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第22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請掀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三字經》,第四十頁的倒數第二行開始看起。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這句經文教導我們,在古時候《易經》有三種版本,這三種版本分別是《連山》、《歸藏》,還有《周易》,就簡稱為『三易』。但是非常可惜的是,《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了,流傳至今的只有《周易》這一種版本。《周易》是孔老夫子曾經審訂過的,書中的理論比較詳盡,也比較易懂。
《易經》是六經之一,在先秦時代稱為《易》。《易經》最初有三種,『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這三種分別是《連山易》、《歸藏易》,還有《周易》。這三易都是古聖先王所作的,像《連山易》傳說是太昊伏羲氏所作。古代的三皇五帝,伏羲就是三皇之一。他看到在白龜的背上有一種裂紋,他就得到啟示,作了《連山易》,這就是伏羲畫八卦。但是非常可惜,《連山易》後來失傳了。《歸藏易》同樣也是古聖先王所作的,是三皇之一的黃帝。三皇我們後面會學到,「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這些古聖先王都非常了不起。《歸藏易》就是軒轅黃帝所作的,但是同樣非常可惜,這部《歸藏易》也是失傳的。
傳到現在的《易經》,是三易中的最後一種,也就是《周易》,《周易》傳說是周文王所作。我們學過武王伐紂,商紂王身邊有許多賢德的大臣,都在勸勉紂王不要實行暴政,但是後來都被紂王殺害了。周文王也是在紂王的身邊擔任官職,後來他被商紂王給囚禁在了羑里這個地方。而周文王就在被困居羑里,作出了這部《周易》,後來孔老夫子還為它作了註。這句經文中說「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這三部書並稱為三易,『三易詳』,但是流傳到現在卻只有《周易》這部經典。
所以「三易」,《連山》、《歸藏》、《周易》,算是在上古時期,就是夏、商、周三個朝代所流傳下來的《易經》。當然《連山》、《歸藏》更早,是伏羲、黃帝作了這個書。到了周朝,文王演《周易》,《易經》中精深微妙的道理,已經被文王演繹得非常詳盡了。
關於「三易」,我們要有一個概略性的了解,這三易都是誰作的,它是如何作出來的。像《連山》,在歷史的記載中,遠古的時候,有一天,伏羲氏看見有一隻動物,這隻動物是龍頭馬身,伏羲氏看到牠從河裡飛出來,讓人感到驚訝的是,這隻動物牠背部還有五十五個黑白交錯的點,這就是「河圖」。我們看圖一,圖一就是河圖。
古聖先王,因為他們都是聖賢人,了解宇宙當中萬事萬物精微深奧的道理,也就是宇宙的規律、宇宙的現象,在他的心中都是洞達明瞭的。而伏羲氏是仰觀了「天象」,也俯觀了「地法」,中觀「人物」,換句話說,他是真正在對於天地人三才的觀察中,發現了宇宙當中的規律。所以他畫八卦,伏羲畫八卦,八卦是與什麼有關?八卦就是與「三才者,天地人」有關。
我們學習《三字經》的經文,不要小看每句經文,這裡面所含的深奧無邊的道理,真的是我們學之不盡、用之不完的。譬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譬如「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我們對於宇宙當中包羅萬象的概念,如果要深入的明瞭洞達,就要學習古聖先賢所留下來的經典,因為經典中所演繹的都是宇宙天地人至為奧妙、至為精深的道理。
伏羲氏畫出八卦,他觀察天地人、宇宙間的規律,畫了八卦,並且定住了陰陽。古人都是用陰和陽來解釋宇宙中的現象,這就是「先天八卦」。這是伏羲在作《連山易》的過程中,有這樣的一段故事。
到了黃帝的時代,他在伏羲所畫的八卦中,進一步的用特別的符號分別代表陰和陽,他根據陰陽之間的組合,把它分布在八方,就成為了八卦的體。我們看第二張圖,這就是八卦。它分布在八個方位,而且陰陽的符號,它是進行了不同的變化跟組合,成為了八卦的體。這就是《歸藏易》。
古聖先王,一代一代從伏羲到黃帝、到周文王,這些大聖大賢,他們都要作《易經》,我們就可以體會到,《易經》所包含的道理,就是古聖先賢治國平天下時,他所掌握的宇宙規律,能用於這個時代的政治,用在他施政的理念當中。所以《易》是非常的精深而奧妙的,如果能通曉《易》,換句話說,宇宙間的規律、宇宙人生的大道,在這裡面都能顯現出來。絕對不是後世人的觀念說,《易》(《周易》)只是用來算個卦,來預測吉凶。對《周易》至為深奧、至為精微的大道來說,占卜都不算是它最重要的作用,後面徐醒民老師會講述這個問題。
到了周文王的時候,他被商紂王囚禁在羑里,他就開始研究八卦。「文王拘而演周易」,雖然他被殘暴的紂王給囚禁了,但是做為一代的明君聖主,他是肩負著天命,要來利益天下的蒼生跟百姓。所以這種挫折、這種困難並沒有挫敗他的意志,他仍然在被囚禁的過程中不斷的探究宇宙人生的真相。最後他通過對八卦的研究,就明瞭了陰陽變化的道理。在他之前,黃帝所作的八卦之體,他是通過陰陽的組合,讓它分布在八方。而周文王又把這一個卦變成了八個卦,換句話說,八八六十四卦;其中一爻他把它變成六爻,總共就有三百八十四爻。於是在這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當中,它就產生了更大的變化,這就是「後天八卦」。對於什麼是先天八卦、什麼是後天八卦,這個概念我們也要有所了解。
