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我們修的善圓滿嗎?-第1024集

  法語:

  應該怎樣才是「滿善」?布施,真正做到三輪體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捨要捨得乾淨,如果認為「我都布施掉了、捨了,明天我怎麼辦?誰肯布施我?」念念不忘「我」,就不敢真的完全放下。因此,修善不能達到滿善。

  

  節錄:

  應該怎樣才是「滿善」?新加坡有個許哲居士,一生修布施,她的布施是滿善。她布施的財物不多,天天幹,沒有一天休息。她得滿善的果報,大家看見的,非常羨慕:身體健康,一點毛病都沒有。她的體能狀況跟三、四十歲的人一樣。所以她常說:「我們要長壽,我們不要老,我們不要病。」她一生沒有生過病,精神飽滿,天天為一些老人、病人服務,那個服務就是布施。外財布施、內財布施,她真的做到「三輪體空」。

  了凡四訓(第16集) 2001/4/19

  

  她不知道有自己,她也不會把別人,布施那個人、受她恩惠的人放在心上,她心地空空洞洞、乾乾淨淨。也沒有想到:「我今天做多少事情,做多少好事」,沒有這個念頭,她真正做到三輪體空。所以她的果報殊勝,沒有人能跟她相比,心地真誠清淨慈悲,就像《壇經》上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了凡四訓(第16集) 2001/4/19

  

  我們捨要捨得乾淨,有很多人不明這個道理,不明事理真相,不敢捨,認為什麼?「我都布施掉了、捨了,明天我怎麼辦?誰肯布施我?」所以,他念念不忘「我」,他就不敢真的放下;放下是放下,放下一半,那一半是永遠沒有辦法放下。因此,他修的善只有半善,不能達到滿善;他的果報只能得到一半,不能達到圓滿。這個事不能不認真去想想。如果你對這個道理了解不夠透徹,你行善不徹底,要想希求圓滿的果報,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了凡四訓(第16集) 2001/4/19

  

  所以佛教學生,行善要知道三輪體空,我自己行多少善,放下,沒有這個念頭;做多少好事也放下,也沒有這個念頭;別的一切眾生得到多少利益,也不要放在心上。心裡頭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叫淨業。如果有絲毫染污就不是淨業,就是染業,記住,染業就出不了六道輪迴。

  淨土大經科註(第85集) 2011/12/16

  

  六道從哪來的?從迷來的,迷了才有六道,覺了就沒有了。放下迷惑,不迷了,放下造作,不造業了,不但惡業不造,善業也不造。善業是好的,善業與性德相應,沒錯!如果有分別執著就不相應。性德是善,但是裡頭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如果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就錯了。

  淨土大經科註(第85集) 2011/12/16

  

  這個世間的善事,有緣我們要做,為什麼?利益一切苦難眾生。沒有緣,絕不攀緣,絕不要去找事。我們要求清淨心、平等心,決定不能被外面境界干擾。外面境界是來考驗我們的、來考試的,順境看還有沒有貪戀的心,逆境看還有沒有怨恨的心,沒有境緣,我們不知道自己境界到哪一個等級。時時刻刻禁得起考驗,決定不為外境所動搖,心裡只有一尊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萬緣放下。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621集) 2014/2/15

  

  一切萬緣放下,這是斷一切惡,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這個經上告訴我們,念佛是善中之善,世出世間善法沒有比念佛更善的。什麼叫大善,什麼叫究竟善,什麼叫圓滿善,念阿彌陀佛就是,深入《無量壽經》,我們得益很多,悟處很多,法喜充滿。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621集) 2014/2/15

  

  諸佛菩薩天天度眾生,心裡頭有沒有存「我度了很多眾生」?沒有這個念頭,如果有這個念頭,著相、著見了。幫助一切眾生而沒有度眾生的念頭,這叫「三輪體空」。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要契入這個境界。度眾生在哪裡度?先要度你的一家人,每天圍繞在你身邊的,你去工作,在公司也好,你所接觸的這些人,你都要度他。怎麼度?表演給他看,你的工作很認真、很努力,你又不著相,心地那麼清淨,那麼樣有智慧,而不生煩惱,這就是度眾生。日久天長就被人發現了,「那個人,他了不起,我們要向他學習」,這就是度他了。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9集) 1996/4

  

  度眾生不是天天勸他念佛、勸他讀經,那個沒有用處的。你勸他讀經、勸他念佛,他先要看看你,你讀經、念佛你好在哪裡?還不是天天生煩惱!所以你要表現一個智慧、無煩惱,幸福自在快樂,他就會向你學習。為什麼你過得那麼快樂?我們過得這麼辛苦,就要向你請教。到他向你請教,你把這套理論、方法傳授給他,他也能在他的生活當中,在他的工作裡面,得到幸福快樂,他就得度了。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9集) 1996/4

  

  如果真的是大乘菩薩,這個很了不起,度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他真正做到了三輪體空,不見能度、所度。能度是自己,把自己忘掉了,所度的是眾生,把眾生也忘掉了,當中用種種度化眾生的方法,心裡頭連概念都沒有,事情做得清清楚楚,心裡頭連痕跡都不著。那是什麼?真心。為什麼?真心離念。幹什麼事情都沒有忘記,妄心。

  淨土大經科註(第22集) 2011/10/20

  

  眾生有感,他有應。眾生之感,有念頭,有心念,佛菩薩有應沒有念,這是講法身菩薩。感應是自然的,只要眾生有念頭,自自然然就應。也就是法身菩薩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當然沒有分別執著。這個感應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他有感的時候就現身,沒有感的時候身就不見了。「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隨順於空無相」。空、無相、無願,確實是如此,能起無邊無盡的妙用。賢首國師《還源觀》上講的四德,第一條「隨緣妙用」,隨緣是感,起的作用是妙用。

  淨土大經科註(第22集) 2011/10/20

  

  所以「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你心地永遠保持著清淨,才能夠到無疲倦故。這是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自己修行以及盡心盡力幫助別人應當有的態度。一定要做到三輪體空,永遠保持著身心的清淨,不為外境所染。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13集) 1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