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第26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請掀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三字經》,我們從第四十一頁第五行開始看起。
【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到這句經文,這句經文所說的是《春秋》三傳的內容。《春秋》三傳是用來闡釋《春秋經》的著作。《春秋經》用詞非常的凝練而簡潔,內容是相當的準確,並且是深中肯綮,如果沒有對於《春秋經》再進一步的做解釋,後人就無法深入的了解《春秋》大義,精妙而隱微的道理就沒有辦法透徹的明瞭,這也就是《春秋》三傳之所以要對《春秋》進行註解的原因之所在。
左丘明為《春秋》作的註解,這部書的名字就叫做《春秋左氏傳》,也就是《左傳》。同時還有另外一部註解叫《春秋公羊傳》,這是子夏的弟子公羊高為《春秋》所作的註解,簡稱為《公羊傳》。子夏還有另外一位弟子叫做穀梁赤,他為《春秋》作的註解叫做《春秋穀梁傳》,簡稱為《穀梁傳》。這就是《春秋》的三傳,『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在這三傳當中,哪一部註解的成就最高、影響力最大?就是這部《春秋左氏傳》,《左傳》的成就是最高的。我們學習《春秋》,一定要讀左丘明的註解。在《漢書.藝文志》中,我們知道歷史上《春秋經》的註解不止這三種,還有其他的註解,但是隨著歷史跟時代的演進,有的註解現在已經看不到了,譬如在《漢書》中記載著兩部註解,《春秋鄒氏傳》和《春秋夾氏傳》就已經失傳了。所以目前我們要學習這部《春秋》,最為重要的註解、最有價值的註解還是《春秋左氏傳》,也叫做《左氏春秋》。
左丘明是魯國的史官,他的道德跟學問都非常的好。孔老夫子在《論語》中就曾經談過左丘明,言語之間流露著對於左丘明德行的肯定,夫子讚歎左丘明是一位君子。而左丘明在歷史學界的貢獻,更是為人所稱道。中國有非常浩瀚的歷史,《二十四史》,包括《資治通鑑》,除了斷代史之外,還有很多通史,這些史學的著作可以說是汗牛充棟,內容非常的浩瀚。而史學界開山鼻祖是誰?後世的史學家尊左丘明為史學的開山鼻祖,並且讚歎他是「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
《左氏春秋》不僅有它的歷史價值,同時它文學方面的成就也是非常之高的,這都是由這位有德行的君子左丘明所作的。因此我們學習《春秋經》,要以這部《左傳》為主,而《春秋》三傳當中的《公羊》和《穀梁傳》,做為參考學習就很好。
學習《春秋》有什麼樣的重要性?《春秋》做為五經之一、做為六經之一,是我們學習聖賢經典必須要學的。「不讀《春秋》,不能涉世」,如果一個人不學《春秋》,他入世的學問就很難圓融。為什麼?因為《春秋》講述的是歷史,歷史讓我們鑑往知來,它留給我們的智慧和經驗,對於我們的人生,乃至於對於整個社會國家,會有正確的指引。縱觀歷史成敗的經驗和教訓,這就是後人最好的殷鑑。更何況在《春秋經》當中所體現出來的,是孔老夫子教學的精神、教學的理念與思想,也就是它一字一句就包含著孔老夫子對於是非善惡的評論、判斷,所謂一字含褒貶。
為什麼說《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孔子的學生都不能讚一辭?就是它一字一句,孔老夫子是字斟句酌,每一個字都不是隨便用的,每一個字都含藏著夫子對於這段歷史的態度和評價在其中。所以《春秋》完成的時候,孔老夫子拿給學生們看,這些高足弟子,你看子夏,子夏非常有學問,擅長於文學,像這樣的學生都沒有辦法在《春秋經》當中加一個字或減一個字,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字千金。
《春秋經》是夫子親自撰寫的,它和其他經典不同。因為夫子一生是述而不作的,他老人家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把古往今來的古聖先王留下來的教誡還有經典重新做整理,他老人家一生的治學態度就是如此。可是唯有這部《春秋經》,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時期,孔老夫子親自撰寫的一部經典。《春秋經》當中的一字一句用詞雖然很隱微,但是如果我們用心仔細的去研讀,會發現字字句句當中都含括了孔老夫子對待歷史的態度與觀點,這是《春秋》筆法特別不同於其他史書之處。
譬如我們很熟悉的一段《左傳》的內容,收錄在《古文觀止》的第一篇,〈鄭伯克段於鄢〉。這段歷史在《春秋經》中的記載就記得很簡單,孔老夫子說:「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這幾個字?九個字,那麼短。可是這九個字當中,首先我們看日期,日期的記法在《春秋》裡面,孔老夫子記載歷史時期的筆法也體現了他尊君的態度,這個可能在其他《春秋》的內容中更能體現出來。「鄭伯」,他稱鄭莊公為鄭伯。這個地方為什麼用伯?這個字是很講究的。還有「克段於鄢」,用克字。這一句話我們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可是它每一個字為什麼夫子要這樣用,都有深意的,不能夠小看。