因為《連山》和《歸藏》都失傳了,流傳到現在的是《周易》,就是周文王所演的《周易》。所以我們現代所使用的就是後天八卦,因為它是周文王所定下來的,所以又叫「周易」,「周」就是周朝、周文王。文王又作了「卦辭」,他把每一個卦的吉凶都做了斷定。周公是文王的兒子,跟武王是兄弟,周公作了「爻辭」,把這三百八十四爻中的吉凶又做了斷定。到了孔子時代,孔子是非常敬佩文武周公時代的政治,周公是他非常佩服的一位聖賢之人。所以到了孔子時代,孔老夫子也重視《周易》,於是他「讚《周易》」,就作了「繫辭」,他把《易經》精深微妙的道理解釋得更加完備。
孔老夫子是一位誨人不倦、好學不倦的好榜樣。無論夫子學《易經》,還是學音樂,夫子這種活到老學到老,好學的態度,在他學習《周易》時很明顯的體現出來,夫子就曾經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孔老夫子他老人家非常感嘆,說我要是能再多活幾年來學習《易經》,可以無大過,我就可以少犯很多大的過錯。之前有一位馬來西亞的領袖,《群書治要36O》編輯出來的時候翻譯成英文,這位馬來西亞的領袖看到《群書治要36O》這部書,師父上人給他送過去,他看了之後也非常感慨,他說:「要是我早一點遇到這部書,我在施政的時候就可以減少很多的過錯了。」
我們通過孔老夫子所說的這句話,就可以體會到《易經》至為深奧精微的道理,對於我們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確實非常深奧難懂,要把它研究明白,也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易經》主要就是闡明了天地當中萬事萬物的吉凶。我們生活在天地之間,人人都希望趨吉避凶,究竟什麼是吉、什麼是凶,首先要有所了解,然後我們依循道來行事,就能避免很多的過失、很多的過錯,而達到趨吉避凶的效果。
譬如《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又譬如《易經》中的謙卦是六爻皆吉,謙是地山謙,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如果都能守著謙虛謹慎的態度,那就無往而不吉了。通過對於《易經》道理的研究,我們就能找到趨吉避凶的妙方,像《易經》所講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明瞭這個道理之後,自然而然就會斷惡修善,知道宇宙當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自然的道理。當我們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每天都是說好話、行好事、存好心、做好人,自然一切的福報、一切的吉祥就會隨之而來了,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之後會學到《十善業道經》,教我們怎麼樣當一個真正的善人。能夠語善、視善、行善,沒有毫分的不善夾雜,自然所有的凶險跟災禍就不會降臨到我們身上,所處的、所遇到的全都是如意吉祥的果報。
《易經》的「易」是改變的意思。宇宙當中的萬事萬物無時無刻不在改變。我們要是了解這個真相,在變化當中,就要學會掌握不變的原則來遵守。所以《易經》是非常高深的哲學書籍。當然,它不僅是中國人所留下來的智慧寶藏,包括很多外國的專家學者也對它特別的感興趣,它確實是一部了不起的經典。
關於《連山》跟《歸藏》,因為它在流傳的過程中已經失傳了,所以它詳細的內容,現代人就比較不能了解。所幸的是有許多珍貴的註解、典籍,在清朝乾隆年間所編訂的《四庫全書》裡面也都有所保存。這個地方我們看到,就是在欽定《四庫全書》當中,有一部書叫做《三易備遺》,「三易」就是這裡經文所看到的,「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這是宋朝的朱元昇所撰。
這裡面有文有圖,我們通過文,再進一步的對於已經失傳的《歸藏易》有所了解,包括《連山易》。其實《歸藏》和《連山》之間都有相互關聯的關係。因為《歸藏易》雖然是黃帝所作的,但是實際上他是在伏羲氏《連山易》的基礎上推演出來的,是以自然之數合自然之音,而又以自然之音合自然之象。所以它從甲子、藏坤、納乾,一直到癸亥、納比、藏剝,首坤、乾,終比、剝,從坤、乾開始一直到比、剝,也就是黃帝所演的《歸藏易》,它所遵循的就是伏羲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序。雖然它是不同的古聖先王所作的,實際上所含藏的理是一脈相承的。孔老夫子就曾經說過:「吾得坤乾焉」,坤乾所指的就是黃帝的《歸藏易》,它是從坤乾開始,一直到比剝結束,這就是《歸藏易》。
