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百一十七面第一行:

  「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欲指貪欲。《四十二章經》云:離欲清淨,是最為勝。正念者,八聖道之一,離邪分別,而念法之實性,名正念。《觀經疏》云:捨相入實,名為正念。淨慧者,《會疏》云:淨慧則是般若波羅蜜,非人天小乘不淨之慧,故名淨慧。梵行者,清淨無欲之行。為《涅槃》五行之一」。《涅槃經》上的五行,第一個是聖行,第二就是梵行,梵行講十一空,我們用《般若經》上所講的二十空,比十一空講得更詳細,目的是幫助我們看破,幫助我們放下。《般若》二十空,前面十一個我們學到了,學到「散空,如五陰離散,人不可得故」。這個範圍再要擴大,現在我們知道,所有的物質現象皆是五陰聚合而現的幻相,五陰分散了,物質現象就不可得。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也是分不開的,一有一切有,一離一切離。所以,《般若經》上佛給我們說了一個總的原則,那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這個事實真相,經上講的諸法實相,我們不能不知道。

  今天我們接著看第十二,「無變異空。謂一切法如如不變,了不可得故。」後面這些意思都很深,確實是諸法實相。一切法如如不變,是從體性上講的。體性是什麼?就是真如,也叫自性,也叫真心,也叫法性,也叫常寂光,也叫第一義,名稱在大乘經教裡面有幾十種。一樁事情,佛為什麼說這麼多的名相?這是教學的善巧,叫我們不要執著名相,名相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從名相裡面悟入義理這才重要。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有些人從一種名相能悟入,有些人從另一個名相他會悟入,還有人從很多的名相能悟入,根性不相同,這是如來應機而說。如如不變是一切法的體性,體性不是現象,它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精神現象,連自然現象也說不上。所以大乘教裡面常常用一句話,叫「法爾如是」。法就是一切法,爾,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你不要去想,你也不要去研究,也不要去議論,它就是這樣的,這就對了,你真的覺悟了。這個事實真相,是心思言語都達不到的,言語說不清楚。所以說「言語道斷」,言語這條路斷絕了、不通了,「心行處滅」,心行是我們的思想,思惟也達不到,了不可得。它存不存在?存在,不但存在,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句話說得好,不但存在,它具足一切法,遇到緣,一切法就現前。它要不具足一切法,它怎麼能現一切法,它能現一切法,當然就具足一切法。我們今天在學習,面對著經文我們可以讀誦,不能想像,我們可以言說,不能分別、不能執著。如果我們用真誠心、恭敬心,什麼叫真誠?一念不生叫真誠。換句話說,講席裡面常說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是真誠,那就是恭敬。真誠、恭敬時間久了就豁然開悟,他就明白了;明白了之後,大徹大悟之後,你也不能夠思惟想像,你也不能夠議論。妙就妙在此地,所以稱它作妙法。

  下面第十三,「本性空。謂一切法本性清淨,離性離相故。」離相好懂,怎麼叫離性?老子說得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本性,已經錯了。那不叫本性叫什麼?本來沒有名,給它起個名字可以,如果執著這個名字就錯了,名是假名,不能執著,不執著就對了。所以對本性這兩個字也不能執著、不能分別、不能起心動念,叫離性。相是幻相,性相二邊不著,本性清淨,自然現前;才有一念,就是說本性清淨這一念,已經把清淨的本性染污了。怎麼染污了?本性裡頭沒有本性清淨這個東西,你還有本性清淨,它就受了染污。這個意思深,離性離相。

