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工作中如何積功累德(上)
成德法師:尊敬的王會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剛剛上來之前想到,昨天好像潮汕有一對父母跟孩子要來,剛好有跟我聯繫上,我給他要了三張票,不知道進來了沒有?林居士。進來了,對不起。可見成德的定功不足,沒有double check,沒有再做確認。所以這七個及時學得不好,這還要跟李老師多學習。你們要掌聲配合一下。你們這樣掌聲,李老師就不得不來了。
當然我們回到香港就感覺很親切,畢竟好幾年沒有到香港來了,疫情關係。從海關出來就想,是不是梁居士來了?都是梁居士來接我們的,大家這麼多年的感情。大家可不要一聽到感情就搞情執,佛法強調不能執著,不能把佛法這個義理給解執著了。我們有遇到,孩子七八歲到學校念書了,一個月才能給父母打一通電話,不要讓他跟父母搞情執。諸位同修,你聽起來對不對?我們不能學佛之後連一般人的敏感度都沒有了,一執成病。所以佛講《般若經》講了多少年?二十二年。大家知道佛是徹底覺悟的聖人,假如不執著,應無所住,不執著,他一年就可以了,他會不會講二十二年?不可能,佛不多事。老和尚講經說的,佛經你增一個字多餘了,減一個字不行,這麼圓滿、適中。
老法師講經的時候說,我們學佛要認識釋迦牟尼佛。這句話大家熟不熟悉?很熟悉。請問大家,有沒有將老和尚有關釋迦牟尼佛的這些開示好好學一學?這樣才能更好的認識釋迦牟尼佛,而且是透過老和尚來開解,我們可能認識得更深更廣。老和尚說你認識釋迦牟尼佛,你才不會學錯了。我們剛剛問訊,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是根本的老師。我們看他老人家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個精神我們要不要效法?但你不能執著相,不然明天香港的救護車就出動好幾台。大家都在樹下,剛好又遇到下雨,然後說成德法師說要學釋迦牟尼佛樹下一宿,我跳到珠江都洗不清了。我說黃河不夠親切,香港是珠江三角洲。
所以要學不執著不容易,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礎,假如我們對做人做事都不敏感,一下子就學大乘,會讓人家感覺這個好像是另外一個太空來的,不食人間煙火。你就都放下就好了!都不知道人家現在柴米油鹽醬醋茶,講話站著說話不腰疼。這個做人當中,儒家治世,儒家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學問。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可不能一學佛了本分都不盡,這不只不能弘揚佛法,沒學佛的人一看到我們連本分都不盡,大家想一想,他敢不敢學?李炳南老師說:「白衣學佛不離世法,必須敦倫盡分。」這也是我們淨宗,尤其我們十三祖,李老接了印祖的法脈,老和尚又接了李老的法脈,這些很應機的教導我們決定不能忽略。老和尚還特別有一個專題,在台北講的,就是以印祖的十六個字講了一個專題,「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十六個字老和尚怕我們不夠重視,有一些重點老和尚很怕我們忽略,他還要特別加一些字進去、加一些句子進去,所以我們在聽老和尚這些話的時候,你要感受到老人家的良苦用心。聽經要做老和尚的知己、知音,知道老和尚這句話的用心在哪。要神交老和尚、神交古人,你把古書打開了,就好像跟古人直接面對面;打開《論語》,好像孔子就在面前,至誠感通。
黃念祖老居士在《淨修捷要報恩談》的開解當中,第三十一拜講到三根本,這是密宗講。說實在的,所有宗派都是相通的,都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導,可不能互相批評。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所以我們聽東西不能因為我們是淨土而去輕慢其他的宗派。我們遇到淨土,那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老和尚說中了佛門第一特獎。這麼稀有的因緣,假如增長了我們的傲慢,你說冤不冤!我的高,其他宗派低了,言語當中可能還有毀謗。那都是佛講的,這要慎之又慎。
