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第41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請掀開《聖學根之根.三字經》,我們從第一冊第四十五頁的倒數第二行開始看起。
【由康雍。歷乾嘉。民安富。治績誇。】
這一段經文所講述的就是康、雍、乾的盛世。在清朝的時期,從順治皇帝開始,後來是傳位給了康熙還有雍正皇帝,「歷乾嘉」,是歷經乾隆和嘉慶皇帝,在這一百多年當中,「民安富,治績誇」,由於政治非常清明,治績很卓越,在這個時期國家是富強而安定,老百姓的生活也很富裕。在我們中國的歷史當中,像滿清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它的文治和武功都很卓著,國家治理得很強盛,所以「治績誇」,這是非常值得讚歎、值得誇獎。
對於這句經文:『由康雍,歷乾嘉,民安富,治績誇』,我們再來跟大家做一下介紹。上一節課我們有提到順治皇帝駕崩之後,繼位的是康熙皇帝,他是在孝莊太皇太后的教導還有輔佐之下,能夠成為一代的明君。但是康熙帝即帝位的時候只有六歲,所以當時有四位大臣來輔政,他們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以及鰲拜。由於君王的年齡還很小,這四位輔政大臣之間就開始各自樹立他們的黨派,其中最為專權而跋扈的就是鰲拜。鰲拜他殺了輔政的大臣,並且他的權勢一天比一天壯大,足以威脅到皇權,他的許多做法都是向皇帝示威的一種表現。於是就在一六六七年,康熙皇帝設計拘捕了鰲拜,從而平息了這些輔政大臣專權的狀況,康熙皇帝就開始正式的親政。到了一六七三年,康熙皇帝平息了「三藩之亂」。因為當時康熙帝下定決心要撤藩,就是把地方的勢力足以威脅到中央的,他也要一一的把它平定下來,於是在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三藩之亂,這三藩指的是吳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他們出兵來反對清朝的統治。吳三桂當時是平西王,尚可喜是平南王,而耿精忠則是靖南王,這場三藩之亂最後就被清朝的政府一一的平定了下來。
到一六八一年,台灣也發生了政變,於是康熙皇帝就任命施琅,把他任命成福建的水師提督,派他出兵攻打台灣,在台灣的鄭氏政權宣告投降,於是清朝政府就在台灣設府,從此台灣就納入了清朝的版圖。這位福建的水師提督施琅,他字尊侯,號琢公,是清朝時期的晉江人。最開始他是明朝時期鄭芝龍的部下,後來他歸降了清朝之後,他幫助清政府平定了台灣,同時滅了鄭氏,被封為靖海侯。這是施琅簡單的介紹。
東南一帶安定了之後,在一六五二年開始,我們中國的東北邊境又受到沙俄的入侵,當時沙俄的遠征軍不斷的出兵來入侵黑龍江等我們中國東北的土地,並且在當地燒殺搶劫無所不為。於是康熙皇帝就派兵跟沙俄的遠征軍進行對抗,多次的擊敗了沙俄的軍隊之後,中俄兩國就簽訂了一個條約,叫做「尼布楚條約」,這是在一六八九年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就正式確定了中俄兩國的邊境線。
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都非常的突出,他在武功這個方面,還包括曾經親征漠北,平定了噶爾丹和策妄阿拉布坦的勢力。噶爾丹當時也是被沙俄策動的,漠北,當時康熙帝親自出征,把這個策反的勢力平定下來。這是在康熙帝在任的時候他的武功。
從他文治的角度來看,也是非常有作為的。康熙帝在位的期間,對於清政府的官制就進行了改革。首先他設立了南書房,重用漢朝的大臣,並且削弱了諸王的勢力。因此我們看到像張英、張廷玉父子,他們都是在康雍乾的時代,是非常有名的漢朝的大臣,被朝廷所重用。關於康熙皇帝設立南書房,這也是康熙帝在親政之後,在軍事、行政、學問和他個人生活當中的需要,所設立的南書房的制度。
首先是軍事方面,因為在當時康熙皇帝正在平定三藩之亂,所以軍報在這個時期不僅是緊急,而且特別繁多,而來自君王的指示必須要迅速及時的傳達下去,這就使得康熙皇帝的身邊需要有軍政顧問以及機要的祕書隨時能夠在身邊聽候差遣,所以南書房的設立首先是軍事方面的需要。
再來是行政方面的需要,因為康熙皇帝是一位勵精圖治非常勤政的君主,他平定了三藩之亂之後,把皇權集中在中央,集中在皇帝的手上,所以每天都要處理很多的政務,是日理萬機,於是在君王身邊也必須要有一個很親近的可以隨時諮詢的祕書班底,因此設立了南書房。
第三方面是從學問的需要,因為康熙皇帝是一個勤奮好學的好皇帝,無論是經史子集當中的內容,上至天文地理,還有算學音律,乃至於地方老百姓的民情,康熙皇帝都需要隨時去了解、請教,以及探討,所以他身邊也需要有機要的師友,老師還有同學一起來探討這些問題。
第四個方面是他個人生活方面的需要,從儒家的角度來講,就是《論語》所說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最後是「游於藝」,在游於藝這個方面,康熙皇帝因為他喜歡書法、繪畫、詩詞,還有文玩,因此也需要有跟他有共同的興趣和愛好的人隨時在身邊。
