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零七面倒數第三行,從第三個字看起,倒數第三行。
「次列彌勒者,《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彌勒問佛: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我們前面學到此地,將《大寶積經》裡面所說的發十種心這一段文節錄出來了。十種前面四種我們學習過了,第一個無損害心,第二無逼惱心,第三個樂守護心,第四個是無執著心,每一種裡面含義深廣無盡。今天我們再看第五,「起淨意心。念佛之人,能離世間雜染之法,復於利養等事常生知足之心,是名起淨意心」。這一條講的是不貪,它前面兩條不殺,第三條是講的護法,第四條是非常重要,放下執著。因為佛在大小乘經裡面常常教導我們,如果我們能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了,佛告訴我們,你就超越六道輪迴。由此可知,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就是從執著來的,只要你有執著這個念頭,輪迴的現象就出現了。
真正覺悟的人,過去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過,永嘉是唐朝時候人,跟禪宗六祖同時代,他也是六祖的學生,在六祖會下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六祖一生,學生當中有四十三個成就了,這個成就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他是真的成就了。阿羅漢,只是小成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就,他只脫離六道輪迴,沒有脫離十法界。我們知道,輪迴是執著這個念頭出現的,所以永嘉大師告訴我們,「夢裡明明有六趣」,六趣就是六道輪迴;「覺後空空無大千」,覺悟了就不執著。執著是迷,迷而不覺他才執著。而執著裡頭最嚴重的是情執,這個東西都不是真的。執著沒有了,六道就沒有了。阿羅漢不執著了,他還有分別,有分別就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就有這些出現。這些還是個夢,都不是真的。六道是夢中之夢,你看這迷得多深!
從六道醒過來了,那個境界現前就是四聖境界,四聖還是個夢,還不是真的。再要把分別放下,不但不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永離分別,然後功夫再提升到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就不見了。真是世尊在《般若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十法界有相,不是真的,到一定的程度這個境界就不見了、消失了。所以現代的科學家告訴我們,宇宙無窮大,現在科學所能偵測到的太空宏觀世界,就是只能夠探測到,他說整個宇宙的百分之十;換句話說,還有百分之九十的宇宙不見了。這個話我們聽得懂,修學大乘的人明瞭,他說的話是真的,百分之九十不見了。怎麼不見?作夢醒來了,醒來之後夢中境界不見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他們對於宇宙的真相已經探測得不錯了,我們很佩服,還沒有到究竟,還沒有到徹底,到究竟徹底,我相信它跟大乘經上講的完全相同。
十法界沒有了,出現什麼境界?就是佛法裡常講的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像淨土宗裡面講的極樂世界,《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這些都是實報莊嚴土,我們也稱它作一真法界。它是不是真的?如果它是真的,那世尊在《般若經》上就應該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諸佛實報莊嚴土除外,應該是這個說法;他沒有說諸佛實報土除外,由此可知,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也在內,我們對佛所說的話就沒聽錯,是不是真的?是真的。實報莊嚴土怎麼來的?它也是虛妄的,它是最後一個虛妄。但是這個虛妄很不容易突破,為什麼?它是無始無明習氣現出來的。無始無明的習氣,就是無始無明是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無明就破了。無明雖然破了,習氣還存在,這個習氣對自己、對教化眾生不產生障礙。所以破了無明之後,實際上來說智慧、神通、道力跟究竟果位非常相似,只是帶了習氣,除這一點之外,跟究竟果地沒有差別。
