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開明本心的力量——百世大儒陸九淵的考終之報-第67集

  南宋紹熙三年十二月十一日(公元一一九三年一月十五日),陸九淵對身邊的人說:「先父教育我們兄弟二人要心懷天下,沒想到我的抱負得不到施展就要離開人世了。」而後對家人和身邊的僚臣說:「我就要走了」。十二月十四日,陸九淵沐浴更衣,儼然端坐,安然離世。

  中國人有句古話:「世間大事,莫過於生死。」臨終無有病苦,心不顛倒,預知時至,這樣的考終之報是人一生最大的福分。

  那麼,陸九淵先生是怎樣擁有善終之福的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從他的生平經歷開始講起。

  南宋紹興九年二月乙亥日(公元一一三九年三月二十六日),陸九淵出生於江西省撫州金溪縣延福鄉青田村,東漢以後,江西成為佛教、道教聖地。魏晉以後由於中原以北兵戈擾攘,許多僧侶開始在江西開宗創派,江西逐漸成為了佛教之邦,唐朝時便有「求官到長安,求佛到江西」的說法。所以,陸九淵哲學思想的形成、發展深受佛教、道家精神的滋養,離不開家鄉文化厚土的孕育。

  陸九淵生於一個九世同居的世族大家。他的八世祖陸希聲曾在唐昭宗時任宰相,五代末為躲避戰亂,六世祖陸德遷移居青田,成為金溪陸氏的始祖。陸家祖上曾靠買田營生,富甲一方。但是,到南宋陸賀這一代,曾經的宰相世家,由於一百多年間因無人入仕、田無幾畝,家道中落。陸九淵出生時,家族只靠十畝菜田、一處藥鋪和一處塾館營生。即便家境艱難,陸家卻一直數代同堂,合灶吃飯,不分土地財產,保持著「詩禮簪纓」的名門風範。父親陸賀「究心典籍,見於躬行」,曾經在家中推行冠婚喪祭等禮儀。其家風整肅,聞名州裡。南宋孝宗皇帝曾經稱讚陸家「滿門孝悌」。淳佑二年(公元一二四二年),宋理宗皇帝旌表:「江西金溪青田陸氏,代有名儒,載諸典籍,聚食逾千指,合灶二百年,一門翕然,十世仁讓。特加褒獎,光於閭裡,以勵風化。」

  在書香門第、禮義之家成長起來的陸九淵,早慧善思、莊敬自持,「幼不喜弄,靜重如成人」,而其內心卻常常思考著宇宙人生的大問題。他在三四歲時,就問父親「天地何所窮際」,因其父親笑而未答,他便廢寢忘食地日夜苦思冥想。十三歲的一天,當他讀書讀到「四方上下為宇,往古來今曰宙」時,恍然大悟,意識到:「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這一悟,便是「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諸法實相的有力註腳。

  據相關史料記載,陸九淵「因宇宙字義」而「篤志聖學」。他立志要做一個聖人,並且認為做聖人的道理不用別尋他索,就在自己心中。他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萬物取之於心,境隨心轉,以心控物。一九四四年,量子理論之父馬克斯·普朗克提出震驚世界之說:認為存在著一個孕育一切真實狀態的「母體」,它是星球、生命的DNA及一切萬物的起源。近年來,現代量子物理學家通過諸多科學研究證實:意念可以控制物質現象,也可以改變物質現象。量子物理學以被現代人所接受的科學視角,讓我們更加堅信東方古老聖者的智慧,讓我們解悟「一切法由心想生」的宇宙諸法實相。

  早在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就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高僧智者告訴我們:心是真心,識是妄心,真心是覺悟,妄心是迷惑,真心能現,妄心能變。佛陀徹法底源的究竟智慧,啟發我們只有開明真心本性,才能真正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相。