這就是為什麼在康熙時代要建立南書房,總結起來有這四方面的需求。南書房建立之後,雖然後來三藩之亂已經得到了平定,但是南書房並沒有結束它的歷史使命,而是繼續在清王朝的統治當中發揮著它重要的作用,並且進一步的給它制度化和規範化。
這是康熙皇帝文治的方面,他改革了官制,也設立了南書房,同時重視漢族的大臣,像剛剛說到張英、張廷玉父子,就是在康雍乾的時代,做為漢臣,他們起到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在輔佐君王。康熙帝還削弱了諸王的權力,並且恢復政績考核的制度,他還多次親自出巡,對於貪官污吏腐敗的現象進行了嚴厲的懲罰,罷黜了很多貪腐的官員。
此外在康熙時期,也鑑於明末清初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負擔,所以康熙帝所採用的策略與方針還是休養生息的政策,讓百姓可以安心的從事生產、生活和勞動。對於百姓身上的這些徭役和賦稅也進行了減免,所實行的是輕徭薄賦的政策,這就使得百姓的負擔進一步的得到減輕,人民的生活就可以過得特別安樂而富足。清政府在這個時期還打擊許多權貴與豪強的勢力,並且把土地也放還給了農民。另外他還整治了漕運,重視工商業的發展,這就使得清朝政府的國力和它的經濟實力得到了加強。
在文教方面,我們知道清朝的這些皇帝雖然他是滿族人,是屬於少數民族所建立的政權,清朝,但是他們非常重視學習漢文化,學習儒釋道聖賢人的經典,像康熙、雍正、乾隆,都是精通儒釋道的很有學問修養的明君。在康熙時期,對於文化教育的方面他也非常重視,他曾經親自到山東曲阜去祭拜孔子,在孔廟進行拜祭。而且康熙當政的時期,在文化方面也得到長足的發展,他曾經組織很多讀書人編輯了一些大型的書籍,所涵蓋的範圍很廣泛。這個優良的傳統也延續到了雍正、乾隆的時代,所以我們後世就可以看到《乾隆大藏經》,看到《四庫全書》、《四庫薈要》,這些珍貴的典籍也都是康雍乾時代留給後人的寶貴資產。
康熙皇帝一生的文治武功都非常的卓越,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到了一七二二年,康熙皇帝在北京駕崩,他的第四個兒子胤禛繼承了皇位,這就是清世宗雍正皇帝,雍正是他的年號。
雍正皇帝我們大家對他應該是並不陌生,特別是二月河先生曾經寫過康、雍、乾這三代君王的小說,後來被改編成電視劇,像「雍正王朝」這些電視劇就曾經在全國乃至世界的範圍當中熱播,使人們深入的了解康熙、雍正、乾隆他們勤政愛民的一生。
我們來了解一下雍正皇帝的一生。大約在十年前,我們曾經到台北的故宮博物院去參觀這些展覽,其中印象特別深刻的就是看到了清世宗雍正皇帝的文物展。我們可以近距離的看到雍正皇帝親筆批閱的奏摺,這是硃批,御批的資料。我們看到雍正皇帝他寫的這些御批的文字,有的時候是篇幅很長的,從字裡行間就可以看到這位君王是一位非常勤政的皇帝。
雍正皇帝的名字叫愛新覺羅.胤禛,他是生在康熙十七年,就是一六七八年,他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個兒子,他的母親是烏雅氏,是滿洲正黃旗人。愛新覺羅.胤禛這個名字,愛新覺羅是家族的姓,「胤」字是康熙皇帝的皇子的排行,「禛」字在《說文解字》裡面的解釋是「以真受福」的意思。在清朝留下來的史書當中記載著,官書裡面記載著,雍正皇帝的母親烏雅氏受孕,以及胤禛出生的過程當中,有出現許多祥瑞的徵兆。而我們現在可以在故宮博物院,或者在許多書籍當中看到雍正皇帝的畫像,可以看出他的儀容非常莊嚴奇偉,確實在歷史上是一位勤政愛民的好皇帝。
雍正皇帝登基之後,就常常談到他從小是得到他的父親康熙皇帝親自的教導和撫育。而胤禛從小也是一個非常勤奮好學的皇子,包括他的滿文、漢文,以及經典、詩詞歌賦的修養,都深受他的父親康熙皇帝的肯定。同時我們知道,雍正皇帝特別是在佛家的經典方面,也有深入的學習和研究。而康熙帝對於他這第四個兒子特別稱讚和肯定的就是他的孝道,他覺得這個兒子很有孝心。但是胤禛在年輕的時候,體現在身上的一些缺點和毛病也是非常明顯的,因為胤禛的個性比較急躁,而且喜怒不定,所以他的父親康熙帝常常訓誡他四個字,叫做「戒急用忍」。戒急這是針對他急躁的個性,希望他做事在決斷、在處事的時候心要定下來,不要那麼急躁;用忍,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不要急於做決定,而且要有忍耐的功夫。於是對於父親留給他這四個字的勸誡,雍正皇帝在登基之後仍然念念不忘,他曾經把「戒急用忍」這四個字製成了掛屏懸掛在他的宮殿當中,常常用來自我做警惕。
而在胤禛的成長過程當中,他九歲就開始隨著父皇去出征,二十一歲受封為貝勒,到了三十二歲被晉封為雍親王。所以在這個成長的過程當中就培養了胤禛豐富的閱歷,以及處理事情、處理政務的經驗,這為他後來能夠繼承父皇的皇位也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但是到了康熙帝晚年的時候,康熙帝的兒子之間為了皇權的爭奪,展開了非常激烈的鬥爭。在這個過程當中,胤禛深深牢記父皇對他的勸勉,用「戒急用忍」這四個字,他努力的把他對於父親的一片真誠的孝心表現出來,並且用一種恬淡而不爭的外表,非常有力的維繫著自己和他父親康熙皇帝的感情,這點對於他日後能夠繼承皇位也發揮了很關鍵的作用。