  第十四,「自相空。謂一切法虛幻不實,了無自相故。」我們現在舉個例子,我這個身體是不是個相?是相,六道眾生沒有一個不把這個自相當作自己,認為這是我。現在佛告訴我們,這個自相是虛幻不實的。一般人聽到之後決定不能夠接受,明明我這個身體存在,你的身體也存在,他的身體也存在,一切眾生、樹木花草、山河大地都存在,怎麼是虛幻不實?一直到近代的物理學家,這科學家,他們研究物質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研究到最後,德國的物理學家普朗克說,他研究原子、研究粒子,研究最後的結論,世界上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的本質是什麼?他說是意念,我們講的念頭,無數的念頭累積的一個現相就變成物質,所以物質不是真的。其實就像我們在電影銀幕上看到那個畫面一樣,畫面是動的、是真的嗎?不是的,是無數個畫面累積在一起產生的幻相。電影銀幕上的現相,一秒鐘才二十四個幻燈片累積的,已經把我們的眼睛欺騙了。擺在我們面前的現相,這些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秒鐘它有多少?一千六百兆。我們怎麼能夠覺察到?自相空!我這個自相空的,你的自相也是空的,他的自相也是空的,宇宙之間所有一切現相沒有一個不是空的。空不當作無講,不可以說自相無,也不能說自相有,有無都不可得,說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都不能講。真的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才是事實真相。

  第十五講「共相空。謂一切諸法彼此之相,本來空寂故。」前面是講單獨的一個,自相。大乘經上說的,共業、別業,自相是別業的成就,共相是共業的成就。自相不可得,共相當然也不可得。自相不可得,真的契入這個境界,身相容易破,我相;知道共相不可得,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就很容易放下。

  第十六句說,「一切法空。一切法皆由心生,無自體故。」這句話非常重要,宇宙之間一切諸法哪裡來的?佛說「從心想生」,就這個意思,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經》上佛告訴我們,「唯心所現」,這能生能現的是心性,「唯識所變」,它能夠變化。《還源觀》第二句所說的「出生無盡」,那是講變化,沒有數量的,無量無邊無盡無數,你無法想像的,隨著你的念頭在變。從小的方面來說,我們的身體,心現識變,從心想生;展開來,我們看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總不外心現識變,變的種類太多了,我們講十法界依正莊嚴。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把「我」找到了,我不是這個身,我也不是一切萬法,我是什麼?我是能變能現的性識。性是真心,識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我是什麼意思?我是主宰的意思,我是自在的意思。那我要問,我能不能主宰這個宇宙?我能不能主宰萬物?答案是肯定的,你能。現在為什麼不能?現在你把那個「我」迷了,你沒找到我,你認為這個身是我。身,念念不住,它自己都保不住,它怎麼能做主宰?所以身不是我,性識是我,它能做主宰。它念念都是善,遍法界虛空界就變善;如果它念念不善,法界虛空界就變得不善,你看它能做主宰。心能現、識能變,一切萬法沒有自體,隨著分別執著在變化。這個地方講皆由心生,這個心就是分別執著。懂得這個道理,自己明白了,徹底放下。真放下,什麼也談不上,重要的,我們看到許多苦難眾生,特別是六道輪迴,慈悲心油然而生。我們怎麼幫助他?幫助他們離欲深正念,問題就解決了。這是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第一妙法,就是教人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問題真能解決。

  第十七「不可得空。一切法乃至無餘涅槃,皆不可得故。」千萬不要有個「真正能得到的」,沒這回事情。無餘涅槃,大乘佛法妙覺果佛所證得的究竟法,叫無餘涅槃。有沒有這回事情?不能說它沒有,也不能說它有。為什麼不能說它有,不能說沒有?有跟沒有是相對的,自性裡頭找不到任何一個相對之法,找不到。十法界裡頭有相對的,六道裡頭有相對的。這怎麼回事情?迷了有,覺悟了就沒有。空觀是幫助你大徹大悟,幫助你明心見性,菩薩修證到最極圓滿的境界。空觀完全是依真諦而說的,所以凡夫之人很不容易體會,很難接受,它是事實。