「夏五月」,這個記時的方法代表著尊君的態度。雖然那時候諸侯已經不把周天子看在眼裡,可是孔老夫子深明大義,無論在治世還是亂世,這種君臣、父子之間的倫理關係都不能錯亂,否則就會帶來社會動盪不安的結果。所以記時間也體現夫子尊君的態度。
再來鄭伯,「鄭伯克段於鄢」,鄭伯就是指的鄭莊公,這段歷史。為什麼用伯?這也體現了夫子對於歷史的態度。因為古時候有封伯爵,公侯伯子男。鄭國本身是伯爵,但是鄭莊公不理會自己的身分,而是把自己封爵擅自做了改動,由伯提高到了公,自稱為公。這種態度是對周王室周天子不尊重的體現,孔老夫子在這裡還是用伯字,體現了他對於鄭莊公的態度。
這段歷史在《左傳》中記載就比較詳細了。鄭武公有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就是後來的鄭莊公以及他的弟弟太叔段。鄭莊公的母親因為種種的原因,對這兩個兒子就有偏愛,她不是非常喜歡鄭莊公,這可能是因為生他的時候難產,她比較喜歡小兒子,也就是太叔段。正是因為母親偏袒小兒子的態度,使得太叔段的野心不斷的膨脹,到了最後就準備要造反。雖然鄭莊公知道弟弟在母親的幫助之下有謀反的野心,可是做為兄長他並沒有及時的制止他的行為,反而說「多行不義必自斃」,換句話說,他自己的做法會自取滅亡的。做為兄長,他沒有做到教育和勸導的責任,而是任其發展他的野心。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他的弟弟太叔段聚集了部隊、士兵,開始準備要謀反。一直到這個時候,鄭莊公才正式出兵來平定叛亂。後來他的弟弟太叔段兵敗之後,就逃到了共地這個地方。
我們看到孔老夫子稱鄭莊公為鄭伯,這種筆法體現了孔老夫子對於鄭莊公的批評,也就是說他對於周天子不尊重。因此在《春秋》這部史書裡面,就不承認他們私自改動的爵位,不稱他為鄭莊公,而是稱為鄭伯。
「克段於鄢」,表面上看起來「克段」,如果我們不知道共叔段是他弟弟,覺得這種筆法看起來好像不是自己家人之間的事情,好像是鄭伯和外面的哪個叛亂首領之間的故事、歷史。這裡也體現出,共叔段雖然是鄭伯的弟弟,但是他並沒有做到兄友弟恭,做為弟弟,他並沒有遵循他所應該遵循的本分,所以這裡夫子就沒有用弟字,直接說克段。「克」字也是體現了兄弟反目爭鬥的局面,雖然這是親生的兄弟,但是卻如同仇敵一樣進行爭鬥,所以用克字。
這短短的幾個字,我們從日期,「夏五月」;從名稱,鄭伯和段;再來從這裡用的動詞克字,在在處處都體現了孔老夫子對待這段歷史的態度。因此,這部《春秋經》為什麼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能起到這麼重要的作用,所謂撥亂反正。孟子也說:「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在這個時代,有些人確實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當他做出了這些悖逆倫常的行為,他看到《春秋經》一字一句的褒貶之義,內心就會感到恐懼。那個時代的人,雖然他不守禮法、不守倫常,但是最起碼的底限,他還有羞恥心,羞恥、慚愧之心還能通過《春秋》筆法引發出來,要跟我們現在比,還算是挺難得的,現代人可能你這樣評論他,他也不在乎了。如果真是連羞恥、慚愧、廉恥之心都沒有的話,真的就已經失去了底限。
孔老夫子談到這部《春秋》:「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這是因為孔老夫子在記載這段歷史的時候,他也是秉筆直書,他是根據魯國的歷史來整理的,他對於裡面善惡忠奸、是非對錯的態度,孔老夫子是表達得很直白,一點都不掩飾。所以說「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要想了解孔老夫子,做一個和夫子同心同德之人,通過《春秋》就可以看到夫子的內心世界;同時要批評《春秋》,這也是孔老夫子意料之中的事情。
《禮記.經解》中說,這也是孔老夫子所講的:「屬辭比事,《春秋》教也」,讀了這部《春秋》,就善於歸納和類比。但同時也說:「《春秋》之失,亂。」學《春秋》,也有一個瓶頸,我們如果對於這部經沒有深入了解其中的內涵和義趣,人們可能只會看到《春秋》當時的諸侯之間這種混亂的局面,只看到表面的現象,而不能夠學到其中的真實之義,也就是孔老夫子講歷史,他究竟是用什麼態度來對待這段歷史?這裡面能體現出聖人教化的什麼思想?可能有的人就沒有辦法深入體會。所以學《春秋》也一定要先有基礎再來學,沒有經典理論的基礎,可能就會造成這裡所說的「《春秋》之失,亂」,看完了之後,覺得這段歷史太混亂了。這是我們談到《春秋》。
《三字經》的經文為我們講述的是《春秋》的三傳,「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之所以要作三傳,就是因為《春秋經》深奧的義理以及簡潔的言辭,一般人是無法直接從字面上去體會的。如果沒有古聖先賢再來作註解,千百年後的人們如何真正了解孔老夫子內心真實的想法?這也就是《春秋》三傳之所以要作出來的原因,《左氏》、《公羊》和《穀梁》三家,這是《春秋》三傳。我們學習《春秋》就離不開這個註解。
徐醒民老師引用《漢書.藝文志》和《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的記載,史書也把《春秋》三傳的淵源講得非常的清楚。孔老夫子在作這部《春秋經》的時候,跟左丘明參觀魯國的史記,「據行事,仍人道,假日月以定歷數,藉朝聘以正禮樂,其中有所褒諱貶損,不可寫明,乃口授弟子」。孔老夫子在講述這段歷史的時候,也會遇到一個問題,對於這些歷史的內容褒貶的態度,有的時候夫子也不方便用文字表達出來,但是夫子會把他的觀點講授給自己的學生。這就造成什麼問題?夫子的學生聽完了之後,他們各自所理解的會產生一些差異,或者說他們所聽的是某一個角度、某一個方面。