而雍正皇帝他有十個兒子、四個女兒,他的第四個兒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從小就特別與眾不同。弘曆非常聰明而好學,所以父親還有他的爺爺康熙帝都對他非常疼愛,於是就聘請了有德行有學問的好老師特別來對他進行教育,同時包括在為他挑選福晉的時候也費了很多的心血。特別是在康熙六十一年,胤禛特地的邀請康熙帝到圓明園去遊玩,這就讓十二歲的弘曆能夠跟他的皇祖爺爺康熙帝見面。這是祖孫三代歡聚在一起,可以說在清朝的時期是一個佳話、是一段美談。康熙帝非常疼愛他的這個小孫子弘曆,就親自把弘曆帶到宮廷當中對他進行教育。
但是在雍正皇帝繼位了之後,由於他深深的感受到,在康熙晚年,皇子之間為了爭奪王位,骨肉之間不惜互相鬥爭,這種骨肉相殘的痛苦經歷,於是讓他決定要為弘曆繼承王位掃除障礙。於是在雍正皇帝建立儲君的問題上,他制定了祕密建儲的制度,就是把儲君的名諱寫下來之後密封在一個盒子裡,把它安置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牌匾之後,這就使得清朝的皇帝能夠平穩過渡。這是雍正時期就開了這樣的一個先例。
以上是談到雍正和他的父親以及他兒子之間的關係,我們再來談一下君臣之間的關係。雍正皇帝是在康熙帝諸位皇子非常激烈的皇位鬥爭當中脫穎而出的一位接班人,但是在他繼承皇位之後,仍然受到兩股很強大勢力的挑戰:第一股力量是康熙帝的第八個兒子允禩、皇九子允禟以及皇十四子允禵這些皇族的兄弟他們所聚集起來宗室的集團;另一股力量是以隆科多和年羹堯為代表的,因為這些人他們都有軍功、有戰功,逐漸的在朝廷當中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手上握有軍權、有兵權,而且又恃寵而驕,非常的傲慢驕縱,這是一群有權力的權臣勢力。
因此我們現在到故宮博物院還能夠看到雍正皇帝曾經刻過的一個長方石印,上面寫著三個字,就是「為君難」。「為君難」也是出自於《論語》「為君難,為臣不易」。這樣的一枚印章也深刻體現出,這枚印章是雍正元年的引首印,這反映出雍正在面對他皇族的弟兄之間骨肉相殘、爭奪王位的激烈鬥爭,體現出他內心的一種複雜;再來,做為君王,他如何來知人善任,如何知人、用人、信人,以此來維繫、維持君主和臣子之間的關係,這種相輔相承的關係,這個對於雍正來講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題。我們在故宮博物院看到雍正皇帝硃批的奏摺,這些奏摺的內容就可以看出,當年雍正在面對對於皇權(就是皇帝的權力)進行挑釁的這些大臣也好、皇子也好,他都進行了整肅。
但是同時在雍正王朝的這個時代,也浮現出了許多忠心耿耿的大臣,這些大臣他們對君王是一片的忠誠,對於國家和百姓也是真心實意的為百姓謀福利。這些大臣就包括雍正的十三弟怡親王允祥,大臣則是有張廷玉。張廷玉,剛剛說過,張氏父子張英和張廷玉都是漢族的大臣,但在滿清時期他們做到了宰相的位置,是深受重用,他們都是忠心耿耿,一生都是盡心盡力的在輔佐君王。還有像田文鏡、楊宗仁,這些都是雍正時期的忠臣。對於這些忠臣,雍正皇帝對他們是非常愛護關懷,而且賞賜有加。因此,我們從雍正帝硃批的奏摺當中,我們那時候看這個奏摺就是特別能夠感受到雍正皇帝的勤政,為什麼?我們看到他硃批的奏摺寫的字是密密麻麻的,不像後來有一些皇帝,譬如說我們看他的奏摺,有一些巡撫,譬如說從湖南一帶呈上來的奏摺非常長,最後有的朝代的君王他寫硃批就簽了三個字,叫「另有旨」,就是朕另有旨,很簡單。但是雍正皇帝不是,他每天批閱奏摺都是常常通宵達旦的,奏摺寫得密密麻麻的,很詳細,這體現出他的一種勤政愛民的風範。所以雍正他是賞罰分明而且非常勤政的好皇帝。這是我們對於雍正皇帝先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接著再來看這句經文,「由康雍,歷乾嘉,民安富,治績誇」。繼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之後,我們再來看看雍正皇帝勤政的一生究竟都有哪些政績。因為雍正皇帝經歷了激烈的爭奪皇儲位置的鬥爭,這是他和兄弟之間,所以他特別有感觸。等到他當政為皇帝之後,立刻去打壓和瓦解其餘皇子的勢力,以免他們手上的權力太大而危及到了君王的權力。剛剛說過,特別是在雍正帝對於他的兒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為了保證他繼承君位不會再受到任何的干擾,因為有前面的前車之鑑,所以雍正皇帝創立了祕密立儲的制度,這種制度它的目的也是為了盡可能的避免皇子之間爭奪皇位的鬥爭。