就像我們學《無量壽經》,最重要學什麼?學阿彌陀佛的心量,慕賢當慕其心。大家想一想,我們的心量假如跟老和尚差很多,我們聽他講經會不會聽錯?不相應。老和尚說了,學佛首先擴寬心量,這樣才不會聽錯。學《無量壽經》就是向阿彌陀佛學習,你看那四十八願,我作佛時,十方眾生,來生我剎,都是十方眾生。我們每天念早課的時候有沒有隨文入觀?大家不會念到十方眾生還在想,昨天那個人罵我,氣死我了;你不會在念迴向文的時候,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誰除外。相應很重要,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不相應,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相應了,佛門說生則決定生。用現在的科學講,相應了就是頻道接上了。諸位同修,你們看電視都看哪個頻道?是不是看四十八頻道?你四十八願要接上。
《無量壽經》,「法會聖眾第一」,接下來是什麼?「德遵普賢第二」,十六正士的表法,接下來就是「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句話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法界?普賢菩薩的法界。老和尚說,你的心行跟普賢行都不相應,怎麼往生?普賢行稱讚如來,結果我們現在就批評這個、批評那個,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給阿彌陀佛添亂了嗎?頻道要接上。我們現在處事待人接物、生活、工作就依普賢行的標準,這個頻道就接上去了,這就生則決定生,看電視一按,通了,極樂世界就現前。這個原理是一樣的。十法界在哪?當下。你接的是哪一個法界?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實質就是我們是不是真正跟普賢行相應、跟真心相應。你看二十四品教導我們,上品、中品、下品往生都有共同的八個字,大家記得吧?哪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往生菩提心要發出來。
省庵大師淨宗十一祖,這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也是觀音、勢至再來的。這是我的猜想,你們做參考就好了。淨宗十三祖應該都是西方三聖再來的,我們看二祖善導大師,永明延壽禪師,六祖,光暴露的就有兩位是阿彌陀佛;我們最近的印祖,大勢至菩薩再來的。諸位同修,中華兒女這個福報太大了,四大名山,四大菩薩都常住在神州大地。各個宗派的祖師,那都是開悟的聖僧。哪一個國土能有那麼多聖人都在這一片土地上教化?而且他們都是同體大悲,他們留下來的法身舍利,只要我們肯珍惜,那你菩提道少走太多彎路,要珍惜這些福報。
開頭省庵大師就強調了,「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要發心、要立願。「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四弘誓願第一個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就是經歷了像塵土一樣的劫,一個劫就很長很長,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因為菩提心沒有發出不去。「雖有修行」,做了很多善事,「總是徒勞辛苦」,因為善事感的是什麼?三善道。而且善感三善道就開始享福,大家觀察這個世間的人,享了福清不清楚?一享樂,欲令智迷,利令智昏,利欲薰心,他就不知道修行了,他可能就開始很多享受,時間精力就過去了。大家有沒有感覺時間過得好快?我都過了中秋了。老和尚說四十到六十是秋天,我已經過中秋了,五十一了,過了中秋。修行人警覺性要高,普賢菩薩說的,「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我覺得現在念這一句是是年已過,一年在過好快,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要努力修善,尤其這句佛號是萬德洪名,要分秒必爭,老和尚提醒我們的。