於是左丘明對於這個問題他就意識到,將來會產生不同的人看到《春秋》內容,就會按照他們自己的理解來解釋它的意思,這就失去了孔老夫子最原本的思想了,這就是《左傳》之所以要進行編寫的原因之所在。他通過詳盡的註解《春秋經》,把孔老夫子最原本的意思顯發出來,來證明孔老夫子作這部《春秋》,是具有聖賢人傳遞教學思想的作用,也就是它不只是單純的歷史,而是要起到教化的、教學的作用,因此他就必須要把孔老夫子本有的意思說清楚。這也就是《左氏春秋》的作者在當時就有參與孔老夫子作《春秋》,以及傳授弟子的過程,他註解《春秋經》價值確實是相當高的。
《公羊傳》跟《穀梁傳》的成書過程最初是口口相傳,也就是夫子傳下來的重要的思想跟義理,是通過口口相傳,傳到幾代之後才形成的文字。像《公羊傳》是子夏的學生,也就是齊國的公羊高接受子夏的教導。從孔子到子夏,再到公羊高,也就經歷了好多代。公羊高再把這些義理傳給他的子孫,傳給兒子,再傳給孫子,這樣口耳相傳,一直到漢景帝的時代,才由公羊高的玄孫,也就是公羊壽,以及齊國人胡母生把它編輯成書。換句話說,在它成書之前,已經經過了許多代人的口耳相傳。
而《穀梁傳》相對來說,歷史的記載就沒有記得那麼詳細了,它是什麼時候、什麼人開始整理這個書,目前在歷史中沒有詳盡的記載。據《漢書.藝文志》的註解,只知道是魯國的穀梁子所傳的。顏師古在註解中說,穀梁子名喜,有的地方也註解說名赤,還有說名寘,還有說名俶。這是不同的註解裡面對他的名字就有好幾種記載,目前也考證不出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對的。
《公羊傳》和《穀梁傳》在漢朝是用隸書寫的,被稱為今文《春秋傳》。這些經典在漢朝的時候就存在今文跟古文的差異。《春秋》三傳中《公羊傳》和《穀梁傳》是屬於今文,而《左氏春秋》則是古文。到了秦朝焚書坑儒這段浩劫之後,《左氏春秋》這部註解,人們到了漢朝,也沒有辦法再找到這部書了。所幸的是到了漢朝,北平侯張蒼又把這部書獻出來,稱為古文《春秋傳》。
我們知道,無論是經典,還是許多珍貴的書籍,在經歷了政治動亂的時期,它的保存是非常艱難的。在秦漢之際,經歷了戰火,經歷了政治的動盪和戰爭的洗禮之後,這些典籍要保存起來真的很不容易。
就像師父上人家譜是一本非常珍貴的徐氏家族的族譜,族譜最初在編排的時候,就是精心的做整理,可以把徐氏家族,從遠古最初的始祖,到一代一代徐氏家族的名人都記載得很完備,而且這個譜還有朱熹夫子的序文以及皇帝的詔書,所以是一部很珍貴的族譜。
最初這些家譜都是保存在家族的祠堂裡面,可是到了後來,當社會因為政治等方面的原因發生動亂,這些族譜要保存就非常的艱難。所幸當時有徐氏家族當中的一位長輩,他悄悄的把這套族譜藏起來,就躲過了政治的動亂。到了後來才把譜拿出來,師父上人又重新給它影印流通,廬江荒田徐氏的族譜才得以保存。
通過這件事情就可以體會到,在中國的歷史上,舉凡要經歷朝代的更迭或者政治的動亂,一旦發生這些事情,經典的保存和流傳就會受到很大的障礙,它可能在戰火當中被燒毀,或者在政治的動亂當中被損毀。經歷了幾千年之後,當我們再讀到這些經典,要深深的感念歷朝歷代的古聖先賢還有祖先們,他們為了保存這些經典、註解,留傳給後世子孫,是耗費了他們多少的心血。所以我們讀到這些經要生起感恩的心,認真的來學習,才對得起老祖先們的良苦用心。
《春秋》的註解也是有今文跟古文。《左氏春秋》到了漢朝,是由北平侯張蒼獻出來,這就是古文的《春秋傳》。《文心雕龍》說:「傳者轉也,轉受經旨」,通過這個傳,它等於是註解,把經文當中的奧義跟要旨編寫出來,「以授於後」,來傳給後世。這樣後世的人如果看經典看不懂,再看看註解,就能加深他對於經典的理解。《春秋》三傳也都有達到轉授《春秋》經旨的目的和效果,以授後世。《春秋》三傳之間又有所不同,也就是說解釋《春秋經》,它的方式、方法、風格都是有所差異的。像《左傳》就比較擅長於記事,孔老夫子一句話講這段歷史,在《左傳》裡面,就會把這段歷史的過程比較詳細的記錄下來,這就是《左傳》擅長於記事。而《公羊傳》和《穀梁傳》比較擅長於詁經,就是對於經文本身做解釋。但是詁經是要依照經文本身來給它做註解,就會造成它是依經來解的,因此,如果《春秋經》所沒有的內容,在《公羊傳》和《穀梁傳》中就不會體現出來,這和《左傳》不同。《左傳》在記事的過程中,有一些《春秋經》沒有體現的歷史細節,還會把它講得更清楚一點。
所以《左傳》,有的時候是把一段歷史的事實排在經文的前面,來講述它最開始的起因,或者有時候它會把這段歷史的事實放在《春秋經》經文的後面,在末尾來闡釋《春秋經》的義理。有些內容是《春秋經》本身沒有記載的,而左丘明在註解裡面,還會特別把這段歷史再講清楚。有的時候在《春秋經》裡面有記載的,左丘明他不一定完全會按照《春秋經》來作,可能他也不會記載這段歷史。因此,左氏的註解相對來說是比較靈活的。我們學習《春秋》,首先要學習《春秋左氏傳》,這也體現出《左傳》的價值之所在。
當然,《春秋》不容易懂,但其實《春秋》三傳從整理完成一直到現在也經歷了千百年的歲月,所以後世之人即使是讀《春秋》三傳,可能也會覺得挺吃力的,看不懂。因此,一代一代,從漢朝到清朝,還有人繼續再來註解《春秋》三傳的內容。最基本的註解,值得我們做參考的應該是《十三經註疏》當中所收錄的。像《左傳》,我們看《十三經註疏》裡面,是晉朝杜預所註的和唐朝時期孔穎達作的疏,這是很值得我們再來學習。再來《公羊傳》是漢朝何休作的注,唐朝徐彥作的疏。《穀梁傳》是晉朝范甯作的注,唐朝楊士勛作的疏。這就是《春秋》三傳之後,到了晉朝、唐朝,甚至於在漢朝時期,也都有大儒再進一步的為《春秋》三傳做註解。