康熙皇帝到了晚年的時候,雖然他一生的文治武功都非常卓越,可惜到了晚年,畢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官僚體制當中對於官員的吏治就有所鬆弛,這就導致了在朝廷內外全國上下貪污腐敗的風氣是蔚然成風,就是許多的官員他們都利用自己的權力大把的去撈取錢財,對於國家的財政收入就造成了沉重的負擔以及巨大的損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一七二三年,雍正皇帝連發了十一道的諭旨,來警告政府的各級官員,從中央到地方,這些官員之前貪腐的現象國家要開始大力的整頓跟改革。同時,雍正皇帝組織調查巡視的機構,對於上上下下各級的官員都進行清查。在這個過程當中,他的清查效率很高,而且賞罰分明,施行得很迅速。所以雍正所推出的措施就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國家財政的危機,使財政赤字的問題得到很大的緩解。這是在經濟方面跟政治方面。
另外在軍事方面,雍正皇帝也改革了軍事制度,設立了軍機處。同時,為了推動和促進國家農業和經濟的發展,雍正皇帝也非常重視農業生產。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以農為本的一個農業大國,這點在雍正帝親政的時候,他繼續奉行著這個政策跟方針,非常鼓勵農民去開墾荒地。同時,為了促進農業生產跟發展,清政府也在四處開展水利工程的建設。為了使老百姓能夠減少負擔,於是政府也推出了減輕賦稅的政策,這是在農業、經濟和軍事各方面的一些措施。
而在文化、教育方面,清朝在雍正皇帝當政的時候,還繼續遵循著前朝所留下來的一些制度,特別重視儒釋道的聖賢學問。特別是儒家,在宮廷當中開日講、舉經筵。同時,因為雍正皇帝是一個精通佛教經典的君王,因此他對於佛教包括道教也特別尊重。因此,儒釋道這三家的教育在康雍乾的盛世時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我們在這裡也簡單介紹一下「經筵」講席的制度。「經筵」指的是在中國古代君王都會特設一個御前講席,為帝王來講解經典,講解聖賢的經典。這個傳統從漢朝以來就一直延續到清朝,但是是到了宋代才稱為「經筵」。而經筵的講官是以翰林學士以及其他的官員兼任或者是充任講官。到了宋朝時期,每年的二月到端午,還有每年八月到冬至,都是經筵講期,這些講官每逢單日就要到宮廷當中為君王來輪流講解聖賢的經典,包括儒家的六經等等。而這個制度被元明清三代繼承下來,特別是在明代,對於這個制度特別重視。而在康雍乾時期,日講以及舉經筵的制度都還完善的保存下來,我們到現在可以在《四庫全書》裡面就能夠看到,從前清代君王宮廷日講《四書》、宮廷日講《易經》這些書籍,當時翰林學士這些大臣,他們給皇帝講解聖賢經典所做的筆記,都有保存在《四庫全書》當中,這是文化教育方面的發展。
在對外的政策上,雍正時期還是繼續執行著擴張的政策。在雍正初年,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鼓動青海和碩特部的首領羅卜藏丹津出兵來反對清朝的統治,羅卜藏丹津率領著二十萬的軍隊對西寧開始展開進攻。雍正皇帝下令,派年羹堯還有岳鐘琪率領清朝的軍隊進行討伐,並且取得了勝利,青海在這個時期就全部納入了清朝的版圖當中。雍正皇帝為了管理青藏地區,他在西寧還有拉薩都分別安置了辦事大臣,派辦事大臣和駐藏大臣對於西寧和拉薩進行管理,這使得青藏地區就納入了大清皇朝的版圖當中。
在一七二八年,清政府跟沙俄簽訂了一個條約,就是「恰克圖條約」,這個條約也再次確立了中俄的邊境線。剛才有提到,康熙時代就出現這個問題,沙俄就曾經侵擾我國東北黑龍江這一帶,當時曾經簽訂條約確定了邊境。在雍正時期,則再簽訂了一個恰克圖條約,使得中俄邊境線得到再次的確定。
以上所介紹的就是雍正皇帝當政的時候,所做出的文治、武功這兩個方面的貢獻。但雍正帝駕崩得比較早,在一七三五年過世。於是繼承王位的就是他的第四個兒子弘曆,弘曆就是著名的乾隆皇帝,也就是清高宗,乾隆是他的年號。
乾隆皇帝當政之後,他的政治作風和他父親是不相同的,可以說雍正的一些政治方面的策略相對來說是比較嚴苛的,而乾隆皇帝則一改他父親的作風,他當政之後為政是寬嚴相濟,就沒有那麼嚴苛;此外,乾隆皇帝他以儒家思想做為他治國的指導思想,施行仁政,就是以德治國、以仁來治國;他在政策方面,有推出免除人民百姓所欠下的丁賦跟額賦的政策;另外,在對待大臣的方面,乾隆皇帝也不像他的父親這樣愛憎分明,乾隆比較寬宏、比較開朗;另外,在他父親雍正當政的時期,曾經誤殺過一些大臣,到了乾隆皇帝的時候,也為這些大臣平反和昭雪,並且賜給他爵位;此外,在康熙皇帝晚年激烈的皇子的鬥爭,這就使得皇室宗族之間的關係比較緊張,所以乾隆皇帝當政之後,也努力的協調皇室家族內部成員之間的關係。譬如他還釋放了康熙皇帝的兒子,就是第十四個兒子,叫做允禵。允禵曾經參與過對於皇權構成威脅的這股力量,這股力量是在雍正即位之後,康熙帝的皇八子允禩、皇九子允禟,還有第十四子允禵,他們聚集起來形成一股宗室的勢力,對於雍正繼位這個皇權也造成了一種威脅,後來允禵就被雍正皇帝監禁起來。到了乾隆皇帝當政之後,就把允禵釋放,並且也恢復了他的爵位。