妙覺位這是究竟佛果,他在十法界隨眾生的業感,他能夠現身說法,能夠現無量無邊身,所以說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這個應,不是他自己的意思,諸位要曉得,圓教初住菩薩以上就沒有自己的意思,如果自己還有意思,出不了六道輪迴。我們要問,阿羅漢有沒有自己的意思?沒有了,阿羅漢有分別,沒有意思,如果有自己的意思就出不了六道。所以出六道條件之一,有破見思煩惱,意思是在思惑裡頭不能有。嚴重的是初果須陀洹所斷的八十八品見惑,見惑裡面有成見,這個成見就是我的意思、我的主張、我的想法、我的看法,執著這些,錯了,執著這個連初果也證不到,真正是六道凡夫。所以這叫功夫,修行的功夫不是別的,不是經念得很多,這定功有多麼深,不是這個;真正的功夫完全是放下,不應該執著的,不應該分別的,不應該起心動念的統統放下,這叫功夫,這才能真正把自己的靈性向上提升。所以每一條含義深廣無盡,我們要記在心上,要認真去學習。
今天我們看的這一條是起淨意心。起是生起,意不能夠染污,意就是心,這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清淨的,決定沒有染污。意是個妄心,我們現在統統用妄心。誰用真心?諸佛如來用真心,法身菩薩用真心,沒有明心見性的統統用的是妄心,就是這個意念,都用這個。十法界裡面菩薩、佛都是用的妄心,不過人家用得很正,什麼叫正?他的意清淨,我們的意染污,他還是用的意。法身菩薩以上不用了,這個意就沒有了,意變成什麼?意變成平等性智,諸位要知道,意是末那識。相宗經論上教給我們的,轉末那為平等性智,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識成智,這就出了十法界。十法界裡頭沒轉,但是他們真的是老實、聽話、真幹,把佛教導他的,他都能百分之百的做到。問題,問題就是沒轉得過來。這一轉過來,他就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去了。所以菩薩在此地教我們,你看念佛之人,如果念佛之人這十種心都做到,你不但超越六道輪迴,也快要超越十法界了。
首先能離世間雜染之法,雜是不純,太複雜了,染是不清淨、是染污,這個要離開,這個離是放下。雜染無量無邊,我們眼所看的、耳所聽的,六根所接觸到的六塵境界,都是雜染之法。現前的社會雜染到了飽和點,雜染到了極處,發生的現象非常明顯,社會動亂、生態的變異,生態是我們的自然環境。現在我們講地球災難這麼多,到處都是的,這是什麼原因?是我們雜染之法太過分了,就變成這個樣子。中國古人說了一句話,在《左傳》裡面,《左傳》左丘明寫的,為孔子的《春秋》做了註解,這個人是了不起的人。這裡頭有一句話說,「人棄常則妖興」,人如果把常道放棄,常是什麼?五常,也就是說這五種法是正常的,人要不要這個了,妖魔鬼怪全就出現,現在的社會就是這個樣子。
五常第一個是仁,仁義禮智信,這叫五常。仁是什麼?仁是推己及人。你看中國「仁」是兩個人,仁慈的仁是二人,想到自己立刻就想到別人,所以仁者愛人,凡是人皆須愛,這是仁。現在人不愛人,不但不愛人,現在人不自愛,為什麼?人要把五常守住了,五常做到了,那是愛自己,那是自愛。所以人不自愛,那怎麼辦?那根都沒有了,在現在這個社會上看不到了。第二個是「義」,義怎麼解釋?義者循理,就是一切遵守一個道理,遵守道理。道理是什麼?大自然的規律,大自然的法則,像這個植物,春天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人,人的生活也要配合五常五行,身心才健康。現在這個時代崇尚科學,科學是幹什麼?把大自然的生態全給破壞了,這個植物是春天生的,我夏天也叫它生,秋天也叫它生,冬天也叫它生,它搞亂掉了,生住異滅都搞亂掉,這就是不義。所以義對人來講,簡單的來說,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行為合情合理合法這叫義,違背情理法這不義。禮是禮節,禮節重要,所以古人對這個東西很重視,不敢輕慢,小小的禮節都不失。為什麼?這是尊重大自然,是尊重道。禮要是沒有了,全部都沒有了,像蓋房子、蓋大樓,它是地基,沒有地基,再高的樓也蓋不成功。佛法重視,把這個擺在第一條,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個禮敬諸佛,它多重要,這怎麼可以疏忽?所以中國自古以來號稱為禮義之邦,中國人懂禮、尊重禮。儒家的五經《禮記》一打開,頭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沒有一樣事情不恭敬的,對人、對事、對物要恭敬。為什麼要恭敬?佛講得最透徹,因為整個宇宙跟我們自己是一個體、一個自性,心現識變。
