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大患,在好為人師-第1141集
法語:
「人之大患,在好為人師」。這是人最大的毛病,喜歡做別人的老師。真正的聖人、老師,總是以同學身分自居,這是教謙虛。有沒有能力做別人老師?先要想一想,我起心動念,能不能給大眾做榜樣?有沒有德行,是不是慈悲,我對待一切人,有沒有做到平等的關懷、愛護?
節錄:
中國傳統文化裡頭,古聖先賢給我們一個很好的警惕,那就是「好為人師」,這是大毛病,處處以老師身分出現,這姿態很高。有沒有能力做別人老師?先要想一想,我起心動念,能不能給大眾做榜樣?社會大眾都起我這個念頭,這社會怎麼樣?得先問問自己,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慈悲。我對待一切人,有沒有做到平等的關懷、平等的愛護?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140集) 2013/1/23
佛法雖然是師道,但是佛非常謙虛,中國古人所謂「吾有大患」,憂患,是什麼?「好為人師」。有什麼德行、用什麼東西教別人?尤其是佛眼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拿什麼來教你?所以他謙虛,真的是謙虛,不敢為人師。佛的教學只可以說,用現在的話說,我學習的東西提出來跟大家分享,是這個意思。
淨土大經科註(第241集) 2012/3/13
古時候讀書人就怕犯這個錯誤,師心自用。孟子說過,「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孔子自己非常謙虛,「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哪裡敢自稱老師?不敢。所以老師對學生他什麼態度?叫友生,友是朋友,我們志同道合在一起研究學術。不敢講指導,現在的話說,我們分享,都用平等的語氣。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12集) 2011/7/24
但是學生對老師一定尊重,尊師重道,為什麼尊師?是重道。而且也是表法,給一般大眾做最好的榜樣;老師也要做最好的榜樣,老師謙虛。你看看孔子對人多謙虛,釋迦待人多謙虛,沒有一絲毫傲慢的習氣,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因此妄心,正是生死根本」。常為心師,不為師心,這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會有這個念頭,真正聖人他沒有這個念頭。妄心是生死根本。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12集) 2011/7/24
妄心是什麼?妄心有念頭,就是有分別、有執著,現在我們講,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你看看沒有忘記「我」,我就是虛妄的,我沒有了,真知、真見就出現。只要有個我在,麻煩就大了。這也是佛法跟世法不相同的地方,佛法一入門就把身見放下。身見放下,那個最隱密的後面有我見,我見沒放下。如果還有我見,那就是「認賊為子」,《楞嚴經》上所說的,錯了。「何況隨心任性,妄作非為者耶!」那就大錯特錯,這世間人現象。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12集) 2011/7/24
大乘教裡面佛說得很清楚,有念就是妄念。正念無念,連無念也沒有,有無二邊都沒有,這才叫正念。苦樂二邊都沒有才叫極樂,為什麼?那是性德現前,沒有樂在意識裡頭。只要有細微的執著,就出不了六道輪迴;還有細微的分別,就不是菩薩,這個道理總要曉得。回到我們現前的這個位置,我們怎麼修?給你說真話,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把我忘掉,不要想到我,就是阿彌陀佛,念久了,我執自然沒有,這個好!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12集) 2011/7/24
我執要是念掉,你往生極樂世界不是生同居土,那生方便有餘土,品位大幅度的提升。什麼時候念佛念到我沒有了,我空、人空,念到這個境界,這是方便有餘土,得事一心不亂。凡聖同居土裡面,得一心不亂那是功夫成片,這個很容易得到,人人都可以得到。得到功夫成片,往生自在了,往生有把握,想什麼時候走,真去得了,念頭一動,阿彌陀佛真來接你。因為什麼?你沒有雜念,你起心動念跟六道三善道、三惡道都不相應,你的念頭全是阿彌陀佛。這比什麼都要緊,而且我們都能做到的。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12集) 2011/7/24
佛說我們的智慧平等,我們的德行也平等,我們的能力也平等,我們的相好、福報也平等,沒有差別,但以妄想分別執著產生了障礙,不能證得。這句話比什麼都重要。放下執著你就是阿羅漢,放下分別你就是菩薩,放下妄想,你本來是佛。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685集) 2006/12/20
我們要怎樣才能真正利益眾生?還不是看破放下!所以學道、學佛,乃至於學儒,你要不肯放下你都不得其門而入,為什麼?孟子說過,孟子是儒,孔夫子的學生,《孟子》裡有一句話,「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學問之道沒有別的,就是放下,你看跟釋迦牟尼佛講的是不是一樣?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685集) 2006/12/20
生活愈簡單愈健康,心地愈清淨愈自在,不受環境的干擾。順境善緣不起貪戀,逆境惡緣不生瞋恚,境界永遠是平等的,為什麼?佛在《般若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尤其是《大般若經》,世尊真的是千言萬語叮嚀囑咐,「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就想那個心多清淨!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685集) 2006/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