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第38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請掀開《聖學根之根.三字經》,我們從第一冊第四十四頁的第五行開始看起。
【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到這句經文,它所講述的是五代時期,後梁、後唐、後晉、後漢以及後周這五個朝代,它們的國祚都非常的短暫。我們再繼續來了解它們興衰成敗的過程。
在雪公老人《中國歷史綱目》當中也有談到「五代短祚」,這是說它們的國祚非常的短,一般只有幾十年的時間就結束了,雪公在這裡把它興滅概略的過程整理出來,分為梁、唐、晉、漢、周。這幾個朝代開國的君王有朱溫,他篡唐,改國號為「梁」;李存勗,他滅梁稱帝,國號是「唐」;還有石敬瑭,他是跟契丹稱臣之後,在契丹的幫助下滅了唐而建立了後晉;再來是劉知遠,劉知遠在後晉亡國之後,眾人擁戴他為君王,這個國號就是改為「漢」,這是後漢;再來郭威,郭威起兵來反對後漢的暴政,於是他把國號改為「周」,這就是後周;接著就是趙匡胤陳橋兵變,最後是黃袍加身,眾人把他推為君王,於是後周滅亡,這就進入了宋朝的時期。所以五代的每個時期都是比較短暫的。
我們接著還是把五代時期的整個過程再做一下介紹。在公元九O七年的時候,唐哀帝把他的王位就禪讓給朱溫,當時朱溫是梁王,朱溫稱帝之後就成為了後梁的太祖。於是他建立了後梁的政權,把年號改成開平。後梁的政權它的都城分為東都和西都,東都是在開封,西都則是在洛陽。在九一二年,朱溫就帶領軍隊攻打趙國的王鎔,但是在蓨縣這個地方他遭到了敵軍的偷襲,於是他只好慌忙撤兵,從此之後就一病不起了。
我們上次談到,朱溫這個人他也是一個荒淫無道的人,在家庭的內部甚至於有亂倫的現象發生。所以在九一二年的時候,他的第二個兒子朱友珪就殺父自立,殺了自己的父親自立為王,但是後來被他的弟弟朱友貞推翻了。而朱友貞即位,這就是梁末帝。梁末帝當政之後,他跟晉國相持不下,而且頻繁的出兵打仗。這種做法就導致了老百姓的生活特別的辛苦,為什麼?因為不斷的發動戰爭,就要從人民百姓當中去加重賦稅,所以老百姓生活很艱難,民不聊生,使得國家的實力就不斷的減弱。
當時跟後梁並存的還有一股很大的勢力,就是晉王李克用所掌握的政權。李克用並不承認後梁這個國家、這個朝代的存在,所以身為晉王,在李克用所統轄的範圍當中,他依然是使用大唐的國號以及年號。到了九O九年,在李克用過世之後,他的兒子李存勗就繼承了父親的位子。在這個時候,剛好後梁內部產生內亂,於是李存勗就出兵打仗,把整個梁朝的軍隊給打敗了,在這次戰役當中他也消滅了河北三鎮。
到了九二三年的時候,李存勗就正式的在魏州稱帝。而他稱帝之後,他依然以唐來做為他的國號,為了跟唐朝能夠相區別,五代的這個唐就稱作後唐,所以李存勗也就是後唐莊宗。就在同一年,他就帶兵南下,攻打後梁的都城開封,於是梁末帝自殺,這就標誌著梁朝也就是後梁的政權正式滅亡了。後唐統一了中國整個華北的地區。在九二五年的時候他也滅掉了前蜀,前蜀是王建所建立的政權。
後唐的莊宗在統一戰爭的期間還是比較勤於國政,但是戰爭結束之後,因為天下已經平定了,所以唐莊宗李存勗就開始不理朝政了,並且他信任宦官,所以使得宦官的權力就日益增長,同時對於老百姓不斷加重他們的負擔,去剝削民脂民膏來滿足他們的需要,這就使得後唐的政權漸漸的出現了危機。於是在九二六年的時候,魏州就發生兵變,在這場兵變當中李存勗被殺。即位的則是李嗣源,他是李克用的養子,這就是後唐的明宗皇帝。
唐明宗當政之後,他還是勵精圖治的,就是他的即位對於後唐政權的安定,以及天下百姓的安居樂業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首先他把唐莊宗當時所信任和扶持起來的一些大臣進行了誅殺,因為這些大臣他們到處去剝削民脂民膏,做了很多不利於國家安定和平的事情;同時唐明宗他還廢除了加在百姓身上的許多苛捐雜稅,讓百姓的負擔減輕之後,包括田稅也進行了減免,這樣就使得老百姓可以安心的來從事農業的生產以及經濟的發展;同時為了鼓勵老百姓耕種,他也允許人們在民間可以自己鑄造農事、農業所用的工具,這些農具可以自己進行生產。所以唐明宗在位的八年時間,整個戰爭就停息下來,整個國家的農業生產得到了很有力的發展。所以在《資治通鑑》當中,司馬光先生對於後唐明宗當政的這個時期,所給予的評價還是比較正面的、比較客觀的,他說這段時期是「年穀屢豐」,就是百姓的農業生產都得到了豐收,「兵革罕用」,這是戰爭,因為前面經歷了許多戰爭之後是民不聊生,而在這個時期戰爭都平息下來,「校於五代」,在五代時期,唐明宗所統治的這段時期可以算是小康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長,到了九三三年,唐明宗駕崩之後,他的兒子繼位,這是李從厚。但是他的兒子之間後來發生了奪取王位的鬥爭,就是在第二年,唐明宗的養子李從珂起兵要奪取王位,所以整個後唐的政權就陷入了內亂的境地。
