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第990集
法語: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什麼叫學問?把妄念收回來,集中在一處,集中在一處生智慧。無論哪個法門,離不開禪定。怎樣才能得定?因戒得定,定是為了開智慧。終極的目標在明心見性,見性之後,宇宙之間一切諸法全都明白了。
節錄:
禪定就是把心集中在一處。我們的心念是散亂的,到處跑,大勢至菩薩教我們「都攝六根」,這就是把心收回來。孟子也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這就收心。什麼叫學問?把這些妄念收回來,集中在一處,那就是學問。真的嗎?對,集中在一處,你就能發現很多東西,它生智慧。散亂不生智慧,生煩惱、生妄念。
淨土大經科註(第97集) 2011/12/23
所以佛法,無論哪個法門,離不開禪定,離開禪定就不是佛法。怎樣你才能得定?佛說得很好,因戒得定。佛講了很多規矩,你遵守,你就會得定。戒不是為別的事情,是為了得定。定呢?定是為了開智慧。都要把目標方向搞清楚、搞明白,別錯用了。因為定裡頭都有神通,如果把我持戒、修定我希望得到神通,你路走錯了。是可以得神通,神通不重要,智慧重要。終極的目標在明心見性,這個太重要了!見性之後,宇宙之間一切諸法你全都明白了。
淨土大經科註(第97集) 2011/12/23
不是書念多了就有學問,不是知識豐富叫學問,不是的,學問是真實智慧。學問從哪裡來?把一些妄念收拾掉,那叫真學問。六根,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這些什麼?心都往外跑。把往外跑的這個念頭統統收回來,叫求其放心而已,這孟子講的。孟子那個時代佛教沒到中國來,講的話跟佛經上一個意思,叫收心。你的心都往外跑,要收心,收回來。心不向外緣,心就定了,定就清淨了。所以「都攝六根」,心就清淨了。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61集) 2011/8/26
「淨念相繼」就遠離分別。這個清淨心,清淨念頭一個接一個,不許有雜念摻雜在裡頭,這念佛功夫。心裡只有一句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沒有雜念夾雜。這是什麼?這就是禪定。定在哪裡?定在佛號上,這跟無想定不一樣。無想定沒有東西,空的,什麼都沒有,是個死定,那不是佛法修的。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61集) 2011/8/26
佛法講禪定,禪定是裡頭有境界,他守住這個境界。禪定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叫止觀,止就是定,止裡頭有觀,它有境界。念佛是止觀,你看一切念頭沒有了,這是止,妄念止了,有阿彌陀佛。你就想阿彌陀佛,你就念阿彌陀佛,除這個之外什麼都沒有,這是止觀雙運。所以念佛有止有觀,有止有觀就是禪。佛法無論大乘小乘,全都是修禪定的。如果不是禪定,那就不是佛法。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61集) 2011/8/26
所以,八萬四千法門,只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修禪定。禪定是一,方法太多了,無量法門,無量的方法統統修禪定。禪定,一個是止、一個是觀。心要是定在一處,時間久了,他生智慧,肯定有一天豁然大悟,那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是什麼?自性智慧現前了,自性智慧一定要清淨到極處,它才會現前。不清淨,它不能現前,不清淨是它的障礙。沒有雜念的時候,智慧就現前。所以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法修學的目的是開智慧。所以淨念相繼,自然遠離分別。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61集) 2011/8/26
佛家在禮節上常用合掌,合掌表什麼?就是表攝心,都攝六根的意思,平常是散亂的,恭敬是把散亂的心收為一個,合而為一,一心。表法。散亂心於世出世間法都是障礙,為什麼?它生煩惱,他有分別、他有執著,那就不能得定;放下分別執著,你心才定下來。定心生智慧,分別心不生智慧,執著心不生智慧,起心動念不會生智慧。
談國學 2011/8/9
初學的人心裡面總是有念頭,把念頭放下,專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是修定,把念頭集中在一點,不讓它散開,道理在此地。功夫深了,時間久了,自自然然沒有妄念,那就成功了,那叫得定。定開智慧,定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現前,無所不知。十號裡頭有正遍知,正是正確,沒有錯誤,遍是普遍,沒有一樣不知道。所以自性裡頭有智慧、有德能、有相好,要向自性當中求,不要心外求法,心外沒有法。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144集) 2014/12/8
你把整個意念集中在這一點,就是佛講的,《遺教經》上說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你要把心集中在一點上。心是智慧,心是光明,光明不能夠照十方,照十方那是起作用的,像陽光普照射十方,隔一張紙它就透不過,如果這個光要是集中在一點,變成激光,鋼板都穿透,多厲害,集中在一點,所以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佛菩薩、老祖宗是教我們把這個心的力量集中在一點,集中在一點你得定,你開智慧,智慧開了之後,一接觸就通達、就明瞭,多省事!心要集中一處的時候,極樂世界是老家,什麼時候去都行,那是真的。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380集) 201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