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知止而後有定-第1081集

  法語:

  「知止而後有定」,知道止於至善,心就定了。不會再被煩惱所動搖,不被外面境界所誘惑。由此可知,為什麼勸人發菩提心?用意就是「知止」,有一個向上的方向、目標:我要作佛。「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是一個永遠不變的過程。

  

  節錄:

  儒家講得好,在《大學》上所說的,「知止而後有定」,你知道止於至善,你的心就定了。為什麼?你不會再被煩惱所動搖,不被外面境界所誘惑。由此可知,為什麼大乘佛法世尊一開頭就勸人發菩提心?勸人發菩提心那個用意,就是儒家講的「知止」,你有一個向上的方向,有一個向上的目標:我要作佛,發菩提心就是發作佛的心。在儒家講,就是作聖之心,儒家「讀書志在聖賢」。為什麼求學?為什麼讀書?是想學聖人。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64集) 2000/9/3

  

  由此可知,儒家作聖、佛家作佛,這是止於至善。我要作聖人、要作佛,就決定不能夠隨波逐流,決定不可以同流合污,所以他的心定了。「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是一個永遠不變的過程。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64集) 2000/9/3

  

  反過來看看現代的社會。為什麼社會這麼動亂,人心不安?物質生活條件比過去優越太多倍了,為什麼生活得這麼痛苦?就是他不知止。換句話說,他沒有一個正確的目標、方向,像一隻船航行在大海裡面,不知道方向,不曉得要到哪裡去,他當然就不安。今天社會狀況確實是如此。怎樣幫助自己、幫助眾生,來消除這一個困惑、這個迷障?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64集) 2000/9/3

  

  孔孟的學說教我們「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大乘佛法教導我們「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這十八個字,末後總結到念佛,這大圓滿,決定不落空。所以儒佛這一個指導,確確實實使我們在苦海裡面找到了方向、找到了目標,不再徬徨、不再迷惑了,這是佛家講的離苦得樂。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64集) 2000/9/3

  

  儒家講「明明德」就是佛法講的「明心見性」;儒家講「止於至善」,真誠是至善,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是至善、就是親民。說得雖然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孔孟的大道就在《大學》、《中庸》這兩篇,儒家千言萬語都沒有離開這個原則。他說「知止而後有定」,止是止於至善,人心就定了。我們要知道止於真誠、止於清淨、止於平等、止於正覺、止於慈悲,一切時、一切處,處事待人接物決定不能離開這個標準。由此可知,止於至善就是作佛、作菩薩,作聖人、作善人,不是作富人,不是作貴人。

  慈愛之光遍照寰宇 2001/3/5

  

  如果沒有這個情操,沒有這樣的志氣,聖道與我們絕緣了。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教給我們「晝夜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觀察善法」,行為善;又說「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我們如果真的依照這些教誨修行,成佛哪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生就成就了。善財童子何以一生能夠圓滿成就?沒有別的,這幾句話他做到了,所以在一生當中圓滿成就。我們今天為什麼心浮氣躁?心不定。為什麼不定?不知止。所以「知止而後有定」,定就是有堅定不移、作聖作賢的志向。

  慈愛之光遍照寰宇 2001/3/5

  

  在《六祖壇經》中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顯示自性真心本來就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污過,染污的是妄心,迷了自性才變成阿賴耶,阿賴耶是妄心,由阿賴耶變現出宇宙萬象。自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寂靜涅槃的境界,每個宗教都講的永生,也就是這個境界。世間一切生滅無常的萬法都是假的,只有永恆不滅的自性才是真的。

  人類智慧的瑰寶—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 2014/4/17

  

  自性本來就具足如來圓滿的智慧、德能、相好、才藝、神通等等,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些每個人都有,每個人都具足。但是凡夫的妄心是動的,所以迷惑顛倒,受生死輪迴。自性真心是寂靜不動的,稱為自性本定,這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沒有古今去來,這是真正的無量長壽,真正的永生。自性能生萬法,整個宇宙的森羅萬象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這就是一套系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孔孟學說和大乘教學,科學教育與哲學教育,顯示宇宙人生的真理,啟發人的悟性,幫助人達到轉迷為悟、轉凡成聖的境界。

  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 2014/4/17

  

  我們的修學,我們應該止在什麼地方?一般同修們都說,我們應當止於彌陀聖號。這個說法有沒有錯?沒錯。圓不圓滿?不圓滿。何以說不圓滿?因為你對於彌陀名號了解得不清楚,所以不圓滿。如果你對彌陀聖號了解透徹,止於彌陀名號是大圓滿。這個話怎麼說法?我們在講《無量壽經》的時候說過,彌陀名號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它圓圓滿滿包含了其他的四十七願,少一願,第十八願就不圓滿。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141集) 2001/3/29

  

  就像蓋房子一樣,房子最重要是屋頂,沒屋頂哪成房子?屋頂要多少柱子、多少樑把它架起來,柱子、樑都不要了,單單要個屋頂,行嗎?錯了,他不懂這個道理。再說四十八願,它的基礎是什麼?是全部的《大乘無量壽經》;換句話說,離開《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也落空了。全部《無量壽經》的架構在哪裡?在《大方廣佛華嚴經》。然後你才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一句名號把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善法都包括在其中。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141集) 2001/3/29

  

  執持名號,最低限度你要落實在十善業道,念佛才會產生作用;若不能斷惡修善,這個佛號白念了,古大德所說的「喊破喉嚨也枉然」,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有人念佛有效果,有人念佛念一輩子還是隨業流轉?這個關鍵在會跟不會。會,實在講很簡單,也不難;處事待人接物完全用十善,認真去修十善,決定要斷十惡,我們這一句名號肯定往生,你就成功了。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141集) 2001/3/29

  

  這一世非常短暫,縱然活上一百歲,也是一彈指就過去了。聰明人在這個短暫時間當中,如何求出離道,怎樣走出六道輪迴?儒家講得好,「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後面講,「知止而後有定」,止什麼?止於至善。佛法裡面講得清楚,至善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我們要把心定在這個目標上,這叫知止。我們什麼都不求,世出世間法一樣都不沾染,宗門裡面的話所謂:「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這是什麼?這就是萬緣放下了,一心就向無上菩提。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66集)20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