到了九三六年,李從珂開始出兵要攻打石敬瑭。當時石敬瑭是節度使,他的權力、他的地位就一天比一天高。在這個時候,石敬瑭就採用了一個策略,他跟契丹來稱臣,並且把燕、雲十六州都獻給契丹,這目的是希望得到契丹對他的援助。在九三六年的時候,耶律德光,這是契丹的國主,他就冊封石敬瑭為皇帝(為帝王),這就是後晉高祖。它的都城是定在汴州,把汴州升為開封府。之後,石敬瑭就出兵來攻打洛陽,洛陽就是後唐的都城。於是李從珂自焚而死,後唐就宣告正式滅亡了。
石敬瑭成為後晉高祖之後,他還要繼續維持著跟契丹之間的關係,所以他每年除了兌現先前對於契丹的承諾之外,他每年還要向契丹的政權進獻三十萬匹的帛,向他稱臣。另外他把耶律德光奉為自己的父親,自己是稱為「兒皇帝」。這種狀況就受到當時有一些臣子的反對,特別是成德節度使安重榮,當時認為石敬瑭的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他希望能夠和契丹決裂,並且他願意跟契丹的政權決一死戰。但是石敬瑭根本就聽不進他的建議,最後竟然還把他斬殺了。
到九四二年,後晉高祖駕崩之後,他的侄子石重貴繼承王位,這就是後晉出帝。石重貴即位之後,他就不像晉高祖那樣跟契丹和好,他不願意再聽從契丹對他的擺布,他也不希望繼續向契丹稱臣。於是耶律德光就出兵來攻打後晉,在九四六年的時候攻下了它的都城開封,於是石重貴就被契丹俘虜了,後晉的政權就正式宣告滅亡,它存在的時間也非常短暫。第二年,耶律德光在開封正式稱帝,他把國號改成遼,年號是大同。自從遼的軍隊佔領中原之後,因為他們都是崇尚武力,就是到處燒殺擄掠,所以老百姓對於這種現象怨氣就非常之重。
就在後晉和契丹交戰的過程當中,當時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就不斷的在壯大自己的力量,而且他聲望也一天比一天要高,人民紛紛的歸附他。後來遼人把晉出帝虜到北方之後,劉知遠向耶律德光請降,而耶律德光很看重劉知遠這個人,就像對待石敬瑭一樣,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兒子。可是劉知遠並不甘心向遼稱臣,所以雖然表面上跟他和好,但是暗地裡他還是想要自己來建立自己的國家。
就在九四七年的時候,劉知遠在太原稱帝,他的國號是漢,這就是五代時期的後漢。於是劉知遠是後漢第一代的皇帝,稱為後漢高祖。他建立了後漢的政權之後,就正式的跟遼國決裂。遼人來到中原燒殺擄掠,他對他進行了反擊,同時他不允許民間製造契丹的服裝和用品,而且他是積極的鼓勵人民百姓來抗擊遼國的侵略,而有一些他們分散在中原各個地方的遼國人,他也下詔將他們處死。於是就在劉知遠的帶領之下,中原的老百姓就一起積極的反抗遼國的政權。在這種局勢之下,耶律德光只好率兵再回到他自己的國家,於是這就結束了遼國到中原擾亂百姓、燒殺擄掠的歷史。
到九四八年的時候,劉知遠駕崩了,繼承王位的是他的兒子劉承祐,劉承祐就是後漢隱帝。隱帝即位當政之後,有三個地方的節度使聯合起來抗命,這包括河中節度使、永興節度使和鳳翔節度使,這就是三藩的叛亂。於是隱帝就任命郭威來統領軍隊,平定了這三藩的叛亂。在這個時候,朝廷的內政實際的權力已經不在皇帝的身上,而是在當朝的幾位權臣的手中。漢隱帝下定決心要扭轉這種政治局面,於是他連續殺了三位重要的大臣之後,繼續想要謀害郭威。但是郭威當時鎮守在鄴都,他軍事實力是比較強的,手下的兵將非常之多,所以隱帝想要謀殺他但是沒有成功。於是郭威就帶兵南下,攻打到開封,迫使隱帝出逃,於是後漢就宣告滅亡了。在九五一年的時候,郭威就正式登上帝位,後周建立,這就是後周的第一位君王後周太祖郭威。
後周太祖當政了之後,因為看到這五代時期每個朝代興亡的經驗跟教訓,所以他也勵精圖治,希望能把國家治理好。首先他非常重視人才,去提拔一些有才幹、有德行的大臣,對於國家的各個方面,包括政治,包括經濟,各個方面都進行了大力的改革。同時後周太祖郭威本人是非常節儉,他也提倡節儉的風氣。為了使老百姓能夠減輕負擔,他當政的時候,也減免了許許多多的苛捐雜稅,這些苛捐雜稅有一些都是他前面的君王所設的政策,並且他下詔禁止各地進行進貢。在治理國家的方面,他是以儒家的思想來做為治國的方針。
到了九五四年,後周太祖郭威駕崩之後,他的養子柴榮繼承了王位,這就是後周世宗柴榮。柴榮當政之後,也繼承了後周太祖勵精圖治的政治風範,首先他也是鼓勵老百姓進行農業的生產,希望能夠使得國家的經濟得到長足的發展;再來他還恢復了漕運,興修水利,讓老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安心的從事於農業的生產。在文化方面,後周世宗柴榮也很重視文化的發展,他曾經派大臣去整理許多古時候留下來的典籍,重要的經典,對於古籍進行了整理、校勘和刊刻。因為經歷了之前的戰爭,有許多的書籍是流落在民間,而這個時候他重新把這些典籍進行校對跟刊刻,這就很利於文化和教育的發展。