  有志於「明心見性」的陸九淵,在三十四歲時中了進士,從此邁入了講學授徒、經世致用的人生新篇章。

  陸九淵先後被授予國子正、敕局刪定官等太學授課、負責朝廷文稿編訂等職。一次,在陸九淵面見宋孝宗奏對時,他提出了為政的根本原則——要有求道之志。陸九淵認為夏商周三代是道義流行、天下為公的太平治世,而三代之治的核心在於知「道」、循「道」,這也是人君和執政者的職責所在。他向孝宗皇帝建議,君王應以恢復人的天性良知、維護禮義之道為己業;設置公卿百官的目的是為了完成教化人民、維護禮義的責任;並通過刑罰的施用去征討傷天害理之徒,最終實現天理道義的理想生活。陸九淵對「三代」之政的嚮往,是心學理想在治國理政上的折射。

  陸九淵在做地方官時,將心學思想運用在政事處理上,政績斐然。紹熙二年(公元一一九一年)六月,耳順之年的陸九淵,被任命為荊門知軍。他嚴格實行保伍之法,發揮群眾聯防聯治的力量,境內盜賊因而遠避而去。每當久不下雨,他便設壇親自禱告祈雨,隨即下雨。當時益國公、左丞相周必大了解到荊門軍治理成效突出,稱讚陸九淵可作地方長官「躬行」的榜樣。

  陸九淵在任時斷案簡易、如神。他堅信人人皆有善端良知,採取易簡司法處理案件。曾有人狀告某人殺了自己的兒子,陸九淵斷定說:「絕不至於如此。」等展開調查時,這個人的兒子果然無恙。還有一次,有個人家裡遭竊,但不知道盜竊者是誰,於是就來到縣衙報案。陸九淵當即寫了兩個人的名字,馬上傳喚庭審,二人果然很快就招供了。又有一次,陸九淵對身邊的屬吏說,某人正在某地實施暴行。到了第二天,果然有人狀告遭遇到搶劫,搶劫者就是陸九淵前一天所說之人。身邊屬吏都十分驚嘆陸九淵的預斷能力,當地人都認為他是神人。

  陸九淵辦案如神,在今天的人們看來,他一定擁有天賦異稟的「讀心術」。這種「讀心術」,正是陸九淵對於「此心之良,人所固有,人惟不知保養而反戕賊放失之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參悟和體證。

  判案之時,陸九淵常以調解、教化為主。如果遇到違逆倫常、敗壞風尚的案件,常常勸解原告主動撤訴,以維護良好的社會風氣。然而,對於那些情節嚴重、影響惡劣的事件,他則嚴懲不貸。當地的民事糾紛越來越少,在他任職的第二年,訴訟案件每月更不超過兩三起。民心向善,風俗改觀。

  此外,陸九淵格外重視教育,他一生的輝煌在於創立「心學」思想並傳授道業,追慕他的求學者超過數千人,學者尊稱他為象山先生。在講學實踐中,他主張學以致用,以培養出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才,以挽救南宋王朝衰敗的命運為目標。針對當時學者沉溺於章句之學,志於聲色利達,「良心善性蒙蔽」等弊病,陸九淵高擎起「明理,立心,做人」的教學大旗,十分注重培養弟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將思想品德啟發教育放在第一位。他認為「學之不明,人心之失其正」,學習要講究「心」的純正,因此,他以「收拾精神,涵養德性」為教學宗旨。而這種「正」的基礎體現在他的教育內容上,他主張以道為主,以藝為輔,認為只有通過對道的深入體會,才能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因此,他將孟子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運用於教學之中,要求弟子們在「心」上做功夫,使得學生不是簡單的接受知識、背誦先賢的文章,而是真正的理解思想內涵,獲得靈魂上的解放,以開顯心中的良知良能。

  學儒的最終目的、最高境界,是形而上的「道」。綜觀象山先生,以德化民,政績卓著,祈雨得雨,禱雪下雪,講學感人淚下,乃至「六經皆成腳註」。臨終自知時至,安詳善終。可想其心,若非與道相應,何可如此?可知象山先生一生事蹟,為學儒真正深入有得者的表徵。

  

  史料出處:

  陸九淵。知荊門軍。嚴保伍之法。盜賊屏。每旱。禱即雨。逾年政行令修。民俗為變。一日謂僚屬。某將告終。會禱雪。明日雪。乃沐浴更衣。端坐。後二日卒。嘗曰。學苟知道。六經皆我註腳。世稱象山先生。

  ——《宋史•陸九淵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