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持戒?-第1002集
法語:
不但要守而且要守得清淨。守戒律是幫助我們得清淨心,可不能死在戒條之下;死在戒條之下,不但不能開智慧,也不能得定。戒律是活活潑潑的,有開、遮、持、犯,一定要懂得它的精神,懂得佛為什麼制這一條戒,這一條戒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如何運用。你才曉得,戒律是大自由,是大自在,斷惡行善。
開示:
不但要守而且要守得清淨。我們守戒律並不是死在戒條之下。為什麼要守戒律?幫助我們得清淨心。戒是清涼的意思,幫助我們心地清涼,幫助我們得一心不亂,達到一心不亂之後要知道突破,突破之後才能證得理一心不亂。如果執著在戒律裡面,功夫最多只能到事一心,不能到理一心,它是個障礙。所以到這個境界必須突破,就像維摩居士所說的,要突破這一關才能證得法身,才能破無明見本性。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62集) 1984/12
在《戒經》裡面,小乘經的結罪是論事不論心,就跟我們世間法律一樣,論事結罪,依所做過錯來結罪;大乘戒律,事不管,論心。所以大乘戒難持,小乘戒容易守。譬如殺戒,我心裡恨極了,我想殺你,但是並沒有殺,小乘不犯罪,為什麼?沒有這個事實。可是大乘菩薩戒,你就結罪了。大乘戒戒在心地,小乘戒戒在事相。《梵網經》裡面,有梵網菩薩心地戒品。大乘論心不論事,起心動念,他在這裡結罪。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62集) 1984/12
佛所定的許許多多的事項是幫助我們修心的,修心是主,心清淨,身哪有不清淨?身一定清淨。身心清淨,我們境界就清淨,世界就清淨了。我們要看那個世界好不好,從哪裡看?從人心去看。人心不好,這個世界一定有災難,心不清淨!極樂世界為什麼好?不要看別的,他心清淨,每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清淨心去生的,所以他那個世界美好!心不清淨不能去,一定要心清淨才能往生;不像我們這個世界,心不清淨他也來了,這個問題就嚴重了。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02集) 1984/12
佛教我們持戒律,就是要捨那些不善的,一切不善的事捨掉,這是教初學用這種方法。因此,我們持戒可不能死在戒條之下;死在戒條之下,不但不能開智慧,你也不能得定。本來無一物,哪裡還有戒?如果還有一條戒,那就還有一物!還有一個不殺生,那你本性裡頭還有一個不殺生,還有一物,不能叫無一物;還有一個不偷盜,那你有二物,你就不是無一物了。所以要曉得,清淨心裡頭什麼都沒有,那完全是本性顯露出來。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02集) 1984/12
有人說,「戒條是殺人的」,那是他錯會了意思,死在戒條裡;確確實實是一般人所說的,他不知道佛家的戒律活活潑潑。戒律有開、遮、持、犯,一定要懂得它的精神,懂得佛為什麼制這一條戒,這一條戒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如何運用,什麼情況之下怎樣運用,活活潑潑。你才曉得,戒律是大自由,戒律是大自在,斷惡行善。
了凡四訓(第8集) 2001/4/17
「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就是特別強調佛法要重視實行,不在乎外表。那個受戒儀式有沒有沒有關係。戒律你能做到一條,這一條就受了。為什麼?你不受,你怎麼會做到?你能做到兩條,你就受了兩條,世間人不承認你,佛菩薩承認。在這個世間受個戒,拿個戒牒,世間人承認你,佛菩薩未必承認你。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重視,戒律搞清楚、搞明白,如何把這一條戒律做到。
淨土大經科註(第346集) 2012/5/18
而且戒律是活潑的,不是呆板的,通情達理。如果你不懂得,你堅固的守著,有時候反而造罪業,你還不知道。譬如說不妄語戒,堅持不妄語。佛經裡頭有這個公案(故事),有一個獵人打獵,追一隻兔子,走到三岔口路上,兔子往哪裡跑,不知道。正好這裡有個修行人,問他有沒有看到兔子?看到了。從哪裡走了的?指一條路,指錯了,他看到往那裡,他指他到那邊。這不就妄語了嗎?這是什麼?妄語救了兩個人,救了兔子的命,救了獵人這一次殺生沒有殺成。
淨土大經科註(第346集) 2012/5/18
什麼狀況之下是開戒不是破戒?是為了利益眾生,是為了救護眾生,只有這個條件可以,如果自己方便,利益自己,那是犯戒、破戒,不是開戒。譬如我們聽到甲這個人說乙這個人的壞話,說他很刻薄,第二天碰到乙,乙就問「某甲有沒有說我的壞話?」你可以打個妄語,「沒有,他沒有說你壞話,他讚歎你」,兩個人會和好。這個時候你要是,我不妄語,你把他的話一五一十的告訴他,好了,馬上去報復了,落得兩個人打架,這就不好。所以像這個,妄語可以的,這不叫破戒,這叫開戒,這個有智慧。
普賢行願品的啟示(第8集) 1992/3
你曉得如何持戒,如何學戒,如何修定,把戒定慧統統應用在我們生活上,使我們的生活能達到真正究竟的圓滿、幸福,一點障礙也沒有。你要是不曉得的時候,戒定慧把我們的生活搞得真是枯燥無味,叫外面的人看到學佛的人是這個樣子,佛不能學,你看看學佛的人這個樣子,真是搞得很可憐,這個人學佛學錯了。這真正是要大智慧。
大方廣圓覺經(第5集)
所以佛法在初學初入門的時候,小學生要守很多規矩,許多的約束,到中學就開放一點了,大學又開放一點了,到研究所幾乎全部開放,什麼約束都沒有。所以那種約束不是一直約束你到底,可是你雖然到究竟開放了,還不違背規矩,絕不違背。精神上他一定是一貫的,但是在形式上不一樣,形式上不一樣不是相對的,還是適用,就是他持的那個方式不是在每個境界都相同,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所以戒的目的在清淨心,你心地永遠清淨,戒的目的是得定,定的目的是開智慧,你永遠保持,你心地清淨,智慧增長。
大方廣圓覺經(第5集)
本性要怎樣才開顯?一法不立才開顯,就是到無一物的時候,本性就開顯了。換句話說,你要把你心裡頭所有一切分別、執著、妄想、牽掛統統放下,你的本性就開顯了。有一樁事情牽掛著就不行,就把你的本性染污了,就把你的本性障礙了。要是講佛法,說起來實在就是這麼簡單。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02集) 1984/12
現在佛教給我們的方法,逐漸一步一步去恢復我們的本性。從持戒開始,從持戒得定,從得定開智慧,開智慧顯我們的真如本性,用這些方法手段。這些方法手段在修行過程當中是必要的,但是上了一步,底下一定要把它擺脫。到得定,就不要再持戒了,為什麼?定共戒。一個有定的人,他會不會犯戒?不可能的。所以叫定共戒,那就不必一條一條去持戒了。到證果,叫道共戒,決定不會犯戒。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02集) 19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