  馬鳴菩薩教導我們學佛,看經、聽教,看經是看文字,聽教是聽言說,要記住,不執著言說相,聽教不要執著言說,言說不是真的;聽教不能夠執著名字,你看剛才講的無餘涅槃是名字,不能執著,佛是名字,也不能執著,菩薩是名字,還是不能執著,一切法空、不可得空還是名字,離名字相,意思懂得就行了,不執著名相;第三,不執著心緣相。我們看了經文、聽了講解,不要去想它的意思,你去想這句話什麼意思,這段經文是什麼意思,你就著了相,這叫執著心緣相。那個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我們在開經偈上讀到的,「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是直覺的,你一聽就明白,那就是如來義;通過我的思惟、我的研究想像,那不是如來真實義,那是自己的意思。這是佛法的難處!祖師大德常常測驗學生,「你會麼?」這個會的意思很深。什麼時候你會?你真會了,一聽開悟了,翻開經本一看也開悟了,那是會的人。不會的人是迷在言語裡頭、迷在名相裡頭、迷在自己妄想裡頭,這就難了。所以《大般若經》上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菩薩應化在世間,以真實智慧,真實智慧表現在日用之中就叫做善巧方便。善是妙極了,巧妙極了。為什麼?他能夠啟悟眾生,給眾生啟示,幫助眾生覺悟,為眾生做榜樣,為眾生做示範,讓眾生聽到、看到、接觸到悟入空諦,天台家講的空假中三諦。

  第十八「無性空。謂法既滅已,是滅無故。」無性空亦名無法空。法既滅已,這個滅也沒有,滅也不存在,生滅統統不存在,所以又說不生不滅、無生無滅。法什麼時候滅已?剎那滅已。什麼叫剎那?形容它的速度非常之快,它停留的時間非常之短,快到什麼程度、短到什麼程度我們無法想像。《仁王經》上,佛舉例子告訴我們,他說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裡面有九百生滅。這是世尊教學的時候給我們一個粗淺的概念,如果比起彌勒菩薩所說的差距很大。佛說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六十乘九百,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這一彈指有多少個生滅?三百二十兆,數目更大。這是說明諸法實相。在這麼快的速度之下,所以佛說生滅同時,沒有生滅,你看到生的早就滅了,你看它滅了,不知道又生多少次。這個現象被現代科學家所發現,難能可貴,證明了世尊在三千年前所說的不是假的,是真的。所以這一切法是有還是無?我們沒有證得,我們只是在經典上聽佛這麼說的。我們也有一點小悟處,這個悟叫解悟,不是證悟,證悟是親證的,我們今天這個解悟是聽親證人所說出來的現象,我們沒有證得。釋迦世尊證得了、彌陀如來證得了、法身菩薩們證得了,我們相信這些人,大聖大賢,他們不會欺騙人,他們所說的話決定是真實的,我們能夠信得過。他證得諸法實相,他才真正能放下。我們為什麼不能放下?我們不知道事實真相,我們把這些虛幻不實的現象以為都是真的,還起了妄念,想控制它、想佔有它,錯了,真的錯了!

  第十九「自性空。亦名有法空」。前面無性空亦名無法空,這有法空。空有是一樁事情,為什麼說有?「謂諸法因緣故有,實性無故。」法是緣生的,佛法也不例外,所以佛法不能執著。為什麼?緣生無性,不可得故,你要是執著它,以為它真有,你錯了。所以大乘教裡常講,「相有性無」就是這個意思,諸法因緣故有,相有,實性無故,性無;事有,因緣是事,理上沒有。性相一如、理事不二,這是大乘裡面的中道之說。說在什麼地方?說在作用上,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要懂得用中,不偏有,也不偏無,有無二邊都不執著,這就對了。為什麼?有無二邊都不執著、都不分別、都放下,你的心永遠是清淨平等覺。用清淨平等覺心生活,你過的是佛菩薩的日子,殊勝,人生最高的享受;你用清淨平等覺心工作、待人接物,你修積無量無邊的功德,真實智慧、真實利益,又不著相,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所謂三輪體空。一一就是性德、就是自性的圓滿流露,跟妙覺果地諸佛如來完全相同,你成就無上道。這自性空。

  最後一條,「無性自性空。亦名無法有法空。合無法有法皆不可得故。」有無都不可得。我們剛才所說的,自性圓滿流露。常寂光土裡面的諸佛如來、實報土裡面的法身菩薩,應化在十法界,就是屬於這個境界。諸佛與法身菩薩為我們示現,正如《還源觀》上所說的四德,「隨緣妙用,威儀有則,柔和質直,代眾生苦」。一一示現裡面,圓滿具足《般若》二十空的義趣,佛說諸法實相,如是如是!所以應當放下萬緣,我們就能夠證入這個境界,得到這個境界的妙用。這叫梵行,清淨無欲之行,淨慧修梵行。

