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福跟修慧是一不是二-第1181集
法語:
一生所作所為,就為兩樁事情:修福、修慧。諸佛菩薩,聲聞、緣覺,哪一個人不是在一生當中,點點滴滴都是在修福修慧?福慧從哪裡修?念念為眾生,事事為眾生,是修福;為一切眾生而不著相,是修慧。所以修福跟修慧是一樁事情,只要離開分別執著,就是慧。如果修積一切善事,積功累德著相,就是福報。
節錄:
學佛的人知道,我們一生要做的是什麼?這諸位要記住,一生所作所為,就為兩樁事情:修福、修慧。釋迦牟尼佛福慧雙修,你一生就專門幹這兩樁事情,後面的果報無比的殊勝。諸佛菩薩,聲聞、緣覺,哪一個人不是在一生當中,珍惜他的時光,珍惜他的精神,點點滴滴都是在修福修慧?這是跟世間人不一樣,世間人起心動念都在造業。福慧從哪裡修?念念為眾生,事事為眾生,就是修福;為一切眾生而不著眾生相,那就是修慧。
早餐開示 1999/5/18
所以修福跟修慧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只要離開分別執著,那就是慧。如果修積一切善事,積功累德著相,著相就是福報,不著相是福慧雙修。並不是說,修慧的人就不修福了;不修福,慧也落空了,那個是錯誤。佛經上有比喻說,「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羅漢沒有福報,去托缽沒有人供養,天天挨餓,這是佛用這個說明,不知道修慧就在修福當中。
早餐開示 1999/5/18
所以菩薩聰明,菩薩修的是中道,中道就是福慧雙修。福慧是兩邊,中道是兩邊兼而有之,這就是中道,而不偏在一邊。我們要懂得這個話的真實義,盡一切力量認真努力去修福,為社會造福,為眾生造福。修積一切福德不著相;換句話說,用清淨心修,用平等心修,用真誠心修,那就是福慧雙修。生活當中是福慧雙修,工作裡面也是福慧雙修,處事待人接物,無一不是福慧雙修。
早餐開示 1999/5/18
哪一樣不是福慧雙修?掃個地、抹桌子都是福慧雙修,你要懂得;你懂得之後,你的工作會非常快樂,不是在做苦工,我是在修福慧。修福慧就是經上講的行菩薩道;掃地是行菩薩道,抹桌子也是行菩薩道,穿衣吃飯,哪一樣不是菩薩道?菩薩道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凡聖是一念之差。
早餐開示 1999/5/18
凡夫認為,這個工作,這是苦力的工作,這是下人做的工作;他有個上下,有上下就是凡夫。為什麼?他有妄想,他有分別,他有執著。佛菩薩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高下。我們常講佛家是平等法,平等就是一真法界;不平等,就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了。六道十法界本來沒有的,是你自己把平等法界、把一真法界誤會,變成了不平等的法界。所以不平等是虛妄的,不平等的法界苦惱,這就是起惑;起惑就是你迷惑,你不了解法界是平等的,不了解一切眾生是平等的,在一切諸法裡面都分高下,這是迷惑。
早餐開示 1999/5/18
可見得從前禪宗在叢林裡面,每個人活那麼重,不礙他修行,反而容易成就,這個道理就是福慧雙修。他自己知道他修福修慧,所以他做起來不疲不厭,他很愉快。為什麼?這是修福,福修得愈多愈好,他就不累。如果說他不是修福,我是個傭人,你看到處侍候人,那就愈做愈疲倦,精神就氣餒,精神提不起來。
妙法蓮華經(第3集) 1987
佛門裡頭要用清淨心修福修慧。什麼欲望、希求都沒有,心清淨,清淨心是真心,清淨心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就是佛門講的有求必應,決無缺乏。「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絕不是佛菩薩給你的,而是你自性當中本來具足。因為你心清淨了,清淨心裡本來具足的一切法,隨心隨念就起現行。因為你心得自在了,所以你本性裡所藏的這些智慧、福德也自在顯露,是這樣的一個道理,有求必應,不是佛菩薩特別賜給你的,佛不幹這個事情。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75集) 1984/12
所以念佛的人就是念自己的本性,念佛的人就是住真實慧。住真實慧很重要,當年慧可就是這個心不曉得安住在什麼地方,去求達摩祖師:替我安心。一部《金剛經》上,《金剛經》實在講二大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云何降伏其心」,這心裡煩惱怎麼能夠把它伏住?第二個「應云何住」,我的心要住在哪裡?你看看這是住真實慧。真實慧是什麼?南無阿彌陀佛,你把心安在阿彌陀佛上就是住真實慧。真實之利是福德,真實慧是智慧,所以念佛福慧雙修,不但雙修,是福慧圓修,圓到極處。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10集) 1990/4
所以念佛聲聲都是福慧雙修,定就是福。我們在世間,什麼是真正的福報?定是真正的福報,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不被境界轉,在境界中如如不動,這個人有福。如果心隨著外面境界轉,這個相當苦,為什麼?你被命運所轉,你被風水所轉,命運風水就真有。如果你定修成功了,命運風水沒有了,為什麼?命運風水隨你轉。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42集) 1984/12
風水不好的,你到那個地方一坐,風水就變好了,它是隨你心來轉的,而不是我們隨它轉,這是《楞嚴》上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佛法承認人有命運,這個世間有風水,但是佛法卻不崇尚命運風水,佛法崇尚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是自轉命運、自轉風水,這個多自在!所以學佛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42集) 1984/12
我念了幾年了,為什麼福慧不能現前?你不會念,你自己想想,你是不是雜心去念?念的時候有妄想、有雜念摻雜在其中,把你念佛的功德破壞了。《無量壽經》教給我們念佛,一向專念,一我們沒有,專我們沒有,那功夫不得力。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沒有攝六根,我們不是淨念。淨念是什麼?是不懷疑、不夾雜。我們有懷疑、有夾雜,我們念頭並不相繼,常常斷掉。
淨土大經科註(第485集) 2012/8/23
不是佛號不靈,不是方法沒說出來,佛菩薩都講清楚了,我們自己粗心大意,把如此殊勝的法門疏忽了。不是把經教搞清楚、搞明白,我們的疑斷不掉,斷疑才能夠生信。這個信心幫助我們成就,這種信心念佛,會念到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你就得受用了,確實福慧增長,沒有學過的東西一看就會。
淨土大經科註(第485集) 2012/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