夏老、黃老,這麼多聖人來度我們。夏老說的:若要佛不離口,先須珠不離手。大家聽過夏老這句話嗎?都聽過了,你現在手上有沒有佛珠、計數器?沒有,我們今天會送。剛好有同修送了兩百個,有的你就不用拿了。但大家注意,我們佛法強調不二,要入不二法門。我們今天定這個主題,因為老和尚在講經當中最常講的其中一句話,「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大家有印象吧?假如佛法跟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是二,這個門入得進去嗎?不只入不進去,可能會愈修愈分別、愈修愈執著。覺得念佛才是修行,在家裡煮飯的時候,這一群冤親債主,氣死我了,那麻煩了。你在那煮菜的時候,廣修供養,我們家好幾尊佛,你看你煮菜就是普賢行;你一分別、一執著,念頭在造業,而且那個菜裡面有毒素,生命的答案水知道,你不甘不願,這個都有染污在裡面。所以這個不二就很重要。
剛剛跟大家提了,佛門有好多句子都是不二,理事不二,生佛不二,生,眾生擺前面。佛門這些句子有沒有味道?很有味道,把我們的那種分別執著心打掉。理事不二,我們今天聽到夏老說若要佛不離口,先須珠不離手,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誨、很好的道理,接下來呢?事要不二,要馬上把這句教誨變成具體的行為,不然會變成我們很多道理懂,但用不出來。用不出來,《弟子規》有提醒我們,「不力行」,沒有做,「但學文」,會「長浮華,成何人」。
我們學的這些經句,我們要養成一個習慣,就像老和尚講經都提到,提了一個道理,比方舉個例子,「禮敬諸佛」,普賢行第一條。大家有沒有留心到,老人家講經,一個理出來了,接著會是什麼?事相,怎麼落實,又從事相當中開出很重要的義理來。大家聽老和尚講六祖惠能大師的故事,你們有沒有感覺每一次聽都不一樣?那個故事過程的重點好像百聽不厭,甚至於講同一個點,老和尚開得愈來愈深、愈來愈廣。這就是我們自己要檢查,我聽了一個道理,老和尚說分秒必爭,接下來呢?接下來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我怎麼達到分秒必爭?我假如不拿個佛珠,我念頭一出去忘了念,有時候拿在手中一按就提醒自己。
不過在這裡還要另外補充一下,妳不要開始拿著佛珠,家裡的人跟妳講話妳都不聽,到時候說,我們家這個太太自從七月三十一號聽完成德法師的課,回來就誰都不理了,說要分秒必爭。那個分秒必爭是什麼?不要讓一秒鐘空過。夏老說的,「勿使一秒鐘空過,勿使一句話空說」。黃老說的,要把念佛擺第一,大家覺得有沒有道理?擺第一它的力量才強。假如瞬間無常來了,我一直把念佛擺第一,我首先出來的是什麼?阿彌陀佛。可是我平常念佛就是跟朋友嘮嘮嗑,嘮完沒事了,好吧,念佛吧,那你這個念佛都擺後面去了,你真正無常來的時候,這個佛號就很難提起來了。而且我們冷靜想一想,這個我們都要自己去感悟,真的是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你說我們怎麼修行要讓老和尚一步一個動作的教,不可能。為什麼?東方強調的是悟性的啟發,每一個動作一步都得他老人家講,那我們不變機器人了?我們有時候修行那種依賴也會現前。老和尚講的,老師教學不把學生的悟門給堵住了。好多父母都是命令孩子,孩子就是他講什麼就做什麼,慢慢這個孩子自己不會去思考事了,不會去感受事了。
那天遇到一位同修,他以前當軍人的,他說我當軍人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沒有口令來我就沒動作。大家注意,你在每一個行業當中,你假如自己不警覺,也可能會有一些習慣就產生執著點。當律師的人會不會有執著點?你們講的,不是我講的。所以我們修學的警覺性也要很高,自己不能產生執著點。師長有說,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這是不是我們淨宗學人要很重視的一句話?大家覺得這一句重不重要?
大眾:重要。
成德法師:我們要修淨業,我們不能每天身口意還在造輪迴業。老和尚提醒我們,能不能往生不要問別人,要問誰?
