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此事福不能救-第964集

  法語:

  「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生死大事,修福報沒用處,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要修功德,功德可以了生死出三界。功德跟福德必須要辨別清楚,如果我們的心跟菩提心相應,所修的都是功德;如果不相應,功德也變成福德。

  

  節錄:

  學佛的同修這裡要辨別清楚,功德跟福德不一樣,修福德容易,修功德不容易。功是什麼?功是功夫。你修行真有功夫,有功夫當然你就有收穫。譬如祖師們常講「持戒有功」,我們修行持戒有功,「三昧是德」,三昧就是定,所謂「因戒得定」,你持戒得定,這得定就是德。

   大乘無量壽經(第176集) 2005/4/10

  

  持戒是功,三昧現前就是德,叫功德。修定有功,「因定開慧」,智慧開了,這是德。福德可以與大眾共享,我有福可以跟大家共享;功德沒有辦法給別人,只有靠自己修。古德常講: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這是要靠你自己修的。

  大乘無量壽經(第176集) 2005/4/10

  

  就像《壇經》上六祖所說的「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講生死大事,修福報沒用處,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要修功德,功德可以了生死出三界。這功德跟福德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有時候在事上講,相差不多,很接近,理上講有差別。可是我們學佛的同修對這樁事情不能不明確的辨別,明確辨別在用心。

  大乘無量壽經(第176集) 2005/4/10

  

  如果我們的心跟菩提心相應,這幾天所講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跟這個相應,你所修的福德都是功德;如果不相應,功德也變成福德。可見得,這難怪經上佛教導我們第一句話「發菩提心」,接著才「一向專念」,與菩提心相應是功德,不相應是福德。

  大乘無量壽經(第176集) 2005/4/10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去修?淨宗學會成立,我們定了五門功課,這五門是行門,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去做的。剛才講了,你認真去做,與菩提心相應,那是功德,與菩提心不相應是福德;福德不能往生,功德才能往生,這要知道。功德是離相,福德是著相,《金剛經》上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帶業往生的人有沒有離相?沒有離相。雖沒有離相,他能控制得住,就是說這煩惱習氣他有能力伏住。在臨命終那一個極短的時間當中,他不起現行,他就能往生。如果臨命終時起現行,那他就不能往生。

   大乘無量壽經(第176集) 2005/4/10

  

  這五門第一個就是「淨業三福」,第二是「六和敬」。淨業三福是對自己,六和敬是處眾。我們跟大眾相處,如何能真正做到和睦,不起衝突、不起對立,沒有矛盾,和睦相處,佛教給我們六條。第一個是「見和同解」,這非常重要,我們的見解,就是想法、看法都能夠相同,其他都容易了。

   大乘無量壽經(第176集) 2005/4/10

  

  第二條「戒和同修」,至少十善五戒或者是十戒、六和一定要遵守;你要是不能受持,你就沒有辦法控制煩惱,你的煩惱習氣就伏不住。伏不住,到臨命終時決定生障礙,你就不能往生。平時要用功夫,最低限度的功夫,要學得像古人講的「八風吹不動」,臨命終時才有把握往生。就是決定不被環境所轉,不受環境的影響,這很重要。

   大乘無量壽經(第176集) 2005/4/10

  

  順境善緣,凡夫容易起貪愛的心;逆境惡緣,你會起厭惡的心、瞋恨的心;見到別人比我好,生嫉妒心;看到別人不如我,生輕慢心,瞧不起人,這都是煩惱習氣。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個煩惱習氣起不起來?常常有,麻煩就大!真正修行人,像這些煩惱習氣要一年比一年輕,真正做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功夫,可以全部控制住。

   大乘無量壽經(第176集) 2005/4/10

  

  煩惱沒斷,才起來就有能力把它壓住,這就是古德所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種煩惱習氣剛剛冒出來,第二念就把它控制住,就壓下去了。總的方法,佛法裡面稱為「止觀」,念佛也是止觀。這句佛號提起來,觀;佛號提起來就把煩惱習氣壓伏住,那就是止。止是對煩惱習氣來說的,觀是提醒自己,我們把念頭轉在佛號上,念念不忘阿彌陀佛,也就是我們用一句佛的名號把所有一切的妄念、妄想全部把它打掉,這個念佛功夫就得力了。

   大乘無量壽經(第176集) 2005/4/10

  

  五門後面,三學、六度、普賢十願,我們的行門就依照這五條。五條為什麼學不好?這五條也有次第的,這個次第怎麼樣去扎根?根在孝親尊師,就是淨業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我們沒有做到!你對父母有沒有盡到孝心?你對師長是不是真的尊敬?這兩條沒做好,這是根本的根本。因為這兩條沒做好,你雖然苦修了幾十年,到最後全盤失敗。好像我們蓋一棟大樓,地基沒造好,勉強蓋上去,禁不起考驗,大風一來的時候,這個房子就被吹倒了。

   大乘無量壽經(第176集) 2005/4/10

  

  我們今天學佛就像這個比喻差不多。所以我們特別強調扎根,一定要把地基做好,你以後才會有成就。這個地基就是「淨業三福」,三福裡頭特別是第一條,第一條人天福,第二條是二乘福,第三條是菩薩福,一層比一層高!像三層樓一樣,頭一條是第一層,第一層裡的四句,我們把它落實在弟子規跟十善業道,從這個地方來扎根。

   大乘無量壽經(第176集) 2005/4/10

  

  我們這一生目的到底在哪裡?目的如果要希求世間的富貴,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那你修福,種善因得善果,修福得福,業因果報,絲毫不爽。一心想求生西方,那你就得修功德,這才是「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哪些功德?只要你離相修善,全是功德;換句話說,你不為自己,為社會、為一切眾生所做種種善事全是功德。這裡頭要記住,只要為自己,就不是功德。凡聖的標準在此地,凡聖的分界線在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55集) 2000/1/10

  

  我們就要認真去反省、去檢點,我還想不想繼續搞六道輪迴?還是下定決心,這一生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自己要想清楚、要想明白,要下定決心修清淨心。我們所題的標準:「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諸位果能修這五種心,無論你做什麼事情全是功德,這功德邊事;否則的話,全是福德邊事。這是一定要辨別清楚,我們這一生就不會錯過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55集) 2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