而到了孔穎達,我們要是讀過《十三經註疏》,對他都很熟悉,許多的經典都是他作的疏,往往是在漢儒註的基礎上他再作疏。以孔穎達為代表的學者,他們都認定《歸藏易》是黃帝所作的。而黃帝所作的,在商朝的時期就得到比較廣泛的運用。商朝時代這些君王,我們如果讀史書就能看到,他的名字都是怎麼起的?商代的君王都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我們學習天干地支的時候就學到,這是屬於天干,商代的君王他的名字都是用天干來命名的。名字對於古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更何況是做為一國之君,都是在名字裡面含藏著很深的道理。
用黃帝所作的《歸藏易》,《歸藏易》把天地之心,天地之心是代表什麼?人類的這個人,它的意思就是天地之心。所以商朝的君王用天干來命名,就是代表他用《歸藏易》的道理,用於人的名字中,用這個來寫天地之心,來把天地之間萬事萬物之情表現出來,同時與世運,運有人的命運、有國家的命運、有世界的命運,與這個相關聯;而小,我們看天干地支,它是跟時間有關聯的,在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時候,可以用到天干地支。《四庫全書》這一段文,它講的主要是黃帝所演的《歸藏易》,從這裡就可以體會到《歸藏易》它的道理是包羅萬象的。
甚至於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非常重要的事情,譬如「原性命」,這是了解人和宇宙的真相。「制禮樂」,一個國家建立的時候需要制禮作樂,有了禮樂的教化、禮樂的基礎,國家整個政治的運作才能進到正常的軌道和秩序當中,這是制禮樂。再來「定度量」、「均權石」,這些都是跟國家政治有關的。像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需要制定統一的度量衡,並且頒布統一的文字,要做到「書同文,車同軌」,這都是在國家的施政中很重要的事情。包括「齊民紀,聽軍聲,頒正朔,觀氣候」。我們從一年到頭二十四節氣當中,要掌握什麼樣的規律,讓老百姓,譬如他耕種有一個依循。像二十四節氣,什麼時候該播種,什麼時候該收成,都是按照天氣變化的自然規律來運作的。
這裡談到黃帝的《歸藏易》,它所闡釋的規律和道理,可以運用在國家施政的許多方面。這個真的是「造化之至神」,是天地造化中非常神奇而又微妙的道理。這就是《易經》,我們要探究宇宙人生的真相,它對於齊家、治國、平天下都能做出很好的指導,訂定方向。所以《易經》至為深奧而精微的道理,是君王統治國家、帶領老百姓一天都離不開的。
為什麼作者在這個地方,《四庫》所收錄的這一部《三易備遺》,這也就是作者為什麼要通過這部書的整理,把黃帝演伏羲的《連山易》所作的《歸藏》,它本來的面目,希望把它能夠講清楚、說明白,這是這部書的用意。
他又談到「紀《歸藏易》曰中天」,黃帝的《歸藏易》稱之為中天。因為文王演《周易》,是有先天後天之辭,這是剛剛我們有特別談到的,在伏羲作《連山易》的時候,他是通過觀察天地人,作出了與天地人有關的八卦,定了陰陽,這是先天八卦;而到了周文王,他被囚禁在羑里,研究八卦,他作了後天八卦,後天八卦就是把他從黃帝的《歸藏易》中,一卦變成八個卦,八八六十四卦,一爻變成六爻,所以是三百八十四爻,產生了更為複雜的變化,這是後天八卦。所以先天、後天我們要有所了解。
除了先天跟後天,還有一個中天。邵子在《觀物外篇》這部書裡面,他把伏羲氏所作的《連山易》定為先天,而把周文王所作的《周易》稱之為後天,而在《皇極經世系述》這部書當中則是談到:「唐虞者」,唐虞指的是誰?指的是堯舜。他說:「其中天而興乎。」中天,就是以唐虞,也就是堯舜,堯舜的這個時代,這也是政治非常清明,社會很安定、和諧的一個時代,這個時代稱為中天。就是在先天後天之後,又有一個中天的說法,指的就是堯舜的時代。他說堯舜是「應運而生」,順應著這個時運而生的。
而「三易」的順序,這個名字是從什麼地方來?在《周禮》當中就能看到。我們今天學的《三字經》經文:「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這樣的一個順序,在《周禮》當中就談到三易之序,它說:「一曰連山」,這就是《連山易》;「二曰歸藏」,這就是黃帝作的《歸藏易》;「三曰《周易》」,是周文王所演的《周易》。伏羲所作的《連山》,這叫先天八卦;而周文王所作的《周易》,這是後天八卦;因此,黃帝是在中間,在伏羲和周文王的中間,黃帝所作的《歸藏》就稱為中天。所以先天、後天還有中天,這個概念是這樣來的。《周禮》就是按照這樣的順序來排序。
《文言》中說:「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換句話說,無論是先天,先天是伏羲所作的《連山易》,還是後天,後天是周文王所作的《周易》,它們都和天地之間的宇宙人生規律是相符合的,都不會違背。
所以我們學習「三易」,就要掌握這樣的概念,基本的概念。作者又談到歸藏的綱目。孔老夫子說:「吾得坤乾焉」,「坤乾」指的就是《歸藏易》,因為《歸藏易》是從坤乾開始,一直到比剝結束。
關於《歸藏》的綱目,賈公彥解釋《歸藏》的要旨,就有談到,《歸藏易》,黃帝所作的《歸藏》,是「以純坤為首」,坤就是乾坤的坤,坤代表地。乾是代表陽,坤是代表陰,乾是代表天,而坤是代表地。地,我們常常說,大地就像母親一樣,它很能包容,它能包容萬物。所以大地這種寬廣的胸懷,使得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都歸藏於大地之中,這就是為什麼叫歸藏,它是這個意思。因為它是以坤為首,坤就是代表大地。
我們不要覺得《連山》、《歸藏》很深奧,其實要是了解它為什麼這樣命名,以及裡面的一些道理,會覺得這個名字起得真的是很有道理、很有意義。