大眾:自己。
成德法師:對,老和尚說了,自己檢查檢查自己一天的念頭,佛號佔多少?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的存心佔多少?假如跟十惡的念頭相應多了,他每天的業還在增加,那怎麼做到隨緣消舊業?我們不能把修行看得太簡單,要對治一個習氣,可能都要下幾年功夫。當然也不能看得太難,難了你就退縮了。蕅益大師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我那天跟同修交流念佛,把夏蓮居老居士的《自警錄》裡面有好多句,《自警錄》都是夏老在閉關修行的時候他自己的心得寫下來的,有關念佛的會集起來。結果一個美國的同修就說,念佛好難。我首先提醒他,你這個念頭是障礙。當我們起一個好難,這個念頭有沒有障礙?所以蕅益大師「淨社銘」四條重點,這四個真的是掌握了我們末法修行的綱領。祖師有圓滿的智慧,我們要珍惜,我們剛剛講到這都是祖師的教誨。第一個,「淨土為歸」,歸,歸心似箭。諸位同修,大家有沒有歸心似箭?今天能往生我今天就走。對,我就是這樣,我也遇到同修說,我就是今天能接我走我就走。那個是你自己的感覺,你要依照經典跟祖師去檢查。今天你遇到的人事物,你都一直在動心,你說你很想回去,那是你自己的認知。哪個人哪個事就能讓你的情緒起伏了,那你是歸心似箭嗎?大家有沒有經驗?三年沒回家了,然後一坐上遊覽車,現在應該說高鐵,你腦子裡在想什麼?我母親一定會煮我最喜歡的那個菜,是吧?你看你那個很自然的。諸位同修要看我,不能看旁邊。戒定慧,什麼時候是練定的時候?不然你們會傷害我幼小的心靈。傷害我幼小的心靈就沒有隨緣消舊業了,因為造新殃了。開玩笑。
佛法就是生活,甚至於佛法就是當下,我們真能把它用出來。蕅益大師講淨土為歸。祖師講到了(這都是淨宗的祖師),娑婆有一愛之不輕,臨終被此愛所牽,矧多愛乎?這個矧就是怎麼可以還對人事物有貪愛。但是現在有是正常的,我們得要很警覺,我要慢慢放淡。你假如隨時什麼人事物就把我們的心牽過去了,這個淨土為歸還有一段距離。這個都要修行靠個人去檢查的,不能十年過去了有沒有進步我也不知道。學佛人不能學得糊裡糊塗的,老和尚也講要自我勘驗、自我檢查,不能跟自己法身慧命開玩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自己的狀況到底有沒有在往前進。
淨土為歸,「持戒為本」,孝敬,大根大本。持戒的目的得清淨心,戒是對自己,不能自己持了戒見別人過,這個戒就破掉了。儒家講忠恕之道,恕道,寬以待人。有時候我們能力比較高,也容易掉到嚴以律己又嚴以律人。《中庸》有講「忠恕違道不遠」,忠恕的存心跟道(就是跟真心)相應。我們的下手處要從忠恕,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一點老和尚都在表演給我們看,問題是我們看完要效法。假如我們現在心裡面還有不能包容的人,這個恕我們還做得不深入,不然不可能有不能包容的人。你說他真的很過分,做那些行為令人髮指。老和尚說的,「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不能怪他。而且我們修行人有前後眼,他現在做這麼不對的行為,他接下來要到哪裡受報?三惡道。三途一墮五千劫,你深信因果的話,別人造惡你會憐憫他。尤其我們是受持《無量壽經》的,要把《無量壽經》變成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世待人。《無量壽經》說「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我們知道他要墮三惡道了於心不忍。你說他又不聽我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每天給他迴向,我們總要用到我們的真心。持戒的目的得清淨心,心淨佛土淨,所以相應。我們今天提這個相應,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