這部《春秋經》,是孔老夫子親自作的一部很了不起的經典。孔老夫子他老人家一生,他是一位道德學問都非常高深的聖賢之人,孔老夫子的學問也是全方位的。也就是說,我們要了解夫子一生的思想,它是體現在五經、六經,在四書五經當中,可以比較全方位的了解夫子思想的體系。徐醒民老師提醒我們,學《春秋》也不能只限於《春秋》本身,也要把詩、書、禮、易五經的其他經典深入的學習,這樣我們對於夫子教育的觀念、宇宙人生觀,就能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用這個角度來看《春秋》,就比較容易把它解得更加圓滿、更加圓融。
說到《春秋》三傳,可能大家對於《左傳》印象會特別的深刻。為什麼?因為在《左傳》當中記載了很多的故事、很多的歷史,而且在故事當中,它所隱含的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是非常豐富的。我們要增廣自己的見聞,徐老師有特別提到,現代的人想增廣自己的見聞,還是建議要學習《春秋》的經傳。我們如果有機會深入學習《春秋》的經傳,就會對於這些經典和註解產生許多的興趣。徐老師就給我們舉了《左傳》當中的許多故事,讓我們先對於《左氏春秋傳》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進而再去學習它,效果就完全不同。
在魯昭公七年四月,鄭國的子產去晉國訪問,當時晉侯病臥在床,生了重病。晉國的大夫韓宣子見到子產,就向子產請教,他說:「我們的君王臥病在床已經有三個月這麼長的時間了,最近君王做了一個夢,夢到一隻黃熊,這隻黃熊就跑到了君王的寢門當中。」因為古人也是相信有鬼神存在的。在上古的文化當中看到,古人很重視祭祀,對於天地鬼神,也都是相信祂是真實存在的。
晉國的大夫韓宣子就請教子產,他說做的這個夢,夢到這隻黃熊,不知道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厲鬼。子產是一位非常有學問的人,他一聽就知道這隻黃熊的由來。他就跟韓宣子說,這隻黃熊不是厲鬼,牠是禹王的父親鯀。這段歷史跟大禹治水有關係,因為最初在堯帝的時代,中國有一場非常嚴重的洪水,堯帝想要找人來治理水患,人們都推薦由鯀來治水。但是後來發現鯀並不了解水的特性,所以做出了錯誤的方案,他是用圍堵而不是用疏導的方法來治水。最後是勞民傷財,而又沒有辦法使洪水得到有效的治理。這個過錯就非常大,因為後來就傷害到了許多老百姓的身家性命。堯帝就在羽山把鯀處死了。鯀死了之後,他的神識就變成一隻黃熊,也就是三足鱉,入於羽淵。
了解這個歷史,我們知道夏商周的時代,祭祀的文化是很鼎盛的,夏朝的君王和臣子了解了這件事情之後,他們在郊外祭祀黃熊,因為知道鯀被處死的時候,心裡還有怨恨。到了夏朝滅亡,商代和周朝都還繼續祭祀這隻黃熊。可是到了晉國,我們知道春秋的時期,有所謂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因為周王室、周天子他們的威望已經不復存在,諸侯的力量非常強。晉國國力強盛,是東周各國的盟主,但是它並沒有持續對於黃熊祭祀,沒有舉行夏郊。韓宣子聽了子產所說的建議,他於是就在郊外祭祀這隻黃熊,後來果然晉侯的病就有所好轉。
在歷史當中記載了很多的因果,它不僅是有倫理道德的內容,還有許多因果教育的內容,在學歷史的時候,可以看到非常有意義的一些史實,證明因果是真實不虛,證明鬼神是真實存在的。古人記述歷史是非常客觀、公正,而在歷史當中就有記載著大量的因果報應的故事。如果我們有機會看到一本書《歷史感應統記》,就能看到在正史當中所記載的因果,看到天地之間天地鬼神的存在,以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因果的真理。這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在《春秋左氏傳》中也記載著齊襄公的故事。對於我們後世之人很有啟發,也就是說,當一個君王荒淫無道的時候會有什麼樣的下場。歷史真的是給我們做一個借鏡,讓我們看到這些經驗和教訓,後人都會引以為戒。再來看齊襄公的這段歷史。
齊襄公是齊僖公的兒子,在齊襄公四年,魯桓公和他的夫人文姜一起到了齊國。文姜長得非常的漂亮,她是齊襄公的親妹妹,後來她嫁給魯桓公。魯桓公就帶著他的夫人文姜到了齊國,想要為周朝皇室公子議婚。齊襄公和他的妹妹文姜之前的關係一直都非常的曖昧,他就趁著這個機會和文姜私通。這是一種亂倫的行為,哥哥和妹妹之間有私通的事情發生。這種亂倫的事情很快就被魯桓公得知了,他就非常的生氣,責問文姜,文姜就把這個情況又告訴了齊襄公。
結果齊襄公就設了酒宴,把魯桓公給灌醉了。灌醉之後,他又讓力士彭生把他抱上車,拉斷了他的肋骨,在車上把他活活的害死。我們看,有許多類似這樣的歷史慘劇,往往都是因為女人造成的。所以說酒色財氣確實是做為君王、做為當政者要引以為戒的。
那個時候,因為齊國非常的強大,而魯國很弱小,所以魯國遇到這件事情,也不敢對齊襄公怎麼樣。明明這個事情是齊襄公和他的妹妹文姜私通所造成的,最後使得魯桓公就被活活的害死了,但是因為魯國當時很弱小,也不敢來報仇。最後只好怎麼辦?就把使者派到了齊國,希望殺彭生來謝罪。彭生當時只是被齊襄公指使來殺害魯桓公,真正的凶手應該是齊襄公。