雖然《歸藏》是黃帝所作的,實際上他是延續了伏羲作《連山易》的精神,是遵循他的卦序,遵循伏羲的卦序。而在《漢律曆志》中也有記載:伏羲畫八卦是從數,「由數起」,一直到黃帝再來作《歸藏》,這個時候他把它演繹得就更加的完備了。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了解到,從伏羲的《連山》到黃帝的《歸藏》,其中所蘊含的道理,以及它闡釋《易經》的方法是一以貫之、一脈相承的,是相輔相成而不相違背的。我們了解了黃帝的《歸藏易》,同時對於《連山易》也就有概略的認識,是這樣的道理。
而黃帝這個時代,為什麼黃帝是中華文明的始祖?就是在很多的行業,各行各業,這個源流其實都可以從黃帝這個時代找到它的根源,古聖先王真的是非常了不起。就像黃帝時代,他就有一個史官,叫做大撓,大撓造了甲子。還有伶倫,伶倫是造律呂,律呂就跟音樂有關。這就對於陰陽五行精微的道理,能進一步的來探究。
黃帝的史官大撓,他的這一段歷史在古書中有記載。黃帝這個時代,他戰勝了蚩尤。那個時期他就有指南的設備,指南車,通過指南車的發明,從而在一些地形險要,或者是很難辨別方向的環境裡面,指南車仍然可以很好的辨別方向,所以黃帝就通過了這些發明的技術,成功的戰勝了蚩尤。之後,黃帝就讓大撓來造甲子,甲子就是天干地支中的天干。造甲子是來「正時」。天皇作干支,天干地支,對於我們紀年、紀月、紀時,就提供了非常好的方便。而到了大撓的時候,黃帝讓他的史官大撓,在探究宇宙中陰陽五行的道理。五行我們學過,是金木水火土。通過對五行的研究,從而制定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就是天干。
所以天干在黃帝的時代就創造出來了。而大撓在作天干的時候,也是探究了天地宇宙中的奧妙。通過對於金木水火土五行關係的推究,而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做為十天干,然後他又作了十二地支,這十二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是十二地支。而有了天干跟地支之後,六十甲子就能夠相應的把它匹配出來。六十甲子就是用天干配地支,然後循環往復的搭配,它是以六十年為一個週期,這是六十甲子。當中會有多出來的時間,他把它定為閏位,這個時間上的定位就非常準確。這個了不起的發明,在黃帝的時代就已經做出來了。
古時候,是以月來計算時間,所以稱之為太陰曆。從黃帝上古時候,開始制定了這樣的曆法,這叫黃曆,我們常常說的黃曆,黃就是指黃帝的意思。又有人說是夏朝創制的,所以又叫做夏曆。一直到現在,跟我們所用的陽曆相比,它不但是毫不遜色,可以說在中國的歷史上代代相傳,用的紀年月日時的這種方法,對中華民族老百姓,士農工商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而且它是可以用在生活的很多方面,不但可以紀日,還有包括農耕的生活,也都用得到天干地支所作的曆法,布陣,軍事當中都可以用得到。
所以在黃帝時期,中華民族許多的文明都已經開始發端了。這就是天干地支。而天干的干,它是幹的意思,樹幹的幹,它是幹的意思,它是代表陽。地支的支,就是枝末的的意思,它是代表陰。天干是十,地支是十二,所以陽數當中就有陰數,而陰數當中又有陽數。就是天干地支陰陽相配,就有了六十年一個循環的六十甲子。循著六甲,再來配六十四卦,這就是黃帝所作的《歸藏易》,最初是始於坤乾,最終是終於比剝。這就是《歸藏易》,它的義理就在其中了。
商朝的時期所用的《易》,就是用的《歸藏易》。雖然它到現在已經失傳了,但是我們了解到它在歷史當中發揮了它非常重要的作用。乃至於後來世世代代中國人紀年,紀時間都是用六十甲子的名。此外,在商朝的時候,我們前面說過,這些君王的名字,都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天干的名字來做為他的名號。我們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它對於整個國家上上下下,從君王到平民百姓,《易經》(《歸藏易》)是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一直到周文王的時代,又把從伏羲和黃帝作《連山》、《歸藏易》以來的《易經》精深微妙的道理,周文王又對它進行了演繹,於是就取六十四卦而約為三十六卦,這就是《周易》了。
《周易》這部書,它對於後世也是產生了特別深遠的影響。《周易》也是沿承著前面的《連山》跟《歸藏》而來的。我們在《周禮》中看到,太僕他是掌三易之法,也就是對於《連山》、《歸藏》跟《周易》他都有所掌握。而對於簭人他掌握三易,能夠辨九簭之名。譬如在魯襄公年間,魯襄公九年,就有一段記載,關於穆姜的一段記載,這個記載跟《易經》是有關的,杜預在註解中就說,它是雜用了伏羲的《連山》、黃帝的《歸藏》、周文王的《周易》。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在春秋的時代,也就是孔子的時代,黃帝的《歸藏》還沒有失傳,人們在實際運用中還會使用到《歸藏易》。所以孔子才說了一段話:「我欲觀殷道」,殷就是殷商,商朝時期,它的歷史,各種道統的源流,「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所指的就是黃帝的《歸藏易》。也就是說,孔子拿到了商朝時期所流傳下來的關於陰陽方面的典籍,這個書保存到春秋的時期,《歸藏易》依然是存在的。