乾隆皇帝當政的時候也是非常有作為的,所以說康雍乾祖孫三代都是勵精圖治、勤政愛民的好皇帝,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乾隆皇帝也不輸給他的父親跟爺爺,首先在國家吏治的整頓當中,他對於監察制度進行了改革,非常注重績效和考核這些官員,並且繼續對於貪官污吏進行嚴厲的懲罰,他所實行的是高薪養廉的政策,就是讓這些官員所得到的俸祿能夠足以供給他生活所需,這樣他就不會去利用職權進行貪污腐敗的行為,這就是高薪養廉。乾隆皇帝他還繼承了前朝留下來的政策,我們前面談到,像康熙和雍正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產,而乾隆皇帝也不例外,他讓北方地區的人民向南方學習耕種的技術,並且鼓勵人民百姓去移民來開墾荒地,這是在農業的方面;在商業的方面,乾隆時期的清政府對於商人是實行開放的政策,在一定程度當中減免了商人的賦稅,並且設立了基本的金融機構,用於管控。這些措施提出來之後,對於清朝政府的財政收入就有所提升,之前在康熙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國家財政赤字的問題就得到了緩解。
乾隆皇帝在文化方面也做出了許多的貢獻,特別是流傳至今的《四庫全書》、《四庫薈要》,在我們中國文化的保存上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乾隆帝是非常重視文化的君王,所以他當政的時期,官修的圖書就有一百多種,而且它涵蓋的範圍也是非常廣泛的,涵蓋的有文學、地志,還有農業、醫學、天文曆法等各個方面,而乾隆時期還完成了明朝史志的編撰。因此我們說中國有二十四史、二十五史,從《史記》、《漢書》以來,一直到明清,歷史都完整的記錄並且保存下來,這個在世界的歷史上也是非常特別的。我們中國人很重視歷史,歷史的記載是特別完整。
乾隆皇帝文化方面的貢獻最重要的就是編輯《四庫全書》。這套《四庫全書》是從一七七三年開始,在乾隆皇帝的支持下,專門設立了四庫館進行編輯,並且是匯集了全國有學問有德行的讀書人在一起,總共用了十三年的時間,在國家政府大力的支持之下,把《四庫全書》編輯完成,這在文化方面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對於從先秦一直到清朝的重要的古籍,這個時候做了全面的整理,分為經、史、子、集這四部,這是文化方面的貢獻。
在一七五七年,乾隆皇帝派兵平定了噶爾貴族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這一項平叛的舉措就使得天山的北路得到了統一。到了一七五九年,乾隆皇帝又派兵平定了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亂,這就使得邊疆地區得到了穩固,並且在這裡設伊犁將軍。伊犁將軍所統管的範圍就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所以新疆就得到了安定。清政府在這個時期大量的派遣清朝的軍隊進駐在新疆,讓軍人帶著他們的家人進駐在這個地方,並且對於邊疆地區進行開拓和鞏固。在一七九二年,清政府擊敗了廓爾喀,廓爾喀當時侵犯了我國的西藏地區,同時清政府制定和頒布了章程,對於西藏就進行梳理和改革。
乾隆皇帝特別是在他初期,也是繼承了康熙、雍正的傳統,非常勤政愛民。可惜到了乾隆帝的末期,國家跟社會又開始出現了一些問題。因為乾隆皇帝當政的時期,曾經六次下江南,並且有一些大興土木的工程,這個對於國庫以及民力都造成了很大的損耗,這個現象也逐漸使得官員開始貪污腐敗。人口不斷增長,土地兼併的現象也愈來愈嚴重,這種現象又造成了民怨。但乾隆皇帝後期也比較貪圖享受,雖然發現這些社會問題產生,但是並沒有加大力度的推出一些政策來遏止這個現象,這就為清朝末年的衰敗埋下了伏筆。
乾隆皇帝是一位長壽的君王,特別是跟他的父親相比,他在一七九五年的時候,就把皇位禪位給他的第十五子顒琰,乾隆皇帝自己尊為太上皇。四年之後,也就是一七九九年,乾隆皇帝駕崩,於是顒琰把年號改成嘉慶,這就是清仁宗嘉慶皇帝。
嘉慶皇帝當政的前四年,因為他的父親乾隆皇帝還在世,雖然他已經是太上皇了,但是實際上朝廷的大權仍然是掌握在他父親的手中。到了一七九九年,乾隆皇帝駕崩之後,嘉慶帝他才正式親政。嘉慶當政之後,他馬上就拘禁了權臣和珅。和珅這個人,字致齋,是清朝滿洲的正紅旗人。因為他得到了高宗乾隆皇帝的寵信,所以到了乾隆末年的時候,他的官位做到了大學士。這個人非常貪婪專權,並且貪污腐敗的風氣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的體現,所以乾隆末年整個吏治開始出現問題,和珅在這裡面也起了很不好的作用。於是嘉慶帝當政之後,馬上就拘禁了和珅。
我們曾經在北京去參觀過和珅的王府,確實他是一個特別會享受的貪官。一進去就看到他房子裡面蓋得很華麗,有許多都是來儲藏他貪污得來的金銀財寶的。因此,嘉慶帝拘禁和珅之後,就宣布了和珅的罪狀,並且下旨抄了和珅的家。抄家之後才發現他貪污的錢財非常驚人,清政府在他的家裡抄得白銀八億兩。白銀八億兩是什麼概念?清朝政府十五年的稅收就差不多是白銀八億兩,這些錢財都網羅在和珅一個人的手上。所以後來民間傳了一句話叫做:「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和珅的下台就對於清朝國庫空虛的這種局面,使它得到了很大的緩解。和珅後來在家中自盡,他的同黨和親信在嘉慶皇帝當政的期間也紛紛的被罷黜。
