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悉檀-第915集
法語:
攝受眾生非常重要,如果不能攝受眾生,就沒辦法幫助眾生。可以用「四悉檀」的方法。第一種叫「世界悉檀」,就是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第二步「為人悉檀」,就是念念都想到他的利益;第三步,幫助他改過自新,叫「對治悉檀」,勸導他什麼是真正的利害是非;真正目標「第一義悉檀」,就是幫助他成佛。
節錄:
攝受眾生非常重要,如果不能攝受眾生,你怎麼能幫助眾生?佛法裡面常講普度眾生,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普遍,普遍就是沒有分別,度就是幫助,普遍無分別的幫助一切眾生。那眾生不接受怎麼辦?你去幫忙,他理都不理你,他根本就不領你的情,你怎麼辦?所以供養裡面,就提出有攝受眾生供養。攝受眾生,這個話的意思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要把眾生跟自己的關係搞好。
大乘無量壽經(第41集) 1999/3/13
佛用什麼方法,把這些眾生關係搞好?佛有四個原則,叫「四攝法」,更殊勝的就是「四悉檀」。悉檀,這個名詞是華梵合譯,悉是中國字,檀是印度話,檀是檀那,就是布施。悉要在此地,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講,悉檀意思就是圓滿的布施,平等的布施,普遍的布施。
大乘無量壽經(第41集) 1999/3/13
佛說法有四種:第一種叫「世界悉檀」。這都是講攝受眾生,你離開這四個方法,攝受眾生做不到;也就是說,你想跟一切眾生搞好關係談何容易!特別是現在這個社會,父子已經沒有親,夫妻也不講道義,這種社會人與人的關係怎麼去建立?可是我們想想,佛陀那個方式還是行,「遍施」,你要肯布施。所以這四條,第一條就是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要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那你一定要懂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要不能恆順眾生,要眾生順著我,就難了,必須要知道自己去順眾生。佛做個榜樣給我們看,先令他歡喜。
大乘無量壽經(第41集) 1999/3/13
接著第二步,「為人悉檀」。這個意思就是說,念念都想到他的利益,人家當然歡喜,念念想著我自己的利益,你跟別人就很難處,大家就爭利。我們能夠放下,我們能夠捨棄,滿足一切眾生的欲求,樣樣都為他;時間長了以後,他把你當作知心的朋友,看到你這個人在一生當中,他覺得很可靠,你給他建議,他就會聽。
大乘無量壽經(第41集) 1999/3/13
所以到第三步,這才幫助他改過自新,叫「對治悉檀」。在這種親密關係之下,長久的交情,菩薩才開始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果報應的事實跟理論。勸導他,什麼是真正的利?什麼是害?什麼是是?什麼是非?是非利害才能談,讓他慢慢的醒悟過來,知道斷惡修善,趨吉避凶,我們一般學佛人講消災免難,教他這個道理。這是初級佛法,這不是幫助他的真正目標。
大乘無量壽經(第41集) 1999/3/13
真正目標在最後,「第一義悉檀」,幫助他成佛。做個好人,得人天福報不錯,不究竟,人要死,活不長,你福享不久。怎樣能夠學到不死,不生不滅,怎樣能夠保持你的富貴,千年萬世永遠不衰?那就得要作佛;不作佛,這是做不到的。最後的目標,幫助他作佛。
大乘無量壽經(第41集) 1999/3/13
佛用的方法多麼巧妙!用這個方法來建立人際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他喜歡的我們隨順,不喜歡的我們避開,第一個階段,佛菩薩幫助眾生,那實實在在了不起。如果這個人一輩子都不能回頭,那怎麼辦?佛有耐心等他來世,來世還不能回頭,佛菩薩還有耐心等他後世。「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然後你才知道,佛陀對眾生恩德之大無與倫比,沒有人能夠相比。佛對於任何一個眾生,照顧你都是生生世世,從來不捨棄。
大乘無量壽經(第41集) 1999/3/13
所以說到「攝受眾生供養」,我們要曉得,知道佛的四個原則。四個原則裡面還有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世界悉檀裡頭有這四種法,為人悉檀裡頭也有這四種法,對治悉檀裡頭也是這四法,第一義悉檀裡頭還是這四法。你要會運用四悉檀、四攝法,我相信你在這個世間,跟任何族群,任何不同的文化,任何不同的族類,乃至於不同的宗教信仰,都可以建立良好的關係。
大乘無量壽經(第41集) 1999/3/13
佛菩薩是應以什麼身度化就現什麼身。同樣一個道理,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要知道佛是普度一切眾生,不分國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一律平等熱心的教化。我們要是遇到一些障礙,也要學菩薩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我們不能夠變現形狀,可是身分不要拘泥,拘束一定的身分就不能度第二種人。要明白這個,這叫善巧方便,回向偈裡頭,「巧把塵勞為佛事」,要活學活用。我們應該隨順人情世故,隨順風俗習慣,別人就歡喜。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547集) 2006/5/16
如果我們學佛的同學們,無論在家出家懂得四攝法、懂得四悉檀,佛法哪有不興的道理!你的修行哪有不成功的道理!肯定像諸佛菩薩一樣,應化在十法界,普遍受到一切眾生的歡喜愛戴。所以四攝、四悉檀是諸佛菩薩攝受一切眾生的原則。不只是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這樣做,佛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統統遵守,我們怎麼可以疏忽?今天尤其講化解衝突,促進和平,這個法子好極了,一定要從我們自己本身做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547集) 2006/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