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積陰德-第1179集

  法語:

  世出世間的聖人,教我們要積陰德。什麼叫陰德?陰就是不讓人知道,我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不要讓人知道,不要讓人讚歎,姿勢愈低愈好。做再大的功德也等於沒有做一樣,對一切人謙恭卑下,積的功德能夠保全,將來果報就殊勝了。

  

  節錄:

  做好事不要讓人知道。為什麼?你做了好事別人一讚歎,某人了不起,他做了多少好事,報掉了。所以好事要積起來,以後得大的福報。所以說,你看自古以來叫積德叫積陰德。何謂陰德?就是積德不讓人知道,好事何必宣揚?現在這個年頭有點不大對了,做芝麻綠豆大的一些好事,盡量的宣揚,別人不宣揚,自己宣揚,唯恐別人不知道,全都報光了,不但報光,可能都透支了。造的種種罪業是用種種巧妙的方法來掩飾,不讓別人曉得。所以諸位想想,那個果報實在是可怕。

  永嘉證道歌(第14集) 1980/1

  

  隱瞞自己的過失,推諉自己的過失,自己造作一切的過失,把責任推給別人,這個惡就大了。自己造作的自己要勇於承當,勇於認過,你這個過才能夠懺除,如果說隱瞞、掩飾、覆藏,這個罪業就重了。所以佛教給我們,要積陰德,我們做好事,不要讓人知道,要隱藏,你這個福德愈積愈厚,將來果報就殊勝。罪業可不能覆藏,罪業不管造得多少,都希望別人知道,知道怎麼樣?這個人見到你罵你一聲,那個人責你一聲,統統報掉了。

  法音普薰集(第343集) 1998/4

  

  佛教給我們「不覆瑕疵」。自己造作的過失不要隱瞞,發露懺悔。我做錯了,有勇氣說出來給人聽,別人知道了,責備你幾句,罵你幾聲,好!我們這個罪就報掉了,所謂是「重罪輕報」,修的善可別讓人知道,善讓人知道的時候,這個人讚歎你幾句,那個人讚歎你幾句,報光了,善沒有了,這個虧就吃大了。

  大乘無量壽經(第9集) 1998/5

  

  世出世間的聖人,教我們要積陰德。我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不要讓人知道,不要讓人讚歎,我們自己的姿勢愈低愈好。做再大的功德也等於沒有做一樣,自己對一切人謙恭卑下,這個好,我們自己積的功德能夠保全,保全將來果報就大了,就殊勝了。

  大乘無量壽經(第9集) 1998/5

  

  

  善有陰陽,這個好懂。凡是一切的善業讓別人知道了,這就叫陽善,陽是顯在外面,大家都知道;為善而別人不知道的,這叫做陰德。陰德天報之,報得厚;陽善,這個世間當然表揚你、稱讚你,表揚、稱讚也是福,你所得到的名聞利養。但是名聞利養,古人也常說,造物所忌,容易遭人嫉妒。

  了凡四訓(第17集) 1978

  

  社會風氣,古人所說的「隱惡揚善」,眾生幹的壞事不提,做的好事表揚,讓社會大眾不好意思做壞事,受良心責備。做錯事情大家都原諒我,做點好事大家都表揚,用這個方法端正社會風氣。

  淨土大經科註(第554集) 2012/10/9

  

  再惡的人,他也會有一點小善、有一點好事。《安士全書》裡面,文昌帝君教給我們「陰騭文」,教我們積陰德,陰德利益不可思議。陰德從哪裡修?從隱惡上修,我們見到人家做壞事情,起惡的心念,我們不宣揚他,我們自己知道了也不告訴任何一個人,這積的是陰德;他有一點點好處,我們讚歎他,就是救那個人,這是大慈大悲。久而久之,這個人他有良心他發現,你看我做的壞事人家都不說,我做一點好事人家都稱讚,他能夠改過修善。陰功好大!

  妙法蓮華經大意(第58集) 1981

  

  如果他做再多的好事,一句也不稱讚他;做一點點壞事,趕緊來渲染,這個自己造了無量無邊的罪業。人家聽到,做好事幹什麼?做好事誰知道、誰稱讚?做壞事,做得愈多愈好,你愈說我壞,我比你說的還壞,成就了壞人。他本來不壞,你這一來把他激發,他做了更壞的人、更惡的人,做更多的惡事,誰叫他做的?你叫他做的。不得了!

  妙法蓮華經大意(第58集) 1981

  

  我們現在所看到佛門,在佛門修功德還要把名字刻上,他貢獻一根柱子,上頭要刻一個名字。香港很多人修福報,我們常常在路上看到,他捐獻一個大樓,寫「某某人大樓」,這都是著相。著相他的福就報掉了。人家一看就讚歎:你做多少好事,你是好人。讚歎,讚歎也是福,福就報掉了。做好事沒人知道,這叫積陰德。那個德養在那個地方,沒有報掉,那個德是愈久德就愈深愈大,將來發起來的是大福報。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87集) 2010/11

  

  最聰明的人、最有智慧的人,把他一生所修的福報,在什麼時候享?臨命終時。臨命終時享什麼福?沒有病苦,這是大福報。臨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臨終可以站著走、可以坐著走,知道自己到哪裡去。這個去處,第一殊勝的是極樂世界,我們這一生業報完了之後,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到極樂世界就是作佛去了。這在十法界裡面,最高的選擇,選擇作佛,所以不會選擇生天,當然也不會選擇來生再到人間,去享人間的富貴,不幹這個事情,富貴是假的。

  大乘無量壽經(第9集) 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