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初心不退?-第1187集
法語:
許多修淨土的人學了好多年,退心了,去信別的宗派了,或者信別的教去了,什麼緣故?經論沒有搞清楚,雖然他信,很努力在修學,心裡的疑惑沒斷。所以到功夫不得力的時候,外面境界一誘惑,馬上就變了。怎麼辦?必須要深入經論,至少五經一論要深入,建立自己真正的信心,清淨、堅定絕不動搖。
節錄:
你具足的條件愈多,你往生愈有把握。信願行,這是三個綱領,譬如說信,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就給我們講了六個,普通人不懂得,以為我信,我信阿彌陀佛了,我信有西方極樂世界,行不行?到時候還是去不了,沒搞清楚,含糊籠統,這個不行。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第88集) 1989/1
所以有多少學佛的人學了好多年之後了,他又退心了,又去信別的宗派去了,或者信別的教去了,你說那糟糕不糟糕?這是什麼緣故?經論裡頭沒有搞清楚,雖然他信,很努力在修學,他心裡頭的疑惑沒斷。所以到功夫不得力的時候,外面境界一誘惑,他馬上就變了,往往有之,而且還有不少。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第88集) 1989/1
在我們同時在一起修學的人,變了有很多很多。學別的去了,我們要不要去勸勸他?這個不必。你勸他,他能接受嗎?他能相信嗎?各人有各人的業報,各人有各人的因緣,很難。這也就是說明,我們既然遇到這個法門,知道這個法門第一殊勝無比,如何能把這個法門真正抓到而不會失掉?那你必須要深入經論,至少五經一論要深入,建立自己真正的信心,清淨、堅定絕不動搖。真正發願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一句佛號才起作用,才會相應。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第88集) 1989/1
所謂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兩句話人人都會說,哪個人曾經一念相應過?天天念,念得沒有一句相應,原因在什麼地方?沒有看破,沒有放下,所以不相應。看破是什麼?知道萬法緣生,這是看破了。真正放下,是在一切萬事萬物當中不執著,不分別,這就放下了。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第88集) 1989/1
唯一最穩當、最可靠的方法,無過於求生西方淨土,西方淨土是真正的難信之法。我們今天講是信淨土,這個信老實說都是像浮萍一樣沒根。沒有根還能起什麼作用?信不深、願不切,雖然念佛還是不能往生,只是跟淨土結一個來生緣而已。那個來生究竟是哪一生?那就說不定了,這個事情你說麻煩不麻煩?所以信淨土,那真正是大善根、大福德,這是一點不假。正如同經裡面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真正具足信願行,可以說是世間第一等善根,第一等的福報。
四十華嚴—普救夜神章(第21集) 1977
有人問我,你信多久了?我告訴你,我剛剛信,我這個話不是騙你的。你明天問我什麼時候信?我也是剛剛信。昨天的信心跟今天的信心不一樣,天天信心都不相同,所以跟你說剛剛信。這就是古大德所講的,乃至於佛在經上也講的,「初心可貴」。你念念都是初心,可見得你念念都是在進步。我今天跟昨天一樣,沒進步;我今天才發心,我今天才信,天天都是今天才信,你這個信心一天比一天精,一天比一天純,一天比一天在增長,當然可貴。所以才說一個人能保持初心,成佛有餘。
四十華嚴—普救夜神章(第21集) 1977
我們今天學佛,功夫不得力,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感覺到力不從心,心裡頭真的是有善願,就是不能做到。真正的原因在哪裡?是在我們初學忽略了戒律。諺語有云:「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西天;學佛三年,佛化雲煙。」這話什麼意思?初心可貴,初發心的時候,成佛有餘!發心是真心,而且發心勇猛;學久了學疲了,就是經論裡常講的疲厭、疲倦,厭倦了,佛就沒有了。也就是說,我們學佛一年,那個一年沒有認真學,沒有學好,以後一生都不能成就。為什麼?再也回不到那個初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494集) 2001/11
菩薩成佛怎麼成的?沒有別的,永遠保持初心而不退轉,這個人一生成就,哪裡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是對什麼人說的?懈怠懶散的人說的,他不能成就。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494集) 2001/11
戒律從哪裡學起?印光大師真正是慈悲示現,特別憐憫這一個時代的四眾同學,老人家以身作則,教我們從「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入手。敦倫是什麼?就是六和敬。倫是講人與人的關係,要和睦相處;倫也包括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還包括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不是要求別人對我,要求我對別人,我對自然生活環境,我對天地鬼神,這是敦倫,要和睦相處。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494集) 2001/11
看這個人不順眼,看那個事不習慣,這四個字就不能落實。盡分就是持戒,要盡我們自己做人的本分,我現在在這個世間,一定要知道自己是什麼身分,自己在這個世間從事什麼行業,你要盡本分、要盡職責。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494集) 2001/11
「《彌陀疏鈔》云」,「故知念佛,菩薩之父,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終,不離念佛」。蓮池大師勸我們念佛,念佛法門好比菩薩之父。菩薩從哪裡來的?能生菩薩的是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們捨棄十法界裡頭的業報身,到極樂世界就換一個法性身,法性身也叫法身。乃至十地始終,這是《華嚴經》上說的,地上菩薩全明白了,他們修什麼法門?從初地到十地,始終,開始是初地,終是十地,不離念佛。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38集) 2014/4
《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菩薩修行到最高的境界,你看,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所修的法門不同,登地完全相同,統統念阿彌陀佛。如果極樂世界的實報土不比其他諸佛實報土殊勝,地上菩薩何必去往生?這不合乎邏輯。那麼話就是說,肯定極樂世界的實報土比一切諸佛實報土都要殊勝,那些菩薩看到才會起心動念往生極樂世界,這才能講得通。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38集) 2014/4
我們讀了這些經文,「何得初心自足,不願往生」。我們這初發心,自己對自己就很滿足了,不想往生。這種人多,不是少數,許許多多念佛遇到這個他不求往生,求什麼?來生還在人間,或者來生到天道。這什麼原因?七情五欲放不下,對自己這個身體放不下,對這邊生活環境他覺得很滿足,不願意往生。這錯了,大錯了!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38集) 2014/4
往生才是離究竟苦、得究竟樂,一切圓滿具足。不往生,六道輪迴生生世世,要無量劫你才有一次遇到淨土宗的機會,不是常常能遇到的。「可見淨土法門正契菩薩之機」,六道眾生很適用,菩薩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沒有一個不回過頭來修淨土。他們只要一回頭,比我們速度快,真信真願,聲聲佛號與阿彌陀佛都相應,確實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38集) 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