柴榮的這些政治、經濟跟文化的措施,就使得後周的政權迅速的強盛起來,國家就比較安定,社會一派祥和。到了九五五年,周世宗柴榮出兵攻打後蜀,收復了四州,就是秦、鳳、成、階這四州,同時他又親征南唐,又佔領了十四州,包括淮南跟江北這些地方。在九五九年的時候,他收復了原本被遼所佔領的三個州,就是莫、瀛、易這三州。就在這一年,周世宗柴榮駕崩,之後他的兒子繼位,兒子叫做柴宗訓,即位之後就是後周的恭帝。但是在第二年就遇到了趙匡胤陳橋兵變,他取代了後周的政權,就建立了北宋政權,於是後周就宣告滅亡。
這一段就是五代時期的歷史,『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由」指的就是緣由。五代時期是從公元九O七年到九六O年,這個期間一共是五十三年的時間。而實際上跟五代同時存在的還有十國,所以歷史上稱之為五代十國。這十個政權是包括吳、南唐、吳越、前蜀、後蜀、南漢、北漢、楚還有荊南,所以這段歷史時期稱五代十國。但是五代十國是以誰為正統?一般的史學家他們大多數是以五代做為正統,譬如說像司馬光先生,他在《資治通鑑》當中只為五代作紀,所以是奉五代為正統。
我們來看楊慎在《二十一史彈詞》第八段〈說五代〉當中有一首「定風波」,講的就是五代時期這段簡短的歷史。他說:「雨汗淋漓赴選場,秀才落得甚幹忙。白髮漁樵諸事懶,蕭散。閒談今古論興亡。」我們看到五代時期每個朝代的國祚都非常短暫,一個政權剛剛興起,沒過多久又衰亡,所以這裡說這些白髮漁樵他們平常就在那裡談古論今,談論每個朝代興亡的歷史。接著楊慎在彈詞當中說:「虞夏商周秦楚漢,三分南北至隋唐。」這個就把從虞夏商周上古時期一直講到了隋唐。這些歷史都記載在正史當中,在正史裡面「看到史官褒貶處,得避。不搖紈扇自然涼」。在歷史當中,史官對於這些朝代的興衰,對於這些君王的是非成敗,以及這裡不斷出現的各種人物,史官都有一些評價記載在歷史當中。楊慎就是寫到:「看到史官褒貶處,得避。不搖紈扇自然涼。」我們看他的《二十一史彈詞》,就像一個局外人在旁觀著這古往今來的歷史,所以他的彈詞就別有一番意境在其中了。
結束了五代的歷史,我們接著就進入了宋朝,請看下面的經文:
【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這是趙匡胤,這段經文講的是趙匡胤接受後周恭帝的禪讓,但是實際上在歷史上趙匡胤是逼著恭帝遜位的。於是宋太祖趙匡胤正式建立宋朝,這就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局面。但是宋朝由於它比較重視文化的發展而不重視軍事武力,後來它的國力漸漸的衰弱。宋朝一共是傳了十八代,分為北宋和南宋,後來就被元朝所滅。
下面我們就開始進入宋朝的這段歷史。一般我們說宋朝,指的都是趙匡胤所建立的這個朝代、這個國家。但是因為在南朝時期宋齊梁陳也有一個宋,所以史學家他們為了把這兩個朝代區別開來,就把南朝時期的宋稱為劉宋,而把趙匡胤所建立的宋朝稱為趙宋。這裡說『炎宋興』,為什麼稱「炎宋」?這是因為趙宋這個政權他們所尊崇的是五行當中的火德,所以在這裡就用「炎宋」來稱趙宋的時代。
『受周禪』,為什麼他要這樣寫?因緣生老師在這裡為我們解釋說,雖然宋朝的江山是趙匡胤從後周政權柴氏的手中把它奪取過來,但是因為《三字經》的作者王應麟先生是宋朝人,所以他寫自己的朝代歷史的時候,他就不能夠寫得這麼直白,他要為國隱惡,要隱惡揚善,所以他說「受周禪」,這說的就比較含蓄、比較委婉,是說趙宋的政權是接受後周政權的禪讓。這在《宋史》當中也是這樣記載的,所以史官的手法就寫得比較含蓄、比較委婉。
『十八傳,南北混』,趙宋的這個朝代分成了兩個階段,首先是北宋,然後是南宋,宋朝一共是傳了十八位君王,它的國祚是延續三百一十九年之久,這跟五代相比就長多了。
在九五九年的時候,後周世宗,也就是柴榮,他駕崩後,柴宗訓繼承了皇位,而當時柴宗訓他只有七歲,這就是後周的恭帝。這麼小的年紀,當然他沒有辦法跟強大的趙匡胤的勢力來進行抗衡。在九六O年的時候,契丹跟北漢一起來攻打邊疆、攻打邊境。這個時候戰報就傳到了朝廷來,這是鎮、定兩個州的剌史他所傳來的戰報,就是看到契丹跟北漢來侵犯我們的邊境,於是希望朝廷可以派出軍隊來抵抗這些敵人。當朝的宰相叫做范質,范質這時候就派遣趙匡胤帶兵北上去討伐契丹跟北漢的進攻。結果趙匡胤是一個手上掌著實權的人,他在帶兵出征的時候,晚上就駐紮在陳橋驛這個地方,這裡是距離都城有二十里的距離。就在當天的夜晚,看到後周的政權已經名存實亡,而且岌岌可危,這個時候趙匡胤身邊的一些親信將士就在軍隊當中去散布謠言,來煽動將士們的情緒。結果到了第二天,將士們就把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了趙匡胤的身上,眾人就紛紛下拜,擁戴他為皇帝。於是趙匡胤就班師回朝,到了朝廷當中就迫使後周恭帝禪位,趙匡胤正式稱帝,把柴宗訓降職為鄭王。於是趙匡胤他建立了宋朝的政權,把都城就定在了開封。這就是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政權的過程。
