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始終信守初心-第80集

  明代思想家薛瑄在《讀書續錄》中說:「人當自信自守。雖稱譽之,承奉之,亦不為之加喜;雖毀謗之,侮慢之,亦不為之加沮。」意思是說:人應當自信,堅守自己的信念。即使別人稱讚和奉承,也不可為之高興;即使別人詆毀誹謗,甚至侮辱怠慢,也不為之沮喪。

  如果我們能做到這幾點,那真正是一種胸懷、智慧,更是一種豁達的人生境界。

  

  蒙正薦賢 三問三對 不道妄言 犯顏無礙

  呂蒙正,字聖功,河南洛陽人,是北宋時期的名臣,他曾三次登上相位,封許國公,授太子太師。他為人厚道寬容,堅守正道,遇事敢於講真話,深得宋太宗的敬重和讚許。

  呂蒙正剛入朝為官時,朝廷中有官員指著他說:「這個人也能參與政事嗎?」呂蒙正像沒聽見一樣走過去了,可他的同伴想為他抱不平,就去問說話那人的姓名。

  呂蒙正勸住同伴說:「如果知道他的姓名,就一生都忘不掉了,不如不知道的好。」當時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寬容大度。

  有一次,太宗皇帝讓呂蒙正選一位官員出使遼國,呂蒙正推薦了一位陳姓官員,可太宗沒有同意。第二天,太宗問人選的事,呂蒙正還是推薦此人,太宗依然不同意。當太宗第三次問及時,呂蒙正仍推薦此人,氣得太宗把呈上的文書扔到地上,十分不高興的說:「你為什麼如此固執呢?」

  呂蒙正拾起文書說:「臣不是固執,而是陛下對這個人有偏見啊。出使遼國只有這個人最合適,臣不願為了討好陛下而誤了國家大事。」此時,同僚們都屏氣不敢言。

  沒想到退朝後太宗對身邊的人說:「呂蒙正的氣量是我不如的啊。」因太宗敬重呂蒙正的度量,所以就任命陳姓官員出使遼國,後來這位官員果然十分稱職。

  呂蒙正初任宰相時,罷免了涉嫌貪贓枉法的蔡州知州張紳。張紳的同黨向太宗喊冤說:「張紳家非常富有,不至於貪污,呂蒙正以前因貧困而向張紳索要財物沒有成功,現在他是在利用權勢洩私憤。」於是宋太宗立刻下令,讓張紳官復原職。呂蒙正知道後也不辯解。

  後來,考課院(專管考試選人、判決案例和擬定差遣等事)知道了張紳的實際狀況,對張紳做降職處理。等到呂蒙正再次成為宰相時,太宗對他說:「張紳果然貪污。」呂蒙正仍不做任何的辯解。

  有一年,太宗在燈節大宴群臣,呂蒙正陪宴。喝到高興時,太宗對呂蒙正說:「五代的時候,戰亂使各國生靈凋喪,周太祖從鄴城回到南方,官員和人民都唯恐被燒殺搶掠。地上發生了火災,天上出現了彗星,看到的人都非常恐懼,當時人們都認為沒有太平的日子了。朕親自總攬政事,萬事大致都得到治理。每當想到有了上天的恩賜,才有這樣繁榮的景象,我才明白國家的治理與混亂皆在於人為。」

  在座的大臣都隨聲附和,表示贊同,而呂蒙正起身走到太宗面前說:「天子所在之處,官員和百姓都聚集到此,所以才相對繁盛。可臣曾見到城外不到數里之地,因飢寒而死去的百姓不在少數。希望陛下看到近處的同時也能看到遠處,不能一概而論,這才是百姓的福祉啊。」太宗聽了這番話臉色都變了,但什麼也沒說。呂蒙正說完又回到了座位上,同僚們都認為他非常正直。

  先君說:「呂蒙正是一位忠誠正直的大臣,他很有雅量,敢於犯顏直諫。太宗見到國家人口繁盛,就表現出了驕盈的神色,但聽到呂蒙正的一番話,雖然變色不言,但驕盈的狀態卻得到了抑制。如果不是內心忠誠正直的人,是不會說出這樣的話的。」

  呂蒙正在個人得失方面寬以待人,從來不爭,而在原則和大是大非面前則保持剛正。史書對他的評價是:「蒙正質厚寬簡,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論時政,有未允者,必固稱不可。」正是因為他守正自律,對自己信念的堅守,終成一代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