從這裡就可以體會到,《歸藏易》雖然是黃帝的時期,非常久遠之前所作的,甚至於到我們現代已經看不到《歸藏易》它最原本的面目了,可是歸藏之道,就是黃帝作《歸藏易》,裡面所演繹的至真的道理,宇宙之間的規律,是歷千載如一日,還是無形當中代代相傳,對我們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思想、生活,還是產生了無形的影響,而且這個影響是很深遠的。這就是孔老夫子所說的「吾得坤乾焉」。
夫子「刪詩書,定禮樂」,他對於上古時期所傳下來古聖先王的典章做了整理,在孔子這個時代是集大成。他老人家一生都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他所傳的道統其實都是古聖先王代代相傳之道。夫子在這裡就談到了坤乾,就是黃帝的《歸藏易》對他的影響。
而在隋朝的《經籍志》中就記載,《歸藏易》到了漢朝初年就已經失傳了;換句話說,就看不到聖人作《易經》最初的面貌和它的精神。所幸《周易》傳下來,我們相信《周易》它也是沿承著《連山》和《歸藏易》的精神。所以這也許是歷史必然的選擇,畢竟周文王所演的《周易》,其實和《連山》、《歸藏》也是一脈相承的。所以用《周易》,已經可以很好的指導人們的日常生活、國家的運作,它已經能起到這樣的作用了。
在歷史的發展中,《連山》跟《歸藏》慢慢的消失在歷史的煙塵。這對於我們經典跟文化來說確實是一個損失,但是所幸的道統不絕,有《周易》流傳到現在,所以現在仍然能通過學習《周易》來了解宇宙人生的規律。無論是伏羲、黃帝,還是周文王,這些古聖先王所傳的道,它的道理都是相同的,也都是相通的。
下面我們再來談談徐醒民老師針對《周易》的一些問題做過闡釋。徐醒民老師他老人家在雪公太老師,就是李炳南老居士的會下,在漢學的領域專攻的是《論語》、《周易》,還有古文。所以徐老師對於《周易》所演繹的這些規律、道理,是非常有心得的。我們之前也曾經到老師家裡去拜訪,向老師請教關於《周易》、關於音樂方面的一些歷史、常識。老師也都是諄諄教誨,不厭其煩的給我們做了說解,我們聽了也都非常的感興趣。我們通過徐老師的說解,對於《周易》做進一步的了解。
徐老師談到,《周易》所蘊含的高超的境界,孔老夫子在《繫辭傳》裡面就有談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正是因為它有形而上之學,所以它是很高妙的。所以《周易》我們不要覺得,這個書是不是用來算卦的,這對於經典來說,這樣的觀念讓人聽了也很感慨。為什麼?因為這些相命、占卜其實是形而下之學,現代人不太想要去了解形而上之學這麼高妙的宇宙規律,把這麼好的一部書用來看相算命,其實是很冤枉的。《周易》它形而上學的道,這裡非常深奧的哲學,當然這是雪廬老人對於其中這個「道」有深刻的了解跟體會。
而《周易》也含有體、相、用這三個方面。我們先來看它的本體。《周易》的本體就是伏羲所畫的卦,伏羲畫八卦,這裡用陰跟陽兩個符號,它是藉著這個卦來表示。有了卦的時候,這是形而下之學,所以後代的聖人根據形而下之學,也就是說從卦當中所顯示的象來研究它的本體。從伏羲畫卦之後,易有三易,就是《三字經》說的:「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這就是指的《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而文王他一方面對卦進行了研究,另一方面他又作了繫辭。什麼是繫辭?就是他用文字來對於卦象進行一番解釋,這就是繫辭。
而到了孔子的時代,孔子他老人家非常重視《易經》,所以他研究文王的《周易》以及周公的繫辭。文王的辭是繫在每一個卦之下的,而周公的辭是繫在每一個爻之下。孔子一邊研究卦,一邊研究文王和周公的繫辭,他就作了十篇傳,這就是《十翼》。《十翼》裡面有上下兩篇《繫辭傳》,孔子在《繫辭傳》裡面就說明了《周易》的本體。這個本體是需要去領悟,這是聖人才知道的道理。
而文王和周公雖然了解這個本體,可是並沒有給它起一個具體的名字,到了孔子的時代,孔子才把道的本體稱之為「太極」。「太極生兩儀」,太極、兩儀、四象、八卦,這樣的概念,最初太極的名稱是孔老夫子把它定下來的。所以太極就是周易的本體,而周易的本體就是宇宙的本體,這跟佛法所說的「真如」是相同的。
孔子定了名之後,還繼續進行研究跟體會,寫出《周易》的修持的方法,也就是了解理之後還要去修(修持)。這可以從卦爻當中來看,它是藉象來顯心,用卦爻的象來明心。所以《繫辭傳》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用形而下之學來明瞭形而上的道,所以卦爻只是符號。而《周易》當中講五,這就是中國人所說的五倫哲學。
徐老師特別為我們闡釋了,《周易》怎麼和我們所熟悉的五倫五常這個五倫相關聯?像《周易》中有六十四卦,上面的三十二卦開始的是乾坤,是代表天地。乾代表天、坤代表地,乾代表陽、坤代表陰,天地開始的乾坤也就是天地,從人倫的角度上來說,就是代表父母,下面則是代表兄弟,有父母之後就有兒女,所以整個六十四卦它從乾坤開始。乾坤兩卦生出六個子卦,也就是長女、中女、少女、長男、中男、少男,三男三女再加上父母,這是八口之家,也就是一個家的天倫。什麼是修道?修道就是在天倫當中要盡到每一個人的本分,把天倫的本分盡到極致,這就能修到本性了。
