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第33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請掀開《聖學根之根.三字經》,我們從第一冊第四十三頁的第四行開始看起。
【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這句經文所說的是漢高祖劉邦興起,建立起了漢朝的基業,劉邦也成為歷史上的第一位平民皇帝。『至孝平』,這是西漢傳到了第十一代,也就是漢平帝的時候,『王莽篡』,這時候就發生了一個歷史事件,叫做「王莽篡漢」,也就是帝位被外戚王莽奪取了。王莽篡漢之後,國號就改為新。
在漢朝初年,我們看到在經歷了楚漢戰爭之後,高皇帝劉邦即位了。即位之後,在天下初平的時候,就是天下剛剛太平的時候,在漢朝初年,就開始有許多政治,包括制禮作樂等方面的措施。在漢朝開國的時候,有幾位非常著名的開國功臣,他們是幫助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甚至幫助他來治理天下。所以我們在這裡先跟大家介紹一下漢朝開國的幾位著名的人物,首先是蕭何,我們來了解一下他們的生平,以及他們輔佐劉邦種種的功業。
蕭何做為漢朝的開國三傑其中的一位,他是漢沛人。早年他是在秦朝的時期在沛縣這個地方擔任獄吏,而在當時漢高祖劉邦他還是一個小小的亭長,所以算是他的下屬。身為同鄉,當時蕭何就發現劉邦這個人雖然是一個平民,出生非常微寒,可是他的言談舉止看起來是器宇不凡,所以蕭何對他總是特別的照顧。而劉邦這個人比較疏狂,比較不拘小節,常常會犯很多的過錯,但是蕭何都不放在心上,並且常常替他掩蓋這些過錯,所以劉邦對於蕭何這個人就非常的感激,並且跟他也保持了一種很好的關係。
我們上節課有談到過,在秦朝末年的時候,劉邦帶領軍隊攻入咸陽,當時有許多的將領他們都忙著去爭奪金銀財寶,但是只有蕭何非常有遠見,有深謀遠慮,所以在進入咸陽的時候,他並沒有忙著去搶金銀財寶,而是把秦朝他們的丞相和御史這些官員所蒐集的圖書、律令、種種的資料整理蒐集起來。通過秦朝的這些資料,他就對於整個國家,譬如說百姓的戶口,還有天下的關塞等等資料,他都掌握在手上,並且也通過這些資料能夠了解民生的疾苦。蕭何的這些做法為後來他能夠幫助劉邦把大漢王朝建立起來,提供了很重要的基礎,就是把秦朝所留下來的律令、圖書這些資料他都掌握在手上。
後來項羽跟諸侯他們在咸陽大肆的屠殺,甚至焚城,到處的放火殺人,然後離開了這個地方。他封劉邦為漢王,於是這個時候劉邦就把他非常信任的蕭何封為丞相。做為劉邦非常重要的一個左膀右臂,在秦朝末年的楚漢戰爭當中,蕭何是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特別是在戰爭當中,因為我們知道,在最初軍事實力方面,劉邦是遠遠不如項羽的,所以每當戰爭失利的時候,或者在緊急關頭的時候,蕭何總是想方設法把這些軍需的糧草或者是需要增援的兵馬及時的送到前線,使得劉邦能夠沒有後顧之憂,而且常常在戰爭險要的關頭能夠化險為夷,這是蕭何他的功績。
蕭何還有許多非常令人稱道的美德,譬如說他非常的節儉,甚至於他置田宅,無論是田產還是房屋,他都選擇比較偏僻、荒蕪的地方,而且不設圍牆。因為他覺得他的後世子孫,如果能夠秉持著祖先的德行,就能夠勤儉持家,以儉養德;如果後世子孫沒有這些美好品德的時候,他所擁有的這些偏僻的田產、住宅,一般也不會被有勢力的人給奪走,因為誰也看不上。當時做為劉邦的丞相,他是他的左膀右臂。蕭何非常有仁愛之心,他能夠了解民生的疾苦和老百姓的需要,所以處處都把老百姓放在自己的心上,因此他在施政的過程當中,是以仁德輔佐漢高祖來治理天下。
同時我們知道,在漢朝初年的時候,因為劉邦這個人疑心比較重,你跟他一起打天下的時候,他需要你,他任用你;可是天下太平的時候,如果你的功勞太大,功高震主,劉邦就會對他產生懷疑,他也是這樣的一個君王。因此在漢朝初年,也有許多殺戮功臣的事件發生,包括後來的韓信,我們後面會介紹到,在這個時候也未能倖免於難。
我們看一下雪公老人《中國歷史綱目》當中就有談到,高皇帝劉邦在漢朝初年殺戮功臣這些事情,有的是跟劉邦有關,有的是跟呂后有關係的。這些歷史有許多人,我們知道老子曾經說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當你了解這個君主有猜疑之心的時候,如果不能夠及時的功成身退、急流勇退,有許多人往往最後的結果就是身敗名裂,甚至自身都難保。
蕭何他做為在政治上非常成熟的一個人,他對於劉邦的這個性格也非常的了解,所以他審時度勢,適時的就知道要急流勇退,他懂得權衡利弊、懂得順應時勢,所以最後得以明哲保身,死後謚為「文終侯」。我們看到這些輔佐君王的大臣,我們從他們的身上也要學會許多人生的道理,就是他應該如何自處、如何應對進退,這些都是有高度的智慧在其中。這是蕭何。
和蕭何相比之下,做為同樣是西漢開國三傑之一的韓信,他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韓信雖然是非常有軍事才能,但是跟蕭何相比,他在政治上就沒有他那麼成熟,在審時度勢、如何進退的方面,他的敏銳度跟成熟度,跟蕭何比起來還是有點差距的。我們來簡單看一下韓信的生平。其實談到韓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以前我們也有分享過他的故事。在他少年的時期,就能夠看出這個人的一種特性和品格。