整治了貪腐的權臣之後,嘉慶皇帝就開始對於朝政進行整頓。他開始下詔,希望人們都可以向朝廷提出建議,詔求直言,廣開言路,而且他很認真的聽取大臣所提出來的這些建議。因為我們知道在清朝時期有「文字獄」,有很多讀書人,他們因為言語或文字方面不夠謹慎而觸怒了清政府,最後被治罪。乾隆時期也有這種現象,有一些大臣因為講錯話了,有的是有意的,有的是無意的,最後的結果就是被皇帝、被清政府治罪。到了嘉慶的時候,對於這些大臣,他又開始大量的啟用跟提拔。同時,加強對於地方官員的管制,特別是對於各級政府部門當中這些官員貪污腐敗的現象進行了嚴厲的打擊。嘉慶皇帝本身則是以身作則,實行節儉的、勤儉的作風。
雖然嘉慶皇帝這麼大力度的對於清朝的政治體制、經濟的體制進行了整頓跟改革,但是仍然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為什麼?因為到了嘉慶的時期,清王朝所留下來的問題,包括官員的貪腐,包括一些經濟問題,還有政治問題,已經由來已久,他雖然想要去改革和革除這些現象,但是力量還是不夠的。另外,官員與官員之間,他們結黨營私的現象在這個時期是根深蒂固,所以嘉慶皇帝的整治其實沒有根本性的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在文化方面,嘉慶皇帝還是有繼承了康雍乾所留下來的傳統,他也非常重視文化教育,提倡文教。同時,在先皇時期所出現的文字獄的現象,嘉慶皇帝也進行了整頓,並且罷停了文字獄,這就使得文化教育可以得到良性的發展。嘉慶皇帝還是一個重視儒家教育的君王,他曾經親自到翰林院來祭拜孔子,並且多次的親自進行祭孔,或者是派皇子去進行祭孔。君王的這種以身作則的做法,對於天下的讀書人,乃至於人民百姓,產生很大的影響。
我們看到從康熙皇帝開始,就特別重視尊孔、祭孔,特別重視文化。祭孔其實是尊師重道的一種表現。清朝也有太廟,君王在太廟當中是祭拜自己的祖先;在孔廟當中是祭拜老師,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君王他們能夠提倡孝親尊師,能夠達到上行下效的作用,在全國的範圍之內就形成了一種祭祀祖先和尊師重道的風氣,這個對於文化教育的發展,對於能夠以德來治國,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康雍乾乃至於到嘉慶時期,文化方面以及儒釋道的聖賢教育的發展都是非常有成效的。包括我們以前看到雪公太老師也有勉勵學生要學習《五種遺規》。《五種遺規》就是乾隆時期一位著名的封疆大吏陳弘謀先生他所編寫的、所編輯整理的。像《聖學根之根》最開始的《小兒語》、《續小兒語》,都有收錄在《五種遺規》的〈養正遺規〉當中。像陳弘謀先生,當時也是特別重視文化教育,所以他在許多省分任職,他是乾隆皇帝的一個有名的封疆大吏,他所到之處,都會推廣文化教育,設立學校,甚至於親自到學校裡面去講學。他這個《五種遺規》,我們後來在寫論文的時候,就曾經到國家圖書館去查過一些清朝時期的版本。國家圖書館,《四庫全書》曾經有一套就安放在文津閣,文津閣現在就是成為了國家圖書館。我們在裡面就看到許多《五種遺規》的版本,有在國子監流通的,有在地方流通的。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在清朝康雍乾時期,文化教育確實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嘉慶皇帝也不例外,他非常重視祭孔,非常重視文化、文教的發展。同時在農業和經濟方面他是重農抑商,他壓制各地的工礦業,並大量減免賦稅和興修水利,他是比較重視農業的生產。
乾隆皇帝在他當政的末年是大興文字獄,這個做法使得社會的矛盾就激化,並且引起了民怨,所以在川、楚和陝這些地方就發生了大規模的暴亂,這個在歷史上稱為「川楚教亂」。雖然清政府有多次派兵去圍剿,但是並沒有收到很理想的效果。
到了嘉慶皇帝當政的時候,因為他知道民怨的根源是在哪裡,所以他就開始積極的對於政治,對於朝政進行改革,而且對於貪污腐敗的現象進行打擊,有懲罰了許多貪官污吏,把乾隆末期的文字獄也罷停了,這些措施就使得民怨有所緩解。同時嘉慶皇帝還開始整頓軍隊內部的問題,他重新部署了軍事力量。對於各地暴亂的勢力實行的是剿撫兼施的政策,就是軟硬兼施,最終用了九年的時間,成功的把這些暴亂的勢力分化和瓦解。可是雖然把國內的叛亂平定下來,但是清政府這個時期整個國家財政,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的消耗是非常嚴重的。
從雍正皇帝當政的時候開始,英國人就不斷的向我們中國輸送鴉片,而嘉慶帝當政之後,他推出了禁止鴉片輸入中國的政策,對於鴉片的氾濫有效的抑制住了。到了一八一六年,英國派使者阿美士德來到清朝的朝廷,想要跟清朝進行商談,但是嘉慶皇帝認為英國的使者非常傲慢,所以就取消了這一次的商談,這個做法也為日後英國人入侵中國埋下了禍根。
