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慈悲一定要有智慧-第1140集

  法語:

  通常我們所供養的是一佛兩菩薩,佛代表圓滿的自性;菩薩是代表從體起用,像西方三聖,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慧。慈悲一定要有智慧,才是正面的作用。

  

  節錄:

  通常我們所供養的一定是一佛兩菩薩,兩尊菩薩。佛代表自性,自性是圓滿的;菩薩是代表從體起用,起作用,像我們供西方三聖,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慧。慈悲一定要有智慧,你的慈悲才是正面的作用;慈悲要沒有智慧,要感情用事,麻煩就大了。

  大乘無量壽經(第174集) 2005/4/8

  

  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同時也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為什麼有禍害、下流?慈悲沒有智慧,禍害、下流就跟著來了。所以不能沒有大勢至,沒有大勢至,觀音菩薩也會害人,這一定要懂得。大勢至菩薩代表我們現在人講理智,不是感情。慈悲是真實的愛心,愛心要有智慧、要有理性,不可以感情用事。

  大乘無量壽經(第174集) 2005/4/8

  

  你看看這三尊像供在那個地方,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一定要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你真正做到了。那我們是一個什麼樣的身分?是彌陀、觀音、勢至融合,統統融合在我自己一個人的身上,在日常生活當中表現出來,做出來。對人對事對物,哪有迷信?

  大乘無量壽經(第174集) 2005/4/8

  

  所以慈悲喜捨要建立在定慧的基礎上。這兩句順序不能顛倒,為什麼先要講止觀雙成定慧,然後才講慈悲喜捨?你沒有定慧的基礎,那個慈悲喜捨麻煩就大了。你明白這個道理,修學的次第就知道了,我現在是先修止觀要緊。我定慧沒有成就,我的慈悲喜捨是有限度的;定慧成就之後,這個慈悲就變成大慈大悲,為什麼?你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你有神通、有慧眼,你把這個世間一切人與事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誰也騙不了你,誰也瞞不了你,這個時候才能行大慈悲、大喜捨。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54集) 1984/12

  

  智慧從哪裡來?智慧是兩個因緣,因緣所生法,兩個因緣,體是一個,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是從外頭來的。那什麼樣的緣,智慧才能現前?一個是善根福德,有深厚善根、有大福德的人,這種因緣自性般若會現前。另外沒有這種善根福德,那就是求學、聞法。所以世尊四十九年講經教學,是啟發我們的智慧,讓我們慢慢的從經教裡頭把事實真相明白了,明白你才肯放下,放下智慧就現前。我們本有智慧,為什麼不能現前?有障礙,這個障礙是妄想分別執著,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智慧就開了。

  淨土大經科註(第378集) 2012/6/14

  

  大勢至菩薩在無量法門裡面,選擇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這個含義就深了;代表唯有真正的智慧才選擇這個法門,真實的智慧、第一智慧選擇真實的法門、第一法門。

  無量壽經(第40集) 1992/6

  

  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修什麼法門?就修老實念佛,就這一句佛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要加任何其他法門來幫助,就是一句佛號。從初發心到成佛,成了佛之後,還用這一句佛號度化一切眾生成佛。所以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菩薩修行之專,大勢至菩薩第一,沒有比他更專的了。他代表智慧,真實的智慧抉擇這個法門。

  無量壽經(第40集) 1992/6

  

  我們今天學了不少,智慧為什麼不能現前?我們沒有把學的東西應用在實際生活上。譬如分別執著放不下,貪瞋痴慢放不下,都是以為我這個身是真的,這一切萬事萬物是真的。其實《金剛經》上講得多好,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一合相,你要能看到一合相,你的妄想分別執著自然就沒有了,清淨平等覺就現前。清淨平等是福,就是慈悲,覺是智慧。

  淨土大經科註(第378集) 2012/6/14

  

  宗門大德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不怕,要覺。覺是什麼?知道它的真相,真相是一合相,一合相是萬法皆空,一合相是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們在境界裡頭可以盡情享受,決定不生煩惱,沒有絲毫執著的念頭,沒有絲毫控制的念頭,沒有絲毫佔有的念頭,你成佛了!你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淨土大經科註(第378集) 2012/6/14

  

  我們今天初學,學隨順,不能像菩薩那麼樣的成就。我們能夠處處學隨順,但是天天不離經教,天天不離念佛,行!每天念經教,你沒有離開佛菩薩;每天念佛,你心裡頭有佛。心裡頭有佛,沒有離開佛菩薩,凡夫學隨順,也不會有太大的過失。佛號加持你,經教是一個標準,縱然不能完全合這標準,上下差不多,所謂說八九不離十。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133集) 2003/11/8

  

  慢慢智慧開了,對於惡人做惡,不討厭、不計較;善人行善,隨緣讚歎,隨力成就,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你真的能成人之美,心地怎麼樣?乾乾淨淨的,一塵不染。這樣的隨順就是清淨的,幫助你定慧的增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133集) 2003/11/8

  

  如果隨順裡面有自己的目標,有自己的企圖,有私心在裡頭,那個隨順就造業了。這業裡頭有善惡,果報不出六道輪迴。真的,法門無量,任何一個法門的修學,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一絲毫差錯都不能有。這事情怎麼防範法?總的來說,防範就是一個:沒有自私自利,滲透一絲毫自私自利在裡面,問題就嚴重。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133集) 2003/11/8

  

  不能隨自己的意思,要理智,要客觀,不可以用自己的好惡。我喜歡這個人,我討厭那個人,那就變成禍害,變成下流。要有真實的智慧,大公無私,念念是為他不是為我,希望他迷途知返,希望他改邪歸正,希望他成就。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419集) 2005/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