所以太極,孔子定出了這個名,是用它來表示《周易》所闡釋的本體,也就是宇宙的本體。太極的體是什麼?太極的體就是真如本性,就像《繫辭傳》所說,它是寂然不動的。由體起用就有了相,相就是變化。實際上太極它不著相,可是它講到相的變化就產生了卦象,就要畫這個卦,就要通過符號表現它。所以卦一畫出來,就有表示天地的卦象,三畫的卦上面是代表天,下面是代表地,中間是代表人,這就是天地人三才;六畫的卦也是一樣,上面兩畫是天,中間是人,下面是地,這都是相。所以拿天地的相來說,天在上,地在下,天地之間是人。
所以五倫的關係,從家族的關係到社會上朋友、主僕的關係,相也是不變的,就是在不變的相中再求其變化。體不動,相也不變,可是它的作用是千變萬化。也是因為體、相不動,所以它的用法是無常的。我們通過研究《周易》,就可以預先知道它變化的結果是什麼。
這是關於《周易》,通過徐老師的說解,我們對它進行這樣的說明。我們從《周易》、學習三易開始,每一句或每兩句經文,都是按次序來闡釋六經的內容。前面看到「詩書易,禮春秋,樂六經,當講求」,這是教導我們什麼是六經,接著從「有連山,有歸藏」,一直到下面「有典謨,有訓誥」,一直往下到「三傳者,有公羊」,這些經文所闡釋的都是「詩書易,禮春秋,樂六經」,教導我們什麼是六經。我們對於六經要有概略性的認識,這樣對於中國文化的經典,就能掌握它主要的內容。
我們接著看下面這句經文: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書』就是《書經》,也就是《尚書》。《尚書》包括了六種文體,『典謨』、『訓誥』和『誓命』就是代表它的六種文體。先簡單的說明「典」,典是常的意思,所以《尚書》的《堯典》、《尚書》的《舜典》,它所代表的就是帝王不易的常道,也就是堯舜這些君王施政的重點,他們教化的內容就在其中。再來「謨」,是大臣所獻的計策,像《尚書.大禹謨》。再來是「訓」,訓是誨,訓誨是大臣對君王進行進諫,像《伊訓》。再來是「誥」,誥就是君王所發布的命令,譬如說《湯誥》、《周誥》。接著是「誓」,誓是信的意思,也就是君王要出征的時候要宣誓的一種文告,譬如說《甘誓》、《秦誓》。再來是「命」,命是君主下達的命令。這就是《尚書》的六種文體,都是《尚書》奧妙之所在。『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我們就了解到它所指的都是《尚書》文體的名字。
再來看因緣生老師在註解中,也為我們稍微詳細的解釋了這六種文體。「典」,是記載國家的典章制度。譬如在《尚書》一開端就是《堯典》、《舜典》,就相當於堯帝和舜帝的憲法。
再來「謨」,謨是大臣給君王所上的諫言,給他的獻策,上的奏疏就叫做謨。譬如《尚書.大禹謨》、《皋陶謨》,一看到這個名字,就知道這是大禹和皋陶給舜帝進言,就是為君王進諫言、獻策,這是它的記載。
再來是「訓」,訓也是賢臣勸導君王所用的言辭。譬如《尚書》中有《伊訓》,《伊訓》是商湯王去世,太甲即位的時候,丞相伊尹寫了這篇《伊訓》來訓導太甲。
接著是「誥」,誥就是記載君王所發布的政令和通告。譬如我們在歷史上看到,商湯王討伐夏桀,戰爭取得了勝利,廢除了夏朝的國號,就建立了商朝。商湯王作了《湯誥》來通告天下,這就是誥。
再來是「誓」,誓是君王出師征伐誓師的文辭。譬如在《尚書》中《秦誓》就是在武王伐紂的時候,會諸侯於孟津,各路的諸侯到達了之後,武王就做了一場演講,這段演講詞就是《秦誓》。我們想想當時的情景,武王在《秦誓》中,他這種義正辭嚴,所說的這段話凝聚了大家的心。所以武王伐紂取得了成功,他的言語在當時的環境中起到了凝聚人心的效果。
再來是「命」,命是君王對於臣下任命、分封或者是賞賜,所下達的文書,這就是「命」。命是命官之辭,大的叫命,小的叫令。命令命令,它其實是命官之辭。王言,君王對於臣下的任命同樣也叫命。譬如《說命》就是商王武丁的命令,以及傅說向武丁進諫的諫言。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這其中的典謨、訓誥跟誓命,這是『書之奧』,是《尚書》的六種文體。《尚書》的內容是非常之好的,在中國的四書五經中,《書經》(《尚書》)為人們所尊崇、所尊敬,它被稱作經中的至尊,是華夏祖先所留下來的最古老的書之一,也是最早記錄歷史的文獻。
雖然它有這麼重要的地位跟作用,但是我們在學習中會遇到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因為在上古時期,文體跟語體是夾雜著使用的,所以我們讀《尚書》會發現它的文體中夾雜著語體,造成了這部《尚書》的義理就比較不容易了解、不容易通達。連唐朝時期的韓愈都有談到說,《尚書》的語言是詰屈聱牙、艱澀拗口的。它的文比較古奧難懂,會有一定學習上的困難。它不像後世的文章,我們讀了之後很容易明瞭。《尚書》,上古時期留下來的典章、留下來的文章,有些內容沒有深入的學習,光是看表面上的文字就不容易理解,所以它存在著語言文字上的障礙。但是佛門的祖師印光大師對《尚書》非常讚歎,建議要全部學習。
《尚書》和許多儒家的經典一樣,它也存在今文跟古文的問題。今古文之爭,這在古時候對於經典存在著今文跟古文不同的派別。《尚書》也是一樣,《尚書》流傳到現在,也是有古本跟今本《尚書》的不同。當然,不同的學者、不同的學派之間也有不同的觀念。
因緣生老師特別指出來,我們學習《尚書》,可以用今本的《尚書》為主,而古本的《尚書》可以參考《國學治要》進行學習跟了解,這樣就非常之好。
我們對於《尚書》其中的內容,也很希望能有所了解。徐醒民老師曾經在文章中為我們介紹這部《尚書》,特別談到了這部書的價值、它的可貴,以及對於其中的內容給我們做了一些介紹,並且在文章當中,徐老師特別強調我們要研讀《尚書》,能夠疏通知遠。「疏通知遠」,這是《禮記》對於《尚書》的讚歎。