現在科學家很難得,幫我們解決了很多問題,提升了我們的信心。科學家告訴我們,宇宙之間沒有物質,物質現象是什麼?是我們的意念累積連續產生的一種幻相。物質為什麼有固體、有液體、有氣體,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固體像泥沙、石塊、石頭,科學家發現了,是因為我們意念波動的速度比較慢,就變成石頭、變成泥沙這種物質的狀態,固體狀態;如果頻率快一點,它就變成液體,像我們動物這個肉體,這也是物質,但是沒有固體那麼樣的堅硬;再快的,就變成氣體;最快的就變成電磁波,光波、電磁波這一類的。所以一切物質現象都能回歸到光子,就是能量,能與質的互相轉變,這是早年就被科學家發現了。把物質變成能量現在還不能夠隨心所欲,原子彈是根據這個道理發明的。如何能把能量再變成物質?這個知道,這是可能,方法還不懂、還不知道。在佛法裡知道,佛法確實可以把能量變成物質,諸佛如來的報土那個現象就很普遍。所以從這一個角度來觀察,佛菩薩的世界那真正是最高的科學境界,比我們殊勝太多了。
但是科學技術一定要建立在倫理道德的基礎上,它才真正能幫助人達到幸福美滿的境界。如果缺乏倫理道德,科學技術它就會走向與大自然規律相背的那一面,負面的去了,這個給人類、給大自然都帶來了災害。東方的聖哲,我們中國的老祖宗、諸佛菩薩他們懂得,所以教育的根基是在倫理、在道德、在因果,這個根沒有紮穩,科學技術步調要緩慢一點,不能太快,一定要跟著倫理道德的後面走,就不會出問題。如果放棄倫理道德,一昧從科學裡面去精進,後患無窮,我們今天社會、今天的地球出了這麼多災難,原因就在此地,我們看得很清楚。但是這些話不是我們說在先,七十年代英國湯恩比博士言論當中就常常提到。那個時代並不嚴重,今天嚴重問題出現了,我們想想經典的教訓、古聖先賢的教訓,想想湯恩比博士的談話,這真的不是假的。
仁義禮智信不是聖賢人發明的,不是聖賢人創造的,要我們遵守的,那你就全搞錯了。真正大聖大賢你問他,他給你說真話,他一生有沒有創造?沒有;有沒有發明?沒有。孔子說老實話,孔子告訴人,他一生「述而不作」,這意思說他沒有創造、沒有發明,他所學的,他所修的,他所教的,他所傳的,全是過去古人的東西,沒有自己的東西,說真話,說老實話。仁義禮智信,世世代代祖宗所傳的,不是他說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他有沒有創造、有沒有發明?他說他沒有,說得比孔夫子還乾脆,這個話是在《四十華嚴玄義》裡清涼大師告訴我們的。釋迦牟尼佛說,他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不是他的,古佛所說的;而且說,他沒有在古佛所說的經上多加一個字,比孔老夫子講得還要嚴格。孔老夫子只說了「述而不作」,一句含糊籠統的話;釋迦牟尼佛說得這麼具體,沒有在古佛經教上多加一個字。你看看「信而好古」,對古人東西相信、愛好。現在人怎麼樣?現在人不相信古人東西,古人東西過時了,都可以丟掉了,都可以不要了,現在要創新。我還聽說幼兒園的小朋友,老師給他作業都要求他創新,我聽了這個嚇一跳,從這麼小就叫他創新,那還得了嗎?古聖先賢的東西都淘汰得乾乾淨淨,那這個世界要毀滅。古聖先賢,剛才講,它不是創造,它是性德,世世代代遺傳下來的東西都是自性的性德,都是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有的。《華嚴經》上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就是自性,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有無量的智慧、無盡的智慧,它不是從外頭來的。不但有智慧、有德能,今天講的能力,無所不能,你自性裡本有。第三個講相好,相好是今天講的福報,智慧、能力、福報大家都是平等的,一絲毫差別都沒有。現在為什麼沒有了,為什麼不平等?是你的煩惱起作用,煩惱是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些東西有厚薄不一樣,所以顯示出來的智慧德相就不相同。
佛在此地教導我們,這教初學,離世間雜染之法。雜染裡面的根就是前面我們所講的我執,執著裡講我執,執著身是我,這是一切禍患的根源。所以佛家講無我,無我不是講真的無我,是講六道眾生執著身是我,這個錯了。有沒有真我?有真我。現在我們是真我不認識了,把假我當作真我,這假我是什麼?假我是我所有的,好像是衣服,衣服是我所有的。現在一個人居然有這麼糊塗把我忘掉了,把衣服當作我。六道眾生就是這種情形,把衣服當作我,真正的我忘掉了,一切都是為這個衣服去著想,你說冤不冤枉?所以佛說我們迷了,這是迷的根、迷的源,源頭。所以佛教我們首先要破我執,我執破掉,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那恭喜你,你真的入佛門,你是佛弟子,在小乘你證須陀洹果,在大乘十信位菩薩裡你入初信。十信是佛教小學,初信是一年級,像《金剛經》上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樣的人才是小學一年級。佛法門檻是高,你研究經典研究得再好,講得天花亂墜,你還是把這個身當作我,你沒入門,你學的那一輩子那叫佛學。佛學是什麼?知識,佛學的知識,佛教的知識,那個不管用。佛要求我們學什麼?學智慧,不是學知識。智慧跟知識是兩碼事情,智慧是你學到要做到,真正得它的受用。一個人到無我,多自在!
