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一个有“义”的灵魂-第83集

  “君子义以为质”,在孔子看来,义是君子的本质。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依据,也是个人道德修身的价值取向。与人交往以一片真诚之心相待,重道义,知恩图报,这是朋友之间真正应具备和遵循的,这样彼此之间才会互相信任、理解,才能称得上是君子之交。

  

  王修高义 痛哭袁谭 若得收葬 全戮亦甘

  

  王修,字叔治,东汉末年北海营陵人(今广西),为人正直大度、重义气。他治理地方时抑制豪强、赏罚分明,深得百姓爱戴,官至大司农郎中令(九卿之一)。

  王修七岁时,母亲在村里每年举行社祭(祭祀神灵)活动的那天去世了。第二年,乡邻照常举行社祭活动,王修因感念母亲,哀痛至极。乡邻知道后,都停止了社祭活动。

  二十岁那年,王修到南阳游学,住宿在一个叫张奉的房主家中。不久,张奉全家感染了疾病,无人照料,王修怜悯他们,便留下亲自照顾,直到张奉全家病愈才离开。

  初平年间(公元一九〇年左右),北海国相孔融征召王修为主簿,就任高密县(今山东)县令。当时时局动荡,郡县中出现了谋反之人,王修听说孔融遭遇危难,便连夜赶往孔融那里。当谋反之人刚刚开始起事时,孔融就对身边的人说:“能冒着危难赶来帮我的人只有王修啊!”没想到孔融的话刚说完,王修就到了。

  当时,胶东县(今山东)又出现了很多贼寇,孔融命王修为胶东县令,王修用首恶必办、余党抚慰的办法,很快止息了胶东县的贼寇势力。孔融每次遭遇危难时,都因王修的挺身相助才免于祸患。

  建安五年(公元二〇〇年),官渡之战爆发,袁绍与曹操的争夺之战就此展开。袁绍派长子袁谭前往青州。袁谭在青州(今山东)时,恰好征召王修任治中从事(州刺史的下属),可谓是对王修有知遇之恩。

  建安七年(公元二〇二年),袁绍病死,有人伪立袁绍遗令,拥立袁绍的第三子袁尚为主,因此袁谭、袁尚两兄弟之间逐渐产生了嫌隙。到了建安八年(公元二〇三年),袁谭和袁尚开始交战,不料袁谭战败,只好率领部队退回到南皮县(今河北)。王修得知后,便率人前往营救袁谭,袁谭高兴地说:“保全我军队的人就是王修啊!”

  此后,袁谭又想再次进攻袁尚,可王修劝他说:“兄弟之间相互攻击,这是走向灭亡的路啊!”袁谭听后不悦,但他也明白王修的忠义之节。

  不久,袁谭又问王修说:“你有什么计策可行吗?”

  王修再次劝谏袁谭说:“兄弟就像是一个人的左右手。比如一个人将要与对手决斗,却砍断了自己的右手,反而说‘我一定能胜’,这样能行吗?抛弃了手足兄弟不亲近,那天下人还有谁能亲近呢!我希望您不要听信谗言。如果能斩杀几个奸佞的臣子,你们兄弟重修于好,抵御四面八方的敌人,就可以横扫天下了。”可惜袁谭并没有听从王修的劝谏,还是和袁尚开战,袁谭再次以失败告终。

  曹操攻破了冀州以后,又带领军队在南皮县进攻袁谭。王修此时正在乐安(今江西抚州)运送粮食,听说袁谭身处危急,便率领几十名属下前往援救。还在半路时,王修就听闻袁谭已死的消息。王修非常悲痛,立刻下马放声大哭说:“没有您,我该归附谁呢?”

  紧接着,王修去拜见曹操,请求让他安葬袁谭的尸首。可曹操早已把袁谭的首级挂于城门上示众,并且下令说:“有谁敢来替袁谭哭丧的人,灭其三族。”王修依然戴上布帽,穿上麻衣,在挂着袁谭首级下的城门哭泣。曹操手下的人将王修押到曹操那儿,曹操问王修说:“你难道不顾及你三族人的性命吗?”

  王修说:“袁谭活着的时候,我受过他的厚恩,现在他死了我不能哭泣祭拜,这不是有义之人所做的事。如果能让我安葬他的尸首,就算是我一家老小都被杀死了,我也不会有什么遗恨了。”曹操有感于王修的忠义之举,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以礼相待。

  曹魏建立后,王修任大司农郎中令,不久在任上病逝。

  回看王修的一生,他为母亲哭泣是出于天性的孝;当孔融每次遇难时王修都能及时赶到,王修营救袁谭,这皆是信义;为袁谭哭泣是出于至情的忠义;不惧曹操灭三族之令,冒死也不改其志,这是廉;他认为不能为袁谭哭泣是不义之举,这是知耻。可见,王修之德,虽仅以一义字而概,实则是全了八德之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