韓信是淮陰人,他跟彭越和英布,他們三個人是並稱為漢朝初年的三大名將;換句話說,他軍事方面的才能是非常卓越、非常突出的。在《史記.淮陰侯列傳》當中有清楚的記載了韓信的一生,特別是他的軍事才能和他的戰功。我們想楚漢戰爭,漢軍能夠以少勝多,最終取得勝利,這個當然和這些謀臣出謀劃策有關,但是跟這些猛將能夠在戰場當中善於帶兵打仗,這個關係也是非常密切的。
我們知道韓信在年輕的時候曾經受過胯下之辱,這段歷史我們之前在學《根之根》的課程當中曾經分享過,從他受胯下之辱的這個過程,其實可以看出他這個人的一種個性,以及他具有長遠的目標與志向。所以在他年紀很輕的時候,你看他受到這種侮辱,要一般人是無法忍受的,可是做為韓信,他能夠及時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與行為,不會因為小事而發生一些魯莽的衝突。我們想想看,如果當時他在面對人們對他的侮辱的時候不能忍受,或者是大打出手,也許就沒有日後的淮陰侯韓信了。
所以蘇東坡曾經在〈留侯論〉當中寫過:從古到今這些豪傑之士,他一定有過人的節操,譬如說就像韓信這樣,人情所不能忍耐的事情他都能夠忍耐。所以蘇東坡說:「天下有大勇者」,什麼算是大勇?他接著說:「卒然臨之而不驚」,這個可以解釋為,就像之前談過的,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具有這樣的氣度;「無故加之而不怒」,人家無緣無故加到你身上的這些侮辱也好、誹謗也好,他面對這種境緣的時候,他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掌握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而不會因為這些小事而做出一些魯莽的行為,這個就體現出了他不同於常人的一種個性。為什麼他能做到這一點?下面說:「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也就是說,他有超乎常人的地方,包括他遠大的志向等等的,這些就能夠使得他做到處變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是做為一個大勇之人,做為一個大丈夫,他具有能屈能伸,能夠忍受得了胯下之辱的氣節。包括他受漂母給他的恩惠,後來他能夠知恩報恩,像這些品德,都是做為漢初名將的韓信身上具有的超乎常人的品德。
後來韓信果然當天時、地利、人和都具足的時候,他就開始能夠施展他的軍事才幹了。他後來被拜為大將軍,在秦朝末年的楚漢戰爭當中,他率領漢軍取得了很多戰役的勝利,包括他的軍事上的功績,包括暗渡陳倉、收復關中,最後拿下魏國、代國、趙國、燕國和齊國,然後滅楚興漢。這些軍事的功績都和韓信是離不開的,也是和他在用兵方面有超乎常人的才幹這種特性是分不開的。
所以當時的楚漢人,給他很高的一個評價,說他是「國士無雙」。後世之人評價他說:「言兵莫過孫武」,我們知道孫武也是一個非常有軍事才能的人,而「用兵莫過韓信」,韓信是在實際上帶兵打仗的時候他很善於用兵。所以他在滅楚興漢的過程當中確實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獲得「三不死」的承諾。這三不死是哪三不死?就是「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由此可知,他功勞確實是非常之大。
但是我們前面說過,劉邦確實是一個比較有疑心的人,在戰爭當中他需要用這些人才,這個時候還沒有明顯的突顯出劉邦和他的臣子之間的矛盾,然而天下太平之後,這些人功勞太高,功高震主,所以劉邦就開始要削弱他的勢力,後來又以誣告韓信謀反把他貶為淮陰侯。所以對他的這種處分,就如同把他軟禁起來一樣。所以後來韓信就利用他被軟禁的這個時間,他和張良就去一起整理一些先秦的兵法的著作,所以他也完成了韓信的兵法三篇。可惜這個兵法到後世就已經失傳了。後來是呂后把韓信誘至長樂宮,最後是以謀反的名義把他殺死了。韓信死的時候只有三十三歲,非常的年輕。
他在死之前就感嘆說,果然就如同世人所說的:「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就是最後他雖然具有卓越的軍事才幹,而且幫助劉邦打下天下,但是最終他自己卻不能夠明哲保身,最後還是不免於漢初殺戮功臣的災難。這是韓信。
再來我們看一下張良。張良,字子房,他是潁川城父人,就是我們今天的河南,他生在新鄭這一帶。他是出身於韓國的門閥。後來我們知道秦始皇滅韓的時候,當時張良是懷著國仇家恨,所以他找來刺客想要去刺殺秦始皇,這是報自己國家當時秦滅韓的深仇大恨。後來在博浪沙這個地方,張良所派的刺客要刺殺秦始皇,但是那個時候沒有成功,他誤中了副車。所以後來秦始皇非常震怒,就在全天下緝拿這個要謀害他的凶手,所以這個時候張良只好改名換姓逃亡。
