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如何聽經?-第1099集

  法語:

  學佛不能死在字裡行間、言語之下。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導我們,學教一個原則,「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樣才有悟處。聽講的時候,心裡要是執著言說、執著名相,心裡還有所攀緣,就沒有開悟的指望。

  

  節錄:

  佛經有沒有講法?沒有講法,佛經沒意思,般若無知;我們談談,討論討論,無量義,無所不知。因此學佛不能死在字裡行間,不能死在言語之下,萬萬不能執著,一定要記著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教給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離心緣相就是心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聽得清清楚楚,神聽,這樣聽法會開悟;聽不懂,我想一下應該會懂,愈想愈糟糕,想就落在第六意識,落在妄想裡面。妄想怎麼會開悟?妄想障礙你的悟門,不會開悟。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2集) 1984/12

  

  悟是一接觸就豁然明瞭。通過思考就落到心意識去了,那個開悟是世智辯聰,不是真正的開悟,真正的開悟不用心意識。諸位要是離心意識讀經,那其味無窮,真是快樂無比。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2集) 1984/12

  

  「起心而攀緣外境,為慮知心外事物之義。起信論中本曰: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是古大德教導我們,聽經要用什麼樣的心去聽,讀經用什麼樣的心態去讀,這是最高的境界,與實相相應。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32集) 2014/4

  

  聽經不執著言說相,不要把他的言說放在心上;讀經不能執著文字相,也就是說別把文字相放在心上。文字是言說的符號,名字是名詞術語,實相是名詞術語,觀想是名詞術語,持名也是名詞術語,這是講佛法的專有名詞,不能執著,不能分別,不能起心動念。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32集) 2014/4

  

  心緣,是心裡頭緣慮見聞的義理,這個也是錯誤的。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把虛妄的相放在你的心上,你的心就被染污了。這全講的是阿賴耶一邊的事情,為什麼?實相是真相,真相裡頭沒有這個東西。所以真相是遠離生滅,沒有生滅、沒有有無、沒有能所、沒有言說、沒有名字、沒有心緣等相,等是等等一切,全沒有。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32集) 2014/4

  

  這樣看經、聽法才有入處,入處就是悟處,你才會真正聽到東西。換句話說,你讀誦的時候,聽講的時候,你心裡要是執著言說、執著名相,心裡還有所攀緣,有我的看法、我的想法,有種種見解,這叫心緣相,你就沒有開悟的指望,為什麼?你的悟門堵死了。開悟一定要心清淨。清淨心才會開悟!心裡有一點點障礙都不能開悟。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27集) 1984/12

  

  能真正離開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這個心清淨了,清淨心聽法能開悟。不但聽經能開悟,心真正清淨,聽到風響、聽到樹葉落下來都會開悟,禪宗有很多例子。不是說一定參禪才能開悟!只要心清淨都有悟處。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27集) 1984/12

  

  我們中國過去一些文學家、詩人、藝術家,心地清淨了,見色聞聲在大自然他得到靈感,靈感在佛門講就是悟處,他有所領悟,所以他能寫出不朽的文章,譜下不朽的樂章、詩詞,都是從清淨心地裡面被外物所感,是這麼一個道理。由此可知,清淨心是多麼重要!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27集) 1984/12

  

  我們今天智慧生不起來,是心不清淨,如果是清淨心聽經就生智慧,心不清淨,聽經是知識,博聞強記,屬於這一類的,他的分別執著依舊非常熾盛。這總的關鍵問題還是在放下。

  淨土大經科註(第61集) 2011/11

  

  所以我想到早年章嘉大師傳給我的,看破、放下。為什麼放不下?沒有看破。看破、放下雖然相輔相成,絕大多數的人要從放下下手。第一個是放下,提升你的看破,然後才會相輔相成。放下,內外都要放,內外統統不執著,清淨心容易現前。

  淨土大經科註(第61集) 2011/11

  

  清淨心聽經,清淨心讀誦會開悟。為什麼?清淨心就是正定。聽經兩個小時,這兩個小時你入定了,聽講這些經文,這是慧,智慧。你在這兩個鐘點入定,兩個鐘點開智慧,那個效果不可思議。我們今天比不上古人,就是什麼?我們用心意識在聽,這不會!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78集) 2010/10

  

  我們要真的會的話,這兩個鐘點是見性,在這裡幹什麼?幹明心見性,雖然沒有入這個境界,我們一天一天接近,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長期這樣下去,總有一天大徹大悟。可是一有分別執著就不行,完全不相應。這是真正做功夫。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78集) 2010/10

  

  這樁事情我們自己就有經驗,我們學佛,第一個十年不行,第二個十年有進步了,第三個十年比第二個十年又進步了。十年一個階段,進步就非常明顯。所以經教不能離開。什麼時候可以離開?大徹大悟就離開了、就不要了。大徹大悟那就是與諸佛如來相容相即,那問題才真正解決。

  淨土大經科註(第48集)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