宋太祖趙匡胤當政之後,就開始要在全國的範圍之內實現統一,因為五代十國各個政權同時存在的這種分裂的局面,其實對於國家社會的發展是起到了許多負面的作用,特別是連年的戰爭,確實是搞得人們民不聊生。於是宋太祖他先後消滅了南平、後蜀和南漢這三個國家,九七五年,南唐也宣布歸降宋朝。第二年趙匡胤就駕崩了,他的弟弟趙光義即位,趙光義就是宋朝的第二位君王宋太宗。宋太宗當政之後,吳越、福建還有漳泉這些地方的勢力就紛紛的來歸附他。在九七九年,宋太宗親自帶領軍隊消滅了北漢。接著又率領軍隊北伐遼國,就把易州跟涿州這兩個地方都收復了。因此,五代十國時期的這種分裂的局面,到了宋朝初年這個時候就完全結束了。
非常難得的是宋太宗當政的時期也是非常重視農業生產、重視經濟的發展;同時在文化教育方面,他也非常重視,他改革了官制和科舉的制度,通過這個制度,可以在全國的範圍當中更好的去選拔人才;同時,在文化方面他也有許多措施,譬如編撰大型的類書,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宋朝統一之後,國家就漸漸的穩定下來。
九九七年,宋太宗駕崩之後,他的兒子趙恆繼承了皇位,這就是宋真宗。宋真宗同樣也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好皇帝,他選任有才幹、有能力的臣子,譬如他任命李沆擔任宰相;並且對於國家的政治體制跟制度都進行了改革;在經濟方面、農業生產方面,也是鼓勵農耕,大力的去開墾荒田;同時,為了減輕百姓的負擔,他也減免了許多的苛捐雜稅,這樣使得百姓可以安心的從事於農業生產的工作;同時,他也很重視工業和製造業的發展,增強了商貿的交流,商業貿易的往來在宋真宗的時期也得到很好的發展,可以說是盛況空前。歷史上就把這段時期稱為「咸平之治」,這也是一段太平盛世。
到了公元一OO四年,因為遼國他們常常會在宋朝的邊界燒殺搶劫,於是宋真宗決定親自帶領軍隊抗擊遼國的侵略,最後就取得了勝利。於是遼國的軍隊向大宋朝廷投降和求和,雙方就簽訂了一個合約,這個合約的名字叫做「澶淵之盟」,就是這個歷史事件稱為「澶淵之盟」。
後來宋真宗駕崩,這是在一O二二年的時候,他的太子趙禎就繼承了皇位,這就是宋仁宗。宋仁宗是一位非常好的皇帝,他在任的時期也是在宋朝開創了「嘉祐之治」。宋仁宗天性就非常仁厚,仁慈而厚道,這種仁愛之心用來對待老百姓,就能夠以仁政、以德政來治國,這是一個愛民如子的好皇帝。同時,他也具有像唐太宗這樣的一種雅量,他在位的時候,有些大臣有不同的意見,直接對於宋仁宗進行勸諫,甚至是犯顏直諫,宋仁宗的心量很寬廣,他都能夠虛心的接納大臣所提出的建議。同時,他也是一個知人善任的好皇帝,他任用了許多賢德的大臣,譬如像范仲淹、呂夷簡、富弼,還有我們很熟悉的包拯(包公)、韓琦,任用這批賢臣來推行新政。他主張要以農為本,非常重視國家的農業生產。同時,因為之前頻繁的戰爭,也是需要讓百姓得到充分的休養生息,所以休養生息政策也是在宋仁宗時期特別推出來。在經濟的發展方面、在文化的教育方面,宋仁宗都非常重視。在這個時期的宋朝,不但是經濟文化得到了發展,在科學技術方面也是非常發達的,國家實現了長治久安、社會安定繁榮的局面,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嘉祐之治」,指的就是宋仁宗這個時期。
到了一O三八年,西夏這個地區,李元昊正式稱帝,於是宋朝和西夏之間就爆發了戰爭,前後有發生過三次比較大的戰役,最終的結果是宋朝和西夏進行談判議和,彼此也簽訂了條約。特別是邊境的貿易,就是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所以他們開放了西夏和北宋之間邊境的貿易。這個合約的簽訂,使得西夏和北宋之間維持了將近半個世紀的和平。到了一O六三年,宋仁宗駕崩之後,不但是北宋的老百姓非常的哀傷,連遼國的君王也是哀傷不已。在《宋史》當中記載,當時是「京師罷市巷哭」,就是老百姓全部都放下手上的工作,停止了生產,停止了市場貿易,大家都在那裡傷心的哭泣,這麼好的一位君王竟然離我們而去,「數日不絕」,這是老百姓發自內心的緬懷和感戴宋仁宗的恩德,即使是像乞丐和小朋友,他們「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都在那裡燒紙錢來悼念和緬懷宋仁宗。遼國的國主道宗也非常哀傷,因為在宋仁宗當政的時期,他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就是有四十二年的時間都沒有發生戰爭。所以對於這位仁民愛物的好皇帝,對於這位勵精圖治的君王,這是天下的百姓,甚至於連遼國的君王都非常的哀傷。因為宋仁宗沒有兒子,後來就由趙曙繼承皇位,趙曙是濮安懿王允讓的兒子,這就是宋英宗。