再來是「善友為依」,依眾靠眾,畢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諸位同修,我們修行的人首先要聽誰的勸?聽最親的人的勸,聽另外一半的勸,因為他對我們的情況很清楚,他們也為我們好。大家想一想,聽另外一半的勸容不容易?有沒有很不服氣?他講兩句,他又沒有比我好。《論語》說「不以人廢言」,他講的話有道理,你就不要這麼還要去要求他。當然,假如我們勸別人別人不聽,那我們還是忠恕,我要嚴以律己。為什麼我勸他不聽?我做得還不夠好。《太上感應篇》說「正己化人」,化不了他,自己正己的功夫還不夠。儒家好多句子,體恤人心,我們做得還不夠,去勸人家,人家心裡不是很痛快。所以《大學》說「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我們有了這些優點,我再去帶動他養成這個優點;「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我沒有這些缺點,我再護念他,帶動他把這個缺點改掉。所以身教要在言教之前,這在人心上人家比較能接受。
今天我們勸親人他不接受,要記住老和尚說最佩服老祖宗的一句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大家去感受一下,我們現在在念著老人家的教誨,念著老人家的教誨,你看老人家多慈悲!「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儒家強調的,他老人家怕我們忽略,他說我最佩服老祖宗的。他老人家加這一句的時候,你會不會重視?那感受到老和尚的慈悲沒有?所以我們剛剛說三種根本,不要因為黃老說的密宗有三根本,我們一聽到密宗,「我學淨土宗」,好像那個心態上就有點對立排斥,不對的,這都是佛講的教誨。
剛剛有跟大家提到,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我們學《無量壽經》,學阿彌陀佛的心量,你看阿彌陀佛在二十四品「三輩往生」,上品、中品、下品,接下來,「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他只要修大乘佛法,「以清淨心,向無量壽」,統統都能往生。阿彌陀佛有沒有說修淨土法門才能往生?奇怪了,那我們怎麼學得都好像那個心量跟阿彌陀佛的心量不是很相應?我們都要在這些經文當中去感受到阿彌陀佛的心。師長最值得我們學的就是心量,像各個宗教,他老人家都能包容,能團結各個宗教起來。
蕅益大師這四點,淨土為歸、持戒為本、善友為依、觀心為要,心是根本,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修。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這個心念要常常能觀照,這個心念有沒有偏頗掉了。就像我們剛剛說的,遇到淨土法門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機會,可是我們這個心不善用其心,遇到這麼殊勝的法門,傲慢心增長了,高下心增長了,看到人家學不同的法門,那個語氣都有點輕慢,你說這冤還是不冤?佛法是緣,淨土法門是我們遇到的緣,萬法因緣所生,因在我們身上,我們心用對了,珍惜這個法門,也尊重其他的法門,提升就快了。假如同樣遇到最殊勝的淨土法門,但是不善用心,慢心增長了,這一念之間天壤之別。甚至於慢心起來,還批評毀謗其他的法門,這個業造大了!大家要去感受一念之間的差別,我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我一念佛號起來,萬德洪名能滅眾罪。真正感受強烈了,不願意再隨貪瞋痴去走,一有時間趕緊念佛。
剛剛跟大家提了這個,我們要自己去檢查自己的狀態,經典要跟生活事相完全融在一起,不二。老和尚其實都在引導我們形成這樣的態度,所以他講一個理就要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禮敬諸佛,我們遇到人,他有佛性,他是阿彌陀佛,這禮敬人;禮敬物,這個桌子,你把它擦乾淨,你不去破壞它,這是對它的禮敬。我們假如會聽,就要把它延伸開來,修行靠個人,對一切物都要禮敬。你看印光祖師的道風,吃完飯,那個碗一定要怎麼樣?用水把它涮乾淨,這是對食物的禮敬。這幾天我們都住旅館,進了旅館,我花了不少錢,我得痛痛快快給它用水。老和尚提醒我們,學佛最重要的用真心,你進了旅店要不要用真心?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忘失菩提心,你這個真心斷了,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我們來參加祭祖法會這麼難得的因緣,是把我們的真誠恭敬心提升起來了,會不會在祭祖的時候非常真誠恭敬,然後進了旅店就不恭敬了?