諸位曉得,無我自在在什麼地方?如果你證到無我,你永遠年輕,你永遠不會生病,身心健康,這是頭一個你得到的。你為什麼會有病?我才有病,沒有我,病誰生?病在哪裡?這沒有了,所以你全身每個細胞都是正常的、都是健康的。為什麼有我就會有病?有我就有自私自利、就有貪瞋痴慢。你看貪瞋痴,佛家稱為三毒,那是最原始的病毒,你的細胞裡頭有這些東西。細胞裡頭有貪瞋痴這種病毒,外面就很容易受感染;裡頭沒有病毒,外面不受感染,講這個道理。這中西醫不一樣,西醫不懂得這個道理,中醫懂得。一個人得到最嚴重的病,如果他心態好,醫生給他用一點醫藥,很容易就恢復健康。所以有了我執,你看連帶的煩惱這麼多。從煩惱就會生起五欲六塵,這外面財色名食睡,這是外緣,色聲香味觸法,這叫六塵,這是雜染。佛把無量無邊的雜染歸納這幾大類,這在教學上說話方便,這個東西要不離開,你的心怎麼能清淨?還有名聞利養,這都假的,帶不去的。佛菩薩、祖師大德教我們,凡是帶不去的不要放在心上,有,很好,沒有,也很好,根本就不在意,你的心才清淨。
復於利養等事,這個利養是講五欲六塵,現在人很重視,是你貪圖的對象。這些事,有身體,需要養它,可是後頭這一句話重要,「常生知足之心」。釋迦牟尼佛做出來給我們看,他老人家一生在世,不是貧窮出身,他是富貴人家出身的,父親是國王,王族出身的。他一生能過苦行僧的生活,表現出知足常樂,而且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了,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求學,尋師訪道十二年。常念這個世間有許許多多苦難的眾生,他們過的是什麼日子?我們稍稍有一點,已經比他好得太多,還不知足嗎?不知足就是罪孽,不知足的人想佔有、想控制,那就造罪業了。如果在這個地方能夠有警覺心、能夠覺悟,我們在物質生活上就真正能夠做到知足常樂,你得清淨心。是名起淨意心,你的心愈來愈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意裡面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貪瞋痴慢,我們這個物質的身體,細胞裡那些病毒的因素就沒有了、就化解了,恢復到正常。身心健康,永遠不會生病,這個人生多快樂,我們為什麼不幹?這一條裡頭重要的是不貪,引申的意思,不瞋、不痴。
我們再看下面第六條,「六、無忘失心。念佛之人,求生淨土,成佛種智,於一切時,念念不捨,是名無忘失心」。這一條的意思不複雜,完全歸納到淨土這個法門來了。不失意念,如來無量法門不失的,他教我們不要把念佛忘掉,正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所以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時代,災難很多!災難什麼時候來,沒人知道。我也聽到有一個人告訴我,他聽到通靈的人告訴他,說了很多災難,最後問他這災難幾時發生?問了很多遍,答案就一句話,天機不可洩露。有沒有?真有,什麼時候沒人知道。而且災難似乎是沒有預警的,說來就來了。
我在前兩個月,六月初,陪同馬來西亞的宗教訪問團到羅馬去訪問,訪問梵蒂岡,順便去看羅馬南面,開車大概是將近三個小時,一個古城龐貝城。這個城在兩千多年前被火山灰埋藏,整個城市聽說當時裡面居民逃出了一部分,還有一部分大概有四千多人沒逃出來,統統遇難了。多少時間?只有幾秒鐘的時間。我特別去看這個城,就是想了解當時的狀況。為什麼?這樣的狀況在現前這個世界是每一個地方都很可能發生,我們要做心理上的準備,怕來得太突然、來得太快了,就像我們看到那個「2012」的電影一樣,措手不及。任何念頭都不能起,在這個時候只要起一念念佛心,雖然都是死亡,每一個人去的地方不一樣。
所以講六道輪迴,每一個人去的地方不一樣。什麼人決定你到什麼地方?給諸位說,沒有人決定,這個時候不是天神給你決定,也不是閻羅王給你決定,是你自己的念頭。佛法裡頭說得好,最後你的一念是什麼?如果最後那個念頭是貪心,不管你想著是財產,或者是家親眷屬,你最後這一念想這個是貪,貪心墮餓鬼道;如果最後這一念是瞋恨,有埋怨、怨氣、心裡不平,那就到地獄道;最後一念是糊塗、愚痴,雖然沒有什麼妄念,但迷迷糊糊的,多半到畜生道;你最後這一念是阿彌陀佛,你到極樂世界去了;最後這一念是真主,他到天園去了,就最後一念。這一世壽命終了的時候,來生到哪裡去是最後一念,那個是關鍵。你明白這個道理,老天很公平,沒有厚此薄彼,完全是中國古人講的話「自作自受」。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那麼從現在就要訓練,訓練什麼?訓練這個念頭,時時刻刻都有阿彌陀佛這個念頭。災難來不來沒關係,來了到極樂世界去,不來的時候我繼續念佛,這就對了,完全對了。自己的前途主宰在自己的意念,我們有理由相信,每一個宗教經典都是如是說,那些大聖大賢不欺騙人。