我們在這裡也跟大家介紹一下宋仁宗時期著名的宰相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他是邠州人,祖籍是邠州,邠州在今天的陝西省,後來是遷居到江南的蘇州吳縣。在北宋時期,他是宋仁宗時期一位著名的大臣。他小時候是在非常艱難困苦的環境當中成長起來的,因為他兩歲父親就過世了,後來母親再嫁,她再嫁給朱文翰,所以改姓朱。等他長大的時候,他到應天府跟從戚同文,苦學不輟,就是他非常的勤學、好學,日夜不息的去勤勉的讀書。後來在真宗年間考中了進士,他就把母親接回來,照顧她,就恢復了范姓。
後來到了宋仁宗時期,他擔任龍圖閣直學士經略陝西。因為范仲淹在任上的時候,他的號令非常嚴明,士兵和老百姓都對他很愛戴,甚至羌人都讚歎他為「龍圖老子」。也正是范仲淹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以及他的德行所感,後來西夏也不敢侵犯北宋的國土。在軍隊當中盛傳「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數萬甲兵,這是對他的軍事才能有充分的肯定,不似「大范老子」(這個大范老子是前任的范雍)可欺。到慶曆三年的時候,范仲淹擔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在他當政的期間,他推行了許多政治的改革,但是遭到很多人的反對,所以就免去了他宰相的職務,把他貶到亳州和青州,還有潁州。後來他過世之後,追贈他為兵部尚書,謚號是「文正」。
范仲淹先生的一生是一位忠君愛國的大臣,他是以天下蒼生的福祉為己任。我們在〈岳陽樓記〉當中曾經讀過他的這句千古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使是被貶,他處江湖之遠,他還在憂其君;如果是身處在朝廷之上,他則是憂其民。所以他是進也憂、退也憂,也就是說他的憂不是憂的他自己,他是憂國憂民,因此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一位仁慈的宰相的氣度與風範。
特別是在北宋時期,他在輔佐君王的時候,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從各個方面,包括官員的官風,以及文化方面的發展,還有吏治的改革、科舉的改革等等方面,他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同時,他還創設了義田,我們要是讀〈義田記〉就能夠了解,范仲淹他所創設的義田,確實對於家族的發展以及文化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所以范仲淹的一生,體現出了一個忠臣忠君、愛國、愛民的風範。我們看到范氏的家風可以延承八百年不衰,這都是范仲淹的德行、風範影響了後世子孫,世世代代都有賢孝的子孫來維持范氏的家風。這就是他以他的身教真正印證了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再接著來看宋朝的歷史。自從宋英宗即位之後,我們前面講到,宋仁宗沒有兒子,所以繼位的宋英宗是濮安懿王允讓的兒子趙曙。英宗當政之後,因為他親生父親名分的問題,在朝廷當中就分成兩派,彼此之間的意見不能夠統一,最後是由曹太后親自下旨,來稱英宗皇帝的父親為「皇考」,最後才把這種紛爭平息下來。到了一O六七年,宋英宗駕崩之後,他的長子趙頊繼承皇位,這就是宋神宗。
宋神宗在位的時候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王安石的改革。宋神宗當政之後,他任用王安石進行綜合性的改革,推出了新法。新法的實行是有利有弊的,從好的方面來看,它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也擴大了耕地的面積;但是從負面的方面來說,新法的推行也加重了老百姓身上的負擔。所以王安石的變法也遭到了許多大臣的反對,後來王安石就被罷免了。接著,宋神宗開始實行「元豐改制」,這個跟「熙寧變法」並稱為「熙豐新法」。