佛法是內學、是心法,一心入一切境,這個一心就是真心。我在祭祖所感受的真誠恭敬,我要用在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上,這樣人家交代我們事我們就認真對待了。《弟子規》都是教我們,「凡出言」,你答應了你要認真對待,甚至於是你要慎於始,你答應別人要慎重,「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這都是對事的恭敬;甚至於「善相勸」,這是對人的恭敬。當然你不要一聽這句話,馬上回到道場就你的問題在哪、你的問題在哪,這樣下次人家就不讓你來香港,名額都不給你。
大家有沒有感覺到你一聽什麼就執什麼?這就是難處。為什麼佛講般若要講二十二年?就是讓我們自己起執著點的時候能發現。其實這種敏銳度,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為什麼我們現在好像比較用不出來?感受不到別人。感受別人重不重要?你感受不到你的孩子在想什麼,你怎麼教他?你就不能契他的機,一開口,孩子的心就是「又來了」,契理還要契他的機。我們今天當老師的都不了解學生在想什麼,你怎麼契機?當領導你要帶下屬,你都不知道他想什麼,你說多了都是反效果。《禮記.學記》這一篇是當領導、當老師、當父母一定要好好學的,這是中華先祖留給我們最完整的一篇教育的哲學。
師長有一個專題叫「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這三個角色要扮演好,君親師的心境都要提起來。敦倫盡分容不容易?你真的要去幹的時候不簡單。老和尚說敦倫盡分是大道,怕我們把敦倫盡分忽略了。李老說「白衣學佛不離世法,必須」,我們這些善知識用的這個詞不能跳過去,不能用自己的感受去挑,這句我要,那句我不要。我們在那裡挑老和尚教的東西,那我們跟誰學?這個《弟子規》有教,「對飲食,勿揀擇」,這句話要不要用在跟老和尚學習?跟老和尚學習要依教奉行,不能挑他老人家的教誨學,不然我們用的都是自己的想法、分別執著的心。
《四十二章經》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還沒有證阿羅漢以前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還是要百分之百依照老和尚的教誨去修行。我自己檢查,你真正遇到事,自己本來考慮事的那個慣性力量是很強的。不是說我們今天遇到佛法,我前面二十幾年、三十幾年的習慣就放下了,那可能是六祖惠能大師再來的。我自己要改前面這二十幾年、三十幾年,那要下不少功夫的,不然隨時那個習慣就起來了。我們要提醒自己,我今天要去辦事了,我要考慮事了,我要正思惟,我要依老和尚教誨來思惟。
剛剛講的三個根本,加持的根本就是上師。我們淨土宗是密教顯說,所以我們的上師就是老和尚,只要我們一考慮事,想他老人家教誨,他的加持就到了,非常明顯。成德上個月剛好在英國漢學院那個攝影棚,老和尚在那裡講經,一進去,你都感覺老和尚的加持滿滿的。所以老和尚真是法身常住,可不能用情執,又著了相,老和尚走了,怎麼辦?老和尚說了,你要看懂、你要認識釋迦牟尼佛,也要認識那十大弟子,這些弟子們跟佛陀的配合,他們演給誰看的?「我們」還不夠親切,我!四十八願阿彌陀佛為誰發的?
大眾:我!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剛剛大家那個「我」阿彌陀佛收到了。
最近遇到幾個同修病重,確定病很重,他們就下決心不治了,結果都沒超過七天就走了。我後來想想,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我們當父母的人都知道,你看著孩子在那裡生病很痛的時候,我們會起什麼心念?老天爺,你把那個痛加在我身上吧!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佛菩薩是生生世世跟著我們,沒有一刻離開我們,心無暫捨,這是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裡面講出了這個真相。「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孩子想父母跟父母想他一樣,就跟父母沒有分開,這是比喻佛菩薩對我們的同體大悲的加持。當我們病那麼重,又一心求生,阿彌陀佛會忍心讓我們再受苦嗎?重要的是你萬緣放下,一定要去了,就感應道交。問題絕對不會在阿彌陀佛那邊,他老人家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了。