這個文字裡面,求生淨土這一句好懂,生到淨土去幹什麼、為什麼?是為成佛種智;換句話說,在極樂世界只有一個目標、只有一個方向,那就是只求成就佛的一切種智。這句話也就是說,到極樂世界,在阿彌陀佛的會下,求佛指導我們、幫助我們證得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成佛種智就是這個意思,回歸自性。回歸自性,自性裡面圓滿的智慧就是一切種智。這個名詞包含著佛法兩個意思、兩個術語,第一個是一切智,第二個是道種智。一切智也是根本智,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家常講「萬法皆空」,《般若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句話看起來好像不深,實際上很深很深。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講《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幾乎佔他一生教學一半的時間,就是講這個道理。二十二年《般若》總結就這一句話,這一句話說了二十二年,你就曉得它有多深、它有多廣。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例外的,「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非常難得,今天量子力學這些科學家,他們逐漸逐漸為我們證實這一句話。釋迦牟尼佛講的是真話,不是假的,真正透徹明白了,你才統統放下了。明瞭事實真相,這事實真相是什麼?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不是一家,一家還不是一體。佛告訴我們,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的關係是一體,叫佛家的倫理。所以佛的慈悲是沒有條件的,對一切人、一切事物,天地萬物,平等的慈悲心,清淨的慈悲心。慈悲就是現在人講的愛心,平等的愛心,沒有等差的。為什麼?一體,他知道是一體,這叫一切智。這個道種智是怎麼回事情?就是每一樁事、每一個物,它怎麼發生的,它為什麼會發生的,種種不同的道理他都明瞭,沒有一樣不明瞭,這就是知道宇宙之間複雜的變化,都是自性的本能。這兩種智慧都證得、都恢復了,所以才真正稱之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知是自性裡頭本具的般若智慧,無所不能是自性本具的無量的德能,顯示在外面這就是相好,所謂依正莊嚴。
這對於一個初學佛的人來說,為什麼要學佛?為了證得恢復自性的智慧、德能、相好,我是為這個。能不能做到?能。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上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兩句話告訴我們要堅定信心,佛所說的智慧、德相是我們自性裡本有的,既然是本有,當然可以恢復。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是本來沒有的,自性裡沒有的,現在好像有了,自性沒有的,當然可以把它放下,我們一般人講,當然可以把它斷掉。學佛學什麼?就學這個,回歸自性而已。回歸自性是難,你把經念通了、念懂了,那叫解悟,你明白了,你沒落實,你沒做到。做到叫證悟,做到才管用,真得受用。我明白了,我了解,我還沒做到。這個要做到可不是那麼簡單,無始的煩惱習氣,你怎麼把它放下?大乘裡面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幫助你放下,無量法門,大乘教這麼教我們的。這麼多方法裡面,你只要用一種方法就行,不必要找好多種,而這種方法,我們自己想想可以做得到的。方法有難有易,每一個人根性不相同,所以佛讓我們自由選擇。「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話說得好!法門裡沒有什麼哪個優越的法門,沒有,平等的。優越是你自己,你自己根性不相同,哪一種方法對自己好使用,我們就用這個方法。佛特別為我們介紹個法門,就是念佛方法,這個法門方便、容易、穩當、快速,真正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釋迦牟尼佛好像能保證我們在一生當中成功,這就是念佛之人。所以求生淨土這個念頭,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於一切時念念不捨,這句話太重要了,幫助我們回歸自性。這是教我們憶佛、念佛,心裡面常常想到佛,特別要想佛的教化眾生、度脫眾生,無量無邊的功德。佛沒有私心,為什麼?他知道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他是一體,他怎麼會有私心?念念為眾生就是念念為自己,念念幫助眾生就是念念幫助自己,這個理很深很深。所以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是捨己為人,他才真正能回頭,真正能放下,真正能得到圓滿的成就。