到了一八二O年,嘉慶皇帝駕崩了。我們看到由康雍,歷乾嘉,這句經文所談的是四位君王,就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慶皇帝;民安富,治績誇,指的是在康雍乾嘉的四朝皇帝當政的時期,我們中國呈現出了安定和平盛世的局面,這在歷史上稱為康雍乾的盛世之治。一直到嘉慶皇帝當政的初年,我們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可惜的是嘉慶帝後期,整個國運和國勢開始漸漸的走向了衰敗。
在一八六O年,英國和法國組成了英法聯軍,再度侵略我們中國,英法聯軍來勢洶洶,大沽隨即淪陷了,於是英法聯軍就佔領了天津。此時嘉慶皇帝駕崩之後,繼位的是咸豐帝,咸豐帝以臨幸「木蘭秋獮」為名,他從圓明園就一直逃到了熱河,並且任命恭親王奕訢留在京城和英國、法國人進行議和。一八六O年,英法聯軍就攻入了北京城,並且攻佔圓明園,於是清朝政府無奈,只好被迫跟這些國家簽訂了條約,最後英法聯軍才同意退兵。
到了一八六一年,咸豐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駕崩,廟號是文宗,就是清文宗。他的長子載淳即位,改元為祺祥,年號是祺祥。但是咸豐皇帝的兒子載淳這個時候年齡非常小,是個幼年的小皇帝當政,所以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她們和恭親王奕訢就發動了辛酉政變,在這場政變當中,他們罷黜了顧命八大臣,並且奪取了政權。於是慈禧太后和慈安這兩宮皇太后就正式垂簾聽政,恭親王奕訢輔政,他把年號改為同治,這就是同治皇帝。
這段歷史就宣告了康雍乾嘉盛世的結束,就進入道光、咸豐、同治年間的變亂。一直到後來清朝的滅亡,這是我們後面會再跟大家介紹,清朝的滅亡就是在武昌起義、辛亥革命之後就正式結束了滿清王朝的統治。
而關於清朝的滅亡,師父上人在講經的時候曾經講過這個問題,這段也是跟因果有關係的。因為在清朝開國的時候,清太祖努爾哈赤消滅了葉赫那拉氏這個族群。當時葉赫那拉族群的酋長曾經說過一句話,他非常憤怒的說:「我這個家族當中哪怕只剩下一個女人也要報仇,也要滅掉滿清。」果然,過了兩百多年之後,慈禧太后就是葉赫那拉氏的後人,因此慈禧太后是來報仇的,滅掉了清朝。
從前的君王他們很聰明,清朝的宮廷祖宗有立下規矩、立下成法,就是決定不允許葉赫那拉氏的人進宮,無論是男子還是女子,都不允許他進到宮廷當中,這是清朝的先祖他們對待這個問題就已經有所防範了。可是到了咸豐年間,因為這件事情已經經過了許多年,時間久遠,大家就比較不重視這個問題,慈禧太后她最初進宮的時候,雖然大家也知道她是葉赫那拉氏家族的人,但是當時的宮廷就忽略了這件事情,就讓她進宮了,於是我們就看到整個滿清可以說就是滅在了慈禧太后的手中。
這就是因果當中所說的冤冤相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冤冤相報是沒完沒了。無論是一個國家、一個家庭,還是團體,你跟人家結下了這種深仇大恨,這些冤家債主都是非常有耐心在那等,一世、二世,甚至等了十世,這在歷史上都有記載的,就像悟達國師的人面瘡,是同樣的道理。這些冤親債主都在身邊很有耐心的等,在清朝盛世的時期,國運很興盛的時候他沒有機會報仇,一直等到國運衰了之後,報仇的機會成熟,他就出現了。
我們看到師父上人這幅墨寶說得就非常有道理,說:「為善不昌必有餘殃,殃盡乃昌;為惡不滅必有餘德,德盡則滅。」所以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欠錢的還錢,欠命的還命,這是因果真實不虛的一個道理。而佛曾經說:歷盡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遇會時,果報還自受。應當信奉無疑也。我們所造作的業,這些殺盜淫妄的罪業,就像一顆金剛種子一樣,即使經歷了千百劫的時間,這個種子它還是不會消滅的。但是這個因和果之間有個緣,如果因緣成熟,因緣際會的時候,這個果報就現前。果報現前的時候,所謂定業難轉,所以這個是果報還自受。所以因果的道理是真實不虛的,我們應當要信受奉行,而不要對它有疑惑。了解了這個道理之後,就知道我們一定不能夠造作殺盜淫妄的惡業,而是要力行十善業道。將來我們《根之根》的課程會講到《十善業道經》,我們能夠一生都力行十善業道,就能夠轉變我們的命運,真正的種善因得善果。
這段歷史我們就學習到這裡,大家請接著看下面的這句經文。當然從宋朝之後,這些經文都是太炎先生把它增補進來的,就使得我們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綱要在《三字經》當中把它補圓滿、補全了。下一句經文:
【道咸間。變亂起。始英法。擾都鄙。】
這段經文所講的是到了道光和咸豐年間,大清朝的國運逐漸的衰弱,國家這個時候就面臨著內憂和外患,內亂是由於太平天國的興起,所以清政府要忙於平定太平天國的動亂;外患則是剛剛講到的這英法兩國的聯軍,他們是為了自己的經濟商貿方面的利益,常常就來侵犯大清的國土。這是道光、咸豐年間,『道咸間,變亂起』。到了咸豐皇帝駕崩之後,掌權的就是慈禧太后。慈禧掌權之後,整個清朝的政治倫理就蕩然無存,慈禧太后本身專斷而又無能,並且寵信宦官、聽信小人的讒言,使得朝政上下一片混亂,這就給清朝的敗亡種下了禍根。