我們看佛陀涅槃,佛涅槃也是慈悲,「於此中下,而現滅度」,因為眾生會著相,假如佛壽命好長,眾生就想明天再去、明天再去。「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他想著明天再去、明天再去,突然他的無常一來,他就輪迴去了。所以佛示現滅度提醒我們眾生要珍惜佛的住世,珍惜佛的法運。所以阿難尊者是為我表演的,佛要涅槃了,他傷心,旁邊尊者提醒他,你趕快去問重要的事,不能流淚。而阿難尊者不能證阿羅漢果就是他的這個感情,跟佛的感情還沒有放下,他還想著我的堂哥是佛陀。我們修行人能不能起個念頭,我靠王會長靠緊一點就沒事了?觀心為要,你這個念頭要看到,不然這個念頭一執著了對自己修學就有障礙。阿難尊者就有障礙,他證不了阿羅漢果。結果佛涅槃了,迦葉尊者掌握機會呵斥他,他當天痛定思痛,修行就證果了。所以五百阿羅漢結集,阿難尊者是穿牆進去的,代表我有入場票,我能參加經典會集。這些表演我們都要看得懂。
佛的涅槃對很多他的弟子,那個警覺性一起來,他就勇猛精進。我們這一年有沒有勇猛精進?老人家住世是慈悲,老人家圓寂也是慈悲,都是真心起用。這我們要體會到,不然那個情感一起來老和尚加持不上。
剛剛也跟大家一直在強調,我們要懂得自己去檢查、去感受。比方說剛剛跟大家提了,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我很想不再造新殃,可是我遇到好多境界脾氣就是忍不住,那怎麼辦?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一個修行人要主動的去突破自己的問題。孔子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孔子的意思就是,一個人遇到境界了,他自己不會想著該怎麼辦、該怎麼突破,那誰也幫不了他,我們俗話說扶不起的阿斗。為什麼?佛菩薩也是我們的助緣,老法師也是我們的助緣而已。「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我們今天一遇到境界了,我們一提起老和尚的教誨,他的加持就到了,就來幫助我們。我們遇到境界了,心情亂了,正念提不起來,老和尚要加持加持不上。我們得要經一事長一智。老和尚常說修行人面對境界要清楚,大家這句話熟不熟?因為我們皈依的時候皈依覺、正、淨,覺而不迷,不迷就是面對境界清楚,要在每一個經歷的事我的問題在哪,我下次把它改過來,後不再造叫真懺悔。
有同修剛好交流到,奇怪,我跟一般的人也不容易發火,怎麼跟我們家的人我就很容易發火?大家想一想,這個同修講這段話,請問這個情況多久了?有沒有三年五年?這個事已經三年五年了,問題在哪?不知道。所以老和尚這句面對境界要清楚我們用上沒有?這句話在哪裡?這句話在我們每一個境緣裡面。剛剛提到蕅益大師「淨社銘」,淨土宗要掌握的這四個綱領,其中那句「觀心為要」,我們在面對親人的時候,我們自己的心念有沒有看得深入?不然都是糊裡糊塗,怎麼我這麼容易跟家裡人就發脾氣,別人沒有?《了凡四訓》裡面講,要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我們觀自己的心要觀得深入一點,不然找不到心偏在哪,找不到就不知道怎麼修正。
這個只有自己去找,不能這個還要叫別人幫你找出來,我們真有留心,都能慢慢觀照得到。比方我們家人有付出,我們付出了有相,我對他很好,結果他一個態度比較冷淡我的火就上來了,當我看到了,諸苦皆從貪欲起,因為我的付出有產生了要求。你看手機馬上響,現在這個是重點,啥時候不響就現在響,六塵說法。「三時繫念」不能只是做得好歡喜,那些中峰禪師的法語你聽進一句就受用一句,這句真看明白了,你的苦就從根上砍斷了。瞋從哪裡來?貪不到了就不高興了。假如有貪求的心、要求的心一起來就觀照到,就不會走到瞋去了。所以《了凡四訓》說你要改過,如斬毒樹,直斷其根。根就是貪,根就是自私,根就是自我為中心,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大家都是禪宗的根性。