下面第七條,「無下劣心。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於諸眾生,尊重恭敬,不生輕慢,是名無下劣心」。平等下面才有和睦相處。佛法跟中國古聖先賢有個共同的理念,教化眾生先說果後說因。為什麼?一般眾生都很現實,先要看到結果,他就明白了,善惡他看到了,然後跟他講因,他就相信,容易接受。平等是因,和諧是果,中國人稱和平,和是果,平是因。日本人學的是中國文化,可是我們說和平,他說平和,對不對?也對,平和先說因後說果。有平等後面才有和諧,所以今天我們要講世界和平、世界和諧,如果這個世界沒有平等,和諧只是個口號,做不到的。這個社會是很不平的一個社會,於是到處都有衝突發生,怎麼樣化解衝突?平等對待,和諧就出來了,衝突就可以化解。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簡單。那我們就得想想,認真去思惟,古聖先賢他們怎麼做的?他用什麼方法去做的?他用教育。教育的目的何在?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大眾覺悟。大眾真的覺悟了、真的明白了,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平等心就現前。你看看法相唯識家,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和諧就出現了。末那是意識,迷了就叫意識、就叫末那識;覺悟了,它就是平等性,自性裡面的平等性智。要幫助人轉識成智,除了教育之外,沒有別的方法。這個世界上每一個族群的老祖宗,在我們佛法看起來都是佛菩薩示現的,宗教裡面說都是真神示現的,講得通,個個都是明心見性的人。所以他們留下來的教訓與性德圓滿相應,智慧的言語,稱性之談,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不是創造,不是發明。所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劍橋大學漢學系裡面的專家麥大維教授,我跟他談到教學的方法、理念,中國古人有好東西,幾千年留下來,沒有人改變它。他問我是哪幾句話?我告訴他《三字經》前面的八句話。他《三字經》都能背,這漢學家,不知道背了多少遍,沒有體會到。教學的理念首先要承認「人性本善」,就像佛陀的教育,你看佛陀的教育,中心的理念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跟「人之初,性本善」意思完全相同。所以你搞教育、你搞教學,首先你就要肯定人性本善。教育的目的何在?目的就是要幫助一切眾生回歸到本善,這個本善在大乘法裡面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才叫本善,本善就是成佛。為什麼要教?底下的話就說明白,「性相近,習相遠」。性本善的,是一樣的,完全相同的,可是習與本性距離愈來愈遠。習性是什麼?習慣,本性本善,習性不善。中國古人講「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你一個小孩他非常容易受到外面境界的感染,他跟好人在一起他變成好人,他跟惡人在一起他就變壞了,這叫習性。教育的目的是如何幫助人從不善的習性回歸到本善,這是教育的目的。所以教育的理念就是從這裡興起來的,「茍不教,性乃遷」。只要把人教好,這個社會什麼樣不好的事情都不會發生,這個地球上任何災難也不會發生。所以中國人懂得教育,中國人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經驗、有教育的效果。非常可惜,滿清亡國之後這一個世紀,這一百年當中,我們把祖宗東西疏忽了、輕視了,社會才出了這麼多麻煩,山河大地發生這麼多的災變,究其根本,教育出了問題。
「教之道,貴以專」,我們想學好,想學聖人,想學賢人,能不能做到?只要你堅持,你能防止一切的染污,像前面所說的起淨意心,能做到。守住老祖宗這八句教訓,人人可以成聖人,人人可以成賢人。遇不到真正善知識、好老師,可以以古人做老師,古人的著作在,好好去念、去學習,依教奉行,能做到。在中國第一個表率是孟子,孟子學孔子,孔子已經不在世了、過世了,孔子所刪訂的詩書禮樂這些東西在,孔子集古聖先賢的教誨這些文字在。孟子得到這些東西認真學習,有不明白的地方向孔子的弟子們請教,他學成功了,學得跟孔子一樣,超過孔子當時的那些大弟子們。所以今天提孔孟,不提孔曾,曾子也不錯,有子也不錯,不提,提孔孟。你看看這個私淑弟子跟孔子沒見過面的,依照孔子留下來的這些著作學習,居然超過他當時教導的這些學生,給我們做了一個最好的典範。孔子的書在,四書五經,如果我們要照著認真學習,花上十年工夫也能做到像孟子那樣,不是做不到,為什麼不幹?十年時間不長,人只要真正下十年功夫,古人說得很好,「十載寒窗,一舉成名」。佛法裡面蕅益大師給我們做了個榜樣,蕅益大師仰慕蓮池,學蓮池大師。蓮池大師往生了、不在了,蓮池大師的著作在,他的學生成時把它整理刻版流通。蕅益大師得到蓮池大師這些書認真學習,蓮池是淨宗第八代的祖師,蕅益就成為第九代的祖師。所以有老師、有學習的環境,大福報!那可遇不可求;沒有這個環境也能學得成功,那是孟子,那是蕅益大師。