在《史記.留侯世家》當中有記載張良和圯上的一位老人之間的故事,我們在學前面《續小兒語》的時候有學過這段故事。那是有一次張良他在圯上遇到一位老人,這位老人的鞋子掉到了圯下,於是他就跟張良說:「你到橋下去幫我把鞋子拿上來。」結果想不到張良看到這個老人家這樣,他恭恭敬敬的去把鞋子提上來給這位老人。於是這個老人就跟他說:「孺子可教也。」於是跟他約好了,過幾天之後到圯橋邊來等他。張良看著這個老人是仙風道骨,相貌不同尋常。因為他在圯橋這個地方幫老人穿鞋,這位老人家先後試探了他三次,他都恭恭敬敬的去幫老人把鞋子找回來,並且幫他穿好,這種特別恭敬的、真誠的態度,確實也感動了這個老人家。所以後來這位老人家就送給他一本書,並且跟他說:「如果你把這本書能夠讀通了之後,你就可以幫助國君來治理和統帥三軍。」這本書也就是非常有名的《太公兵法》。老人把這本書送給他之後,就跟他約好:「十三年後,在濟北的穀城山下,你去看到一塊黃石,這塊黃石就是我。」張良他就日夜的研讀這個老人傳給他的這部兵書,後來他也就成為一位精通戰略的軍事家。
在漢高祖劉邦起兵要平定天下的時候,張良就成為了劉邦非常重要的一位謀臣,幫助他出謀劃策,最後滅了項羽,平定了天下。於是後來他遵守和老人之間的約定,他經過濟北穀城的時候,就看到了老人所說的那塊黃石。於是張良就派人建了一個祠堂來祭拜他,並且感恩這位老人當年對他的教導和提攜之恩。後來在漢朝平定天下之後,漢高祖劉邦就封張良為留侯。所以漢朝初年我們說漢初三傑,所指的就是蕭何、韓信和張良。這個是張良簡單的生平介紹。
我們再來看陳平。陳平也是西漢初年的開國功臣,他字儒于,漢陽武人。從小他家裡非常貧窮,但是他很喜歡讀書。陳平自小他的相貌就不同尋常,是相貌堂堂,如同冠玉一樣,而且他從小就有非常遠大的志向。在早年,他擔任宰里中社的時候,他為鄉里的父老鄉親們分肉就分得很公平,所以家鄉的父老都覺得他做事做得非常妥當,他們也都很滿意。當時陳平特別有自信,他認為:「如果讓我能夠主宰天下,也會跟分這個肉一樣公平。」後來在楚漢戰爭當中,他擔任劉邦的都督和中尉,在許多重要決策的過程當中他都有參與。在許多的緊要關頭,他也對劉邦可以說是有救命之恩。譬如在初年,他曾經打通匈奴單于的夫人,最後把被困在白登的劉邦拯救出來。很多次他都對劉邦有救命之恩,所以劉邦對他是非常的信任。這可以看出,陳平本身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就是一個非常有謀略的人。
因此我們看到,在西漢開國的這些大臣當中,有許多人都沒有好下場,譬如像韓信最後是被殺了,張良也是遠離朝廷,而蕭何也是在後來審時度勢,在進退當中也是想盡辦法要明哲保身,但是只有陳平最為劉邦所信任,所以他始終都沒有遭遇到君王對他的猜疑。從這裡看出,他這種謀略不僅是幫助劉邦建立了西漢,並且對於國家的建立和穩固,他都做出了應該有的貢獻,同時他還能夠具有甚至於可以說比蕭何更成熟的政治智慧和敏感度,所以在非常險惡的政治鬥爭當中,他還能夠擺脫困境。這是陳平生平的簡介。
我們通過對於漢朝初年這幾位開國功臣的介紹,對於漢高祖劉邦能夠打敗項羽平定天下,我們可以看出,他確實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都不可的。
到了漢朝劉邦之後,還有一段歷史上稱為盛世的時期,就是文景之治,這是孝文帝和孝景帝他們當政的時候,當時確實天下是非常太平的。因為在漢朝初年,大家知道,經歷秦朝末年的戰爭之後,其實整個國家力量都受到了非常大的削弱,包括農業的生產、士農工商各個行業的發展,在戰爭當中其實受到傷害是非常之大的。所以在西漢的時期,特別是漢文帝和漢景帝在當政的時期,他們就非常重視要讓老百姓能夠有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可以從事於生產勞動,這就是漢朝初年休養生息的政策。這個時候,他們是倡導以農為本,因為一定要能夠發展生產,國家才有堅實的經濟基礎,百姓的生活才能夠安定。因此,他們不但是倡導農業的生產,而且對於老百姓的賦稅這個方面,他們也推行的是輕徭薄賦的政策。這樣非常寬和的休養生息的政策,就讓老百姓他們的生產、生活都能夠得到恢復和發展。這個期間,就是文景之治的過程當中,國力就顯著的增強。
在班固的《漢書》當中就記載,在漢文帝的時期,它說:「太倉有不食之粟,都內有朽貫之錢。」也就是說,當時糧食是多到吃都吃不完,而且錢是多到穿錢的繩子都放到腐朽了。這段歷史時期就是文景之治。
不但是如此,孝文帝和孝景帝在他們治理國家的時期還有許多非常好的政策,譬如孝文帝非常敬老愛幼,那時候他非常注重去贍養普天之下年紀大的老人。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每個月政府都會賜給他米、酒,還有肉,他所需要的食物、糧食,都是朝廷負責供給的。到九十以上的老人就加上帛絮,可以讓他吃得飽、穿得暖。這些基本的生活用品都是由朝廷負責來供給這些年紀大的老人,這是體現出他的敬老的德政。這一點和我們在〈禮運大同篇〉當中所看到的「老有所終」這種政治理想,可以說在漢文帝的時期也得到很好的體現。
此外,包括「舉孝廉」的這種政策,也是在這個時期特別提出來。我們知道,一個國家它要把天下治理好,一定是需要許許多多賢德的人才來輔佐。如何把這些人才能夠選拔出來?我們中國古人非常了解,所謂忠臣必出於孝子之門,因此,如果這個人他既孝順,又能做到廉潔有守,把他推舉出來擔任官員,他一定是一個好官。所以舉孝廉這個政策也是文景之治時期的一個非常好的舉賢的措施。
再來,孝文帝他非常重視農業生產。我們看這也是雪公老人《中國歷史綱目》當中就有提到文景之治,其中文帝之政的最後一條「親耕」,皇帝親耕。我們之前有談過,皇帝每年都要親自耕種,來體現出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視,這個做法在漢朝孝文帝的時期就做得非常之好。這是皇帝親自來耕種,這樣天下的老百姓看到君王都這麼重視農業生產,他們也都很有信心、很有動力,要把農業生產這個方面做好。再來,皇后親桑奉祭服。所以可以看出在漢文帝時期,無論是帝王還是皇后,他們都是為天下的老百姓做出了非常好的表率。因此,文景之治確實是我們中國歷史上一段盛世。