這個時候齊襄公就想把禍患轉嫁到彭生的身上,於是他在魯國的使臣面前,嚴厲的辱罵彭生,編造了一個謊言,跟他說:「寡人因為魯桓公喝醉酒了,讓你隨車照顧他,你卻竟然不小心讓魯侯暴死在車中,應該給你處死罪。」所以把彭生推出去要斬首,這個時候彭生就大聲的說:「你這個無道的昏君,淫亂自己的妹妹,又殺害了她的丈夫,這一切都是你這個昏君所做的。而我受到你的利用,反而你現在把罪都加在我的身上,我死了之後肯定不會饒恕你的,我哪怕是變成一個妖孽,也要來討你的命!」他臨死之前,把整個過程真相全都講出來了。
後來齊襄公到貝邱山這一帶去打獵,就是在今天山東這一帶,突然間他就看到一隻豬往他的車上狂奔過來。左右的侍從一看,牠雖然是一隻豬,但是大家都看到說是被齊襄公所殺害的彭生。齊襄公很生氣,他說:「彭生你怎麼敢來冒犯我!」他自己拿著弓箭要射殺這隻豬,可是他就沒有打中,這隻豬站起來,兩個前蹄,就是前面的兩隻腳就拱起來,很大聲的在那裡哀嚎。齊襄公畢竟是作賊心虛,害死了好多條人命,這個時候他感到很害怕,毛骨悚然,一下子從車裡面就暈倒下來,左腳就摔傷了。他有一隻鞋子掉了下來,就被這隻大豬給叼走了。
後來齊襄公的弟弟,他有個堂弟叫公孫無知,因為他被齊襄公流放,內心也是非常的懷恨,他聽說齊襄公到山東這一帶打獵,遇到了這隻豬受了傷,於是他就乘機聯絡一些人,攻打到宮廷當中,想要殺齊襄公。齊襄公就躲在門後,想要殺他的人怎麼找都找不到他,突然間他看到從門底下露出一隻鞋子,這個鞋子就是齊襄公打獵的時候丟失的那隻鞋子。他們通過這個線索就知道了齊襄公躲在門後,結果打開一看,果然發現他在門後縮成一團,於是這些刺客就把他砍成好幾段,就殺了齊襄公。
這段是記載在《左傳》當中的歷史,歷史給我們後人的啟發跟教訓是非常深刻的。我們在學〈鄭伯克段於鄢〉的時候,看到這也是背棄了倫常道德而引發的禍患。齊襄公的這段歷史也是如此,都是因為君王荒淫無道,完全不遵守倫理道德,不但是因為酒色財氣殺害了很多的人,最後連自己的生命都不保。
在魯襄公三十年,鄭國的大夫伯有,也是因為這個人無道,他執政的時候荒淫而奢侈,而且喜歡成天成天的喝酒,在執政過程當中樹立了很多政敵,後來就被人給攻殺,被人殺害了,他被子皙、駟帶以及公孫段殺害。
到了魯昭公七年,有一天鄭國人忽然就看見了伯有,這個時候已經離他被殺死的時間很久,大家就知道是他的鬼魂來了,嚇得都趕緊逃跑。而在前一年,就有人夢到伯有跟他說,他一定要報殺身之仇,把他哪一月哪一日要殺駟帶、哪一天他要殺公孫段,他就已經在夢中跟人說了。想不到駟帶還有公孫段都是按照這個時間,最後就死在了他夢中所說的這個日期,如期而死。這個時候大家都很恐懼,知道是伯有的靈魂來報仇。後來還是子產想辦法安撫伯有的鬼魂,才使得這些離奇的事情慢慢的平息下來。
孔老夫子作《春秋》,《春秋》所講的歷史,在這部經典當中記載的是比較簡單、簡略的,而在《春秋》三傳的註解中,《左氏春秋》記錄得特別詳細。《左氏春秋》完整的把歷史的事實記載下來,對於《春秋經》裡面善惡褒貶的《春秋》大義,就能把它闡釋得特別清楚,這也就是《左傳》為什麼那麼有感染力。它記事特別的詳盡,在它解釋經典的過程中,就充分發揮了註解的作用,不僅僅只是對於經文本身做註解,它對於歷史也做了很詳細的說解。
前面的這些歷史故事,都是發生在春秋時期真實的事情。它把善惡、是非、因果記載得這麼清楚,又能夠讓人們了解,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真相。所以害人之人,最後還是被人給殺害,在因果的循環當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而且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即使活著不能報仇,死了之後變成鬼還要循環的相報。
我們不要以為這些事情都是無稽之談,孔老夫子在《周易.繫辭傳》裡面就曾經說過,「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由此可知,在天地之間鬼神確確實實是實際存在的。孔老夫子也教我們,要「敬鬼神而遠之」。夫子在《論語》的教學當中,比較沒有談這個方面的問題,但在其他經典,譬如在《周易》裡面,就有很明確的記載鬼神的狀況。由此而知,孔老夫子對於天地鬼神實際的情況也是非常了解的。
孟子所說的:「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除了《春秋經》之外,再加上《春秋》三傳的註解,再來看待春秋的這段歷史,可以體會到這些當事人,當他知道自己的善惡行為都被如實的記載下來,只要他還有一點羞恥之心,他看了孔老夫子《春秋》筆法的記載,也一定會感到很恐懼的。因為他們對於倫常道德的破壞,罪過就很重,這個罪過不只是結罪在他本人,而是因為他把整個社會的風俗給帶壞了,把整個社會引向動亂的局面。結罪不是結在他本人,而是因為他處在高位,他的影響力很大,當他毀壞了倫常道德的時候,不僅是傷害他自己,他是對於整個地區的百姓,整個社會的安定和諧都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因此我們讀《春秋》、讀《左氏》,從這些經典和註解當中,了解歷史給我們帶來的經驗和教訓,也希望後人都能引以為戒。
《史通》是劉知幾所作的,劉知幾就非常推崇《春秋左氏傳》,他說:「其言簡而要」,《春秋左傳》它的記載是比較簡要而詳明的,「其事詳而博」,就是它簡要詳明的語言特點,「信聖人之羽翮,而述者之冠冕也」,如實的把孔老夫子作《春秋》的理念和思想在《春秋左氏傳》中體現出來。這種文學上的成就、記事的成就,體現在它既簡要而又詳明,對於歷史史實的記載既詳盡寬博,它的言辭又簡潔。所以歷朝歷代史家記載歷史,都要學習《春秋》和《左傳》。而它所記載的事實不僅是講述人生,而且包括天地鬼神,鳥獸蟲魚、動物等等的,是非常廣博的。
