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是修菩薩道?-第863集

  法語:

  將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行,依照「菩薩道」的標準來修正,叫修菩薩道。菩薩道的標準是什麼?第一是淨業三福;第二是六和敬;第三是戒定慧三學;第四是六波羅蜜;第五是普賢菩薩十願。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與這五個標準相應,就叫修菩薩道。

  

  節錄:

  以「菩薩道」為標準,將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行,依照這個標準來修正,這叫做修菩薩道。菩薩道的標準是什麼?我們淨宗提的五個科目就是標準。第一個是三福,淨業三福;第二個是六和敬;第三個是戒定慧三學;第四個是六波羅蜜;第五個是普賢菩薩十願。我們只提了這五個科目,不必再多了,這五個科目簡單明瞭,諸位同修都能夠記得。

  大乘無量壽經(第32集) 1998/11/21

  

  用這五個科目做標準,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與這個標準相應,不違背這個標準,就叫修菩薩道。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違背這個標準就不是修菩薩道。大家要記住,違背這個標準是修三惡道,果報非常不好,這是我們必須要記牢的。

  大乘無量壽經(第32集) 1998/11/21

  

  這五個科目都是在淨土五經裡面提出來的。第一個科目要修三福,《觀無量壽經》所講的。三福,第一個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是「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個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因為這三福,佛在《觀經》裡面告訴我們,這是修淨業的基礎。韋提希夫人求佛教給她修往生淨土的方法,佛沒有講方法之前,先說三福,告訴她這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所以我們知道這是修淨宗的前方便。

  大乘無量壽經(第12集) 1990/7

  

  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遵守這個教訓,跟大眾在一塊相處,要遵守六和敬,叫三福六和。六和敬第一個是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無論是在家出家,跟大眾相處要守這六個戒條。拿世間法來講就是原則,我們要遵守這六個原則。第三個科目三學,戒定慧。三學,這部《無量壽經》當中具足了,有戒,有定,有慧,統統具足了。

  大乘無量壽經(第12集) 1990/7

  

  第四個科目是六度,六度也是待人接物的守則,要遵守的原則。第一個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不要與人計較,要能夠放得下。第二個是「持戒」,持戒就是守法,佛的戒法我們要守,世間的法律我們要遵守,還有不是法律,風俗習慣、道德觀念統統要遵守。而且這些東西,這世間法,每個國家地區都不一樣,現在交通便捷,我們常常到各地方觀光旅遊,到哪一個地方要守哪個地方的法令規章,要遵守那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我們跟那些人才能夠很融洽的相處。

  大乘無量壽經(第12集) 1990/7

  

  所以持戒範圍很廣,不要看得那麼死,是守法。「忍辱」,就是要有耐心,要忍耐。「精進」,要求進步,精是純而不雜,這樣的進步才叫做精進。「禪定」,禪定的意思,就是心裡有主宰。心裡頭要沒有主宰,沒有主見,外面邪說太多,很容易被它干擾,很容易破壞了正見。

  大乘無量壽經(第12集) 1990/7

  

  真正佛法是要成就自己的戒定慧三無漏學,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定,在我們淨宗講清淨心,一心不亂,這總要清楚、總要明瞭。心有主宰,不會為外境所動,這叫禪定。「般若」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理智,不輕易感情用事,要有理性。這六個原則是菩薩入世的原則,我們應當要學習。

  大乘無量壽經(第12集) 1990/7

  

  末後一科就是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在佛法修行綱領來講是最高的,普通人做不到,為什麼?他心量太大!譬如講「禮敬諸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禮敬是要對一切眾生平等恭敬,這是禮敬諸佛。對於一切人都像對佛一樣的心,一個恭敬心來對待,決定沒有一絲毫差別,沒有分別執著,這才能做得到!不但對人,桌椅板凳,你看《華嚴經》上,桌子善知識、板凳善知識、燭台善知識、香爐善知識,它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桌椅板凳也要恭敬,要平等禮敬。

  大乘無量壽經(第12集) 1990/7

  

  禮敬並不是叫你天天對它拜三拜,不是這個意思,那就錯了,這裡是說把它擺整齊,擦得乾淨,這對它的禮敬。所以禮敬諸佛是對人、對物、對事要用真誠的心,恭敬的心,盡心盡力做到盡善盡美,這是禮敬諸佛,很不容易!所以我們還有是非心,還有人我心,普賢行是決定做不到的。普賢行是法身大士所修的,但是我們雖然做不到,心嚮往之!

  大乘無量壽經(第12集) 1990/7

  

  前面四科是基礎,前面四科能做到之後,逐漸逐漸就會接近於普賢行願。所以我們修行的五科,普賢行願是最後的一科。從三福做起,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不要再搞多,再搞多,太多了,記也記不得,五個就夠了。一本《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守住這五個科目,處事待人接物,說老實話,你就是菩薩在世。再搞多,那是說得好聽,做不到,能夠把這些做到就不錯!要把它做到,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以這個功德迴向求生西方世界。

  大乘無量壽經(第12集) 1990/7

  

  這是為我們淨宗同學擬定的五個課程,這五個課程做到就夠了。佛講的方法太多太多了,我們只要抓到這個綱領,「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很好記。要懂得每一條的意思,讓我們在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與它相應,這叫真正念佛,你把念佛落實了,不是口念。你的心念,你的身念,你的行為念,這是佛心、佛行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是真念佛。

  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 1999/12/24

  

  然後我們提的念佛,這個念佛是專求生淨土,把我們的功德,什麼功德?生活是功德,工作是功德,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功德,與這前面五個科目相應,都是功德。以這個功德迴向求生西方淨土,決定得生,真的是古大德講的萬修萬人去。

  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 1999/12/24

  

  如果是口念,心行都不相應,那就是古大德講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這個念,心行相應叫念,我們要搞清楚。你的心是佛心,佛是什麼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的行是佛行,佛行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你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護念,你得一切龍天善神的擁護,一點都不假。

  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 1999/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