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家棄欲-第897集

  法語:

  「捨家棄欲」,「家」有四種:田宅之家、煩惱之家、三界之家、生死之家。形式的家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出煩惱之家、三界之家、生死之家。「棄欲」,欲是欲望、希望,對於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的希求要統統放下,唯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對了。

  

  節錄: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這個上輩一類往生,修學的綱領就是這一段經文。這一段經文不長,只有幾句,可是句句都含著有很深廣的境界。第一句『捨家棄欲』,有一些同修是望文生義,看到這一句,「這個上輩往生,我們在家人沒指望,為什麼?一定要出家」。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68集) 1990/4

  

  可是你有沒有想到,你在這個經的前面第二章裡面所念的「德遵普賢第二」,經文一展開,「賢護等十六正士」,這十六個人都是等覺菩薩,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地位是平等的。十六位統統是在家菩薩,那在家人怎麼沒分!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68集) 1990/4

  

  在家人既然一樣能成佛,為什麼此地一定說要「捨家棄欲」?關鍵就在這個「家」字,你要真正明瞭什麼叫做家。你今天妻子兒女田宅之家,這個家不算是家,為什麼不算是家?障礙不了你。所以佛在一切經論當中常給我們講家有四種家,出也有四種出。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68集) 1990/4

  

  「家」哪四種?剛才講了是大家觀念當中的,妻子兒女,家裡這些財產,房屋田地這個不動產,這個在佛法叫「田宅之家」;第二種,叫煩惱之家,「煩惱是家」;第三種,「三界是家」,這個六道輪迴是家;第四種,「生死之家」,這個生死超過三界之外的了。三界之內的有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三界之外的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分段生死沒有了,還有變易生死。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68集) 1990/4

  

  由此可知,佛是教你出什麼家?不是教你出田宅之家,田宅之家出了沒有用的;佛要你出煩惱之家,要你出三界之家,你能夠出煩惱之家就能證初果,能出三界之家就成阿羅漢,能出變易生死之家那你就是法身大士,這個要知道。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68集) 1990/4

  

  「出」也有四種,一種是「身出心不出」,身出,出田宅之家,就是現在的出家人。心怎麼?還是貪圖五欲六塵,還是執著名聞利養,這心沒出。第二種是「心出身不出」,就是在家的居士,這出家人比不上他。他雖然身在家,有田宅、有妻子兒女,人家心地清淨,心地對於家宅、五欲六塵他不沾染,心出了,身沒出。賢護等十六正士就是心出身不出,所以一樣證得等覺菩薩,上上品往生。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68集) 1990/4

  

  第三種叫「身心俱出」,這是佛門裡面的祖師大德。第四種是「身心都不出」,身心都不出,不是指普通的人,是指在家學佛的居士,雖然天天學佛、天天念佛,身是在家,心還是在家,心也沒出,心為什麼?還要搞五欲六塵,還要搞名聞利養,還搞這個,把佛法當作一個副業。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68集) 1990/4

  

  出有四種,家有四種,這要搞清楚,我們是屬於哪一類的。這個裡面兩類是正確的,身心俱出、心出身不出,這個兩類都是上輩往生的。「棄欲」,欲是欲望,再說得落實一點,就是希望。有希望就有失望,因此我們對於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的希求統統放下,對於佛法當中一切希求也放下,唯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對了(所以這個欲包括世間與出世間),你才能真正得到清淨心。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68集) 1990/4

  

  要遠離五欲六塵。這個修行法,不管是在家出家,統統都要修的。譬如說你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世界你要能夠捨棄,你要是我這個世界離不開、捨不得,阿彌陀佛雖然大慈大悲,到時候來接引你,你不願意去,你對這個世界還有留戀,佛也不會勉強你,這還是去不成。

  無量壽經(第10集) 1988

  

  欲望是每個人都有的,可是真正修行人要提高自己的警覺,欲望愈少愈好,生活能過得去就夠了。佛常教給我們少欲知足,唯有如此,對於我們道業才沒有障礙,對於我們將來往生我們對世緣才沒有牽掛。所以,此地講的捨家,諸位要知道,並不是一定叫你去出家,做個僧人,不是如此,是叫你出煩惱家,出無明家。離欲,就是教你這個世間七情五欲、貪瞋痴慢要把它捨掉。

  無量壽經(第10集) 1988

  

  善導大師曾經給我們說過,「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這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品位高下不在出家、在家,不在這個。我學佛當初,沒有出家之前跟章嘉大師,大師跟我講「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出家是個形式,這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實質,實質的出家就是離欲。我們講席當中常常講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有一個放不下,恐怕對你念佛往生會產生障礙,這一次機會你就錯過了。

  大乘無量壽經(第180集) 2006/2/23

  

  有一樣事情不放下,這一樣事情就抓住你,就是你的絆腳石,就障礙你往生,徹底放下,連弘法利生都要放下。弘法利生是修善積德,這是屬於法布施,是利益眾生的。我們要以這個功德迴向往生淨土,不能以這個功德迴向求現前福報,那就完全錯了。不求福報、不求利養,名聞利養都不求,只求往生,這樣才對,這是真信、真願。

  淨土大經科註(第358集) 2012/6/3

  

  真正持名,持名就是為往生,持名就是為放下雜念、放下煩惱習氣,我們用這一句名號來代替煩惱習氣。煩惱習氣才現前,「阿彌陀佛」,把它換過來,不讓煩惱習氣相續,這叫真正會用功。也就是用阿彌陀佛這一念代替所有的雜念,一切雜念都歸一句阿彌陀佛,這就把它化解開掉了。平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真修行,不論這個事情與我有干涉沒有干涉,統統都是一句阿彌陀佛。

  淨土大經科註(第358集) 20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