徐醒民老師特別談到,我們學習《春秋左氏傳》,它不僅僅是可以做為《春秋經》的註解,而且我們在學習五經、六經的時候,譬如學習《易經》、《禮記》、《禮經》、《詩經》等等,我們參考《春秋左傳》,也能夠觸類旁通,如果能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對於我們現實的人生會有很多的幫助和指導,學了之後一定是獲益無窮的。
我們現在是學《聖學根之根》的課程,所以對於這些經典只是做概略性的介紹,等到日後我們學完《聖學根之根》,再學四書五經,就可以選擇這些經典和註解再來深入,相信它對於我們現實的社會與人生都能帶來很重要的指導和幫助。
這一句經文就學習到這裡,接著看下面的經文:
【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這一段經文是教導我們,明白了四書、六經的要旨之後,才可以讀諸子百家的書,譬如《老子》、《莊子》、《荀子》等,後面我們會學到五子,有荀揚、文中子、老莊,這些諸子百家才可以涉獵。《三字經》當中,為我們把學習的次第講得很清楚。
『撮其要,記其事』,因為諸子百家的典籍很浩繁,內容非常的完備,要完整的學習是很難的,但是「撮其要,記其事」,要選擇其中對於我們的德行和學問有幫助的內容來研讀和學習就好。
王應麟先生在這句經文中特別提醒我們,學習的次第不能紊亂,要先學習經典,把經典學明白、搞清楚之後,『經既明,方讀子』,再來研習子部的內容。為什麼要這樣編排?因為經典之所以被奉為經,所謂經天緯地,經在內容方面是純真而純粹的,換句話說,它的原理原則可以做為我們人生非常好的指導、準則,因此經典的學習是排在前面的。
因緣生老師特別講述,通常說要學習「傳統文化」,這個概念一定要把它搞清楚,並不是所有傳統的舊的東西,不是說所有舊的文化都能稱之為「傳統」,對於傳統兩個字也要搞清楚、搞明白。傳統的傳是遺留的意思;統,它本來的意思是指蠶絲的頭緒,引申為準則。所以傳統所強調的是善道,善道有統,它可以與道同歸,「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傳統可以與道相應,它是傳統,可以學習;如果有一些與道不相應的,就不能稱之為傳統。我們要把傳統的概念認識清楚。
「經既明,方讀子」,學習一定是先學經典,通過對於經典的學習,就能樹立正確的思想。有了正確的思想,這些是非、善惡、對錯的觀念,都跟聖賢人是相同的。評判事情,能夠本著聖賢教化的原理原則來看待這件事情,這就是建立了正確的思想觀念。這個時候再來學習其他的內容,就能夠心中有主,這就不同了。王應麟先生所提倡的是「經既明,方讀子」,學完經部的這些經典之後,再來學習子部。
《四庫全書》收編這些古時候的典籍,它所採用的是四部分類法,也就是按照經、史、子、集的順序、次第來進行編排。因緣生老師強調,無論是王應麟先生所提倡的次第,還是《四庫》按照四部分類法所分的次第,都是可以的,不過我們更傾向於學了經部之後學子部。
「撮其要,記其事」,對於子部的內容要「撮其要」,因為我們知道子部的內容也是非常豐富多元的,學習的精力畢竟有限,所以要選擇比較重要的部分先來學習,日後再看這些史部的典籍,學習歷史就有了更清晰明瞭的判斷。為什麼?因為首先要了解古聖先賢的思想脈絡,有了經典,有了對於子部的了解之後,再來讀歷史,這樣就等於說很容易掌握歷史當中的一些規律,能夠秉持著經典所說的原理原則,來看待這些在歷史之中發生的事情,就能對它做出正確的判斷。
因緣生老師舉了一個例子,就好比說,了解了法家之後,再來看《戰國策》、《史記》,就能比較清楚的明瞭,為什麼秦國要使用這些法令規章政策來統一六國;同時也能夠了解,為什麼用了法令之後,雖然他能統一六國,但是在後來治國的過程中卻產生了很多問題;甚至於因為他用這些刑罰,而激發了民怨,反而加速了秦朝的滅亡。看待這個歷史,如果我們對於相關的諸子百家的思想有一定了解,我們看歷史就能看得更加的透徹、更加的清晰。
關於經部和子部的內容,因為王應麟先生是特別強調「經既明,方讀子」。我們通過《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於經部和子部的兩段敘述,再來進一步的了解經和史。
在近幾年,師父上人在歐洲和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合作,這也是在英國皇室的支持下合作的項目,在蘭彼得威爾士大學成立了英國漢學院。為什麼師父要成立英國漢學院?雖然老人家一生極力的在倡導和弘揚儒釋道的聖賢教育,師父上人購買了很多《四庫全書》和《四庫薈要》,並且分送到世界上各個國家不同大學的圖書館,送給許多政府的單位,但是後來卻發現這些書擺在書架上,卻沒有人去翻、沒有人去讀。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人能看得懂漢字文言文,這些書擺在架子上,就不能夠起到它的作用。
這個危機不僅是師父上人現在看到,早在幾十年前,在中國有一些老人,包括趙樸老、冰心,他們就已經開始有這個擔憂了。因為看到下一代的年輕人都讀不懂漢字文言文,將來如果我們不趕緊培養人才,從孩子開始教起,讓更多的年輕人讀得懂文言文,如果不趕緊來培養,將來當年輕的一代都看不懂古文,中華文化當中這些精彩紛呈的經史子集真的就變成了一堆廢紙,這是讓人非常擔憂的一件事。所以師父上人希望培養更多年輕人來學習漢字文言文,能夠看得懂《群書治要》,看得懂《四庫全書》,將來每個人都專攻一門,來把《群書治要》、《四庫全書》當中的經典、歷史,經史子集的寶貴典籍都能進行講解,這是師父上人他老人家九十歲耄耋之齡的一個願望,我們要朝著這個方向目標來努力。