在現在我們又發現了一個人,在中國的東北有一個居士劉素雲,用十年的時間學一部《無量壽經》,學成功了。現在講《無量壽經》不必用經本,講得頭頭是道,法緣殊勝,走到哪個地方人家都歡迎。十年,一本書。她怎麼學的?她得到一套光碟,那一年她已經五十五歲了,五十五歲才開始,得到這一套《無量壽經》的光盤,六十個小時的。我們都不認識,我是今年才跟她見面的,她成功了,十年成功了。告訴我,她每天聽一片光碟,就是一個小時的,這一個小時她聽十遍。因為她聽我講經說過這麼一句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她就記住這句話,她真幹。一門深入,就一部經聽到底,沒有第二個念頭,每天這一個小時重複聽十遍,第二天換第二片,也是聽十遍。六十天聽圓滿了,六十一天從頭再聽起,這樣聽了十年,不但經全背了,連我講的每個字她都背會了。一經通一切經通,她今天任何大乘經教一到面前,一絲毫障礙沒有。這是很好的榜樣,今年六十五歲,十年,成功了。我講經常常提起她,她在大陸上出名了,到處請她講經,這就是屬於孟子、蕅益大師這一類的人物。有人問她,妳怎麼學成功的?她說,她的祕訣就六個字,第一個是老實,第二個聽話,第三個真幹。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她真幹!十年就成功了。我們試想想看,我們不是不能成就,把我們的時間浪費掉了,人家十年在一部經上,我們這十年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十年空過了。
然後我們想想古來祖師大德有福報,你看多少成就的人依止一個老師,在一個山上幾十年不下山。今天日本中西隨功法師到我們這裡參訪。我過去到日本去過六次,有一次我去訪問日本的比叡山,有人告訴我日本佛教十三個宗派開山的祖師都是在這個山上修行的,我上山特別打聽這些開山的祖師大德們在這個山上修行時間多久。山上的老和尚告訴我,最久的三十多年不下山,最少的十四年,他才有這樣的成就,成為一代祖師。法緣殊勝不是個好事,讓你一天到晚到處跑,把心都跑亂了、時間都跑掉,不能成就!成就的人定在一個地方,如如不動。我是一個沒有福報的人,沒有辦法,沒有道場,所以哪個地方有緣就到哪裡去,但是我守住一個原則,我到任何地方都講經,不能講經的地方我不去。所以我能夠持之有恆到今年,五十二年講經不中斷,才有這一點成就。如果我像古來祖師大德那麼有福報,有一個山頭,五十二年不下山,我今年還得了,不得了!所以年輕的同學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誰成就你自己?自己成就自己。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絕對不是老師在身旁常常指點,沒有,都是自己成就的。把握著老師指導這些原理原則,真正能發勇猛心、精進心,持之有恆,沒有一個不成就。劉素雲居士是非常好的榜樣,人家五十五歲才接觸到,你們五十五歲還不到的應該要跟她學,十年成為大法師,她要一剃頭一出家,升座講經就是大師。所以轉末那識為平等性,這一條非常重要。真正轉過來了,一定是這個現象,於諸眾生,尊重恭敬,不生輕慢,對人也好,對自己也好,自他平等,生佛平等。你對人、對樹木花草、對山河大地、對一切眾生,你決定沒有輕視的心、沒有傲慢的態度,你所表現的尊重、恭敬,肯定是這樣的。這是禮敬,這是不瞋。
下面第八,「生決定心。念佛之人,不著世間言論,於無上菩提之道,深生正信,畢竟不惑,是名生決定心」。這一條不痴,你看不貪、不瞋、不痴。世間這些言論,特別是現代,正論的愈來愈少,偏邪是愈來愈多。跟我長久的一些同學都曉得我有一個習慣,我學佛五十九年,最初的十年,有時候看看報紙、雜誌、電視,我把這些東西放下也將近五十年了,沒有看過電視、沒有看過報紙,這些雜誌信息我一概拒絕了。為什麼?染污。也有同學常常送一些書給我看,我拿到手上先看版權頁,後面印「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書我就不看了,叫人拿走。人家問我為什麼?心量太小,心量很小他能寫得出什麼好東西?你看我們中國古人書出來的時候,它不是這樣的,「歡迎翻印,功德無量」,它不是版權所有。一個人心量大,量大福大,智慧也大,量小福也小,智慧也小,那何必浪費我們時間?我們時間很有限,不願意浪費在這些地方。可是世間聖賢他們的言論可以看,可以涉獵。但是現在環境不一樣,災難太多了,讓我們生起高度的警覺心,我們怎樣應對,這是迫切在眼前的事情,那只有把全部的時間、精力用在佛法上。
