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第1178集

  法語: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方寸就是我們自己的心地,福從哪裡生的?從我們自己心地裡面生的。「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所以求到哪裡去求?從心地功夫做起。求觀音菩薩要從自己大悲心裡面求,求地藏菩薩要從自己孝敬心中求,才能感應道交。

  

  節錄: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這個方寸就是我們自己的心,心地,福從哪裡生的?從我們自己心地裡面生的。「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所以教你求,到哪裡去求?像章嘉大師教我們求的,他教我們懺除業障,從心地功夫做起,不是在外面求,你供養佛菩薩形像,天天給他燒香叩頭,求他來賞賜你什麼,那求不到的。為什麼?那你是向外求,於理於法都錯了。所以現在多少在佛門裡面求,他怎麼求?他就是每天燒香拜拜的時候,求泥塑木雕的這些佛像,佛菩薩形像,求它,所以有求不應,不靈。不是佛菩薩不靈,是你搞錯了。

  了凡四訓(第2集) 1982

  

  求觀音菩薩要從自己大悲心裡面求,與觀世音菩薩才能感應道交。自己沒有慈悲心,希望觀音菩薩賜福給你,哪有這個道理!求地藏菩薩要從自己孝敬心中求,才會得感應。要曉得求的理論與方法。「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這是從六祖大師所說的理論。

  了凡四訓(第2集) 1982

  

  「若不反躬內省」,躬是身體,就是反求諸己,自己要認真的去反省反省、檢點檢點,向內去反省。你要是不曉得反躬內省,「徒向外馳求」,一昧的向外面去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這是講我們現在大多數的人在佛門裡面求都是這個求法,求得到了,得到是什麼?你命裡頭有的,命裡頭有的你求得到,那不是求的;命裡沒有的求,得不到,內外雙失。

  了凡四訓(第2集) 1982

  

  我們今天見佛門拜佛的人,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這個求法,有求不應。懂得佛法道理的人是向自己內心去求,其結果?內外都得到,內得的是道德仁義,外面得的是富貴功名,沒有一樣得不到。

  了凡四訓(第2集) 1982

  

  所以諸位,佛法跟孔聖人教給我們的求都是從內心去求,不是教我們向外頭攀緣。向外面攀緣這個是無意義的,真的是求人不如求自己,求自己是內外雙得,求人是內外雙失。這個裡面的利害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了凡四訓(第2集) 1982

  

  我們求感應,求感應從哪裡求?從真心裡面去求。所以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你要懂得求的道理,你要懂得求的方法,如理如法哪有求不到的?世出世間最難的是成佛,成佛尚且可以求得,何況世間功名富貴?那簡直就是雞毛蒜皮,算不了什麼,哪有求不到的道理!

  了凡四訓(第3集) 2001/4/16

  

  我們今天求,最重要的是通。什麼叫通?通就是貫通空間維次;我這樣說,現代人比較容易理解。用什麼方法來貫通?用真誠心。什麼叫誠?什麼叫真?真就是沒有妄,不是虛妄,一絲毫的虛妄都沒有。什麼叫誠?清朝晚年,曾國藩先生說得好,他的《讀書筆記》給「誠」這個字下一個定義:「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定義下得非常正確。佛法裡面講,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叫真誠。真誠心就是自己的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從真心本性裡頭變出來的,你把真心本性找到了,哪有不得的道理?

  了凡四訓(第3集) 2001/4/16

  

  這些理、事,釋迦牟尼佛在大乘經典裡面講得太多太多了,稍稍涉獵大乘都知道釋迦牟尼佛這些教誨。什麼人得受用?依教奉行的人就得受用、就得利益。如果你讀經,你只會讀,不了解經裡面的道理,不了解它的意思,不能把這些道理方法落實到自己生活行為上,你得不到利益,你還是不通。不通,雖有求,不會得感應的。

  了凡四訓(第3集) 2001/4/16

  

  有求必應是天經地義,為什麼我們有求而求不到?我們有障礙在,內裡面有障礙,外面有障礙。外面的障礙不要去理會它,為什麼?外面的障礙你要想排除你也沒辦法排除,唯一的方法是先將內裡的障礙排除,外面障礙自然就消失了。

  了凡四訓(第7集) 1978

  

  這個道理也很深,佛法裡面常講,萬法唯心,萬法唯識,心要是改變了,外面境界沒有不改的道理。為什麼?一切唯心造。可見得要改變外面的境界先要從內心改起,境隨心轉,而不是心隨境轉,大家要懂得這個原理。知道這個原理,我們要改變外面的境界,你就要曉得,從內心下手,從修心做起。

  了凡四訓(第7集) 1978

  

  假如你要是不能夠從內心裡面改造起,這個「反躬內省」就是從內心裡改造起,你只是一昧向外面追求,你不曉得在心地上求福,你在境界裡面去追逐,五欲六塵裡面去追求,那恰恰是相反。『求之有道』,道就是方法,你有種種追求的方法,可是怎麼樣?『得之有命矣』,能不能得到是你的命,你命裡頭有的你就能得到,命裡面沒有的,你想盡了方法也得不到。

  了凡四訓(第7集) 1978

  

  佛家常講「回頭是岸」,你要向內心裡面去反省。向內求,你能求得到。如果你不能夠反省,不能夠充實你的德行,只是向外面攀緣,你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道」就是你求的方法,你求的理論。譬如,像現在我們在許多資訊裡面看到、書店裡面看到,世間有些商業鉅子他們成功,寫出他們自己奮鬥成功努力的經驗教訓,提供一般人做參考。

  了凡四訓(第3集) 2001/4/16

  

  你用他們這些理論方法去求,你要是求得,得到了,那是你命裡有的;你命裡沒有,你還是得不到。為什麼?你不是向真心裡頭求,你不是向心性裡面去求。這種求法,必然是「內外雙失,故無益」。

  了凡四訓(第3集) 2001/4/16

  

  所以同學們如果要學佛,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做起,要曉得,這裡講縱然你是求,這是說世間人,無知的、迷惑顛倒的眾生,他天天在那裡求,用盡了方法去求,這個方法無論是正當、無論是不正當,得與不得是命。所以說『內外雙失』,內是什麼?道德仁義,沒有了,失掉了;外面所求的,你看八苦裡頭,求不得苦,可見得是「內外雙失」。『故無益』,沒有益處。

  了凡四訓(第7集)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