  《涅槃》五行,梵行後面第三是天行。這個天是第一義天,是從性德上說的,也就是剛才我們舉的《還源觀》上的四德,那是第一義天。第四嬰兒行,第五是病行。這兩種要有智慧才能覺察到,沒有智慧你會看錯。病行是什麼?示現種種叛逆的行為。《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勝熱婆羅門、甘露火王、伐蘇蜜多女,他們所示現的叫病行。示現什麼?貪瞋痴,勝熱婆羅門的愚痴,甘露火王的瞋恚,菩薩也示現。為什麼?度那一類煩惱習氣重、造作五逆十惡的那些眾生。你要度那些眾生,你必須跟他們同類,他要看到你是善人、是菩薩,遠遠就離你而去,他不接觸你。為什麼?他要接觸同類的,他是個壞人,你也是壞人,兩個很容易做朋友。所以菩薩也示現惡人,跟他混在一起,去度他。這叫病行,這病態。嬰兒行是示現善的相。後面這兩條在四攝法裡叫「同事攝」,是最不容易的事情,跟他志同道合。有時候幫助他,幫助他墮地獄,這個事情對不對、好不好?好事情。為什麼是好事情?他要不感受這種苦報,他回不了頭來,那就幫助他早一點墮地獄、早一點受苦、早一點回頭。菩薩心腸!我們諺語所謂長痛不如短痛。菩薩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那個用心、目標是幫助他回頭。用什麼方法?只有用這個方法。今天大家都知道,社會風氣不好。有沒有菩薩在這個世間?有,不少。在哪裡?菩薩帶頭造惡。為什麼?感來大災難,讓這些人吃盡苦頭,他回頭是岸。不是普通人能幹的事,佛菩薩所幹的大事業、大因緣、大智慧,後面是大福報。所以不是人天智慧、聲聞緣覺的小智慧,他們做不到。

  我們繼續看下去,「菩薩利他之行,能為一切不善之對治,離過清淨,故名梵行。」著重在能為一切不善之對治,他真有辦法來對治他,幫助他離過,恢復清淨心。對治的方法無量無邊,你要用得恰當,你要會用。「又證涅槃之萬行,名梵行。」梵行的意思非常之廣,這是佛在大乘經上常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好像大夫用藥一樣,藥的品類很多,都是好藥,為什麼?能治病都是良藥。可是藥一定要對症,不對症,它起相反的效果,不但不能治病,把病加重了。眾生像一個病人,每個人得的病不一樣,所以佛說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病,佛有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眾生的病痛;八萬四千法門不是叫你一個人都學的,沒這個道理。所以歷代祖師大德無不是要求學人,就是學生,「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才會有成就。同時告訴你,一個法門得到,一切法門都得到;一部經通達,通到哪裡?通到自性,則一切經就全通了。真是妙極了!我們為什麼沒學會?其實學道不難,從理上講,凡夫成佛需要多少的時間?一念之間,凡夫一念覺悟就成佛了,一念迷了就是凡夫。為什麼不覺悟?是你把這些幻相當真,你不肯放下。佛給你講這二十種空義,聽了也點頭,佛說得不錯,挺有道理的,信不信?不信,依舊是我行我素,對佛所說的總是打了很多問號在上面,你信心不清淨,真誠恭敬心生不起來。有不少同學告訴我,我很想把自己真誠恭敬心生起來,就是生不出來。我相信他講的話都是真的,不是假話。為什麼生不起來?對於事實真相沒搞清楚,有懷疑。疑是菩薩修行最大的障礙,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目的就是幫助大家斷疑生信,目的在此地。所以這一句講梵行說得好,證大涅槃、成佛的無量法門都叫梵行。