接著我們來看漢武帝。漢武帝我們大家都不陌生,因為他在位期間,他在各個方面的作為對後世也產生很深的影響。可以說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就奠定了整個西漢王朝非常強盛的局面。所以我們常常聽說秦皇漢武並稱,所謂「功莫大於秦皇漢武」,這是後世之人對他的一個評價。漢武帝在位的時候,特別是在他前期,政治上是非常統一而且和諧的。當然,我們說在他之前的文帝跟景帝時期,確實也為漢武帝的統治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所以漢武帝時期的政治上是統一而和諧的,而且經濟很繁榮,我們流傳後世非常有名的絲綢之路也是在漢武帝的時期開啟的。文化方面,他是採取董仲舒所建議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此,他是採納「表彰六經」的制度,這樣從之前的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到了漢武帝時期,就使得儒家的思想成為國家和政府公認的正統的思想,這是在文化上。而在軍事方面,他也有很多的功績,譬如開疆拓土、抗擊匈奴等。這個是漢武帝他的文治與武功,都是非常有名的。
因此我們看到,在抗擊匈奴的過程當中就有幾位很有名的將領,譬如衛青、李廣,就是漢武帝手下的名將,他們在抗擊匈奴的過程當中也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匈奴稱李廣為「飛將軍」,很多年都不敢來侵犯中原,這個是李廣。包括衛青也是如此,在寧夏這一帶,匈奴入侵的時候,也是衛青去突圍,並且也都把匈奴人最後能夠平定下來。再來是霍去病,霍去病他也是攻打匈奴,深入兩千多里,一直打到祁連山這一帶。因此,有了漢朝孝武帝時期這幾位著名的將領,衛青、李廣、霍去病這些將軍的協助,漢武帝得以很好的平定匈奴的入侵。再來,包括張騫通西域這個歷史事件,也是發生在漢武帝的這個時期。因此,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武帝時期的文治武功都是非常有成就的。
接著,我們看到了漢武帝晚年的時候,因為戰爭……我們知道文帝跟景帝的時期,他之所以提出休養生息的政策,就是因為秦朝末年的楚漢戰爭,使得老百姓他們的生產生活受到很大的破壞,所以這個時候需要讓老百姓能夠安定下來,發展農業生產、發展經濟。可是漢武帝晚年,就是因為這種頻繁的戰爭,也使得老百姓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武帝晚年就反省自己的過失,降〈輪台罪己詔〉,通過這個詔令來反省他的所作所為,確實沒有文帝、景帝時候能夠讓老百姓的生活那麼安定。我們從這點看出,他的這種處處能夠反省自己、檢點自己的風範,確實也是可以跟堯舜禹湯這個時代的明君聖主相比,當民生凋敝,老百姓的生活遇到問題的時候,這個君王他是反省自己,他並沒有去怪罪別人。也是因為他的這種態度,使得後來能夠重新恢復休養生息的政策,並且讓老百姓的徭役、賦稅也都能夠得到減免,這樣國家又慢慢的走向穩定。漢武帝的這個做法,為後來漢昭帝和漢宣帝的時期能夠再度中興也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到了漢宣帝之後,漢宣帝過世的時候,他的太子劉奭即位,這就是漢元帝。在公元三十六年的時候,匈奴的郅支單于,他的名字叫呼屠吾斯,他被大將陳湯在康居這個地方給殺害了。我們知道漢武帝的時候就是為了抗擊匈奴,當時確實是不惜耗費了許多人力、物力和財力。到了匈奴郅支單于被斬殺之後,可以說所有的反漢匈奴的力量就完全被剿滅了,這是漢朝和匈奴之間的戰爭在這個時候就告了一個段落。
在漢元帝即位的後期,他在位的後期,西漢由盛轉衰。因為在這個時期,有產生了許多的社會矛盾,包括土地兼併這種狀況非常盛行,中央集權慢慢的衰落,它沒有辦法像西漢初年文帝、景帝、武帝那個時期政權那麼穩固,並且不同階層的人之間的矛盾也加深,所以在元帝之後,西漢王朝慢慢的走向了衰微。最後到了漢平帝的時候,就出現了王莽篡漢的局面,這就是我們《三字經》的經文所說的「至孝平,王莽篡」。
在漢平帝的時期,王莽當時是大司馬,擔任這個職位,王莽弒君篡位。在《史記》當中,還記載著漢朝初年的一段非常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就是當年漢高祖劉邦在芒碭山起義的時候,他是斬蛇起義。結果當劉邦把這個蛇斬斷之後,手下就看到有一個老太太坐在地上在那裡哭泣,老太太說:「赤帝之子將她的兒子白帝之子給殺了。」赤帝之子指的是誰?赤帝之子指的是劉邦,白帝之子就是這條被劉邦給斬斷的蛇。根據民間傳說,劉邦把這個蛇給斬殺之後,因為我們知道蛇的瞋恨心是很重的,所以牠陰魂不散,就在空中叫喊:「要他還命,要他還命。」這個時候劉邦見到這個情形就跟牠說:「深山之內哪有命還?到平地再說。」結果這條蛇就記住了這句話,所以等到平帝,就是漢平帝的時候再來還命。於是,到漢平帝的時候,這條蛇投胎轉世就變成了王莽,王莽果然就毒殺了劉邦的後人,就是漢平帝。
