡學來的,法爾如是,自自然然,一絲毫不勉強。

  「又《維摩經佛國品》曰:演法無畏,猶如師子吼。肇公註曰」,肇公是僧肇大師。鳩摩羅什在中國弘法的時候,僧肇大師是羅什的學生,非常優秀的學生。他的註解,就是《維摩經》的註解,「師子吼,無畏音也。凡所言說,不畏群邪異學,喻師子吼,百獸下之。」他所說的是真理,他所說的是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所以那些邪知邪見,與聖賢教誨相違背的,這叫異學,正法都能夠折服他們。甚至於這些邪知邪見異學之人,遇到真正正法,他們也很乖巧,也表示恭敬,不說話了。我們見過!那些人也很聰明,他知道辯論不過你,不如不說話。百獸下之,這也是比喻,獅子獸中之王,獅子在那個地方,其他的野獸都迴避。這就是形容佛說法的所在,那些邪知邪見之徒,異學之士也都服了,或者他就離開,不離開,他也不敢說話。

  「如是說法,故能廣度諸有情」。這裡頭含的深義,就是要明心見性,你說法才能跟諸佛如來一樣,有這麼大的攝受力,沒有見性做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的,兩個方法,一個是廣學多聞,那要很長的時間,至少二、三十年的時間,深入經藏,你記得很多,讀得很多、記得很多可以應付人。另外一種方法,一門深入,十年薰修,一部經,不雜不亂。這是什麼?戒定慧。遵守這個方法,絕不改變,叫持戒。這一個方法,一部經、一句名號,在一般人講,普通人,三、四年,頂多四、五年,你就得定,心就定下來,清淨;六、七年就開悟,十年,沒有到大徹大悟,也是大悟的境界,有這個能力應付疑難雜問,能夠面對群眾,解答他的難題。沒有這樣的能力,不容易,做不到,人家出幾個題目,把你難倒,看你的笑話。我們自己功力達不到這個境界,學的也不多,出去講經,要知道,找你麻煩的人很多,這些人是有意的。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講經,暢懷法師就警告我。我住在他的道場,他說香港有一批居士研究佛學,他們有相當長時間研究,常常看到外地到香港來講經的法師,講完之後提出難題來問他,把法師問倒,問到無話可說。有這麼一批人,專門來找碴,叫我要小心。他說你還沒有什麼名氣,年歲還輕,沒有什麼名氣,要防著。我那一年去講《楞嚴經》,所以我就小心了,上台講經先謙虛:我學得很淺,學得不多,知道的很少,都是講古人的註解,我自己沒有東西。講古人註解講錯了,註解要負責任,我沒有責任,請大家多批評、多指教。先把話說在前面。果然沒有出事,在那裡講了四個月,沒人來找我麻煩。那些人在不在?常常在現場聽經。有一天,大概是講了將近兩個月,這一批人邀請我吃飯,在香港也是出名的,是專家學者,他們對我很客氣。自己一定要低姿勢,不可以輕慢人,要謙虛,要恭敬。最怕的是自以為是,那種傲慢態度起來,人家就來找麻煩了。「且此廣度有情之句,正是法藏大願之根。故云:四十八願,願願皆是為眾生也」,眾生無邊誓願度落實了。明心見性之後,真的是說法度生。雖然自己證得諸法實相,說法跟如來差不多,你入了如來境界,可是教誡初學還是要謙虛,為什麼?這是利他。學生跟老師學,小孩跟大人學,大人要給小孩做好榜樣,老師要給學生做好樣子,一個道理。謙虛從哪裡學來的?跟大人學來的,跟老師學來的,所以不可以有絲毫輕慢的態度,那就錯了。