《尚書》做為六經之一,六經「詩書易,禮春秋,樂六經」,這是《三字經》的經文在介紹的內容。六經做為中華傳統文化基本的經典,《尚書》是其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為什麼?因為《尚書》所記載的,是古聖先王治理天下的大經大法。
我們現代人也非常好奇,堯舜禹湯的那個時代,他的政治為什麼那麼清明?為什麼政治辦得那麼好?古聖先王為什麼通過聖賢的政治、聖賢的教化,使得中國達到了大同之治,還有小康之治的景象?這種和諧、和平的社會,是整個人類心心念念都嚮往的太平生活。誰不嚮往這樣幸福安康的日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在古聖先王的政治中,它就能做到老安少懷,讓老人的晚年過得很幸福,讓孩子也可以特別幸福快樂的成長,然後整個國家政治清明,老百姓生活得都非常的快樂,安和樂利。誰不嚮往這種生活?我們通過學習《尚書》,就能了解到古聖先王如何治理天下,從而達到天下大同,還有小康社會的景象。
《尚書》承載著古聖先王治理天下的大經大法,以及為內修聖德聖聖相傳的寶藏。古聖先王在施行聖賢教化的過程當中,他的理念、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他的方法都含藏在這裡。如果我們想要深入的了解中國固有的文化,特別是政治哲學,就不能不研究《尚書》、不能不研究《書經》。就像雪公老人所強調的,儒家的教化是用於政治方面的,這是它非常重要的作用。推行這個教化,它就可以指導一個國家,如何讓它的政治運作上軌道,並且讓天下的百姓人民能過上幸福安樂的生活。
關於《尚書》這部書,在《禮記.經解》篇中曾經用四個字來讚歎它,就是「疏通知遠」,用「疏通知遠」來讚歎《書經》(《尚書》)的教化之功。同時,在《史記.孔子世家》中也看到,孔子教導弟子都是用什麼內容來教的?是「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詩」就是《詩經》,「書」就是《書經》,也就是《尚書》。由此可知,《尚書》的內容也是孔老夫子教學的重要科目,也說明了這部書的重要性。做為孔老夫子的學生,不但是要學《詩》、要學《禮》、要學《樂》,更要學《尚書》,這是他必修的學問。
為什麼後世會造成今古文的爭端?這也是跟秦始皇焚書坑儒有關,經典遇到了這次文化的浩劫,使它的流傳出現了斷層,出現了障礙,才導致後來的爭端。但是,無論是今文、古文,能夠流傳到現在,都是非常珍貴的、了不起的經典。所以我們不要有這些分別,可以按照因緣生老師所建議,以今本《尚書》為主,而學習古本《尚書》,就參照《國學治要》來學習就可以了。
《書經》原本的名字是《尚書》,孔穎達在做解釋的時候就談到,《尚書》的「尚」,就是上的意思。也就是說,這是上代以來之書,前代的古聖先王所留下來的書,叫做《尚書》。什麼是今文《尚書》?什麼是古文《尚書》?從秦始皇焚書坑儒以來,就造成了今古文的問題。到了漢朝的時期,天下太平了,君王對於經典也非常的重視,在漢文帝的時候,他就希望再找回這部《尚書》,這部《書經》。
於是,濟南老伏生,雖然這部書已經失傳了、被毀損了,但是他仍然把經文記在心中,所以他就口傳,把這部書等於又重新背下來,重新把它講出來,而由漢朝時期的學者把它記錄下來,這個《書經》就是今文《尚書》。當時他是用隸字來做的記錄,這就是今文《尚書》。
什麼是古文《尚書》?古文《尚書》是指的在漢武帝時期,魯共王在孔子舊屋的牆壁中發現了《尚書》,發現了《書經》還有孔子所作的書序,是用科斗文字記錄下來的,這就是古文《尚書》。在當時,孔安國可以辨認科斗文字,他就用隸書抄寫下來,並且在漢武帝下詔之下,孔安國就為這部古文《尚書》(《書經》)作了一個傳,作了一個註解,這就是《孔傳》。但是因為經歷了宮廷的變故,他所寫的註解就沒有獻到朝廷當中。
孔安國在《尚書》的序文當中,就把從孔子舊屋的壁中所發現的這部古文《尚書》,它的來龍去脈講得非常的詳細。一直到了東晉時期,晉元帝的時候,豫章內史梅賾,他得到了這部古文《尚書》的經傳,於是才開始在世間流通。
到了唐朝,孔穎達根據孔安國所作的傳,又給它作了疏,也作了註解,叫做《正義》,孔穎達的《正義》。現在在十三經的註疏中所讀到的《尚書正義》就是古文《尚書》的註解。
徐醒民老師特別強調,關於《尚書》今文、古文的爭論,其實沒有什麼意義,在我們現代。為什麼?因為無論是今文、古文,都是中國文化中非常有價值的內容,這裡面所蘊含的古聖先王的至理名言,對於我們學習中國文化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所以不要去爭論、分別它是真的還是偽的,到底今文是對的還是古文是對的,不要再去爭論它,沒有什麼意義。
譬如《大禹謨》,「謨」就是《尚書》中的六種文體之一,典謨、訓誥、誓命。「謨」,是記載著大臣給君王諫言獻策的奏疏,《大禹謨》就是大禹給舜帝進言的一段記載。在《大禹謨》當中有一句話:「正德利用厚生惟和。」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個字,內容要說解起來非常的深厚,內涵非常深厚。「正德利用厚生惟和」,這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永恆真理,在任何時代,任何一個當政的人、領導的人,他想要把國家治理好,都不能違背這個原則。《大禹謨》中還有一句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是講到中庸之道,是儒家的心法。