在這個時期,北宋朝廷的政權鞏固,而且國家的實力不斷的增強,於是宋神宗決定要掃除後患,決心要消滅西夏。在一O七二年,宋神宗出征西夏取得了勝利。在一O八一年的時候,由於西夏的政權發生了政變,於是宋神宗就再次出兵來征討西夏,但是這一次卻沒有取得勝利,從此之後宋神宗就一病不起。到了一O八五年駕崩,於是他的第六個兒子趙煦繼位,這就是宋哲宗。因為宋哲宗即位的時候年齡還很小,所以當時是由皇太后高氏來垂簾聽政輔佐他。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的時期,她又重新啟用司馬光這些舊臣來恢復舊法,這個在歷史上稱為「元祐更化」。
到了一O九三年,宋哲宗開始親政,於是他就排斥舊黨,又開始任用新黨,繼續實行變法的政策,恢復了變法的時候所推行的種種政策,包括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這就減輕了農民、減輕了老百姓的種種負擔,這些措施就使得北宋的國力又漸漸的增強了。再來,在軍事方面,也停止了與西夏之間的談判,開始出兵征討西夏,最後是以西夏向宋朝求和來告終。
這一段歷史就是北宋時期的歷史,就是《三字經》當中說的「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我們接著來看下面的這段經文:
【遼與金。皆稱帝。元滅金。絕宋世。】
這段經文所講的是遼國和金國的歷史,以及元朝的歷史。遼國是由契丹族所建立的,金國則是由女真族所建立。遼國和金國它們都曾經在我們中國的版圖當中稱帝建國。到了後來,金國滅了遼國。就在這個時候,北方的蒙古人它的武力非常強盛,到了元太宗的時候,滅了金國,傳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時期,最終滅了南宋,建立了元朝。
下面我們就接著來跟大家分享這一段歷史。在一一OO年的時候,宋哲宗駕崩了,他的弟弟趙佶繼承王位,這就是宋徽宗。宋徽宗雖然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但是在做皇帝這個問題上卻不是一位好皇帝。宋徽宗即位之後,他把軍國大權分出一半交給太后;同時停止了新法的推行,任用舊黨,這就使得朝廷當中黨爭現象非常激烈。到了第二年,太后駕崩之後,宋徽宗就親自掌握政權,但是他不善於用人,這一點和宋仁宗相比差距非常之大。宋徽宗任用蔡京為宰相,並且他非常崇信童貫、王黼、梁師成還有朱勔、李彥這些人。這些人他們掌握了權力之後,就樹立了各自的黨派,欺君罔上,他們的生活非常奢侈浪費,而且經常勞民傷財,建造一些工程,大興土木,往往是利用手上的權力在滿足自己的私心與私利。譬如他們打著替國家解決財政困難的旗號,在老百姓身上搜刮錢財,這就使得最終的結果導致民不聊生,民怨就愈來愈加深。所以民間稱這六個人為「六賊」。這是宋徽宗時期,官僚體系非常腐敗,於是興起了民怨。在這種政治環境之下,全國各地就爆發了許多起義,雖然這些起義後來被平定下來,可是對於宋朝時期國力的損傷卻是很大的。
在公元一一一四年,女真部落的首領完顏阿骨打開始起兵來反抗遼國的統治,並且在第二年稱帝,國號為金,這就是金國,它的都城是建在會寧府。就在同時,遼朝在金兵的入侵之下已經是非常危險了。看到這種情況,宋徽宗主動跟金朝聯合起來,簽訂了「海上之盟」。
在一一二五年,遼朝在宋朝和金朝的聯合進攻之下最終滅亡。緊接著,金朝他們就出兵來入侵宋朝。於是在危急之下,宋徽宗就把皇位匆忙的禪讓給了他的太子趙桓,趙桓就是宋欽宗。在短短的一個月當中,金兵就直接進攻到了宋朝的首都開封,但是李綱他率著將士們嚴防死守,最後金朝就沒有辦法攻下都城開封。於是金朝就提出議和的條件,它跟宋朝要求要賠償幾千萬的金帛,並且割讓土地給它,包括河間、太原和中山這三鎮,並且要以親王為人質。這些條件,宋欽宗無奈之下只好一條一條的都答應它。可是國家並沒有這麼多的錢財,怎麼辦?他只好開始縮減宮廷當中的日常用度,並且從老百姓當中去搜刮財帛,最後才能夠滿足金朝他們所提出的這些要求。同時他還罷免了李綱。李綱我們前面提到,當金兵入侵的時候,他是主戰派的大臣,所以他是嚴防死守,最後金兵沒有辦法打進來。而這時候欽宗皇帝竟然罷免了李綱,向金朝表示他議和的決心。
可是金朝人的欲望是沒有辦法這麼容易滿足的,不久之後,金太宗就再次出兵,他打著什麼理由?他是打著宋朝毀約的理由,這次就攻破了開封府。我們看到前面的李綱重臣已經被宋欽宗給罷免了,所以金朝的軍隊打到開封,宋朝就沒有力量再去抵抗,它就把宋徽宗和宋欽宗俘虜到了金國,包括宗室的皇親國戚,還有許多工匠和藝人,一共有三千多個人,把他們俘虜到北方,同時,在都城當中大肆的去搶奪金銀財寶,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靖康之難」,於是北宋就宣告滅亡了。
