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就是修戒定慧-第997集
法語:
讀經就是修戒定慧。讀經不能思考,不能想經裡什麼意思,老實念是修「戒定慧」。恭恭敬敬一心一意的讀,沒有分別、執著、妄想,「戒」學圓滿;一心讀誦就是修「定」,定裡沒有妄想、懷疑、雜念;經從頭到尾念得字字清楚,沒有念錯、念漏,這就是「慧」。
開示:
讀經就是修戒定慧。但是讀經不能思考,不能想這個經裡什麼意思;一想那就完了,戒定慧都沒有了。所以念就叫老實念,老實念是修「戒定慧」。怎麼說老實念就是修「戒定慧」?戒律再多,它的精神只有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小乘戒,「眾善奉行」是菩薩戒,一切戒律都不外乎這兩句。
無量壽經菁華(第1集) 1993/8
我們讀經,恭恭敬敬的讀,一心一意的讀,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你想想看,你還做什麼惡?你這個「諸惡」不就沒做了。可見得小乘戒圓滿了,不要一條一條修,你圓修了,一切圓滿了。經典是佛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真言,沒有比這個更善的了,讀經就是「眾善奉行」,所有一切戒律都圓滿了,「戒」學圓滿了;一心讀誦就是修「定」,定裡面沒有妄想,沒有懷疑,沒有雜念;這個經從頭到尾念得字字清楚,沒有念錯、沒有念漏,這就是「慧」,這個就是根本智。
無量壽經菁華(第1集) 1993/8
假如你一面念,一面想裡面的意思,戒沒有了,定也沒有了,慧也沒有了,那是念我們世間的書,那就完全錯了。所以讀經無論你一天讀一個小時、讀半個小時,或者是有時間能讀兩個小時。讀經是修戒定慧,禪宗裡面禪堂的打坐也是修戒定慧,密宗裡面持咒也是修戒定慧。我們用讀經的方法修戒定慧,方法不一樣,功夫成就沒有兩樣,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想研究裡面道理,另外找個時間,你看註解去研究,那個可以。這是不能夠在讀誦裡面混在一起,那你全盤都失敗了。
無量壽經菁華(第1集) 1993/8
修行讀誦比研究重要,因為讀誦是修行,真幹,信解行證,是在行證上下功夫,而研究求解那是前面信解。清涼大師把我們分成四個階段,研究是在信解,而受持是在行證,怎麼會一樣?所以你一定要學會受持讀誦,真幹。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587集) 2006/7/6
現在天天誦經,為什麼斷不了?他誦經是打妄想,所以說功夫全都破壞了,他要是學古人那種誦經的方法,那個功夫就得力。你誦經的功德勝過供養十佛剎微塵數佛,經於一劫,那你就想到這是如何誦持,有這樣殊勝的效果?這個誦持是一心受持,換句話說,誦持的時候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叫做一心,起個念頭就是二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587集) 2006/7/6
這個世間全是虛妄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你可不能貪戀,可不能執著。我一切都不執著,放下執著,小悟,那就是阿羅漢。放下執著,六道輪迴就沒有了,我們身還在,身還在叫什麼?叫有餘依涅槃;不要這個身?無餘依涅槃,小乘涅槃。身雖然在這個世間,確實於世間法沒有絲毫留戀,統統放下了。執著放下了,還有分別,確實是無餘依涅槃,阿羅漢的境界;如果把分別再放下,不但不執著,分別都沒有,證菩薩果位。所以放下執著,小悟,放下分別,大悟,不起心、不動念,徹悟。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587集) 2006/7/6
一切佛法包括大乘、小乘,包括各宗各派,包括無量法門,講到修持的總原則、總綱領,就是觀照。什麼叫觀照?觀照就是思惟。為什麼不說思惟,要換一個名詞叫觀照?諸位要曉得,思惟,我們很容易錯會意思,落到第六識裡去了,那就用的是妄心,錯用了心。觀照的意思?不用心意識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10集) 1995/5
我們舉一個例子,我們眼睛,睜開眼睛看到外面,問問你,是不是看得很清楚?豎起耳朵聽聽外面聲音,也聽得很清楚。沒有分別,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起分別心,還沒有起執著的念頭,你是不是看得清楚,是不是聽得清楚,這叫觀照。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10集) 1995/5
觀照,實在講就是叫你用第一念,不要用第二念。但是問題是照不住,第二念它就變了,它自自然然就起分別、起執著,沒有法子,這才知道用功的難處,太難太難了。第二念,妄念起來了,就變質了。第一念是佛知佛見,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但是第二念就掉到凡夫去了,就掉下來了,掉得好快。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10集) 1995/5
觀,或者是止觀,作用就是降伏妄念。《金剛經》上講的:云何降伏其心,要用觀來降伏其心。我們念佛,妄念一起來,第二個念頭轉成阿彌陀佛,妄念沒有了,這是觀。一面念阿彌陀佛,一面依舊打妄想,那個念佛不是觀。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10集) 1995/5
所以最初妄念伏不住,用讀經的方法好。讀經的方法還有一個好處,讀經幫助你開智慧,智慧現前,你的信心增長。為什麼有人念佛,念到後來退心?沒有智慧。沒有智慧,這句佛號念久了,念得厭煩,不想再念,就退心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10集) 1995/5
專心讀經,心裡沒有妄想就得定,而且又開智慧。這個經的意思一遍一遍讀,自自然然領悟,意思自然現前,那個就叫悟處。雖然現前,不要去理它,也不要歡喜,一動念他就迷了。不要去理會它,會不會忘掉?忘掉就忘掉,底下還會有悟處,愈悟愈深,愈悟愈廣,這才是一個道理。總而言之,不能有分別,不能有執著,有絲毫分別執著是迷,不是悟。要有耐心,要能夠堅持,永遠不要改變,一直下去,才會得真正的受用。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10集) 1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