我們學習這個文,用這個文所闡釋的中庸之道,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經文難道不是無價的珍寶嗎?我們真正恭敬它、認真的學習它,這一生真的是有無窮無盡的受用。所以不要因為今文、古文的問題對它產生懷疑,這是沒有必要的。就如徐醒民老師所強調的,《尚書》五十六篇,篇篇都是國學的精華,中華文化非常精要的內容都記載在這裡。當然,它有文體的不同,要求其精要,我們可以注意文體跟《堯典》、《洪範》這些篇章的內容。
像《堯典》這是《書經》的第一篇,開宗明義是讚歎堯帝,它說:「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這麼簡短的文字,就把堯王的道德功業如何澤被萬方全都表達出來了。再來,「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徐醒民老師談到,這段文就是《禮記.大學》的思想根源。《大學》裡面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的文可以永為天下法,傳之後世,代代相傳,都具有指導的意義,無論是在哪個時代,它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從這裡可以看出《尚書》字字句句都是無價的珍寶。
《洪範》九疇,這是治理天下的九類法典。我們之前有學過夏禹治水,夏禹王在治理洪水的時候,天賜洛書,禹王法而陳之,這就是《洪範》的來源。後來《洪範》傳到殷朝,夏禹是夏朝開國的君王,傳到了殷朝,是下一個朝代了。周武王伐紂,他去訪問箕子,又由箕子把它傳給了周武王。所以《洪範》九疇,徐醒民老師評價說它是中華文化的奇珍異寶。
關於箕子,這個人物在中國的歷史中也有一段比較精彩的故事。其實中國歷史上重要的這些人,不但是中國人對他感興趣,包括像東亞文化圈當中韓國人、日本人、越南人,也對於中國歷史的人物很感興趣。上次王偉勇教授有給我們分享過,在去年年底,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這些教育的專家、嘉賓們,到弘明學校參觀,後來王偉勇教授有接待這些嘉賓。其中有一位對於中國文化非常的了解,在吃飯的時候,就特別請教了王偉勇教授關於箕子的問題。為什麼?因為箕子跟韓國、朝鮮歷史是很有關係的。
箕子,這裡有一幅畫,是江逸子老師所畫的,這是他老人家在《華夏道統源流圖》當中,把許多古聖先賢的像都畫出來,並且做了一些介紹。這些畫往往都畫得特別傳神,像這幅是箕子的畫,在他的臉上就把他複雜的心情,以及他所處的環境,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所以像徐醒民老師、江逸子老師,真的是古聖先賢的知音,一生都是從事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工作。
我們在這裡簡單的介紹一下箕子。因為他的故事跟《尚書.洪範》是有關係的,也剛好有許多外國的嘉賓對這段歷史特別感興趣。箕子,名叫胥餘,他是封子爵。古時候公、侯、伯、子、男,他是有爵位的。他是擔任太師,食邑是在箕這個地方,這就是箕子這個名字的來源。
在殷紂王的時期,有一位很正直的大臣叫比干。比干因為勸諫紂王,紂王不聽,最後把他殺死了。比干是商紂王的叔父,箕子也是商紂王的叔父。這樣一位賢德的人,很不幸遇到了這樣的時代,當政的是一位暴君。紂王同母的兄長叫微子,他看到商紂王殘暴無道,勸勉他,他也不聽,所以就離開了商紂王。而比干見到商紂王淫亂,他不斷的去勸諫,結果被商紂王剖心而死。後來箕子看到這個情況,再去勸諫他,商紂王還是聽不進去。於是,他就披髮佯狂為奴,被囚禁起來了。
武王滅商,箕子被釋放出來。周武王知道這是一位非常了不起、賢德的人,所以就把箕子請過來,希望箕子教導他關於天地之間的道理。於是箕子就把天地的大法講述給周武王聽,這就是《尚書.洪範》的由來。
《尚書.洪範》,徐醒民老師特別提到,這部書是中國文化的奇珍異寶,它就是由箕子講述給周武王聽的。畢竟箕子是商朝的遺臣,所以商朝滅亡之後,他也不願意在周朝做官。周武王就把箕子分封到了朝鮮,所以箕子跟朝鮮是有很深厚的歷史關係。後來,箕子在朝周的時候,他經過了殷商,就是商朝舊時的宮殿,他看到宮殿一片荒涼的景象,非常的感傷,就作了一首詩:「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與我好兮!」殷商的百姓聽到了這首詩,都感傷流淚。後來箕子到了朝鮮,到現在,在平壤還有箕子的陵墓。這是殷商時期的一位賢德之人,他和《尚書》中非常了不起的《洪範》九疇是很有關係的,所以在這裡也簡單的做一下介紹。
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尚書》還沒有學完,後面還會再給大家介紹《洪範》九疇的具體內容,因為這確實是一篇天賜的經文,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所以還是要對它有所了解,下一節課我們再來繼續學習。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