佛法的經論也非常之多,救急的,真正能幫助我們解決眼前危機的,給諸位說,就是這一部《無量壽經》,真管用。尤其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現在在中文經典《無量壽經》九個不同的版本,這是九種不同版本裡頭最好的版本,我們有緣遇到,這是多大的福報!所以我今年決定把《華嚴經》暫停一年,把這部經講出來,我們大家在一起好好的來學習。我也像講《華嚴經》一樣,細說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也是感恩我們晚年相遇知交的一場。他寫這個註解用心很苦,而且身上帶著重病,還是把這個完成了。我了解,我非常敬佩,這一次我把我讀這部經的心得感想與大家分享做成演義。所以這個經題叫「淨土大經解」,大經,夏老會集的;解,黃念祖老居士著作的;我們在末後再把學習心得做為演義,幫助現前跟往後淨宗的同學有一個完善的善本可以修學,這個意義很大。代表無上菩提之道,在末法九千年就是這個經本,就是這個註解。深生正信,畢竟不惑,這叫生決定心。
第九,「無雜染心。念佛之人,修習功行,種諸善根,心常遠離一切雜染煩惱,是名無雜染心」。學東西要專,不能雜,最忌諱的是雜。可是現在的學習它就是雜染,現在學校的課程,大概從幼兒園到博士班都學習許多科目,而且學習排課都是交叉的。譬如小學,第一個小時學語文,第二個小時學數學,語文概念還沒有吸收進去換了題目,這就是雜,這就是染。我們中國古時候最忌諱這個教學法,中國古人守住老祖宗的原則,「教之道,貴以專」,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門東西沒有學好,決定不可以學第二門。我早年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李老師是用私塾教學法,就是一門一門的學,你不可以同時學兩門。老師很乾脆的告訴你,同時學兩門,你一門都得不到。為什麼?分心。時間也分散了,精神也分散了,你怎麼會學得好?只准學一門,一門學完,才可以學第二門。一門一門教,這個方法可以用在學校,我相信用在學校,學生的成績一定非常好,為什麼?他的精神集中。譬如小學有四個主要的功課,語文、數學,或者是史地,另外還有外語,主要功課不交叉排。語文是所有學科的基礎,最重要的,時間多排一點,小學六年用三年的時間學語文,其他的課沒有,專學語文。數學,一年專門學數學。你這個樣子學,他這一年當中書包就一本書,很輕鬆,腦子裡想一樁事情,他不想第二樁事情,肯定他的精神好、身體好、學業也會好。這就是中國老祖宗講法,「教之道,貴以專」,不能交雜,一交雜的時候,他就亂掉。
老祖宗有智慧,現在人瞧不起老祖宗,所以他不孝父母,認為現在人很聰明,都超過老祖宗。現在兒女都認為我們超過父母太多,父母那太舊了,舊東西了,沒用了,跟不上時代,連電腦都不會用,瞧不起父母。不知道父母、祖宗的智慧能解決問題,現在這些觀念帶來的是災難。我也跟許多從事教育工作者討論這個問題,包括一些大學教授、校長,他們聽了也覺得我這個很有道理,可以做實驗。如果有個學校採取這個方法來做實驗,實驗成功了,那功德無量,可以幫助許多學校來改變教學的方法,真的會救了下一代。我們要尊重、恭敬老祖宗,老祖宗的東西是真的,真好!不出事情;丟掉老祖宗,什麼麻煩都來了。這個也是屬於不痴,八、九這兩條都是不痴。
最後這一條,念佛,「起隨念心。念佛之人,雖觀如來相好,而不生愛著之心;於無念中,常念彼佛,是名起隨念心。」觀佛如來相好,如來這個相好,報身佛。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這是應身,眾生有感,他來應。應身佛給我們所示現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就是世間人所講的相術,裡面講的好相,釋迦牟尼佛統統都有,具足了。經上告訴我們,你在極樂世界看到的阿彌陀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佛在世間是用相好來接引眾生,眾生喜歡相好,佛的相好第一,看到佛的相好就跟佛去了,就跟他學了,他的目的在此地。報身如來是平等的,如果我們明心見性,生到佛的實報莊嚴土,我們的身跟佛的身沒有兩樣,為什麼?從自性裡面顯示出來的,那確實是無上的福慧莊嚴。可是不會生愛著之心,愛、著是煩惱,愛是分別,著是執著,哪有生愛著之道理?不可能。我們現前於無念之中要常念阿彌陀佛,彼佛就是阿彌陀佛,念佛,心就是佛心,就是經上所講的念佛作佛。本來是佛,現在又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這是我們把《大寶積經》上這一句話,「何等名為發十種心」,我們學習了。這個十種只要有一種做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就具足;如果十種心統統能做到,決定往生,決定見佛。「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可見彌勒大士正是襄贊釋尊同宏淨宗妙法也」。這是黃念祖老居士在這一段經文之後,給我們做了一個結論,彌勒菩薩確確實實是在協助釋迦牟尼佛、協助阿彌陀佛弘揚淨土法門。彌勒菩薩當然也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到極樂世界就看到彌勒菩薩的真身。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