  「《會疏》曰:欲是諸苦之因,施(度)戒(度)能離之」。今天的社會,太多的人把欲認為是諸樂之因,他不知道是苦,他認為是享受。佛家講五大類的欲望,財、色、名、食、睡,今天在這個世間,你出去調查調查,你去問問,誰不愛!所以這個欲的前面加了個字,「愛欲」。你說這是諸苦之因,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愛欲是諸樂之因,他拼命在追求,不擇任何手段。這是現代人的理念、現代人的思想、現代人的價值觀,他怎麼肯放下!你說他這個東西將來要墮地獄、要墮三途,他不相信,你是迷信、你是愚痴,你不知道享受。他在旁邊譏笑你,不承認他錯,他說你錯了,你想錯了、你做錯了。在這麼一個大環境之下,佛菩薩怎麼度眾生?佛菩薩示現病行,跟眾生同事,你貪戀五欲六塵,他比你貪戀還厲害,最後把果報展現給你看。你看了有沒有警覺?有一個覺悟、回頭了,菩薩度一個人;有兩個看到覺悟了,菩薩度兩個人。看到貪戀五欲所受種種苦報,健康失掉、家庭破裂,或者是連命都失掉,有看到的、覺悟到的,那是跟他有緣的人,得度了。菩薩用這種種示現度眾生,他能不慈悲嗎?在現前這個社會,菩薩示現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在從事幫助這些造業迷惑顛倒的眾生,幫助他覺悟,用種種方法,慈悲到了極處,用現世報的方法感悟眾生。這正面的,菩薩示現回頭是岸,回頭之後他修布施、修持戒。布施容易懂,施財、施法、施無畏。這個戒是什麼?倫理、道德、因果。從自身做起,從自己家庭做起,做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回頭,讓一般人看到之後也覺悟了,生歡喜心,感動、讚歎,向他學習。把愛欲受的那些苦做出來,然後反過來修施捨、修倫理道德,那就是持戒,所得到的幸福、所得到的樂,做出來給人看,人家就相信,就有很多人回頭是岸。

  「正念是善護助,如著鎧入城」。正念是八正道之一。在這個地方的正念,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心裡只有阿彌陀佛,心裡面只有《無量壽經》,心存正念,念念不離《無量壽經》,念念不離阿彌陀佛。這是善護助,比喻披著鎧甲入城。城就是現代的社會,現代社會有嚴重的染污,正念就不容易受染污,沒有正念,你就不可能不受染污。染污是病毒,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全是染污。現在的社會,人家利用電視、利用網路,把這些染污送到你家裡來,天天讓它陪伴著你,你能不染污嗎?你能避免嗎?整個世界是個大染缸,沒有地方躲避。最好的方式,家庭做好防範,家裡沒有電視、沒有網路、沒有雜誌、沒有報紙,最好連電話都沒有,這個家庭就是防護中心。家庭裡面供佛,讀經、念佛,家庭就是一個道場。別看它小,它真的跟極樂世界連成一體,它是極樂世界一個分點,決定能成就。

  六度裡頭,「忍定能為之」,它能幫助你做到,能忍,不受誘惑;能定,自己能做得了主宰。我定在《無量壽經》,我定在阿彌陀佛。「淨慧則是般若」,淨慧不迷惑、不顛倒,你說這個多重要。在現前這個社會,六波羅蜜真能度我,真能度我們這一家。有忍、有定就能堅持,如如不動,三年、四年,三昧成就;六年、七年,智慧現前。中國古人說「七年小成,九年大成」,在中國世俗常言道「十載寒窗,一舉成名」。你成就的大小,與你六度之行的淺深、廣狹決定成正比例。如印祖所說,果然有十分真誠恭敬,受持《無量壽經》、執持名號,那個十年大成,你十年,你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真的是大成,一點都不假。你不到極樂世界,你在這個世間代表佛普度眾生。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十年,不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也肯定是大悟!這樁事,人人都有分,人人都做得到,關鍵在自己,不在別人,也不在環境。環境只能夠障礙普通的凡夫,再大的障礙,障礙不了大心凡夫。什麼叫大心?發菩提心就叫大心。什麼是菩提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存這樣心的人,順境你不生貪愛,逆境你不生瞋恚,它怎麼會障礙你?不但不能障礙,反而成就你,順境幫助你離貪瞋痴慢,逆境也幫助你離貪瞋痴慢,給你是善護助。發菩提心,那個心是正念,不是假的。「精進一度總通五故。是則菩薩六度也」。精是純而不雜,進是進而不退。無論是布施持戒、忍辱禪定,都要能夠做到這麼一個標準,純而不雜、進而不退,他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下面引用,「望西師稍異於此」,跟前面的說法有一點差別,望西師「以離欲為布施、持戒、忍辱」,六度裡這三條是離欲,「正念為禪定。總之皆謂離欲,正念與淨慧,即是菩薩之六度。修此六度,能離貪瞋痴三毒,故曰梵行」。祖師大德他們的話都有道理,都說得非常好,我們互相的來參考,取長補短,避免批評,不要比較。為什麼?批評的心態、比較的心態,確實失掉真誠恭敬,對自己的修學造成障礙,沒好處!