而在當時,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趙構,他是康王,康王在「靖康之難」當中得以倖免於難,因為當時他被委派為河北兵馬大元帥,當時他是外出去招兵,所以他就沒有在靖康之難當中被擄到北方去。第二年趙構就在應天府登基,這就是宋高宗,他把年號改成「建炎」,南宋的政權就正式建立了。
同年金國又出兵來攻打南宋,這個時候,宋高宗沒有力量抵抗,只好逃跑,只好逃到南方,並且他派遣南宋的將領們組織起來抗擊金朝的侵略。這當中就包括了張浚、韓世忠、岳飛和劉光世,他們分別出兵打敗了金朝的軍隊,所以金人他們狼狽的逃回了北方,這四名將領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中興四將」。
我們來介紹一下中興四將當中最為著名的將領岳飛。說起岳飛,我們對這個名字一點都不陌生。岳飛,字鵬舉,他是宋朝相州湯陰人,是一位抗金的名將,在我們中國歷史上,人們稱他為民族英雄,他的軍事才能、戰略戰術在南宋的中興四將當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包括他的戰功是非常顯赫的。岳飛的父親過世得很早,他對於母親非常的孝順。而且他天資很聰明,雖然家裡很貧窮,但是他從小就非常好學,把沙當成紙,去撿柴來當成蠟燭,這樣通宵達旦的讀書,特別喜歡讀《春秋左氏傳》和《孫吳兵法》。同時,他天生也是一個武功非常高強的人,不到二十歲,他就能夠拉三百斤的弓、八石的強弩。他跟老師學會了射箭的本領,他不但是孝順母親,而且也是一個尊師重道的人,所以每到老師忌日的時候,他都要在老師面前拉弓射箭,是一個非常有情有義的人。雖然他從小就言語不多,但是自小就非常有氣節,而且展現出他的一種孝親尊師和忠君愛國的德範,終於在母親的教導與鼓勵之下,成為了一位名傳千古的民族英雄,他是非常卓越的軍事家和戰略家。
岳飛飽讀兵法和典籍,並且練得一身武藝,一直希望能夠為國效忠,於是在北宋時期他應徵,在留守宗澤的部下任職。當時在要奔赴戰場的前夕,他的母親在他的背上刺上了「精忠報國」這四個字。這四個字也勉勵他一生能夠盡心盡力的為國效忠,成為了他一生奮鬥的目標和處世的原則。一想起岳飛,人們都會想到「精忠報國」這四個字。後來因為他在抵抗金兵入侵的時候建立了很多戰功,所以宋高宗親手寫了「精忠岳飛」四個字,做成旗子來表彰岳飛的功勞。他在抗擊金人,包括攻破李成、劉豫等這些戰役當中都取得勝利,後來他的官位做到了太尉。在金兵攻陷建康的時候,岳飛率領軍隊堅持抵抗,並且在第二年就收復了建康。他在郾城這個地方,抵抗金兵的「拐子兵」取得了勝利,先後又收復了鄭州跟洛陽這些地方。於是兩河的軍隊紛紛的響應,他當時又想帶兵進軍到朱仙鎮。
但是這個時候在朝廷當中,對於是否要繼續來抵抗金國的軍隊這個問題,朝廷當中出現了不同的意見。為什麼?因為宋高宗即位之後,如果這些將領把金國打敗了之後,就會把宋欽宗和宋徽宗迎接回朝,就會取代宋高宗的位置。這個時候,宋高宗就決定任用秦檜為宰相,秦檜是主張投降的,他主張要跟金人議和,並不同意宋朝出軍隊跟金人頑強抵抗。於是,秦檜他掌管政權之後,他一方面替宋高宗發布命令,一方面不斷鞏固自己的勢力,凡是與他的意見不合的官員,他都進行迫害。
到了一一四O年的時候,金朝的軍隊撕毀了協議,再次出兵來侵犯南宋的國土。宋軍去迎戰的時候,岳飛當時就率兵在郾城、潁昌這些地方打敗了完顏宗弼的部隊,接著就北上收復黃河以南的地區。但是這時候,在宰相秦檜的慫恿之下,宋高宗連下了十二道金牌催岳飛班師回朝,也就是說他北伐之舉措最後的結果是功虧一簣,最後是失敗了。因為宋高宗和秦檜的想法是一心一意想要跟金國議和,他們並不想要和它進行對抗。結果這時候,金國就提出了一個條件,要求南宋的朝廷殺掉岳飛,然後才有談判的可能。於是,在一一四二年的時候,宋高宗在臨安殺死岳飛,最終是以莫須有的罪名死在獄中,當時岳飛只有三十九歲。後來到了宋孝宗的時期才得到平反,追謚他「武穆」,「武穆」是他的謚號。宋理宗的時候改為「忠武」,這都是他的謚號。殺了岳飛之後,宋高宗就開始跟金國談判,達成了「紹興和議」,這個和議它是以割讓國土、進貢錢財物資這種方式獲取短暫的和平。岳飛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可以說是被宋高宗跟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以謀反的罪名,最後被賜死的。
我們到今天讀岳飛的一首著名的〈滿江紅〉,依然會感受到這位忠心耿耿的忠臣義士,他的這種憂國憂民的英雄形象在這〈滿江紅〉當中充分的體現出來。這首詞是這樣寫的:「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當人們讀誦這首詞的時候,這位忠臣義士憂國憂民的形象在這首詞中生動的描繪出來。正如同清朝人曾經這樣說過:「這是何等的氣概、何等的志向,千載之下讀之,凜凜有生氣焉。」這就是岳飛的愛國、愛君、愛民、憂國憂民的忠臣情懷、忠臣形象。
