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不貪圖眼前的享受,才能得永世的安樂-第1083集

  法語: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因果是轉變不空,因會變成果,果又會變成因,因果永遠在循環,所以它是轉變不空、循環不空、相續不空。我們真正明白、覺悟了,絕不貪圖眼前的享受,這個享受是將來痛苦的根源。

  

  節錄:

  人都是要死的,早一天死跟晚一天死毫無差別,所以我們不怕死。問題是死了以後到哪裡去?這個問題嚴重了。佛家常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因果是轉變不空,因會變成果,果又會變成因,因果永遠在循環,所以它是轉變不空、循環不空、相續不空,這是真理,世出世間法的定律。我們真正明白、覺悟了,絕不貪圖眼前這幾年的享受,這個享受是將來痛苦的根源。我們能夠放下這幾年物質、精神上的享受,你得來是生生世世永遠的安樂,要懂這個道理。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63集) 2000/9

  

  仔細去觀察,善果決定是從善因得來的。造作惡業,希求果報,佛常講「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的;造作善因而得惡的果報,同樣也沒有這個道理。可是世間一般人往往看到這個人一生行善,最後得的是惡報,看到許多人作惡,現在有種種享受,好像古聖先賢所說的因果報應不準確,於是懷疑,不能接受。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76集) 2000/9

  

  這是他看得太淺,佛家常講「因果通三世」,現前作惡還能夠得福報,是他過去生中修積得厚,這一生雖然是作惡、造惡,他的福報已經折損了,折損之後他還有餘福,並沒有耗盡,所以他現在享福。不是造惡得福報,那你就搞錯了。這一生積善,受的是苦報,說明過去生中造的惡業多,今生修善已經彌補他的惡業,但是他惡業太大,還有餘惡沒有能斷,所以他才受惡報。但是他行善並不中斷,他有信心,來生有大福報。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76集) 2000/9

  

  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欲知今世果」,你要曉得今世的果報,「前世作者是」,我們前生所造作的業因,是今生的果報;欲知來世的果報,你這一生當中做的就是的。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76集) 2000/9

  

  善惡決定有果報,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絕不作惡。不管遭遇到什麼樣的艱難困苦,我們一個惡念都不生,來生有大福報。這一生的時間短,來生的時間長,聰明人要有遠大的眼光,修來生福報。這絕對不是消極。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76集) 2000/9

  

  來生大福報成就,這一生晚年福報亦會現前。佛家講「花報」,你修積得太多了,修積得太厚、太大了,不等來生受福,這一生就現前。所以這一生稱花報,來生是果報。花報殊勝,果報就可想而知。所以,福決定是從善心善行修積來的,我們要深信不疑,認真努力去做。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76集) 2000/9

  

  過去沒學佛,迷惑顛倒,不知道。現在學佛明白了,我從今而後,盡形壽,就是盡我一生,我對人、對事、對物再也沒有貪愛的念頭,你將來決定不會墮餓鬼道,餓鬼道的業因是貪愛。對人對事對物沒有瞋恚心,沒有一點惡念,你決定不會墮地獄道。對人對事對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愚痴、不糊塗,你決定不會墮畜生道。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50集) 1996/4 

  

  所以佛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迷惑顛倒,天天造作罪業,果報現前,他恐怖了,恐怖不能解決問題,還是要受。菩薩聰明有智慧,知道果報可畏,起心動念不造惡因,所以他就不受果報,這才是個聰明人。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50集) 1996/4 

  

  一切眾生在世間,哪一個不貪圖享受?人為什麼活著?為享受活著,這是實話。什麼是真正的享受?真正的樂受?諸位只以為,自己得到五欲六塵的享受,財色名食睡的享受,以為這是真的。這不是真的享受,「財色名食睡」,佛講是「地獄五條根」。你貪圖這個享受,你就被「地獄五條根」牢牢的捆住了。試問問,你能享受幾天?後面的苦果不堪設想,你有沒有看到?

  大乘無量壽經(第48集) 1999/5

  

  聖人,有大智慧的人,徹底覺悟的人,告訴我們,真正的樂受是幫助別人,助人為快樂之本。所以,諸佛菩薩做給我們看,並不是故意裝樣子做給我們看,他是真的。自己生活過得很清苦,幫助別人得樂,那是大樂、大自在。

  大乘無量壽經(第48集) 1999/5

  

  真正的享受,是我們一生當中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你說多自在、多快樂!這種生活就是諸佛菩薩的生活,在家、出家認真去學習,人人都能做得到。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第4集) 1996/10 

  

  我們念佛求什麼?就是求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求親近阿彌陀佛,諸位想一想,還有哪一位善知識能跟阿彌陀佛相比?這樣好的老師你不要,你錯了。要放下!不要爭名逐利,不貪圖享受,修行人很簡單,只要每天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對了,要真幹。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315集) 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