  我們看底下一句,「圓滿昔所願。昔所願者,即法藏菩薩於五劫中精勤求索,結得之四十八大願也。所發本誓,一一功圓果滿,故名圓滿昔所願。」我們初發心的時候發的願,實在說,絕大多數學佛的人,尤其是在家的同修,在佛菩薩面前許什麼願?求佛菩薩保佑升官發財、保佑我一家平安,多半發的是這個願,發成佛的願很少。我們在古人典籍裡面只看到惠能大師,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這個不認識字的人,他到黃梅去拜五祖,這有人介紹他去的,五祖問他:你來幹什麼?他的回答:我來想成佛。我相信五祖一生從來沒有聽說一個人在他面前講他要來成佛的,他真成佛了,他的願圓滿了。所以你說願多重要。有願,接著就要有行,行能滿你的願;如果沒有行,你那個願是空願,不能圓滿的。法藏菩薩發願,發什麼願?廣度諸有情。他只有一個願望,希望有能力幫助這些苦難眾生。苦難眾生是講六道裡面眾生,六道裡面特別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是好得多了,欲界太可憐了,幫助這些可憐憫者一生成佛,這個願還得了嗎?這個願是無上大願。世間自在王教他,教給他的話我們在前面讀過,很簡單,但是意思很深,我們聽不懂,法藏他能聽懂。聽懂之後,要用行去滿願,就是修行。把所有錯誤的行為都修正過來,這叫修行。行為,包括思想、見解、言語、造作這四大類。思想的錯誤,見解的錯誤,言語的錯誤,行為的錯誤,統統把它改過來。修正錯誤的行為,叫做修行。他用了多少時間?五劫。這個時間很長,不是短時間,真叫長時薰修。這四大類的行為,總而言之,不外乎執著、分別、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叫無明煩惱;分別叫塵沙煩惱,塵沙是比喻,像塵沙那麼多,無量無邊;見思是見解跟思想的錯誤,就是執著。這三大類的煩惱淘汰盡,就成佛了。長時薰修,五劫的時間,你看,精勤求索,精進勤勞,求索斷煩惱、成佛道的方法,結得四十八大願。

  四十八大願是法藏菩薩五劫修行的總報告,他修行圓滿的報告。這個報告說明,他所希求的全都滿願了,每一願裡面義理境界都沒有邊際,願願如是。首先,他建造的這個道場,西方極樂世界,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六道眾生而建立的,用這種方法讓一切眾生都到這個道場來修學,他做導師,親自教導。他怎麼教法?把他自己修行成佛的方法,他的經驗、他的效果教導這十方煩惱習氣嚴重的這些眾生。方法,給諸位說,非常簡單。你不要以為,我們現在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連上線,線路接通了,佛來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修什麼?還是這一句阿彌陀佛。不是跟你講嗎?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念到什麼時候你不念了?念到你成佛了。成佛之後還念,為什麼成佛之後還念?成佛之後,你去接引眾生、你教化眾生,你還是用這個方法,這方法用到底。我自己用這個方法成就了,我教別人都是這個方法,簡單扼要。天天跟你講經說法,這一句佛號講不完、講不盡。阿彌陀佛天天在講,就是講這句阿彌陀佛什麼意思,你愈聽愈歡喜。換句話說,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跟我們講什麼經?講《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一切經,一切經的義理不出《無量壽經》,妙極了。無論你想學什麼法門,都在這一句佛號裡頭。你本來只想得一個法門你就滿意了,沒有想到一切法門全得到,出乎你意料之外。本來我只想這一部經通了就好,很滿意了,沒有想到十方諸佛所說的一切經全通。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才曉得,沒有一樣東西不是出乎你意料之外,得大圓滿。所發本誓,一一功圓果滿,故名圓滿昔所願。世間自在王的好學生,學生超過老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不佩服的,沒有不讚歎的,大家稱讚他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底下這一句,「一切皆成佛」,這一句可不得了。你看念老解這一句,「此之一句,奇哉!奇哉!」太稀奇了,太特殊了,「粉碎虛空」,用這句話來形容奇哉!奇哉!「此正是四十八願之本體」,我們可以說這正是四十八願的大圓滿,這一句,「從此一句流出四十八願,一一之願亦只是顯此一句。」一切皆成佛是平等的,沒有高下,沒有先後,沒有次第,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例外的。《華嚴經》上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也是這一句的意思,這是一切諸佛如來的本懷。成佛了,你要問佛有什麼願望?佛答覆你一句話,一切皆成佛。什麼時候成佛?現在就成佛。所以世尊常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那我現在為什麼是凡夫?如來智慧、神通、道力、德能、相好,我一樣都沒有,我是六道裡苦惱凡夫,我怎麼是佛?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你為什麼變這樣?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一語道破。換句話說,你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是佛,現在就是。你為什麼不肯放下?我很想放下,我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放下。告訴你,「南無阿彌陀佛」,多簡單。只要你心裡是阿彌陀佛,其他的都放下,你就圓滿成佛了。你成的是什麼佛?你成的是阿彌陀佛,這還得了!所以,奇哉!奇哉!粉碎虛空。為什麼你不念阿彌陀佛,你念亂七八糟的東西?毛病就產生在此地。念佛功德還得了?真不得了!所以這一句話,一切皆成佛,統一了全部的佛法。