特別是這部《四庫全書》,真的是一部寶藏。我們在英國漢學院,之前也是為了要查找儒家經典當中的經文,也有跟漢學院的老師一起到了四庫館。英國漢學院有典藏一套完整的《四庫全書》,整個房間裡面全都是《四庫全書》,書就一直擺到天花板上面,我們去翻書的時候,要爬著梯子一本一本的去找。
在這個過程當中,看著插架森森的典籍,同時也感到自己身上的責任跟使命真的是非常的重大。但是《四庫全書》雖然卷帙浩繁,我們學習的時候,要掌握和學習它的《總目提要》是很重要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不僅僅是《四庫》的目錄,而且在這其中,它對於經史子集,它所收錄的經典、註解,四庫的館臣都會做一個簡單的提要、介紹。
提要的文也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他會闡釋他的學術觀點,他對於這個學派的了解和認識以及對它的評價。所以《總目提要》所寫的這些文,對我們學習經史子集的經典是很有參考價值的。我們這裡是把經部的總敘和子部的總敘提出來,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通過短短的這段文,讓我們了解到四庫館臣在收編這些典籍的時候,他們的學術思想、學術水平高度等等,還有他們的筆法也是很值得學習。
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經部總敘當中就有談到,一開頭就說到「經稟聖裁」,經部收錄的都是經典,像五經、六經這些經典,而這些經典也都是聖賢人為我們整理,或者聖賢人所撰寫的。「垂型萬世」,做為經典,它可以流傳到千秋萬世之後,它具有超越時間和超越空間的永恆價值。既然做為經典,在古時候適用,在我們現代的時代也是適用的;中國人適用,外國人也是適用的。所以中國的典籍,像《論語》、《老子》,它不僅是屬於中國人的,也是屬於世界的,在世界上許多漢學家也都很認真的在學習中國的經典。「刪定之旨,如日中天,無所容其贊述。所論次者,詁經之說而已。」這是經部總敘的開頭。
之後,四庫館臣就對於經典流傳的學派,它的歷史做了介紹跟評價。這個文讀起來真的是非常有價值。兩千年的歷史當中,儒家學者一代一代出了許多的人才,對於他們的思想脈絡,他們的學術地位、學術價值,以及對於他們治學的評價,四庫館臣在提要當中,短短的幾句話就總結出來,這也是非常了不起。從漢朝以來這兩千年當中,一代一代儒家的繼承者,整個學術的脈絡經過了六次比較大的變化,叫做「學凡六變」。
最初儒家的弟子跟門人,他們是代代相傳,就是老師教學生,一代傳一代,他非常重視師承。在學習師承,老師所教的學生一定非常認真的繼承下來。這就造成了一種篤實而嚴謹的學風,學生就是恪守著老師的教誡,不會有所變動,所以他的學風就比較篤實而嚴謹。但是它也有一點弊病,「及其弊也拘」,這就顯得比較拘謹了,因為不能觸類旁通,像孔老夫子說,舉一隅而要以三隅反。
到了後來,王弼、王肅這個時代,一直到北宋這些學者,孫複、劉敞等等,他們就各自論說,就有各自的思想,彼此之間不像漢代以來師承的關係,完全學生遵守老師的教導,不敢有所開創、開拓。從王弼、王肅,一直到孫複、劉敞這些學者,他們就有自己的觀點、學說的體系。但是也會造成一個弊病,就是比較雜。這裡都是用一個字來評價,說它的利弊。
到了「洛閩繼起,道學大昌」,儒家的學說到了興盛的時期,「擺落漢唐,獨研義理」,它重視義理的學習,所以對於傳統的代代相傳的思想有所排斥,它比較喜歡去辨別是非。弊病就是悍,凶悍的悍,來形容它的弊端。
從宋朝末年到明朝初年,這些儒家的學派,「其學見異不遷,及其弊也黨」,這就造成了弊病,就是黨,每一個學派他們彼此之間不能包容其他學派的思想。
從明朝正德、嘉靖之後的儒家學派,他們就「各抒心得」,各自來抒發他們自己對於經典的體會。但是它會造成什麼弊端?「其弊也肆。」這裡就有提到像王陽明。它就會帶來這樣的弊端。
到了清朝的時期,考據學是非常興盛的,對於文字、聲韻、訓詁方面,它的學術高度是非常之高的,這個跟它特殊的歷史背景有關係。在清朝時期這些學者,他們的治學就比較「徵實不誣」,腳踏實地的、實事求是的要把經典一字一句讀音、用字,小學方面的內容要把它搞得很清楚。但是也會造成一個弊端,「其弊也瑣」,就是很繁瑣。譬如一個字它的讀音究竟是什麼,他去考證的時候,可能要用很多很多的文字來解釋它的讀音,治學就比較繁瑣。
因此,從漢朝到現在,到四庫館臣編《四庫全書》的時代,主要是漢學跟宋學這兩家之間,這兩個主要的學派。而《總目提要》講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就是無論是哪個學派,最重要的還是要消融彼此之間的門戶之見,各取所長,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經義明」。它對於經的解釋就是,經它是「天下之公理」。所以他提出,希望儒家不同的學派能消除各自的門戶之見,這樣才容易把經典當中最真實的義理體現出來;「公理出而經義明」,換句話說,大家都放下了自己的成見,經典的義理就可以彰顯出來,因為經它本身就是天下的公理。
