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從明師受戒-第1173集

  法語:

  修行第一個條件「從明師受戒」,不論是佛法世間法,要跟一個好老師。「明師」不是名氣很高、很大,是這個老師有智慧、有德行,確實是個好老師,我們要聽他的教誨,依教奉行。尤其是第一個老師很重要,我們通常會先入為主,以後接觸別人,都會拿這個老師做標準去量別人。

  

  節錄:

  修行的開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說得好,一開頭阿難尊者就問這問題,佛給他解答。第一個條件「從明師受戒」,這一句話要用現在的話講,你真正想學,實在說不論是佛法或者是世間法,你要跟一個好老師。「明師」,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好老師。這個明,不是名氣很高、名氣很大,現在人講知名度;知名度高,未必有實學,所以佛說的明師,這個明是光明的明。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518集) 2001/12/9

  

  由此可知,這個老師有智慧、有德行,我們跟一個老師要以這個為標準,老師要有道德、有學問。我們要細心觀察,他的思想、他的言行、他的生活,他處事待人接物,看清楚了,沒有錯誤,確實是個好老師,為大眾所讚歎、所尊敬的,我們要聽他的教誨。「從明師受戒」,不是給你授五戒、授菩薩戒,這個受戒是你要跟他學習,聽他的教誨。要接受老師的教誡,依教奉行,總得從這裡入門。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518集) 2001/12/9

  

  跟到一個好老師,你就會有成就;你跟一個不是真正善知識,那你要受很多辛苦,你這一生很難成就。尤其是第一個老師,第一個老師先入為主,以後你接觸別人,你都會拿這個老師做標準,做一個轍碼子,去量別人,這個麻煩!第一個老師是比什麼都重要。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738集) 2002/06/14

  

  我們到哪裡去找一個善知識來做依靠?這樁事情古人講得好,「可遇不可求」,偶然之間遇到了,遇到是有因緣的,過去生中的緣、善根福德因緣,我們才遇到。遇到之後你要具備好學生的態度。講到好學生,《弟子規》就重要,這個課程在古代是教童蒙的。還沒有正式上學,五、六歲,學這個課程。這個課程父母教、兄長教,哥哥教弟弟。在家做好兒女,在學是好學生,好兒女的標準、好學生的標準就在《弟子規》。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738集) 2002/06/14

  

  你然後親近好老師,老師看到你確確實實具備做學生的條件,他會全心全力幫助你。你要不具足這個條件,老師想幫助你幫不上,不是不慈悲,不是不肯幫助你。好弟子、好學生,《弟子規》裡面列的這些條文很多,但是歸納起來總不外乎「誠敬」這兩個字。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738集) 2002/06/14

  

  誠敬表現在生活、表現在處事待人接物,就是《弟子規》。所以印祖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這兩個字,從初學一直到成佛都不能離開。成佛之後,諸佛菩薩還是以誠敬的心行度化一切眾生。所以誠敬是永恆的,無始無終,它不是階段性的,真誠恭敬!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738集) 2002/06/14

  

  這就是我們中國古時候所講的師承,你要遇到一個好老師。自己對好老師一定要專信,這是做學生的態度,如果自己具備專信,當然就不會犯。精進,善知識把你看作寶,他會全心全力的幫助你。雖然遇到善知識,對善知識半信半疑、陽奉陰違,善知識知不知道?知道,他要不知道的話,他就不是善知識。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25集) 2001/6/12

  

  學生、群眾起心動念、所作所為,善知識眼光就像一盞明燈一樣,照得清清楚楚,人家不說就是了。為什麼不說?說了沒用處,說了你也不相信,你也不肯做。到什麼時候說?什麼時候你回頭、你相信了,你真正能做到「專信不犯,精進奉行」,這時候一定跟你說,成就你。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25集) 2001/6/12

  

  如果找到個知見不正的人,我們跟他學,就耽誤這一生,這一生沒指望。如果你要是真學,今日之下比過去方便多了,你不認識善知識,可以私淑過去的善知識,所謂私淑弟子,就是我們找前人做榜樣,我們跟他學。

  佛說阿彌陀經(第12集) 1983

  

  譬如孟子,孟子在世的時候,孔老夫子已經死了,已經過去了。他對孔老夫子的為人,對孔老夫子的學問,非常的景仰,孔夫子的著作還留在人間,他就依孔夫子的著作,以孔子為老師,一心一意的學孔子,他學成了。所以孟子是孔子的私淑弟子,這是個好辦法。佛門裡面像這種情形很多,蕅益大師就是私淑蓮池大師的,蕅益大師發心學道,蓮池大師已經過去了,不在世間了。蓮池大師這些著作留在世間,像我們現在所讀到的《蓮池大師全集》,他就一生專攻《蓮池大師全集》,這是蓮池大師的私淑弟子,他成就了。

  佛說阿彌陀經(第12集) 1983

  

  如果是效法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有《全集》流通在世間,學印光法師「老實念佛,莫換題目」,也必定能夠達到往生見佛的願望。這是我舉幾個例子,做為諸位求老師、選擇法門的參考。

  佛說阿彌陀經(第12集) 1983

  

  所以一定要親近一個善知識,在一個善知識裡頭得清淨心、得平等心,你得到了!如果得不到清淨、平等,你就沒有資格出師;中國古時候講出師,現在人講畢業,你就畢不了業。所以你跟定一個好老師,老師有責任、有義務指導你、幫助你,成就你戒定慧三學。那個戒就是規矩、方法,老師有一套方法、有一套規矩,你必須要遵守,你從遵守,你的心慢慢定下來、靜下來了。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開了。到智慧開,老師自然就打發你,勸你去參學。參學是成就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738集) 2002/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