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量愈大,功德愈大-第906集
法語:
心量愈大,功德愈大;功德大小,不在做的事的大小,不在出錢出力的多寡,在心量。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的人,日常生活當中行小善,所得的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稱性。
節錄:
你的心量愈大,在佛法裡面講功德愈大;功德大小,不在你做事的大小,不在出錢出力的多寡,在你的心量。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的人,他日常生活當中行小善,他所得的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稱性。
大乘無量壽經(第48集) 1999/5/14
究竟圓滿的心量,就是自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自性。你以這樣的心行,無論行什麼事,你布施一文錢,甚至於身上沒有錢,看到人家的好事,合掌歡喜讚歎,功德都是無量無邊。由此可知,圓頓大教的佛菩薩們,念念都修無量無邊功德,我們凡夫能不能?只要拓開心量就能。
大乘無量壽經(第48集) 1999/5/14
知道這個世間一切法,不是真實的,是虛妄的,這些假相從我們眼前過一下而已。有智慧的人、聰明人,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抓住機會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愚昧之人,往往機會在眼前當面錯過,不但不知道抓住機會去積功累德,而且造作無量的罪業。
大乘無量壽經(第48集) 1999/5/14
六度哪個沒有?就是稱性不稱性而已。菩薩、聰明人他稱性,稱性就是他用清淨心來修這六種就叫做六度。我們一般人天天做這些事情,生活行為上用的是分別心、執著心、自私自利心,就不叫六度,就叫造業。菩薩用清淨心就叫六度,迷了就造業,悟了就叫六度萬行,名字變一變而已,事情哪有變?事情沒有變,只變名詞。稱性,『稱圓覺法性』,圓滿的大覺。我們一天到晚起心動念、生活行為,是依什麼為基礎?依圓覺,圓滿大覺,是依這個;三皈依,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就是依這個。
大方廣圓覺經(第16集) 1981
業障是什麼?業障是在妄心裡面,真心裡面沒有,真心是本來清淨,現在還是清淨。像我們戴眼鏡,我們這個眼睛是本來清淨,我們戴了眼鏡,那個鏡片上落得有灰塵,看到外面模模糊糊的,不是眼睛有毛病,是眼鏡鏡片上的毛病。所以我們講業障,業障在哪裡?業障是鏡片上的業障,本身沒有障礙的,大家要懂得這個道理。幾時你能夠把那個眼鏡去掉了,就明心見性,就成佛了;你戴上,戴上就是凡夫,就是有情眾生,去掉就是諸佛如來,就這麼回事情。
了凡四訓(第9集) 1990/1
念佛的時候把真心念出來,念出來幹什麼?念出來要生活,使我們整個日常生活統統用真心,那才是處處都見佛了,時時都見佛了,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是一個方法,這個方法最要緊的就是把你喚醒,要把你的覺心喚醒,把你覺心念出來。覺心是真心,把妄心念掉,把真心念起來,就是這麼回事情。真心用事,真心當家,真心作主,就叫做成佛,就叫做正等正覺。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29集) 1984/12
我們學佛,總希望同修們念念之中,起心動念,要遍緣虛空法界。把我們的心量恢復,念念都念著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不要想那個圈子想的太小太狹,起心動念就想到自己,想到我這一家,想到我這一族,這個範圍都太小。世間人想到國家民族,還是太小,國家民族跟虛空法界來比,簡直不能比,那個心量還是小。你如果想到一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還小。虛空法界裡頭,像娑婆三千大千世界是無量無邊,我們的心要廣大。
華嚴經行願品文殊十信章(第15集) 1997/1
因與果都與心量相應,所以小心修小因得小果。大心,大心是清淨心,清淨心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心是盡虛空遍法界,他修因修布施只布施一塊錢,這一塊錢是大因,他將來得的果報是大果。此地佛是用須彌山王這樣大的身,來比喻「大果」。「須彌山王喻勝妙報身」,這是諸位特別要記住的,真的不是世間的貧富貴賤,不從這裡分,而是在一個人心清淨不清淨,就是覺迷當中去分,而不是貧富貴賤之分。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14集) 1983
如果要用貧富貴賤來分,諸位想想,梁武帝是何等人物,身為帝王,富有四海,他在佛門裡修了多少的功德?南朝四百八十寺,大的寺院叢林都是他造的,達摩祖師還給他澆了一盆冷水,說並無功德。六祖大師是一個窮小子,是一個賣柴的、不識字的粗人,他心悟,所以他是大心,他修行大因,他證的大果;梁武帝雖然是帝王,他的心是迷心,所以他修的因是迷的因,他得的果報也是迷的小果。由此可知,佛門講修行,不注重世間的貧富貴賤、世智辯聰,都不注重,只注重在覺悟清淨心。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14集) 1983
經上我們也常念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佛講這個話這是真的,你本來如此,你的心性本來是包含恆沙法界的,這麼大的心量。現在為什麼會變成這麼小的心量?就是你迷惑了,於一切法裡面生起妄想分別執著,執著四大五蘊的身相為自己,而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哪一天你忽然覺悟了,原來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我!那就恭喜你,這就叫你證得法身。虛空法界原來就是我,這個人就是證得法身。
華嚴經行願品文殊十信章(第15集) 1997/1
六道凡夫之所以變成凡夫,迷失了自性,迷失了法身。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從夢境裡面去體會。作夢的時候迷惑顛倒,以為夢中那個人、那個我是自己,夢中的別人不是自己,那你是迷,不了解事實真相。如果你一旦覺悟了,夢中那個境界全是我自性變現出來的,夢裡頭別人也是我,夢裡面山河大地還是我,除了我之外,沒有一物在夢中。虛空法界就是夢境,幾時我們在這個夢境裡頭朗然大覺,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自己有沒有生滅?沒有生滅,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
華嚴經行願品文殊十信章(第15集) 1997/1
你的心量愈大,在佛法裡面講功德愈大;功德大小,不在你做事的大小,不在出錢出力的多寡,在你的心量。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的人,他日常生活當中行小善,他所得的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稱性。究竟圓滿的心量,就是自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自性。你以這樣的心行,無論行什麼事,你布施一文錢,甚至於身上沒有錢,看到人家的好事,合掌歡喜讚歎,功德都是無量無邊。
大乘無量壽經(第48集) 1999/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