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怎樣才算一門深入?-第1231集

  問:弟子常念南無阿彌陀佛,早晚課誦《普門品》、《佛說阿彌陀經》,以及念佛,這樣可說是一門深入嗎?或只誦《彌陀經》及念佛,才算一門深入?

  答:這個問題是很難,因為你有一門深入,你一門就深入不了。為什麼?你還有分別,你還有執著,你怎麼能深入?真正深入是要把分別執著打掉,那你真的就入境界了;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能去掉,你就入不了,這個一定要懂得。聖學跟世間學問不一樣,佛在一切經裡面給我們講,諸佛菩薩,世間就連孔孟都說,他們自己修學以及教導學生都是述而不作。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客氣話,不是謙虛話。就是他自己沒有創造,自己沒有發明,他所修的、所教的都是古聖先賢的。古聖先賢從哪裡來的?從性德的流露,用我們現在話來說,是來自於大自然的法則,沒有創造,沒有發明,無非是回歸自然而已。

  自性裡頭,你看《三字經》頭一句講「人之初,性本善」,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善跟惡是對立的,那就不善了;它那是講自性本善,那個善不是對立的,我們不得已說個純淨純善,它不是對立的。一切眾生哪個人沒有?個個都有,叫性德。佛講得更清楚,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說的更明白,智慧德相就是本善,就是自性本善。那現在我們智慧也沒有了,德相也沒有了,到哪裡去了?還在,並沒有丟掉,只是上面有障礙,障礙住了。這個障礙是什麼?煩惱,佛說的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所以你雖然有如來智慧德相,不能現前。所以從性德上來看,大家決定是平等的,我們的平等心從這個地方建立。「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怎麼可以怠慢?輕視一個人,怠慢一個人,就是輕視佛,輕視菩薩,那是罪業,那是自己的障礙,不是別人,是對你自己本性上又加深了障礙,這個道理要懂。

  我們修行,修行就是要把這個障礙去掉,你看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執著放下,不再執著,在佛法裡講你證阿羅漢果,你就超越六道輪迴,執著叫見思煩惱;你能夠再不分別,不分別比執著又深一層,那你就作菩薩了;你再連妄想也把它去掉,那你就成佛了。你看大乘經上講得多清楚、多明白。那我們修什麼?就是把這個障礙除掉,而智慧、德能是你本有的,不是從外頭修來的,不是的,是你自己本有的。所以《楞嚴經》上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為什麼無所得?所得來的全是你自己本有的,絕不是說你自性外面還有一點東西你可以得到,沒有。

  你看儒家講這個功夫也是如此,他講知止,他講定,講靜,講安,講慮,後面得,你才得到。得的是什麼?就是自性完全恢復,明明德、親民恢復了,止於至善恢復了。所以修學次第,你細細觀察,孔老夫子跟釋迦牟尼佛沒見過面,沒有交流過,居然所說的都完全相同,這就是中國諺語所說的,「英雄所見,大略相同」。事實真相是這樣的,我們不能把執著放下,那怎麼能成就?所以佛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教我們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隨緣,沒有一樣不好,自己最好不要有成見,不要有主張,有成見、有主張就不能隨順。但是要有智慧,隨順善的,不隨順惡的;惡的要有智慧迴避,善的要認真學習。

  「普賢行願」裡面講的「禮敬諸佛」,這就是隨順。諸佛是什麼?一切眾生皆是諸佛,佛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這三世佛,統統要禮敬。你要不敬一個人,你就對佛不恭敬,你天天拜佛,功德不圓滿,你都缺一分。再說,所有一切動物、植物,在佛法講統統是佛,《華嚴經》上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都要用恭敬心來接待,禮敬諸佛你才能真做到。做事情認真負責,是對事的禮敬;桌椅板凳擺的整整齊齊,擦的乾乾淨淨,是對物的恭敬,都在你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學恭敬。可是學習,學習在稱讚裡面教我們一個原則,哪些我們該學,哪些不應該學。

  第二條「稱讚如來」,他就不說諸佛了,諸佛是從相上講的,稱如來是從性上講的,這不一樣。性上講,凡是與性德相應的要稱讚要學,與性德相違背的不稱讚。如果他搞貪瞋痴,我們不稱讚,我們不學,但是我們自己要反省,我們自己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決定不可以稱讚,稱讚怕誤導別人,那個有過失的。所以,對自己來講,順、逆都是好境界,善人、惡人都是好老師,對自己;可是我們說話、行為會影響別人,那你要注意,影響別人一定是正面的,不是負面的,這個要注意到。

  供養是平等的,善人供養,惡人也要供養,惡人沒飯吃的時候,不能說這人作惡,算了,餓死活該,不可以的,還是要幫助他。沒有飯吃,給飯給他吃,沒有衣穿,要給衣給他穿,要幫助他,這是慈悲,這是愛心。你能依照佛菩薩教訓去做,真正是善人,真正是完人。他真的做的盡善盡美,面面都做到圓滿,我們應當要好好的去學習。

  日常課誦,我們一定要有方向、有目標,一定要懂得一個基本的道理,誠則靈,人家講感應,有靈!什麼叫做誠?曾國藩先生對誠下的定義下的好,「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意思說,心裡頭沒有妄念就叫誠,這是真誠;心裡頭還有妄念,不誠。心裡頭有妄念,你就不定了,沒有妄念才會定,定生慧。你明白這個道理,印光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的祖師,最近這一代祖師,你看他給我們做的樣子。現在觀光旅遊很方便,你們到蘇州靈巖山印光大師的道場,他的關房還在,你去看看,你看看祖師當年在世的時候他是怎麼修的。

  我去看過,很小,臥房旁邊有個小佛堂,你一進去先看小佛堂。小佛堂很小,一個人修行,只有一張桌子,只供了一尊阿彌陀佛像,觀音、勢至沒有,就一尊阿彌陀佛像。一個香爐,兩個蠟台,一個水杯供水的,其他的什麼都沒有,簡單樸素。後面掛了一個大字,他老人家寫的「死」字,這就是他的佛堂。佛桌上有一部經,《阿彌陀經》,其他的東西都沒有了。這就教我們真誠,沒有一個妄念。

  他教人念觀音菩薩,他自己不念,為什麼?因為你們心不誠,多念一點多結結緣,跟一切諸佛、一切菩薩多結結緣。他真誠,就不要客氣了,一尊佛他就成了佛,他走的是成佛之道,你們走的路還要在六道裡頭輪迴,還要到處交際應酬,不想成佛。想成佛有成佛的方法,照他那個辦法;不想成佛有不想成佛的方法,滿足大家的願望,不用一個標準限制人,這叫應機施教,不容易。一個人一切放下的時候,專門搞一樣,難得,千萬人當中難得找一個,那才叫一門深入。我們今天講一門深入,一門也許找到了,沒有辦法深入,不但沒有辦法深入,恐怕入門都入不了,這是真的。

  答香港參學同修(第13集)

  2005/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