雖然這是一段民間傳說,但是也體現了當時王莽篡漢的這樣的一段歷史。《資治通鑑》當中就記載是王莽殺死了漢平帝,因緣生老師在這裡談到,這是《資治通鑑》當中才有記載的,在這之前,其實史書當中是沒有這個說法的,之前的史書所記載的漢平帝是死於心臟病。這個就是王莽篡位,有這樣的一段歷史。
漢平帝即位的時候只有九歲,而他駕崩的時候只有十四歲。王莽當時立九歲的漢平帝為君王,王莽自己是攝政輔佐他。在最開始的時候,王莽做事非常小心謹慎,看起來特別謙虛恭敬,甚至有人讚歎他是周公再世,認為他輔佐年幼的君王。
唐朝時期白居易曾經寫過一首詩,因緣生老師把它引用在這裡,這首詩是這樣寫的:「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你看即使像周公這樣有德行的人,他也曾經被人用流言蜚語來誹謗,並且使得他和周成王之間的關係一度很緊張。王莽他還沒篡漢的時候,你看他整個人看起來又謙虛又恭敬,好像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忠臣一樣。接下來白居易說:「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所以我們說,一個人要蓋棺定論。他是說如果當初周公也好,或者王莽也好,死得很早的話,那麼他一生的真偽、一生的功過又有誰能夠評價和論斷?假如周公當時被管叔和蔡叔誣蔑他要謀反的時候死了;或者是王莽在沒有篡位之前,那時候人們還認為他像周公一樣,如果這個時候他死了,那究竟誰是善惡忠奸就很難分辨了。這是白居易的一首詩。
後來王莽又立了一個傀儡皇帝劉嬰,在公元八年的時候,他廢了劉嬰,自己做了皇帝,改國號為新,這就是「新莽篡政」,他在位有十七年的時間。到了後來,又是天下大亂,四處起兵反對新莽的政權。漢朝皇室的後裔劉秀在河南南陽這個地方起兵,像雲台二十八將都來幫助劉秀,反對王莽。後來劉秀就成為東漢的第一位皇帝,這就是他復興皇室,推翻了王莽的統治。
我們看到在雪公老人的《中國歷史綱目》裡面,我們看到這裡也有記載孝平帝的時期王莽篡位這段歷史。雪公老人《綱目》的記載還是有談到,王莽因臘日進酒,他在酒裡面放了毒。當時孝平帝身體不好,王莽就假稱他要祈願上天,以他自己的身體和壽命來代孝平帝。結果後來帝飲酒崩。所以這段歷史,雪公的這段記載相信是王莽把漢平帝毒死的。所以後來王莽攝政的時候,稱「假皇帝」,他就繼續迎立宣帝的玄孫孺子嬰為皇太子,後來他又廢掉了孺子嬰,自稱為天子。王莽篡漢,他立了國號為新,這個時候就標誌西漢的滅亡。這是在雪公老人的《歷史綱目》當中記載的,確實是王莽把漢平帝給害死的。
西漢的歷史我們就介紹到這裡,大家接著看下面的這段經文:
【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
這段經文所談的就是漢光武帝劉秀,他起兵推翻了王莽新莽的政權,復興了漢室。因為劉秀是漢室的後代,所以他建立了新的朝代,稱為東漢,建都洛陽。『四百年,終於獻』,西漢和東漢加起來一共傳了四百多年的時間,到最後是在漢獻帝的時期,被曹操的兒子曹丕所篡廢,於是歷史又進入了三國時期。
我們先從漢光武劉秀這段歷史開始看起。漢光武帝復興了漢室,新的朝廷就稱為東漢,東漢時期一共傳了十三主,兩漢加起來是四百三十九年的時間,最後在漢獻帝的時期,曹操的兒子曹丕篡位,東漢才宣告滅亡。
我們看一下光武帝劉秀,劉秀是漢景帝的第七世孫,漢景帝就是文景之治的文帝、景帝,當時西漢非常興盛時期的君王。劉秀是漢室的後代,他是長沙定王劉發的後代。新莽(王莽)篡漢的這段歷史也是搞得天怒人怨,於是為了討伐王莽,劉秀就起兵,他的目的是要能夠重回到漢室的江山。在歷史上記載,劉秀的身材很高大,相貌堂堂,大口高鼻,就是他的長相自小就與眾不同。我們說他能夠成為開國的君王,他的相貌、他的氣度一定也是有一些與眾不同的地方。當然,我們說相貌也體現出一個人的福報。劉秀在幼年的時候,他很喜歡耕田。他的哥哥從小志向就很遠大,所以他覺得劉秀天天在那耕田,是一個耕傭。劉秀他也覺得,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在那種地也不是個辦法,沒什麼出路,所以他就決定到都城去求學,就開始認真的學習《尚書》。
結果有一天,他到朋友家裡去的時候,其中有人會算命,他就說劉秀將來能夠當天子。這個時候大家都覺得怎麼可能?所以都覺得很好笑,只有劉秀卻說:「怎見得不可能?」可見得他也是有遠大的志向,只是人們沒有看出來而已。
到了劉秀二十八歲的時候,他就幫助他的兄長起兵來討伐王莽。結果在起義的過程當中,劉秀他有許多的戰功,因此,這些士兵有許多來歸附他,人就愈來愈多。在最開始的時候,諸將選了一個比較無能的劉玄為漢帝。在昆陽戰爭的時候,就為後來的勝利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因為劉秀他們兄弟有很多戰功,所以他們的名聲就一天比一天要盛。這個時候劉玄就覺得很害怕,於是就把劉秀的哥哥給害死了。劉秀非常的傷心,可是他又不敢動聲色,所以後來劉玄就封他為武信侯。
等到他們攻下洛陽的時候,劉玄就讓劉秀來整修洛陽的宮府。修成之後,劉玄就進到宮廷裡面去。當時,三輔的吏士在迎接劉玄的時候,看到他的部下穿的衣服跟婦人女子一樣,就偷偷的笑他。可是看到劉秀的部屬的時候,大家都對他非常讚歎,覺得說:「想不到在今天又看到了漢官的威儀。」所以後來人心的歸向就產生了變化,人們的心裡都向著劉秀,而不是向著劉玄。後來劉秀他得到了鄧禹的幫助,掃平了各種亂象,登基為漢光武帝,這個就是東漢,也叫做後漢。劉玄他因為懦弱無能,沒有什麼建樹,他當了兩年的過渡皇帝之後,最後也是被人給害死了。