  在淨宗那尤其是妙極了,「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是性德的稱號。這六個字都可以翻成中文,一點都不難,為什麼不翻?叫尊重不翻,對它致敬,用它原來的音來念。南無,是稱讚的意思,是恭敬的意思,禮敬的意思,皈依的意思,皈命的意思,有這麼多意思在裡頭。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皈依無量覺,皈命無量覺,就全包了。無量覺是自性,不是別的。惠能大師見性了,說了五句,自性是清淨的,自性是不生不滅的,自性是具足一切的,本自具足,萬德萬能,自性是不動的,自性能生萬法,萬法不離自性。他在五祖面前匯報,不就是這個意思嗎?這個意思,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全包括了,一條都不漏。佛號功德不可思議,念佛的人多,幾個人知道它的意思?所以念得不靈。知道意思,念就靈了。

  我們念得不靈,違背了大勢至菩薩的教誨。菩薩教人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八個字,我們沒做到。我們天天念佛,六根沒有攝住,為什麼?眼還被外面的色這個境界所轉,耳被外頭的聲塵所轉,鼻被香轉,舌被味轉,身被觸轉,意被法轉,全都被外境所轉。都攝六根就是把這六根收回來,不受外頭境界的影響,這叫都攝六根。我們今天受外面影響,外面風小小一動,我們就受不了。外面的大風大浪,我們還是保持如如不動,這叫都攝六根。由此可知,都攝六根就是放下萬緣,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是都攝六根。然後才講淨念,淨是清淨,不懷疑就清淨,不夾雜就清淨。如果你懷疑,你說我不懷疑,不懷疑就清淨了,不清淨就懷疑,你怎麼能說你沒有懷疑?不夾雜就清淨,夾雜就不清淨。夾雜什麼?夾雜叫六塵、六識,夾雜這個東西。所以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哪有不成功!這個法門什麼人修的?給諸位說,就是阿彌陀佛五劫修行當中所修的,八萬四千法門第一法門,十方諸佛所修的無量無邊無盡法門裡頭第一法門,叫持名念佛。

  我們今天念佛,「持」這個字沒做到,所以我們念這麼多年沒效果,如果真的會念,三年決定成功。《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頭,三年往生的人有多少!那不是壽命到了,是他的念佛功夫成就,他有條件往生,壽命不要了,先走了。好像我們看他走了,他怎麼都沒有慈悲心,都不留下來教教我?我們全看錯了、全想錯了。他走了就是教我們,給我們做榜樣,讓我們相信那是真的。後面他又來了,他來去自由,他又變了個樣子來教我們。為什麼他變個樣子來教我們?他要行慈愍行,他能不來嗎?該去的時候他就去,是教你,該來的時候他又來,還是來教你,沒有中斷過。來的時候換一副面孔,換一個樣子,你不認識。六道眾生,其實哪一個不是佛菩薩?哪一個不是再來人?都是在這裡示現教我們。問題在哪裡?你會不會。正如同《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從早到晚,五十三參是什麼?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我們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這一天,不都看到這些人嗎?全是佛菩薩,都在這教我,都在這給我示現。有人示現正面的,有人示現反面的,有人示現善的,有人示現惡的,把十法界依正莊嚴天天表演給我看。非常可惜,我們全看錯了,全會錯了意,所以只生煩惱不生智慧。如果你懂得了,他都是來表演的,他都是來幫助我的、提醒我的。我不生煩惱,開智慧,對所有一切眾生(表演眾生),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五體投地,恭敬感恩,你不就成佛了嗎?佛菩薩在哪裡?就在當下,就在眼前,沒離開過。你真正能夠懂得這一句話的意思,一切皆成佛,不是過去,不是未來,就是當下。所以,你說這一句話還得了嗎?念老這個讚歎,奇哉!奇哉!他體會到了,他要沒有很深的體會,這句話他說不出來。這轉迷為悟,轉迷為覺。不僅是彌陀四十八願之本體,從此一句流出四十八願。我們能體會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悟所成所教所傳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從這一句流出來的,你能說不是嗎?《無量壽經》從這一句流露,《大方廣佛華嚴經》、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是不是從這一句流出?一點都不錯,這一句還得了!一一之願亦只是顯此一句。無量法門,一一法門也是只顯此一句。

