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相處的基本原則-第1120集
法語:
人與人相處是世間第一大學問。人與人相處,最重要的是真誠尊敬,這是基本原則。自己如果不是真誠的尊敬別人,只希求別人要尊敬我,決定失敗。
節錄:
古聖先賢常常教我們,聽從別人的意見,沒有一樣事情不順利;叫別人聽從自己的主張,決定壞事。你確實有學問、有道德、有智慧,別人雖然很愚痴,聰明人、有智慧的人會隨順愚痴的人。何以見得?諸佛菩薩到我們這個世間來應化,不就隨順我們愚痴嗎?他的智慧究竟圓滿,德行沒有一點欠缺,到我們這個世間來教化眾生,完全隨順我們,我們才接受,我們才歡迎。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41集)
這個事情是個長時間的工程,不是很短促的,慢慢跟我們相處、接觸、勸導,讓我們自己覺悟,自己改正自己的錯誤,自己發心向他學習。佛菩薩都做出好榜樣給我們看,我們自己不會學。自己會學,跟哪個人不能相處?人與人相處是世間第一大學問,別人說這個人不能相處,你能夠跟他相處,你就是有智慧的人,你就是有德行的人。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41集)
人與人相處最重要的是真誠尊敬,這是基本的原則。我如果不是真誠的尊敬別人,只希求別人要尊敬我,你決定失敗了,你決定是做錯了。要想幫助別人,首先要得到人的信任,人家對你根本不信任,你怎麼樣熱忱,怎麼熱心,他拒之於千里之外,你怎麼樣好心、誠心、真心,也產生不了效果。如果要想得到別人信任,你自己一定要用清淨平等慈悲,要有耐心,要長時間的感化。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41集)
所以在中國歷史上,舜王是最好的榜樣,那是真正的菩薩。舜王那個時候,佛教雖然沒傳到中國來,我們仔細看他的言行,他是真正的菩提心,是真實的菩薩行,他是一個標準的、道地的,不見別人惡,只見自己惡。他沒有看到別人不是處,只有自己反省檢點,為什麼別人討厭我,為什麼別人不能接納我;每天認真反省,改過自新,終於感化別人。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41集)
我們今天為什麼做不到?我們是只見別人惡,見不到自己惡,怨天尤人。我這樣好心為別人,他們還來埋怨我,滿腔的怨恨不平,這怎麼能成就?我們自己是不是真的以愛心幫助別人?如果你遇到像俞淨意那個灶神,你一身的毛病都給你說出來了。你那個善心是假的、虛偽的,不是真實的。真實的能感動人,虛偽的遭人嫌忌。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檢點,不知道改過自新,一味求助於外面的境界,哪有這種道理?豈不聞佛法稱內學,佛法用功夫是用內功,內功是自己,不是外境。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41集)
人與人相處,中國古人講「人無信則不立」,你沒有辦法立足在社會。可是我們處在今天這個社會,找到一個誠信的人那是稀有。而且誠信的人,人家笑話你是傻瓜。但是記住,祖宗講的,「傻人有傻福」,所以傻瓜不錯,他有傻福。精明伶俐的人,他後頭有惡報,他沒有傻福;還是傻瓜好,應該要學習的。
無量壽經菁(第3集) 2009/12
我們要怎樣建立誠信?人際關係當中要什麼樣?不怕吃虧,不怕上當。別人向我們借東西、借錢,心裡不要想著他會還給你,就沒事了,你會很快樂。如果心裡想要他還給我,最好不要借給他。我有能力幫助你,我就幫助你,你還跟不還,我不放在心上,還,很好,不還也很好,人際關係不會產生破裂,不會造成冤冤相報。人與人之間冤冤相報,總離不開財色,就這兩樣東西,把這個放下之後,你就自在。
無量壽經菁(第3集) 2009/12
處事待人接物,佛教我們的態度,「柔和質直」。無論對什麼人,言語要柔和,態度要誠敬,質直是真誠恭敬,自己要學謙卑有禮,要肯定世間沒有壞人,這個心非常重要,這個心就是同體大悲心。那個人造五逆十惡罪是一時迷惑,不是真心,是他那個妄心、不善的習氣所造成。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32集) 2010/5
他的真心本善,他有菩提心,沒有發出來,被煩惱習氣蓋覆住了;只要把障礙去掉,他本善的真心就現前,他是佛心,他是佛性,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你真正明白了,你就沒有冤親債主,冤親債主全變成佛菩薩,雖然他還沒能變得出來,可是在我心裡已經變了。你說我們的心多舒暢,我們的心多美好。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32集) 2010/5
學佛,特別是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惡緣惡境會常常遇到,自己一定要提高警覺,過去世沒有修善因,我才遇到這麼多惡人,我才遇到不順心的環境。明瞭之後要修,修什麼?眼前一切的,無論是順逆境的受,一定要承受。逆的環境,惡人相處,他給我們的污辱,要承受,不要起一念惡意,知道什麼?他對我的惡行、惡言、惡色,是我過去造的惡因,今天我應當要承受這個果報。如果我不服,你就又造業因,這個報就沒完沒了。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59集) 1996/4
真正明白人,我承受了,這個帳到這裡就結了、就報掉了。以後再見面,他對我的顏色會緩和,他對我的惡意會減輕,甚至於會轉變。所以,一定要懂得承受果報,不應該在接受果報裡起絲毫怨恨之心,要平心靜氣的去忍受,這就是修戒定慧。佛法講修行在哪裡修?就在這些地方修。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59集) 1996/4
學佛的人,你看普賢十願,第一個是「禮敬諸佛」,這就是自己謙虛,能尊重別人,這是首先要學的。現在人不懂得,自己有一點點長處,值得驕傲。你看《論語》,孔子所說的,他說假如有這麼一個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聖人,孔子一生心目當中最佩服的就是周公,他說這個人他的才華有周公之才之美,但是「使驕且吝」,這個人傲慢,這個人吝嗇,這個吝嗇最重要是吝法,他有才華,他不願意教人,「其餘則不足觀也」,那這個人就不必說了。
花是行因 嚴是勝果(第1集) 2009/4
在佛法裡面,驕慢是根本煩惱,你看貪瞋痴下面就是慢。無論他修得怎麼好,他瞧不起別人,他還嫉妒別人,這就完了,那全是假的。古諺語裡頭也說得很好,「學問深時意氣平」,一個人愈是有道德,愈有學問,愈謙虛,愈顯得心平氣和,不會激動,不會衝動,無論是順境、逆境,他都能保持一個平常心,這是道。平是平等,常是永遠保持著,心地清淨平等。《無量壽經》的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這是真正的有道,真正修德,這是真正的莊嚴。
花是行因 嚴是勝果(第1集) 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