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孝」的天平上-第77集

  《孝經》中說:「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意思是說:天地萬物之中,以人類最為尊貴。人類的所有德行中,沒有比孝道更重要的了。又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養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是人民本有的自然行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無論貧富貴賤,每一個人都應該如此。

  有沒有孝心、能不能盡孝,是衡量一個人德行的標尺。倘若把我們的孝心與今天故事中主人公的孝心放到天平上稱一稱,結果會是怎樣呢?

  

  李密上表 烏鳥私情 願乞終養 帝嘉其誠

  李密,名虔,字令伯,西晉文學家,武陽人(今四川)。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今雲南)太守。李密從小境遇不佳,出生六個月後父親就去世了,四歲時母親改嫁,所以李密是祖母劉氏含辛茹苦撫養大的。李密從小聰明伶俐,發憤苦讀,他曾師從當時蜀漢著名的學者譙(qiáo)周學習儒家經典,博覽群書,尤其精通《左傳》,並且機智善辯、巧於應對,對很多事物都有所涉獵。

  李密待祖母也非常好,以孝聞名。祖母的身體不太好,每逢祖母生病,孝順的李密都會痛哭流涕,衣不解帶的侍奉在祖母床前。膳食、湯藥都要親嘗後再餵給祖母。

  年輕時候的李密,在蜀漢任尚書郎一職。有一次奉命出使吳國,吳國國君孫權問李密,蜀漢現在的兵馬有多少?對於這個涉及軍事機密的問題,李密機智沉穩的回答道:「官用有餘,人間自足。」

  後來,蜀被魏滅後,四十歲的李密淪為亡國之臣。征西將軍鄧艾敬慕李密的才能,請他擔任主簿一職,還寫了封書信,希望能與李密見一面。而李密以奉養年邁的祖母為由,謝絕了鄧艾的聘請。

  泰始三年(公元二六七年)晉武帝立太子,李密被徵為太子洗(xiǎn)馬(教太子政治、文理的官職)。詔書下達多次,郡縣各級官員也催促李密趕快赴任,可李密還是不願應詔。他向晉武帝上表,陳述自己無法應詔的原因。李密寫道:

  臣因命運不好,很早就遭遇了不幸,母親生下臣六個月,父親就去世了。臣四歲的時候,舅父逼母親改嫁,是祖母劉氏憐憫臣幼年喪父,便親自撫養臣。臣小的時候經常生病,到九歲還不能走路,一直到成年都孤獨無依。既沒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門庭衰微、福分淺薄,很晚才有兒子。在外沒有親人,家裡又沒有照應門戶的童僕,生活孤單沒有依靠。祖母身患疾病,常年臥床不起,臣侍奉湯藥從來沒有停止,也從來沒有離開過。

  晉朝建立後,臣蒙受清明政治的教化,先前有太守舉薦臣為孝廉,後來又有刺史推舉臣為秀才。臣因為贍養祖母的事無人承擔,所以推辭沒有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詔書,任命臣為郎中,又蒙受國恩,任命臣輔佐太子。臣憑著卑微的身分侍奉太子,這實在不是臣殺身所能報答的。臣將苦衷上表,推辭不去就職,但詔書急切嚴峻,責備臣怠慢不敬。郡縣長官逼迫催促臣立刻上路,州縣的長官也登門催促,非常急迫。臣很想奉旨前往,但祖母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想要順從私情,但祖母的病情不允許。臣實在是進退兩難,十分狼狽。

  臣想晉朝是用孝道來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的舊臣,尚且還蒙受朝廷的撫恤,何況臣孤苦,比他們更甚呢。臣曾經在蜀漢為官,擔任過郎官之職,本來希望發達,不顧惜名聲。現在臣只是一個低賤的亡國俘虜,卑微淺陋至極,蒙受如此的提拔,恩寵優厚,怎敢猶豫不決,有其他非分之想呢?只是因為祖母劉氏生命垂危,氣息奄奄,朝不保夕。臣如果沒有祖母,就沒有臣的今天;祖母如果沒有臣,就無法安度餘生。臣祖孫二人相依為命,實在是不能離開祖母。

  臣今年四十四歲了,祖母已經九十六歲了,臣效忠陛下的日子還很長,而在祖母面前盡孝的日子已經不多了。臣懷著烏鴉反哺之情,乞求陛下能夠准許臣對祖母養老送終的心願。臣的辛酸苦楚,不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能明瞭的,天地可鑑。希望陛下憐憫臣的愚誠,滿足臣微不足道的心願,使祖母能夠僥倖保全她的餘生。臣活著當殺身報效朝廷,死後也要結草銜環來報答陛下的恩情。臣懷著犬馬一樣不勝惶恐的心情呈上此表,望陛下能明瞭臣的心意。

  晉武帝看了李密的《陳情表》以後,被他志誠的孝心所感動,不但不再強迫他赴任,還賜給他兩名奴婢,並下令所在郡縣發給李密贍養祖母的費用,直到李密的祖母去世後才讓他出來做官。

  李密在服喪期滿後出仕,先後任縣令、尚書郎、太守等職。公元二八七年,李密病卒,時年六十四歲。這正是:

  一紙《陳情表》,千年感世人。

  本為「辭臣疏」,卻成忠孝文。


  李密老家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區保勝鄉。保勝鄉位於彭山區城西北部,至彭山二十五公里。該村之所以叫龍安村,是因為這裡有一座龍門寺。而始建於唐代的龍門寺,正是李密故居之所在。龍門寺大雄寶殿前,有一塊雕著精美龍圖案的石碑,上面刻著大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一八四八年)的一道聖旨,說明了重修龍門寺有關事宜。道光聖旨石碑的旁邊,還豎立著李密像。據說,寺外原是李密故宅的荷塘,荷塘上還有一座三孔古石橋,但現已沒於荒草叢中。龍門寺雖是李密的故居,但李密於晉太康八年(公元二八七年)逝世後,卻是葬於今天彭山區鳳鳴鎮的龍門橋村,可惜的是李密墓在一九六五年土改中被毀去。大雄寶殿殿右山崖上刻著「李密故里」四個紅色大字,以及一個巨大的「孝」字,這就是孝文化石刻藝術走廊。在這二百米長的天然絕壁之上,鐫刻著歷代頌揚李密篤孝和他的《陳情表》的詩詞,還有再現李密生平和他孝順祖母的淺浮雕組圖。

  

  《陳情表》原文朗讀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事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卒保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