這段歷史我們就介紹到這裡,接著時光就進入到了一一六一年,宋高宗下詔傳位給太子趙昚,這就是宋孝宗。宋孝宗是一位年輕有為的好皇帝,他當政之後開始勵精圖治,很大力度的改革朝廷當中的朝政和官制,同時也注重發展農業生產,為人民減少賦稅和徭役,並且興修一些水利工程,他很重視經濟方面的發展。同時對於之前在宋朝存在的貪污腐敗的現象進行打擊跟整頓,使得吏治得到很好的革新。後來對於岳飛時期的這起冤案,宋孝宗也進行了平反,他還提拔和啟用這些主戰派的官員。同時他對於文化教育方面也相當的鼓勵和提倡,支持學術不斷的發展與交流。
在南宋末年,一位著名的學者叫黃震,他曾經評價過這段時間學術的發展,他說:「正國家一昌明之會,諸儒彬彬輩出。」這個國家重視文化教育的政策,也使得許多的人才得以出現在這個時代,所以是一個文化教育非常昌明的時代。一一六三年,當時南宋的政權以及國家的實力相對比較穩定,於是宋孝宗就決定出兵北伐,但是最終沒有成功。於是,宋、金就進行和談,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隆興和議」。
一一八九年,宋孝宗就把皇位禪位給自己的兒子趙惇,趙惇就是宋光宗。光宗當政前期和後期也是有很明顯的差異。光宗當政的初期,他非常的謙恭有禮、非常謹慎,也能夠聽從大臣們對他的勸諫,去拔除一些亂臣;但是到了宋光宗執政的後期,逐漸的荒廢朝政。他在位只有五年的時間,他就把皇位又禪位給了他的第二個兒子趙括,趙括就是宋寧宗,在歷史上稱為「紹熙內禪」。
宋寧宗當政的時候,這個時候朝廷的政權也是被權臣所把持,先後被韓侂胄和史彌遠把持朝政。在公元一二一四年,真德秀上奏給宋寧宗,希望朝廷不要再向金人繳納「歲幣」,就是跟它納貢、進貢。於是,金國就以這個事情為理由,又開始出兵攻打南宋的朝廷,但是最終失敗了,它只好再回到北方。在一二二四年,宋寧宗駕崩之後,趙昀繼位,這就是宋理宗。但是宋理宗當政之後,仍然沒有改變朝廷的這種權臣當政的局面。理宗即位之後,朝政是掌握在史彌遠的手中,這個人是一個奸臣。後來史彌遠過世了,於是宋理宗就馬上把史彌遠的舊黨貶逐掉,對於整個官員吏治進行了改革,對於國家的財政也做了整頓,調控了國家的經濟。再來,在文化教育方面,宋理宗是尊崇程朱理學。於是南宋在理宗當政的時期再度的恢復了安定,這個在歷史上稱為「端平更化」。
在這個時期的北方,蒙古的軍隊就大舉的進攻金朝,金朝沒有辦法和蒙古軍相抗衡。於是在一二三二年,蒙古就派遣使者來到南宋,和南宋的朝廷來商議,希望南宋和蒙古可以聯合起來,於是宋理宗就答應了,同意了這樣的聯合。在一二三四年,南宋的軍隊就攻克了蔡州,於是金哀宗自縊身亡,這就宣告了金國的滅亡。
這個時候蒙古的軍隊撤兵,在河南地區兵力就比較薄弱,宋理宗就決定在此時要光復中原。可是當南宋的軍隊進攻到洛陽,這時候就遇到了蒙古軍隊的伏擊,南宋軍隊傷亡非常慘重,全線敗退。後來,蒙古軍就以這件事情為藉口,再次發兵南下入侵宋朝,在這次戰役當中,蒙古軍和南宋的軍隊是互有勝負。
一二六四年,宋理宗駕崩,他的侄子趙禥繼承了皇位,這就是宋度宗。但是宋度宗即位之後不理朝政,天天的尋歡作樂、花天酒地,朝廷的政權同樣也是被權臣所把持,這個時期是被右丞相賈似道把持了政權。
到了一二六七年,忽必烈就率兵攻打襄陽,襄陽是一個重鎮,這個事件在歷史上就稱為「襄樊之戰」。守將是呂文德和呂文煥,他們在襄陽這個地方堅守了六年的時間,最後是以失敗投降告終。到了一二七一年,忽必烈(也就是元世祖)正式稱帝。一二七四年,宋度宗駕崩,他的長子趙隰繼承了皇位,這就是宋恭帝。兩年之後,元朝的軍隊就攻進了臨安城,當時宋恭帝只有五歲就被俘虜。這個時候南宋已基本上納入了元朝的版圖。
在南宋朝廷投降之前,宋恭帝的哥哥趙昰和他的弟弟趙昺在大臣的保護之下逃出了臨安。當時的大臣,主戰派是以文天祥和陸秀夫為首,他們是擁戴趙昰(恭帝的哥哥)登基,這就是宋端宗,並且他們在江浙這一帶繼續抗擊元朝的軍隊。但是這個時候,南宋的大勢已去,在元朝軍隊的壓迫之下,漸漸的退到了廣東和福建這一帶。後來,年僅九歲的宋端宗在長期的戰亂當中就駕崩了,他的弟弟趙昺繼承了皇位。南宋朝廷在連續兵敗之後退到了崖山。在一二七九年就爆發了崖山海戰,這場戰役當中,南宋的軍隊沒有辦法抵禦蒙古的進攻,但是他們寧死都不投降。丞相陸秀夫看到這個戰役敗局已定,他也不願意投降受辱,於是他就背負著皇帝投海自盡,南宋的十萬軍民都追隨在他的身後跳海殉國。這個事件之後,就宣告了南宋的徹底滅亡。
今天的時間到了,這段歷史我們就先跟大家介紹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