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受不到佛菩薩的加持?-第884集
法語:
佛菩薩在保佑、照顧我們,為什麼感觸不到?業障太重了,不肯聽話,不肯認真學習。如果自己誠心誠意的學佛,真正發心依教奉行,就會感覺到佛菩薩時時刻刻在幫助我們,從來沒有離開。我們得到佛菩薩加持的分量,完全在自己。我們多一分用心,多一分善心,多一分真誠,佛菩薩就多一分的加持。
節錄:
「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陀對眾生恩德之大無與倫比,沒有人能夠相比。佛對於任何一個眾生,照顧你都是生生世世,從來不捨棄。也許有人說,我都沒有看到佛菩薩保佑我?實在佛菩薩天天在你的周圍,你自己感覺不到。佛菩薩還是在保佑你,還是在照顧你,自己為什麼感觸不到?業障太重了,不肯聽話,不肯認真學習。所以佛菩薩對你的加持,經上講冥加,不是顯加,你自己沒有辦法覺察到。
大乘無量壽經(第41集) 1999/3/13
如果你自己誠心誠意的學佛,真正發心依教奉行,給諸位說,你就會感覺到,佛菩薩時時刻刻在幫助你,從來沒有離開你;這個加持是顯加,明顯的加持,你自己知道。由此可知,我們得到佛菩薩加持的分量,有輕重不同,完全在自己。也可以這麼說,佛菩薩的加持是對我們的心,這個修學的心,完全成正比例;我們多一分用心,多一分善心,多一分真誠,佛菩薩就多一分的加持,就是這麼個道理。
大乘無量壽經(第41集) 1999/3/13
所以一定要明瞭,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對一切眾生真誠慈悲,種種照顧、幫助無微不至,關鍵就在我們願不願意接受。為什麼好像菩薩特別喜歡他、特別照顧他,都沒有照顧我?不是的,佛菩薩心平等的,他願意接受。為什麼沒有照顧?我不願意接受。願意接受、不願意接受從哪裡區別?不願意接受的人,處處要自己做主、自己當家,我不聽你的;願意接受的人,放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順從佛的教誨。
華嚴經講述菁華(第217集) 1999
佛教我做,我就認真努力做;佛教我用真心對人,我就用真心對人;佛教我用愛心對人,我就用愛心對人,這就是接受。還要自己煩惱妄想分別執著當家,那你是完全不接受。佛教我們斷貪瞋痴,我們就遠離貪瞋痴,那我們就接受了,接受佛的戒定慧,戒光周遍法界,定光周遍法界,慧光周遍法界;你要是不肯接受,你的貪心周遍法界,你的瞋恚周遍法界,你的愚痴周遍法界,那有什麼法子!
華嚴經講述菁華(第217集) 1999
我們學佛,天天讀經,天天在這裡研究討論,有沒有認真去想過這些問題?佛在經典教訓的,有沒有認真去想過?不是說念過就算了,講過就算了,這個不行,不管用。要很認真很細心的去思惟、去參究,然後得到這個結論,將這個結論落實在生活當中。
華嚴經講述菁華(第217集) 1999
我們一定要相信,對諸佛菩薩一定要有真誠恭敬,才能起感應道交的作用。一般人起不了,原因是他沒有那種真誠恭敬心。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這個一分利益是佛的加持你能感受得到,十分誠敬你得十分利益。實實在在說,諸佛菩薩加持我們是圓滿的,我能得到幾分,看我恭敬心、誠敬心,我接受多少。佛菩薩沒有分別心,所以加持都是圓滿的,沒有恭敬心加不上,加持你一絲毫都得不到。你多一分恭敬心,你就多一分受用。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否則的話,辜負了佛菩薩照顧,他照顧到了,我沒有受用。
淨土大經科註(第286集) 2012/4/11
「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這是說一個真正修行人必定得感應。感應不要求,如果求感應、求神通的意念很強,常常幹這個事情容易著魔,大家必須要知道。
無量壽經菁華(第5集) 1996/9
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妖魔鬼怪太多了,比任何一個時代都多,充滿了這個社會,「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到哪裡去找真正善知識?我們如何能保住自己不被這些邪魔捉弄,不被這些邪魔控制?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求神通、不求感應,老實念佛,妖魔鬼怪再多,對你沒有辦法,你沒有把柄在他手上。你喜歡神通、喜歡感應,他馬上就來了,那個快得很,沾上身了,很不容易擺脫,這是我們必須要清楚明白的。
無量壽經菁華(第5集) 1996/9
所以『改往修來』,「往」是過去,過去所造種種的惡業,要知道改過自新,知道自己的過失就是真正覺悟,真正開悟,把自己的過失改過來是真修行。修行不是說你一天念多少部經,念多少萬聲佛號,實在講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那是樣子。真的是把自己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言語、錯誤的行為,一樁一樁改正過來,那叫修行,修正錯誤的行為。
無量壽經菁華(第5集) 1996/9
『洒心易行』,「洒」跟洗乾淨的洗是一個意思。心裡面這些污染要把它洗乾淨,用什麼方法洗?那一句阿彌陀佛最好了。心裡面常常有佛號,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打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心地的污染,用這句佛號把這些污染洗得乾乾淨淨。「易」是改換,改換以前不好的行為。因為你心地污染,你的行為當然不清淨,心清淨了,行哪有不清淨的道理?
無量壽經菁華(第5集) 1996/9
身心清淨,自自然然就有感應,『感降』,我們念佛的人就能得到一切諸佛如來的護念,得到龍天善神的保佑。『所願輒得』,這就是有求必應。求往生求成佛尚且能夠得到,何況其他的小事?沒有得不到的,真正是有求必應。有求不應,不應的時候你一定心地不清淨,你的言行不善才沒有感應。心地清淨,言行純善,沒有不感應的,真的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無量壽經菁華(第5集) 19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