光武帝劉秀他也是一位非常年輕有為、勵精圖治的君王,他深深的了解西漢亡國的這段歷史,所以他在治理天下的時候就特別小心謹慎,因此體現出了一種中興的氣象。到了漢明帝的時期,崇尚儒道,建雲台,也畫了雲台三十二將的遺像,來對他進行表彰。
在漢朝孝明帝的時期,就是漢明帝的時期,也發生了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首先,佛法傳到中國來就是在漢明帝的時期。我們看一下雪公老人的《歷史綱目》,這裡有談到東漢的外交,就是談到孝明帝和孝和帝這個時期的一些歷史的貢獻。孝明帝時期,佛法傳到中國。漢明帝他晚上在作夢的時候就夢到金人,夜夢金人,金人的身上有光,並且在宮殿當中飛行。於是他醒來之後就詢問大臣,究竟他所夢的金人是誰?這個時候有一位博士叫做傅毅,他就進言說,明帝他所夢到的應該是佛祖釋迦牟尼佛,應該夢到的是佛。於是朝廷就派特使到天竺去求法,到月氏國,這個時候就遇到了摩騰和竺法蘭這兩位法師。於是,就以白馬馱經的方式,把法師請到了洛陽,同時,白馬也駝來了許多佛教的經典。最開始,這兩位法師是住在洛陽的鴻臚寺。鴻臚寺是古代的時候掌朝貢、慶弔這些典儀的一個官署,所以是臨時先讓他們住在這裡,之後又興建了白馬寺。所以中國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寺廟就是在這樣的因緣當中建立起來的。為什麼叫做白馬寺?中國人有知恩報恩的這種美好的品德,感恩白馬馱經這樣的功勞,所以稱為白馬寺。於是,請來的法師也就得以在這個寺廟當中安住下來,並且專心的傳播弘揚佛教的經典。這是漢孝明帝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
再來,他還平定了西域,班超通西域也就是在這個時期發生的。班超他帶三十六人來到西域,就是到了今天的新疆迪化這一帶。這個過程對於漢朝能夠平定西域起到了很重要的歷史貢獻。這是漢明帝時期,特別是在外交這個方面,有這樣的一個非常明顯的成就。特別是佛法傳到中國,對我們中國人的生活、思想各個方面就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和我們中華文化非常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所以影響到了我們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佛教它確實做為一種教育,最初也是靠著這些經典千里迢迢的運到中原來,並且進行了翻譯,才使人們真正的認識到佛陀至善圓滿的教育。之後,佛陀教育在我們中國這塊土地上生根發芽,並且發揚光大,當然這個是後話了。從漢朝一直到唐朝,一直到清朝,一千多年的時間,佛陀的教育在中國確實是取得了非常令人矚目的成就,而且一代一代都有許多高僧出現。這一段就是漢朝初年的歷史。
我們看到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這段歷史也稱為「光武中興」。劉秀的謚號「光武」,這個意思是說他能夠光復漢武帝的基業。因此,在漢朝初年有七個皇帝確實是令人非常稱道的,這是西漢時期,西漢時期包括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還有漢宣帝;東漢時期是光武帝劉秀,還有劉秀的兒子漢明帝,漢明帝的兒子漢章帝,他們都是很有建樹,也很有成就的。東漢一共是傳了十二位君王,到了公元二二O年的時候,曹丕他廢了漢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漢獻帝,東漢才宣告滅亡。東漢和西漢加起來是四百年的歷史,到最後一代漢獻帝的時候才被曹丕廢掉,宣告了東漢的滅亡。
在這裡,我們引用一段《二十一史彈詞》當中的〈說秦漢〉。《二十一史彈詞》這是楊慎所寫的。楊慎是明朝人,可以說他是屬於官二代,他的父親、他的祖上在朝廷裡面都是擔任大官的。楊慎本人也是非常有學問,在明朝正德年間,他參加廷試考了第一名,授修撰這個職位。但是後來因為朝廷的政治風波,最後楊慎被貶到了雲南,終其一生,後來幾乎都是在雲南度過了他人生的歲月。做為明朝一位非常著名的才子,他在政治上不得志,但是他卻留下了許多非常有價值的作品,其中就包括《二十一史彈詞》。「說秦漢臨江仙」,這段彈詞我們大家應該是非常熟悉,為什麼?因為這段彈詞後來被引用在《三國演義》的這部章回小說的開頭。實際上大家看《三國演義》會覺得,這段彈詞好像是在說三國,可是楊慎在寫這個彈詞的時候,實際上這個詞寫的是秦漢。他說:「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段彈詞所描寫的就是秦漢時期的這段歷史。你看「是非成敗轉頭空」,像他這段詞,其實既是寫他自己的人生,也是寫的秦漢風起雲湧的這種歷史。所以我們讀這段彈詞的時候,會感受到一種非常蒼涼、悲壯的感受。在秦朝和漢朝這樣的歷史背景當中,我們來讀這段話,它既蒼涼悲壯,同時它又營造出一種淡泊而寧靜的氣氛。所以這個既是歷史的一種反映,也是作詞之人心境的一種真實的寫照,所以在他描述歷史的過程當中,折射出一種非常高遠的意境。他的心境已經超乎歷史的風起雲湧的這種成敗當中,所以就營造出一種高遠的意境,並且從歷史的角度、格局去感受人生,他就能夠領悟出一種非常深邃的人生的哲理。