我們看這一段,它是經部的總敘,確實說得特別精彩。最後,它把《四庫全書》經部的典籍分成了十類,這十類包括易,易就是《易經》;書,書是《書經》(《尚書》);再來是詩,《詩經》;再來是禮,《禮經》,《周禮》、《儀禮》跟《禮記》;再來是《春秋》,剛剛學過的《春秋經》,還有《春秋》三傳;再來是《孝經》,《孝經》日後也會學習;接著是「五經總義」,還有四書、《樂》和小學。樂,《樂經》的典籍也把它單獨分一類。再來小學,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小學是為了解經的一個工具,因此小學類的典籍也是收在經部。通過這個我們就知道,《四庫全書》裡面的經史子集,經部是分成了這十類,日後我們如果在研學的過程中要去查四庫,首先要把這部書它是分在經史子集哪一部,是分在其中的哪一類,要搞清楚之後再去查,就非常容易。
接著再看子部的總敘,這也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當中的。首先它談到子書,子書包括的範圍是「自六經以外立說者」都是子書。六經就是我們在《三字經》當中學到的「詩書易,禮春秋,樂六經」,除了六經之外,它可以單獨成為一個學派,著書立說的,這都是屬於子部的範圍。最初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時代,什麼算是經、什麼算是子,在當時就比較容易混淆,但是到了《七略》,劉向、劉歆父子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從文獻學的角度來說是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所以從《七略》這部書開始,對它進行區別,這樣對於經和子,就分得很清楚。特別是到董仲舒的時代,漢武帝的時候,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觀點,這就把儒家做為中國學術的正統思想,使得儒家經典的地位就更加的鞏固了,經跟子就分得更加的明確。
子部的部分可以單獨成為一家之說的,除了儒家之外有兵家,有法家,有農家、醫家、天文演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還有釋家和道家,它分成十四類,在《四庫全書》當中,子部就包括十四類。
先看兵家。兵家,一個國家在治理天下的過程當中,有文有武,有文事有武備,所以儒家之後,它首先是有兵家。像歷史上中國也有很多兵家的書籍,譬如像《孫子兵法》。兵是刑類。「唐虞無皋陶,則寇賊奸宄無所禁」,堯舜的時代如果沒有皋陶,有人作奸犯科的話,就沒有法令規章來制約他,所以接著就是立了法家。這是子部的分類。
再來是農家,中國是個農業大國,以農為本,我們常說民以食為天,農家的典籍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就擺在法家之後。再來是醫家,醫家最開始神農、黃帝,是聖賢的君王,醫學方面的典籍,流傳到現在有《黃帝內經》。在歷史上有神農嘗百草,還有黃帝留下《黃帝內經》,可見得醫學對於人類生活的重要性,下面這是醫家。再來,天文演算法,在中國的歷史上要發展農業,對於農曆,觀察天文,要制定曆法,這也是重要的內容,所以接著就有天文演算法。
以上六個方面,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演算法,前面還有儒家,這六個方面是國家在治國平天下的過程中,必須要具備的。
再來是術數,這是百家方技,有有益,也有無益的,術數這個學派也是有它的歷史。接著是藝術,「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游於藝」在教育的過程中也是很重要的科目,所以下面就是藝術。再來是譜錄,前面的術數跟藝術兩家,是屬於「小道之可觀也」。《詩經》,「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易經》說制器,所以下面就是譜錄。
再來是雜家,雜家顧名思義,就有很多不同的學說,又不能形成完整的類別,所以把它匯集在一起做為雜家。接著還有類書,類書也是在子部當中,這是隸事的分類,傳統上把它分在子部,這是類書。再來小說家,小說家的著述也是可以用於增廣見聞,這在子部當中也單獨列成一個目錄。再來就是釋家跟道家,佛家和道家分別有《道藏》還有《大藏經》,因為它的經典比較浩繁,而在《四庫全書》裡面,釋家、道家是放在子部當中的。
做為學者,能夠從經典當中去研究學習這些義理,它帶來的作用就是「可以正天下之是非」,讓人們明瞭是非、善惡、對錯的觀念;如果「徵事於史」,我們學習歷史的話,對於古今的成敗經驗跟教訓,就能夠明瞭。其他都是屬於雜學。
在這裡有特別強調說,能夠自成一家,一定是有它自成一家的源流,即使它和聖人所傳的經典不完全相應,但是保存下來,做為人類社會生活當中的借鏡也是非常有用的。
這就是在《四庫全書》當中子部總敘。通過子部的總敘,了解子部都有哪些分類,以及它所分的法家、農家、醫家,各自都有什麼主要的內容,在這短短的總敘裡面就為我們介紹清楚了。
通過了解經部的總敘跟子部的總敘,我們再來參照《三字經》這裡的「經既明,方讀子」,就有更加清楚的認識,當然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也要像王應麟先生所強調的這樣,「撮其要,記其事」,掌握它的要點來學習,比較重要的可資參考就好。
好,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