對於這句經文,我們繼續來跟大家進行分享。「道咸間,變亂起」,「道」所指的是道光皇帝,自從嘉慶皇帝駕崩之後,繼承皇位的是他的嫡長子旻寧,這是道光皇帝,道光是他的年號。
在道光皇帝當政的初年,清朝政府官員貪污腐敗的現象特別的嚴重,針對這個問題,道光皇帝也加意要進行改革。馬上就頒布詔令,要求政府對於官員貪腐的問題進行管控,並且督促各級的官員上上下下進行全面的整頓,並且打擊和嚴懲一些私扣款項的做法,有的官員設了一些名目,就私自扣下了一些錢款,清政府也進行了嚴厲的懲罰,同時罷黜了大量的官員對他們進行警戒。
道光皇帝還改革軍機,對於許多在這個任上沒有作為的大臣進行了肅清、清理,就是玩忽職守的這些臣子。但是道光皇帝雖然有心要改革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的弊端,可是這個時候,大清王朝所留下來的種種弊端已經是非常嚴重了,所以道光皇帝所推出的這些措施,所收到的效果還是非常有限的。官員之間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他們會勾結起來互相的包庇,並且欺上瞞下的,對於朝廷進行隱瞞,這些弊政在當時已經非常的嚴重。
在文化方面,道光皇帝他還是有繼承了前朝的傳統,他對文化採取很開放的態度。此外對於前朝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些成果,這當中出現的問題他也並不會包庇,譬如說前朝編訂的《康熙字典》,這當中存在了一些問題,清朝的考據學家王引之就作了一部書,叫做《字典考證》,有二十卷,來糾正其中的錯誤。在經濟方面,他開始整治漕運,修改鹽法,並且打擊壟斷的做法,還允許民間進行開礦。這都是道光皇帝在經濟方面所推出的措施、政策。
在一八二六年,這個時候新疆地區又出現了問題。在乾隆年間,曾經處死大和卓波羅尼敦,而在道光年間,他的孫子張格爾就開始在新疆鼓動叛亂,他糾集了幾萬人,攻佔了喀什等四個城市。於是道光皇帝馬上就調集了清朝的軍隊進入新疆,把張格爾打敗了,並且押送到了京師,就平定了新疆的叛亂。但是這個時期,無論是內憂還是外患,都讓清朝的政府感到非常疲憊。
在一八三四年,英國第一任的駐華商務監督律勞卑抵達了中國廣州,原本律勞卑想要跟兩廣總督進行商貿的交流,但是卻被拒絕了,所以律勞卑就下令炮擊了虎門。清朝政府見到這種狀況,就馬上增修了炮臺,並且發布〈防範洋人貿易章程〉。一八三八年,因為英國往中國輸入的鴉片,雖然朝廷頒布了一些政策來禁止鴉片,一些政令,但是仍然沒有辦法遏止鴉片氾濫的現象,於是道光皇帝就任命林則徐做為欽差大臣,來到廣州禁煙。
林則徐是一位愛國愛民的忠臣,他擔任欽差大臣,開始大力的進行禁煙的活動,對於英國以及各國商人都下令禁止販賣鴉片,並且在虎門這個地方把查處出來的鴉片全部都銷毀了。這是在一八三九年,林則徐把從外國商人手上繳來的兩萬箱鴉片,一共有二百三十萬斤,全部集中在虎門這個地方銷毀,這就是我們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虎門銷煙」。林則徐也因為大力禁煙的做法,後來也被中國人尊稱為民族英雄。因為在當時他抵制住了各方面的壓力,最終得以成功的在虎門把查出來的鴉片全部銷毀。在第二年,更是全面停止了跟英國的所有貿易往來。
可是一八四O年,英國政府就以林則徐虎門銷煙這些事件做為藉口,他們派出了遠征軍來侵華。五月份的時候,英國的軍隊就在廣東海面集結下來,但是林則徐他事先做了準備,所以他所設的這些防範措施非常嚴密,於是英國軍隊這次侵華的軍事活動就以失敗而告終。到了六月,英國軍方就派出了艦隊,抵達了中國定海這個地方。因為中國當時的軍事力量已經很難跟強大的列強進行抗衡,所以定海失守之後,英國的軍隊就直接抵達了天津,於是直隸總督琦善和義律就在大沽口進行了會談,最後英國他們才撤兵。
到了第二年的正月,英國軍隊攻陷了虎門炮臺,這個時候道光皇帝派奕山做為靖逆將軍,正式向英國開戰,向英國侵華的軍隊開戰。但是清朝的軍隊確實是在各個方面都很難和英軍抗衡,所以這次以中國失敗告終,並且還有許多賠款跟割地的事情發生,中英雙方就簽訂了〈南京條約〉,南京條約是我們中國歷史當中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於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們中國就開始不斷的向外國割地、賠款和商定關稅,中國也開始淪為了半殖民地社會。
一直到一八五O年,道光皇帝駕崩,廟號是宣宗,他是清宣宗。就在同一年,他的第四個兒子奕詝即位,把年號改為咸豐,這就是咸豐皇帝。所以道咸間,變亂起,「道」指的是道光,「咸」則是指的咸豐皇帝。
關於這句經文,我們下一節課再繼續來跟大家做分享。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