我們想想看,楊慎他也是從小生活在衣食無憂的環境裡面,家裡的家人祖上都是朝廷的大官,可是他自己的一生卻是因為政治的一些動盪,所以被流放到了遙遠的雲南。可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他並沒有因為人生的失意而感傷,反而他通過自己的人生經驗,再去看待歷史、看待人生和社會種種問題的時候,他卻體現出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種意境,淡泊寧致的感覺,是他從歷史的紛亂當中跳出來,所領悟的一種人生的哲理。這段詞可以說是非常精彩的,在描述歷史當中是最讓人稱讚的一段彈詞。我們日後還會再引用他《二十一史彈詞》的其他的作品,日後再去看其他朝代的歷史的時候,楊慎也有許多精彩的詞作。我們站在歷史的角度上,再來看他的這個作品,確實讓我們對於歷史和人生也會有完全不同的一種體悟。
下面我們就開始進入了三國的時代,我們接著看下面的這段經文: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這段經文就是講的三國時期一直到兩晉的歷史。『魏蜀吳』,「魏」是指的曹魏,也就是曹操和曹丕所建的曹魏;「蜀」,這是劉備所建的;「吳」,這是孫權。「魏蜀吳」是三分天下,他們當時是互爭漢家的天下,在歷史上就稱為三國時代,『號三國』。『迄兩晉』,三國時代什麼時候結束?是到了晉朝司馬炎這個時期滅了三國,於是就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後來又因為五胡亂華的歷史事件,所以晉就把國都遷到了江南的建康,這個就是東晉,所以兩晉是包括了西晉和東晉。
我們先來看「魏蜀吳」,先來看曹魏。魏蜀吳這個三國時代,首先魏指的就是曹魏,魏主曹丕就是曹操的兒子。我們知道曹操他本身是一代奸雄,他的心腸是非常心狠手辣的,譬如他就曾經說:「寧可我負天下人,不許天下人負我。」這一點,他的兒子曹丕很好的繼承了他父親身上的這種殘忍的特性。甚至於我們看到在歷史上,大家都很熟悉的「七步詩」,就是當時曹丕和他兄弟之間的鬥爭。這個「七步詩」是曹植所作的,其實是用這個詩來比喻他們兄弟之間互相殘害的痛苦跟無奈這種心情。當時曹丕他為了爭奪這個王位,所以不惜殺害自己的手足兄弟,曹植是他的弟弟,曹丕就限定他在七步當中要作成一首詩,否則就要殺了他。於是,曹植在情急之下七步成詩,最後才沒有被他的哥哥殺害,但是從此之後也被他幽閉囚禁起來。歷史就是一段因果,我們看到後來曹丕的兒孫下場也是相同的,曹丕的子孫後來是被司馬炎給迫害的,這個方法和當年曹操迫害漢獻帝的方法是一樣的。所以我們看到因果真的是非常可怕。
曹魏一共是傳了五代的君王,它存在的時間有四十六年這麼長。。
再來是蜀,魏蜀吳,蜀國的君主是劉備,他也是漢室的後人,他是漢景帝的後代,蜀是建都在成都這個地方。劉備我們很熟悉,所謂「桃園三結義」,劉備曾經跟關公還有張飛在桃園三結義。有了關公和張飛的輔助,加上劉備後來三顧茅廬,請諸葛孔明出來幫助他治理天下,所以才使得蜀漢在三國鼎立的時期也能夠成為其中的一員。
我們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下關羽的生平。關羽也就是關公,大家對他很熟悉,我們知道他是生活在三國的時代,曾經和劉備、張飛在桃園三結義。關羽字子長,本字長生,後來改字雲長,關雲長也就是關羽。他是河東縣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這一帶,山西人。在歷史上記載,最初他是在涿郡,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這一帶,遇到了劉備和張飛,並且他們桃園三結義,後來關羽就和張飛一起輔佐劉備,幫助他成為蜀漢的開國君王。蜀漢收復江南的諸郡之後,關羽是守在襄陽這個地方,他西定益州,督荊州事,拜前將軍。他打敗曹仁之後,關公的名聲確實是威震一時。所以在劉備的手下,關羽確實他的戰功是非常卓著的。但是可惜的是,後來孫權採用了呂蒙的計策,所以攻破了荊州。在這個戰役當中,關羽和他的兒子關平都遇害,最後是被追謚為「壯繆」,在宋朝的時候加封他為武安王,明朝的萬歷年間是追封他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到了民國年間,武廟當中人們所供奉的就是關公和岳飛,這是體現出了在他身上具有一種忠義的精神與節操。
他生前具有特別卓越的武功,而且非常的勇敢,這是關羽的特質。這種勇而有義的英雄的本質、特質,不但在當時幫助了蜀漢的劉備能夠打下天下,後人也對於關羽的這種忠義的品德非常的恭敬。我們現在能夠常常看到一些寺院和廟宇當中都有供奉關羽的神像,在佛教當中他也是一位護法神,所以儒釋道這些廟宇都有供奉關羽的形象。我們可以看到,在關公的身上能夠體現出我們中國人特有的一種傳統的美德,就是忠義的精神。當然,這種忠義的精神在不同的時期,乃至在各行各業,這都是為人們所讚歎和稱道的。我們在這裡簡單的介紹一下關羽,這是幫助蜀漢的劉備打下天下的一位功臣。
