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選擇好的修學環境很重要-第1124集

  法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說明我們凡夫決定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所以,修學就不能不選擇環境。而在選擇修學環境裡面,善友是第一個條件,能夠常常親近善知識,親近好老師,親近好的同參道友,對道業決定有幫助。

  

  節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話的意思,說明我們凡夫決定受環境的影響,受外界的影響,我們做不到境隨心轉,而實在講我們是心隨境轉,那環境對我們就太重要了。古來的祖師大德,真正有修行的人,有定慧的功夫,他能轉境界,不隨境界轉。但是他教學生、教徒弟,依舊要選擇環境,為什麼?這些人是凡夫,轉不了境界,決定受外境的影響,那就不能不選擇環境。而在選擇修學環境裡面,善友是第一個條件,你能夠常常親近善知識,親近好老師,親近好的同參道友,對於你的道業決定有幫助。

  太上感應篇(第2集) 1999/5/14

  

  我們在《高僧傳》裡面看到,在《居士傳》裡面看到,古來這些大德親近善友有十幾年,二、三十年,還有一生都不離開的。他學成了,可以離開,為什麼還不離開?無非是給後學做個好榜樣。守在老師的身邊,給老師當助教,接引後來的同學,到老師往生了、圓寂了,他再離開,教化一方。我們看古來祖師大德,這種做法的人很多,也是將世尊的教誨真正落實。除非是緣不足,那就另當別論,但是也必須自己的道業真正有成就才能離開。

  太上感應篇(第2集) 1999/5/14

  

  什麼樣叫成就?在佛法裡面也有個標準,從智慧解門來講,你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確實有能力辨認。第二個條件你有定功,不會受外境的干擾,也就是說不會受外境的誘惑。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具足這兩個條件,才可以離開老師。這兩個條件不具足,離開老師就很危險,因為你裡面內有煩惱,外有誘惑,你敵不過誘惑,你就會墮落。

  太上感應篇(第2集) 1999/5/14

  

  可是今天師道已經沒有,我們想親近善知識,這個世間沒有善知識,怎麼辦?如果能夠找到幾個志同道合的道友,大家能夠在一起學習,互相勉勵,以古大德為善知識。我介紹給同學們,以阿彌陀佛為善知識,阿彌陀佛在哪裡?在《無量壽經》,在淨土五經。每天讀誦,每天講解,每天在一起學習,這樣我們就不離開善知識。

  太上感應篇(第2集) 1999/5/14

  

  《三字經》裡頭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眾生的成就為什麼差別這麼大?有作佛、有作菩薩,還有落在地獄裡頭,變畜生、餓鬼的,何以有這麼大的變化?善導大師講得好,「總在遇緣不同」。這句話跟《三字經》上,下面兩句話講的一個意思,「性相近,習相遠」,那個「習相遠」就是遇緣不同,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於我們六道凡夫來講,我們能不能有成就,關鍵都在「緣」上。

  大乘無量壽經(第129集) 2001/7/28

  

  緣,用現在的話來說:機會、條件。我們每一個人生活修行,條件不相同,機會不相同,可是要知道,往往一個人在一生當中都有很好的機緣,但是這個機緣怎麼樣?你沒有掌握住、沒有抓住。所以機會要懂得把它抓住,一失掉之後,第二次再遇到,那就相當不容易,不是你常常會遇到的。遇到要能把它抓住,你能把緣抓住,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大乘無量壽經(第129集) 2001/7/28

  

  我們學佛第一個機緣,「親近明師」,《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所說的第一個條件;《華嚴經》末後給我們示現的五十三參,參訪善知識。就是我們一般講要好的老師、要好的學習環境、要好的同學,如果這三個條件具足,進步快速。可是這三個條件真的可遇不可求,偶然遇到,自己要有智慧,自己要有慧眼掌握機會,這個機會不能夠失掉。

  大乘無量壽經(第129集) 2001/7/28

  

  一個人修行成功的關鍵就是在好老師、好同學。老師也不在多,一生當中遇到一位好老師那就幸運得不得了,那就是很大的福報,遇到很多的善知識那簡直不敢奢想,像善財童子能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識,這還得了!在中國歷史上所有的這些偉人,有成就的人,我們去讀他的傳記,哪一個人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識?沒有過的,遇到三、五個有,在歷史上我們看到過的;十個以上,好像歷史上都沒記載過。由此可知,遇到真正善知識是相當不容易。

  普賢行願品的啟示(第10集) 1992/3

  

  同學(同參道友)也不在多,有三、五個那就非常可貴,你這一生都不寂寞,為什麼?有知心的朋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最貴的是知心,知心的朋友難,知心再同志那就更難,這在歷史上也不多見。所以我們同參道友志同道合在一起共修,這是一樁非常難能可貴的事情。

  普賢行願品的啟示(第10集) 1992/3

  

  黃念祖老居士教導我們在目前這個時代,同修貴精不貴多,貴的是真正知心同志。我們對淨宗,對《大經》(《無量壽經》),彼此都有真實的理解,都以清淨心來受持,同一個願望,求生淨土,這樣的同修彼此平常可以在一塊,互相研究討論經典裡面的理論、教訓與經典裡面的境界。

  普賢行願品的啟示(第10集) 1992/3

  

  不能常在一起,一個星期約定一次就很好了,我們三、五個人每一個星期聚會一次來討論《無量壽經》,我這一個星期所讀的,我有什麼心得,有什麼感想,彼此互相交換,這對於經典理論的明瞭會有很大的幫助。在修學用功也可以交換意見、交換心得,這種同參道友是真實的道友,這叫做切磋琢磨。

  普賢行願品的啟示(第10集) 1992/3

  

  老師指路,善知識指路,指出這條道路,路是要你自己走的,老師不能陪著你走,陪你一同走的是什麼人?就是同學,同學是結伴一起來走這條路,你才曉得同學的重要不亞於老師。有老師沒有同學,很困難,學不成功;有同學沒有老師也不行,沒老師,沒有人指路,自己摸不到方向,所以成敗關鍵決定在師友。

  普賢行願品的啟示(第10集) 1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