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共修的意義-第1061集

  法語:

  共修的意義是依眾靠眾,彼此互相警策、互相勉勵。年歲大的人看到年輕人都用功,自己生慚愧心,不能不發憤;年輕人看到老年人用功,也能夠激發自己修學。這是共修真正的意義跟目的。

  

  節錄:

  共修的意義是依眾靠眾,彼此互相警策、互相勉勵。年歲大的人看到年輕人都用功,自己生慚愧心,不能不發憤;年輕看到人老年人用功,能夠激發自己修學的心態。這是共修真正的意義跟目的。

  九八年早餐開示 1998/5/20

  

  真正有了共修的制度,這是從馬祖、百丈開始。這在中國佛教史上都非常著名的,「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他們兩位提倡共修,建立共修的制度。「中國佛教叢林制度」,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印度沒有的,是把佛教教學、修學制度化,這是好事情,非常難得!這個制度,類似於現在的大學。叢林就是大學,叢林的主席,現在我們講「校長」,「首座」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教務長」,「維那」就是「訓導長」,「監院」是「總務長」,名稱不一樣,他們的職責完全相同。所以中國的佛教叢林,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大學」,這才提倡共修。

  大乘無量壽經(第114集) 2001/2/24

  

  為什麼要共修?是看到學習經教的人,把學習的東西當作知識,不能夠依教奉行。就是說學習出了弊病,學習的人懈怠懶散,不肯依教修行。在這個之前,大家都能夠依教修行,雖然沒有人管,自動自發。不依教修行怎麼?強迫他,我們大家在一起共修,叫依眾靠眾。大家在一塊修,你就不能不來,上課參加,修行也參加,是這麼起來的。而後才有各個宗派根據它自己修行的方法,制定課誦規矩,制定儀規,每個宗派不一樣。

  淨土大經科註(第411集) 2012/7/4

  

  我們學佛的人,可以說最大的一個障礙就是退轉,很容易懈怠懶惰,自己原諒自己,不能精進,這是大毛病。這個毛病不能克服,縱然你對這個法門完全相信,沒有懷疑,也肯發願,最後還是去不了,什麼原因?懈怠懶惰。這個懈怠懶惰就是魔障,障礙你,不能精進,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諸佛護念。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262集) 1984/12

  

  佛雖然護念我們,我們自己也得要有方便,這個方便就是參加念佛堂,依眾靠眾,有很多同學在一起互相勉勵,互相督促,不讓自己懈怠,這是一個好的方法。念佛,我一個人在家念不行?為什麼要到念佛堂?當年遠公大師在廬山建一個念佛堂,是中國淨土宗第一個道場,最初只有十八個人,志同道合。以後,念佛的道風有很多人知道了,也有很多人仰慕,也來參加這個念佛堂。到最後,他念佛堂一共有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成就,這就是大家在一塊共修能收到這樣的效果。這是中國淨土宗的創始。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262集) 1984/12

  

  人生真的是苦短,兄弟當中,同學當中,朋友當中,四五十走的、五六十走的,很多,能活到八十歲的不多,沒有幾個。八十以後風燭殘年,不定什麼時候走,說走就走了。一定要有這個警覺心,有一天的光陰,念一天的彌陀,這是正經事,這是真正嚮往西方極樂世界。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160集) 2015/1/9

  

  年輕人也不要認為我還很年輕,我將來日子還很長,靠不住!我們古人常講,孤魂多是少年人,你能夠保得住還能活幾十年?誰都保不住!尤其這個世界意外的災害太多了,哪一個人都不能保證。明年我還能不能在此地?不能保證,所以這個事情不能說年輕、年少。真正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了,就要下決心;決心下得愈早,你把握就愈大。

  大乘無量壽經(第12集) 1990/7

  

  共修是形式,這個形式在末法時期有它的必要性。末法時期眾生業障確實比較重,一個人修行不容易提起精神,容易懈怠、放逸,不能認真努力,所以大家在一起修,所謂是「依眾靠眾」。看到別人,自己也得打起精神來,不好意思不參加。彼此互相勉勵,互相警策,互相幫助,成就道業。

  大乘無量壽經(第114集) 2001/2/24

  

  一個道場,大眾在一起共修,利益無邊,一個人修學不容易,那要很大的毅力、願心。如果這方面不夠的話,共修就有好處,共修叫依眾靠眾。共修就有規矩,叫儀規,必須遵守,慢慢的養成一個習慣。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心裡面真有阿彌陀佛,我們的修行,修淨土才有根。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79集) 2010/10/29

  

  我們看到確實有專修淨土的小道場,他們的儀規很簡單,就是一部《彌陀經》、一句佛號。過去,印光大師的道場,靈巖山的念佛堂就是這樣的。真正修淨土的,早課裡頭楞嚴十小咒都不必要,就是一部《彌陀經》,接著就是讚佛偈、念佛,念完了之後迴向,每天功課都是這樣的。念佛堂住個三年五載,預知時至往生的比比皆是。

  淨土大經科註(第411集) 20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