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第1128集
法語:
世出世間聖賢、諸佛菩薩就是一顆慈悲心,「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就是這個心,再以善巧方便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事親能夠盡孝,接物能夠存仁,遇到善生歡喜心,成人之美,遇到惡能夠忍受。一念真誠,一團和氣,所以他的福德不可稱量。我們為聖賢的弟子,應當效法他們。
節錄:
時時刻刻念念關懷一切眾生,尤其是關懷苦難的眾生。苦難的範圍很深、很廣,今天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他也在苦難,這是世間一般人疏忽的。他苦難在哪裡?死了以後就墮三途,他怎麼不苦?他怎麼不遭難?這些人迷在五欲六塵之中不能自覺。他學佛,實在講他那種學佛是消遣佛法,玩弄佛法,對於佛法一無所知。聽經、研教他沒有緣分,他的緣分在世間歡樂場中,世間人看,這個人生活好幸福。多少人羨慕,全都錯了,他那種歡樂的日子能過幾天?過完之後,淪落到三途惡道。這樁事情佛菩薩看得清楚,這是苦難眾生。
太上感應篇(第5集) 1999/5
往往現在貧窮下賤,他一天到晚知道念佛,我們眼光睜開來看看,他再過幾年,他就往生極樂世界作佛、作菩薩,他沒有苦難。可是世間人顛倒,他只看眼前,他沒有往深處看。我們要不學佛,沒有這些年的修養,我們也不知道,我們哪裡會想到這些事情?
太上感應篇(第5集) 1999/5
所以世出世間聖賢、諸佛菩薩就是一顆慈悲心,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就是這個心,再以善巧方便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那就是教化眾生。落實在生活是自行,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是化他,自行化他就本著這個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他成就聖賢的事業,超凡入聖。所以事親他能夠盡孝,接物他能夠存仁,仁民愛物。遇到善他生歡喜心,成人之美,遇到惡他能夠忍受。你仔細去觀察,那些人一念真誠,一團和氣,所以他的福德不可稱量。
太上感應篇(第5集) 1999/5
諸位從世尊、從孔子你就能夠看得出來,夫子一生處世待人溫良恭儉讓,我們讀書、修行,這兩位大德是我們的楷模。佛法不是宗教,佛法是師道。這兩個人,用現代的話說,都是社會教育的工作者,這個世間人尊稱他們社會教育家。我們為聖賢的弟子,應當向他們學習,應當效法。
太上感應篇(第5集) 1999/5
什麼是佛教?中國古大德答得就非常好,「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就答覆出來了。佛教的體,就是佛教從哪裡來的?根據什麼?根據大悲心。用什麼方法?就是方便為門,慈悲為本。佛教的本質我們一定要懂,它依的是什麼?這個教依的就是慈悲心,對一切眾生沒有條件,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無緣是沒條件的。自動自發,愛護一切眾生,關懷一切眾生,照顧一切眾生,全心全力為一切眾生服務,不求報酬,只有給與,這是佛教。
淨土大經科註(第103集) 2011/12
有人聽到,天下有這種好人嗎?是的,佛就是這種好人,菩薩就是這個好人。我們學佛的人要學,要學得跟佛菩薩一樣,沒有一點私心。為什麼?他完全覺悟了,他一點都不糊塗。眾生迷惑顛倒,不了解事實真相,不了解宇宙跟自己是一體。
淨土大經科註(第103集) 2011/12
「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如果有人問我們,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也用這兩句可以答覆。父子有親就是慈悲,方便是什麼?其他的四倫是方便,父子有親是核心,那是根本。然後五常、四維、八德都從這延伸的,那全是方便。根要是沒有了,方便都變成假的,都變成欲望的奴隸,去替它服務去了。根太重要了,根就是孝!
淨土大經科註(第196集) 2012/2
你看孝這個字,會意,表法,意思多好,上面是個老,下面是個子,一體!分開就沒有了,孝就沒有了。整個宇宙跟我是一體,這是大孝,真孝!所以中國古人造字那是高度的智慧,我們一般人想不到。中國文字有個好處,你不認識它,你不知道它念什麼聲音,你看它的形象懂得它的意思。所以,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這個東西不能丟,要認真學習。
淨土大經科註(第196集) 2012/2
方便是什麼?方便就是用最適當的方法,把這個慈悲表達出去。慈悲、菩提、方便都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樣都不缺。我們的慈悲心到哪去了?慈悲心被扭曲、迷了。扭曲成什麼?扭曲成自私自利,自私自利要是恢復正常的話,那就是大慈大悲。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42集) 2010/5
佛教的根本就是慈悲,佛教的入門就是方便,我們要學著,將方便自己擴大到方便一切眾生。方便是最善巧的方式、最容易的方式,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方式,這叫方便。大智、大力,我們今天講盡心盡力,全心全力幫助別人。幫助別人以什麼為中心點?以覺悟為中心點,幫助別人覺悟這叫佛法。因為覺悟了,他什麼都得到了,覺悟是回歸自性,自性裡頭本有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才藝、無量相好,能成就世間一切法。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319集) 2013/6
十方如來沒有一個不是希望一切眾生快快成佛。「彌陀無盡大悲之勝願,方便至極之大慈,力用難思之果德」,這些統統都在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是彌陀無盡大悲,無盡的大願,無盡的大慈。用這種方便至極的法門,力用不可思議,這從果德上說。「凡聖齊收,利鈍俱被」。凡,六道凡夫;聖,等覺菩薩,都能用這個法門而得度,而圓滿。無論根的利鈍,像惠能這樣是利根,鍋漏匠這種人是鈍根,統統成就。「下至十惡五逆,餓鬼畜生,但能發心專念,悉得度脫」。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30集) 2012/11
「如是方稱如來本懷」,佛在此地沒有別的,知道我們根性,希望我們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個很好的修學道場,到那邊成就,你的業障都消了,你的煩惱自然盡了,你沒有障礙,一帆風順,圓滿成就,「才是究竟方便」。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30集)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