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滿的智慧要靠言行來顯示-第859集

  法語:

  生活行為就是「戒定慧」三學,我們的思想、言語、一切造作,要與戒定慧三學相應。所謂修行功夫得力,也就是我們生活環境能夠改變,思想境界能夠轉變。圓滿的智慧一定要靠言行來顯示,所以落實在生活當中,就是「戒定慧」三學。

  

  節錄:

  生活行為在佛法裡面講,就是「戒定慧」三學,我們的思想、言語、一切造作,要與戒定慧三學相應。這是我們學佛人不但要明瞭,要深刻的理解,我們的修行功夫才能得力。所謂修行功夫得力,也就是說我們生活環境能夠改變,那叫得力,否則的話,功夫得力這一句話很抽象。什麼叫功夫得力?我們生活境界轉變過來了,這才是我們心心所希求的。

  大乘無量壽經(第31集) 1998/11/14

  

  圓滿的智慧一定要靠言行來顯示,否則的話,智慧從哪裡看出來?從你的生活行為,從你處事待人接物,看看你有沒有智慧?你的智慧達到什麼樣一個程度?所以落實在生活當中,就是「戒定慧」三學。「戒」是什麼?如法,我們世間人講合情、合理、合法,在佛家就講戒學。所以此地這個戒學,我們不要想到太狹義了,提到戒學就想到五戒、十戒,這個範圍太小了,合情、合理、合法那是戒學。

  大乘無量壽經(第31集) 1998/11/14

  

  真正修行的人,時時刻刻照顧自己,你就對了。正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照顧自己都來不及,哪有時間看別人過失?自己無始劫以來,習氣煩惱常常起現行,所以這一生當中所造作的,正是地藏菩薩在《本願經》裡面所講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如果我們常常能夠反省,能夠檢點,知道自己起心動念都是罪業,言語造作也都是在造業。你能夠反省,能夠覺察,佛家講你覺悟了,你開悟了。悟後起修,覺悟之後把我們這些過失改正過來,這個叫修行。

  大乘無量壽經(第31集) 1998/11/14

  

  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瞭,修行不是每天敲著木魚念經卷。從我們內心裡面把一切過失改正過來,叫修行。回頭是岸,只要你肯回頭,從貪瞋痴回頭依戒定慧就行了。佛法從哪裡學起?從持戒學起。

  大乘無量壽經(第31集) 1998/11/14

  

  我們這些年來提倡《弟子規》,提倡德行,基礎的教育,也就是怎樣把煩惱習氣放下。《弟子規》裡面所講的,一點都不希奇,那是什麼?那是聖人,真正覺悟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是自自然然的,他就是這個樣子。你把那些覺悟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天天去記,你記下來之後,把它歸納一下,整理一下,就叫《弟子規》,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正常的行為。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348集) 2005/1/7

  

  我們今天很多行為跟它是相反的,這什麼原因?我們迷失了自性,我們不覺,因此我們的思想、言語行為不正常;覺悟就正常了。所以講戒律,戒律好難!戒律是什麼?戒律是覺悟人正常的行為,就是日常生活行為,它本來就是這樣的,不是學來的,一點勉強做作都沒有,自然,就是這樣。所以,戒定慧是性德,性德不是修來的,我們今天只要除掉自性真心的障礙、煩惱、習氣就行,性德就透出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348集) 2005/1/7

  

  世界所有一切現象都在變,我不變;不變是我的心不會隨那個變化轉,心是定的。我們在生活行為有一定的法則,我們遵守這個法則,不隨外面境界影響,不隨外面境界所動搖,我有我的法則。我自己心裡頭有定功,有主宰,我有智慧能觀察,你們怎麼變,我都看得一清二楚。我看到是什麼?性、相、理、事、因、果。不必多,這個六條,六個項目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877集) 2002/10/4

  

  離開戒定慧痴迷,迷了,不離戒定慧,這個人覺悟了,覺才叫聖。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切時、一切處決定與戒定慧相應。定裡面清淨心、平等心,我們今天講真誠、清淨、平等、正覺,這是定慧;慈悲是戒學。你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流露出來,大慈大悲;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這叫大慈大悲。

  地藏經玄義(第11集) 1998/12

  

  許許多多宗派的祖師大德都常常講「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是心、起心動念,從這裡修。所以必須要知道,執著是不善,分別也是不善,妄想還是不善,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離開,你就「離凡愚地」,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入佛最勝地」。離開一切執著,戒學圓滿了。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十)(第1集) 2001/3/19

  

  聖賢人在哪裡?聖賢留下來的典籍,佛菩薩留下來的經典,就是佛菩薩、就是聖賢,你天天要去讀誦。讀誦不必讀得太多,為什麼?每部經裡面都是圓滿的戒定慧三學。你每天只讀一部,天天照著這一部經的道理,修正自己的思想、見解,照著這部經所講的方法,這個教誨修正我們的言行、生活行為,我們跟聖賢、跟佛菩薩一天一天的接近,這裡面有無量的法喜,這應當要學習的。

  仁愛和平講堂—勇者無懼 2008/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