蜀漢維持的時間也並不是很長,在劉備臨死之前,把自己的兒子就託付給了諸葛孔明,這是他最為信任的大臣。當然諸葛孔明確實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可惜的是劉備的兒子阿斗並不成材、不成器,歷史上有說「扶不起的阿斗」指的就是劉備的兒子。他沒有辦法像他的父親那樣,在這種艱難困苦的環境當中打下一片江山,而是怎麼樣?而是沉迷於享受,「樂不思蜀」講的就是劉備的兒子劉阿斗。於是,最後只好投降了晉朝,這也宣告了蜀漢的滅亡。蜀漢這個時期一共傳了兩代君王,只維持了四十三年的時間。三國魏蜀吳存在的時間並不是很長。
我們再來看看「吳」。吳國的孫權建都在金陵這個地方。孫權有一個很好的、很大的優點,就是他喜歡任用賢能的人才,因此,吳國的力量在當時也是比較強大的。其中他任用了一位很有才華的部將,叫做周瑜。當時蜀國和吳國這兩國,它們就曾經聯手來對抗曹操、對抗曹魏。周瑜知道諸葛孔明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但是周瑜這個人心胸有點狹窄,對於諸葛孔明很嫉妒,多次的為難他。但是諸葛孔明,我們知道他是一個很有智慧、很有謀略的人,因此對於周瑜對他的為難,他也都能夠迎刃而解。因此歷史上才有這樣的一句話,這是周瑜的感慨,所謂「既生瑜,何生亮?」上天生了周瑜,為何還要生諸葛亮?其實這是可以體現出周瑜這個人他雖然很有才華,但是他的心量確實是比較狹窄的。吳國是傳到第四主孫皓,這個時候投降晉朝,那麼吳國滅亡,吳國存在的時間一共是五十二年。
因此,三分魏蜀吳,這個歷史其實是比較短暫的,但是這段歷史雖然短,可是故事卻很精彩,如果有看過《三國演義》,或者《三國志》,歷史上許多精彩絕倫的故事也都出現在這個時代。包括這個時期的人物也都形象很鮮明、人物很鮮活,諸葛孔明的神機妙算,還有剛剛我們介紹的關公關羽的忠義精神與節操,還有張飛的豪邁,還有曹操做為一代奸雄他的奸詐。在三國這種紛繁複雜的歷史人物當中,他們的故事也共同交織成了三國時期的這段歷史。
一直到宋朝的時候,當蘇軾在寫一首詞叫做《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時候,特別對於三國這段歷史很有感慨。這首詞也可以說是宋朝時期宋詞的一個代表作,寫的就是三國時期的歷史。「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當我們去遙望長江赤壁的這段景色的時候,大浪淘沙,多少的歷史人物都在這個時代當中交錯。「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赤壁」也就是後來的赤壁之戰的所在地,赤壁之戰也是三國時候一個非常重要的戰役。「三國周郎赤壁」,「周郎」就是指的周瑜。「亂石崩雲,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就在三國這短短的歷史當中,卻有許多的英雄豪傑人物在這個時期出現。當然這個是記載在《三國志》的正史當中,後人把它寫成《三國演義》,它的流傳的範圍更為廣,讓大家對於這段精彩的歷史也有一個很形象的了解。
「遙想公瑾當年」,「公瑾」指的就是周瑜。「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小喬就是周瑜的夫人。周瑜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將領。「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就是在這個戰役當中,當他手搖著羽扇,頭戴著綸巾,在談笑之間,就把對方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這是說他們在戰爭當中善於使用戰略戰術。「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這個是蘇軾在看到這段歷史的時候,他也想到了自己的人生,所以在結尾的時候,他有「人間如夢」的感慨,有的版本也作「人生如夢」。人生就如同一場夢,當然歷史何嘗不是如此,三國赤壁的這個地方它依然是存在的,可是這段歷史已經離我們遠去了。「一尊還酹江月」,蘇軾他說且灑一杯酒來祭奠江上的明月。
這是蘇東坡當年寫的一首詞,懷念赤壁之戰的這段三國的歷史,同時也是寫他自己的人生,體現出他對於人生、對於歷史的一種感慨。人生如夢,這個可能也能夠體現出蘇軾在他的思想當中,具有儒釋道三家的思想對他的一種影響。所以你看多少英雄人物,多少的歷史事件,到頭來也只是一場空,也只像一場夢,那你說你人生又要求什麼、又要爭什麼?一個人在人生的舞台當中也不過短短的數十年。你看這段三國的歷史,你爭我奪,到最後不也只是一場空嗎?所以這個是詞人在看待這個歷史的時候有這樣的一種感慨。那我們又為什麼要為了名利、為了權力不斷的去追求、不斷的去爭奪?所以我們如果看看歷史,對於許多的事情,包括對於我們人生遇到的很多事,也都比較能夠看破放下了,就不會再那麼執著,不會再那麼願意去追逐這些名利或者是權力,這些也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經驗與教訓。
東漢亡國和三國鼎立的歷史我們還沒有講完,但時間已經到了,下一節課我們還繼續跟大家分享這段經文:『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下一節課我們繼續再來學習,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