  五年前我參觀一所大學,校長陪同我,告訴我,學校裡有一門功課叫「宗教比較學」,有這麼一門課。我當時聽了就告訴校長,宗教不能比較。誰有資格、誰有能力、誰有智慧來做宗教比較?我說我們的教授當中、學生當中,有誰超過耶穌的?有誰超過釋迦牟尼的?有誰能超過穆罕默德的?你不能超過他們,你怎麼能做比較!他聽了我這個話之後,他沒想到,他回過頭來問我,他說那怎麼辦?我給他建議,可以學習。每一個宗教都要尊重,都要真誠恭敬,我們就能學到東西。如果你比較它,換句話說,你在它之上。學生的作品老師可以來比較、來批評,你第一、你第二,像佛陀、耶穌、穆罕默德他們的作品你怎麼比較?要用真誠恭敬心去學習,得到真利益,比較裡面有濃厚批評的意思在裡頭,恭敬心沒有了,真誠心也沒有了。我們學經教的同學們,往往學一部經,選一個祖師大德的註解做最主要的參考資料,可是還遇到困難,這一段、這一句裡頭不好講,可以參考別人的。只看這一段,只看這一句,要有比較容易懂的我們就採取,只採取這一句,於宗旨沒妨礙,這個可以的。如果有比較、有批評,那就大不敬,那對你自己修學就有嚴重傷害,對於聽講的人會造成很多誤會,這要背因果責任的,不能不知道。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祕訣就是真誠恭敬,你才能學到。印祖講的話不是假話,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你就得十分利益。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萬物,要用平等的恭敬心,你才能得好處。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法皆是平等法,沒有淺深高下。你自己得清淨平等覺,你再看一切法,迥然不同,法法都能幫助你開悟,法法都能幫助你提升境界。

  「望西師又云:離欲即無貪,善正念無瞋,淨慧無痴,此名梵行。」這也說得好,說得不一樣,都好,對我們都有幫助。貪瞋痴,大乘佛法裡面稱之為三毒煩惱,這是無量無邊煩惱的根本,一切煩惱從它生出來的。我們想斷煩惱,真想斷煩惱,聰明人從根斷起,根斷了,所有煩惱都沒有了。這一句經文,幫助我們斷根本煩惱的,離欲,貪斷掉了。那你要記住,無論對什麼,只要有貪心,你這個煩惱沒斷,你的欲也沒離,這是你自己一定要警覺到的。你有高度的警覺,你才會真的去斷,你功夫會得力;沒有警覺,你這一生斷不了。為什麼這一生斷不了?是你自己沒有警覺心,你沒有把這樁事情看重。貪戀世間法是貪,貪佛法也是貪,是叫你斷那個貪,不是叫斷貪的對象。真的把貪瞋痴斷掉了,外面境界是事事無礙,《華嚴經》的境界,沒有貪瞋痴慢疑是菩薩住世。善正念,我們這個經上是「深正念」,無瞋。正念是忍、是定,怎麼會有瞋恨?淨慧,清淨智慧沒有愚痴,就是沒有懷疑。名是三個,貪瞋痴,裡面包含著有慢、有疑。貪瞋痴慢疑五毒都離開了,這叫梵行,菩薩行,你在這個世間是菩薩,你在這個世間是為一切苦難眾生做榜樣的、做示現的,自行而後自然就能化他。這堂課時間到了,我們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