  下面引《往生論》,這一段話前面我們都學了很多,「《往生論》謂三種莊嚴」,這三種:佛土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三種莊嚴,佛土是道場,佛是老師,菩薩是學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得搞清楚,極樂世界沒有政治組織,沒有看到國王、大臣,也沒有士農工商,極樂世界非常單純,就是老師跟學生。所以我從這個地方體會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的僧團就是極樂世界的影子,沒有任何組織。雖然學生很多,我們估計釋迦牟尼佛每天圍繞的學生不會少過三千人,他有秩序,一點都不亂,他也不需要排隊,不需要分大班小班,什麼大隊長、小隊長,沒有,他全部都沒有,全是平等的,自自然然他的秩序絲毫都不紊亂。五倫上講的長幼有序,他們的長幼有序是跟佛早晚不同。早跟佛的,站在佛的前面,第二個來的排在第二位,第三個排第三位,他是這樣,很有秩序,一點都不會亂,也不需要人去指揮,也不需要人去安排,西方極樂世界的縮影,看到這個我們體會到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科學發達到最高峰,沒有比它更高的。來自十方世界,初來的人,初來的是什麼?還帶著他原來那個國土裡面的一些習氣。像我們到極樂世界,我們的習氣要吃飯、要休息。想吃飯,飯菜擺在面前,百味飲食,享受跟帝王一樣。擺在面前一看,我在極樂世界,不需要這些東西了,立刻就沒有了,也不需要去收拾,所以住的房子乾乾淨淨,什麼也沒有。需要它就來了,不需要它沒有了。客人來了,好,這座椅全部都有了,大家請坐;客人走人,全都沒有了。真妙,這是什麼?這是科學發展到最高峰,我們地球上科技跟它比,差太遠了。完全是隨念變化,像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多自在。那個世界沒有災難,那個世界沒有四季,沒有寒冷的冬天,也沒有夏天,四季常春。在那裡看不到花開花謝,沒有,花永遠開的,果永遠在樹上,沒有人想去採它,花草樹木永不凋謝。為什麼?它是自性所生的、所現的,它沒有識變。那個地方的人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有一切現象都是永恆的、不變的,叫一真法界。任何時間想去都能去,絲毫障礙都沒有。障礙是在你自己心裡頭,與什麼人、什麼境界都不相干,真得大自在。

  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什麼是真實智慧?什麼是無為法身?「清淨有二種,應知,何等二種: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眾生世間清淨」。器世間清淨,國土清淨;眾生世間清淨,佛清淨、菩薩清淨,是清淨的世界。「今云一切皆成佛,極顯此二種清淨也」。世尊為我們顯示出清淨到極處,就是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第一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今天極樂世界的依報,它的環境是自性清淨心現出來的,能現的自性清淨,所現的境界它怎麼會不清淨?我們今天所居的國土,跟西方極樂世界是同樣的清淨,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這就是佛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居住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心不清淨,心不清淨把這個世界就變成不清淨,是這麼一回事情。

  我們的心善,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善,我們的心不善,山河大地沒有一樣是善的,「境隨心轉,相由心生」。所有的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都是心生的,不僅僅講我們身體的形相,當然統統都是心生的,「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心怎麼生的?彌勒菩薩講得好,「一彈指」,一彈指這麼短促的時間,有「三十二億百千念」。三十二億百千念,中國人講法三百二十兆,一彈指三百二十兆。這是什麼?振動的頻率。一彈指振動的頻率三百二十兆次,每一個振動都有物質現象出現。物質現象是什麼?我們的五根,眼耳鼻舌身能夠感受到的,這種現象叫物質現象,出現了。同時,精神現象出現,我們的第六識、第七識能感受到。「念念成形,形皆有識」,但是它是清淨的,如果這裡面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它就被染污了。被染污就有淨有染、有善有惡這些東西出現,愈染愈嚴重。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知道怎樣轉變這個世界。我們有沒有能力將現前的世界轉惡為善、轉染為淨?答案是肯定的。問題就是我們願不願意幹?真願意幹,它真能轉得過來,然後你才曉得佛法不可思議。其實不是佛法,是心不可思議,是自己的心,不是佛法,佛法也是從心想生。心不可思議,心造萬法。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