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家宜解不宜結-第1068集
法語:
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物,再發展到家與家、國與國、族群與族群,要和睦、要合作。合作大家都有福,競爭到最後就變成鬥爭,這是極重的罪業。所以真正覺悟了,要把冤家債主的怨恨化解。「冤家宜解不宜結」,這是智慧,這叫善心、善行,學佛就要從這裡學起。
節錄:
人與人之間要和睦,人與事、人與物,再發展到家與家、國與國、族群與族群,不要競爭,競爭不好,要和睦、要合作。合作大家都有福,競爭到最後就變成鬥爭。競爭的發展,不可能不鬥爭,鬥爭是非常悽慘的,這是極重的罪業。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43集) 2000/7/31
所以真正覺悟了,就跟冤家債主,我們那種怨恨,也要把它化解。他對我們不和睦,我們對他一定是和睦的,他對我們的心不平,我們對他的心是平等的,時間久了,自然就能感化了,化開了。這個絕不是一時,是長時間的。所以諸佛菩薩為我們示現,世尊、彌陀都是久遠劫已經成佛了,一直到現在,這個社會上還有許多人毀謗,你才曉得這個業因果報非常嚴重。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43集) 2000/7/31
我們要在起心動念上去改過,無論對人、對事、對物,都應當和睦相處,都應當互助合作。我們看到一朵花,看到一棵小草,被別的枝條妨礙了、壓抑了,我們把它解開,讓兩面生長都很活潑。對物都應該如此,何況對人?世出世間聖賢常常教導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不跟人結怨,有冤結要把它化解。這是智慧,這個叫善心、善行,學佛就要從這裡學起。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43集) 2000/7/31
心地清淨快樂,沒有一個怨恨的人,人人都是佛菩薩,人人都是善知識,統統在幫助我。毀謗是消我業障,他怎麼不幫助我?他幫助我,我的業障、煩惱、習氣就這麼消掉的。如果我要是接受,我就會生怨恨,生怨恨的時候麻煩來了,造成什麼?造成長劫輪迴,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那個錯了,那不是學佛,學佛是把冤結全部解開。
淨土大經科註(第121集) 2012/1/4
為什麼我們會跟一切眾生結怨?大概不外兩個關係,一個是習氣、毛病,看不慣就不耐煩,不一定這個人跟我有什麼關係。這個習氣不好,分別執著要放下。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的過失與我不相干,我要以清淨心來對一切眾生。
金剛經要義(第2集) 1996/4
另外一個就是利害,利害的衝突,這個是跟一切眾生結怨最大的一個因素,這個因素在佛法講「緣」,這是惡緣。為什麼會有這個情形?不明白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如果你明白道理,瞭解事實真相,有沒有利害?沒有,確實沒有。我命裡頭有多少財富,有多少的事業,任何人都擋不住;如果能擋得住,人家能破壞,那還能叫命運,還能叫定律嗎?不可能的。
金剛經要義(第2集) 1996/4
所以《了凡四訓》裡面說,真正明白道理,是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用種種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都是命裡有的,你說不叫冤枉嗎?不用這些手段,一樣得到,絕對不是我用一種手段才得到,沒這個道理,那是跟佛法完全相違背。所以明白道理,瞭解事實真相,你的心永遠是平靜的,清淨心生智慧,《金剛經》上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金剛經要義(第2集) 1996/4
佛家常講「冤家宜解不宜結」,不和任何人結冤仇,不與任何眾生結冤仇。眾生裡面包括動物,還包括植物,植物也有生命。諸佛菩薩一片慈悲,慈悲是真誠的愛心,愛護一切眾生,動物、植物都是以平等的愛心對待,冤害哪有不能化解的道理?世間人不明白這個道理,遭遇這個事情要對抗。對抗,這個怨結深了,所謂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六道輪迴,生生世世都不自在。在六道裡頭時間愈長,結的怨愈多也愈深,所以我們想想這一些事實才知道可怕,才知道這個問題必須要解決,而且愈快愈好,早一天解決。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59集) 2000/2/8
解決的方法,清朝初年,灌頂法師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裡面說過一句話,他說,這個世間極重的冤業,佛法裡面所有的經法、懺法,都不能夠懺除的,都沒有辦法的,最後念佛的法門可以解決。這個道理知道的人不多,不是真正過來人,這個話說不出來的。念佛的功德第一殊勝,無比殊勝,為什麼?念佛得佛力加持。念阿彌陀佛,得十方一切諸佛神力加持,《彌陀經》裡面講六方佛,《無量壽經》是講十方佛。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59集) 2000/2/8
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念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得一切諸佛威神加持,這個力量當然超過一切經、一切法。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現在人一般大的懺悔法門,水陸法會、梁皇寶懺,人多,很熱鬧,實際效果遠遠比不上念佛堂。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59集) 2000/2/8
最重要的要放下分別執著,只要有分別執著,在六道裡遇到還是有果報,出不了六道。我們念佛人一心一意就想求生淨土,不想在娑婆世界再住下去,娑婆世界的一切你能不放下嗎?你想想哪一樣你能帶得走?這些道理要常想,要想通才行。只要放下分別執著,智慧現前。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898集) 2008/1/25
養成自己的心善、思想善、行為善,純善!佛後面又說了一句:「不容毫分不善間雜」,心不能有毫分不善夾雜,思想不能有毫分不善夾雜,行為不可以有毫分不善夾雜,這是什麼人?這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所以說菩薩這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佛把這一法傳給我們,我們真的接受過來,依教奉行,我們就離一切世間苦。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二)(第7集) 20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