我這個開頭開得有點長。一開頭我們講到了,大家不要誤會我,我走出海關,梁居士沒有來,你們就說我情執。老和尚寫過一個墨寶,「情欲」,就是情迷。欲是什麼?控制、佔有。你要提升,叫「情義」。人要有人情味、要念舊,受人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你不能看人家很有情義說情執,黃念祖老居士有講,「無情不能修道」。這個人本來就是比較冷漠,比較不會關心人,一下子學佛了,「不能情執!」所以這句很重要,無情不能修道,要講情義。仁義禮智信,義是什麼?應該的。我在五倫本分當中,哪些是我應該要盡的責任。情義的心,慢慢就變世間的君子、好人、善男子、善女人。
你說一個人都不講情義,那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相應嗎?不可能的。但情義要轉成情覺才出得了六道。大家記不記得老和尚講經的時候提到岳飛,有沒有印象?岳飛是我們非常尊敬的大英雄,他對國家那分心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但那是他放不下的一種情義,他有放不下的,六道就出不去了。所以情義還要再把它轉成「但願人長久」,你們可不能接「千里共嬋娟」。當時候我們廬山慧遠大師很厲害,他找了一百二十三個人,一起同發求生淨土,全部往生,他就沒有找陶淵明來,因為這些文學家到時候他的靈感來了,又寫一首詩把大家的情執都調出來了,祖師在護念人多麼謹慎。這一首偈是剛好有一年中秋節有個同修給我發來的四句偈,「但願人長久,唯有念彌陀」。我們可要知道夫妻躺在同一個床上想的是不一樣的,下一輩子就不認識了。諸位同修你認識你上輩子的另一半嗎?對,這擺在我們面前的,你要種同樣的因才有同樣的果,離不開因果,所以唯有念彌陀,「親眷永團聚,法界逍遙遊」。怎麼個逍遙遊?跟著阿彌陀佛到十方國土去度眾生,很逍遙,於一念頃遍遊十方佛國。大家多想想四十八願,就覺得這個世界真沒意思,這個世界就像米田共一樣,大便,極樂世界就像黃金一樣。大家現在感受一下,我前面有黃金還有大便,你們要拿哪一個?
大眾:黃金。
成德法師:理上是這麼講,那要觀察自己,你還在那裡煩惱世間的事就是去抓大便,對,你那個煩惱會愈來愈污染你,愈來愈身心疲累。所以要會轉。
很多你善於去轉,就是我們這個心還是要柔軟。不是我們一成為佛弟子心就變柔軟了,柔和質直攝生德,菩薩四德,老和尚講了兩遍《妄盡還源觀》。我們一不注意,家裡的人,我們很容易大乘佛法就壓過去了。比方說老人生病了臨終,他在那裡掛念子孫,「別想了,想阿彌陀佛,只有阿彌陀佛可以靠!」大家想一想,這個老人家吞得進去嗎?要體恤人心,這是看不到但它存在。你們有沒有感覺,另外一半勸自己,覺得他每一句都講得很有道理,就是吞不下去,就卡到人家的感受、心情。
你看又是重點吧?你假如體恤到人心,你要懂得順勢而為。媽、奶奶,妳這個愛護我們的心我們都很感恩,我們很珍惜跟您這個緣分,但是現在我們要長長久久在一起只有一個做法,我們一起念阿彌陀佛。你看你順著她的心,這樣一講她容易接受。而且奶奶妳多善良,讚歎她的優點,她生歡喜。妳這些做法都跟阿彌陀佛的心相應、都跟普賢行相應,而且妳先去了,妳還可以作阿惟越致菩薩加持我們,到時候都是妳來接我們的。你要順勢而為,出言要順人心。
我們剛剛有提到說,要感受「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不容易,我們有沒有想辦法讓自己在境界當中不要再發脾氣了,不要被境界拉著動情緒?而當你真正去思惟怎麼改善、怎麼突破的時候,你一定會感覺到要把念佛擺在第一。這個不是人家要求你,你會心甘情願做的。因為我們在境界當中伏不住是我們平常心就是散亂的、心就是浮動的,當我們是這種狀況的時候,哪有遇到境界情緒不動的?所以有一句俗話叫「養兵千日,用在一時」。那怎麼養兵?要像印祖說的,「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我們真的去做了,才能感覺到佛號多了妄念可以少、煩惱可以少。煩惱輕智慧才會長,我們面對境界才做得了主、才能清楚。
我們要跳出一種惡性循環,就是在面對境界的時候又下錯了決策,又發了脾氣,前面的努力退回去了,甚至還要收拾。這種惡性循環要突破,要多念佛,要多明白問題出在哪;找出問題,我們的警覺性就愈高,就不容易再重蹈覆轍。這才是經一事長一智,《群書治要》說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上半場時間到了,我們先休息一下,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