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是生死輪迴的根本-第826集
法語:
布施,就是把貪心破除掉。菩薩修行的綱領有六個,第一個就是布施。貪愛的對象非常廣大,世間的五欲六塵,出世間的大小乘佛法。貪是生死輪迴的根本,這個煩惱最難拔除,可是非拔除不可;要不能拔除,就不能出三界,就不能夠免輪迴。由此可知,布施供養是最重要的一個修學的手段。
節錄:
供養裡面包含的內容非常的廣泛。我們對上,譬如父母師長,對長輩我們稱供養;對平輩、對下輩,我們稱布施。所以供養跟布施是一個意思,供養是比較恭敬一點的稱呼,它的目的是在拔除我們的根本煩惱。
無量壽經(第19集) 1992/6
「貪瞋痴」稱作三毒煩惱,所有一切煩惱都從這三個根本煩惱生出來的,所以叫做根本。貪瞋痴如果再要歸納,就歸納成一個,那就是最毒最毒的「貪」,貪心最毒!歸納到最後一個是貪心。布施,就是把貪心破除掉。所以菩薩修行的綱領有六個,第一個就是布施,布施度慳貪。我們知道它真正的用意,我們才會認真的學習。古人常講「愛不重不生娑婆」!你為什麼會生到娑婆世界?為什麼會去搞六道輪迴?說實在話,都是貪愛的心太重。
無量壽經(第19集) 1992/6
貪愛的對象非常廣大,世間的五欲六塵,出世間的大小乘佛法。世間法不貪了,貪佛法,行不行?還是不行,還是搞六道輪迴。佛是教我們斷貪心,不是教我們換貪的對象,這一點要搞清楚。所以世法不可以貪,佛法也不能貪。貪是生死輪迴的根本,這一個煩惱最難拔除,可是非拔除不可;你要不能拔除,就不能出三界,就不能夠免輪迴,這個事情麻煩。
無量壽經(第19集) 1992/6
我們講了生死、超三界、出輪迴,有一個很簡單的定律,不管你修學哪個宗教、哪個法門,你那個貪的念頭是不是真的斷盡了。貪瞋痴果然斷盡了,那你就決定能夠超越輪迴。你修行得再好,這個貪瞋痴念頭不斷;換句話說,你決定還是在輪迴之中,你出不去。由此可知,這個布施供養是佛門裡面最重要的一個修學的手段。
無量壽經(第19集) 1992/6
用什麼心來布施?用恭敬心修布施,就叫做供養。所以此地供養的對象,跟前面兩條所說的一樣,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這個話要聽清楚,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過去佛,我們知道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介紹了很多;現在佛,像藥師佛、阿彌陀佛都是現在佛,沒有滅度,還住世的;未來佛,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由此可知,這個布施供養的對象是一切眾生,他們才真正需要。
無量壽經(第19集) 1992/6
我們要怎麼修法?自己要深深的去反省、去檢點,我在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我對哪一樁事情最貪愛,最貪愛那個毒是最深,就從這裡下手。如果我對於財最貪愛,我就先把財布施掉;我對於名最貪愛,我先把名放棄掉。所以要針對自己的病根來對治,這樣才有效,這是治病。布施從哪裡做起、怎麼做,諸位知道這個原則就曉得了,曉得應該怎麼樣來修學這個重要的法門。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37集) 1990/4
布施就是對治慳貪的,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認真學習。什麼都能捨,什麼都放下,我所有的,別人喜歡,我都能夠布施供養,一絲毫吝嗇都沒有。為什麼?捨我的慳貪,捨我的業障,成就我的智慧法身。我們今天智慧不能現前,法身不能證得,慳貪煩惱障礙住了,應當放下。可是捨,還愈捨愈多,這個事情麻煩,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愈捨愈多。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86集)
你捨財得財,捨法得智慧,施無畏者得健康長壽,果報如此。佛教給我們「捨得」,這個意思很深。你布施,後來果報你得到了,得的那個也要捨,把那個得也捨掉,永遠在捨。不能說是得到之後就不想再捨,不可以。得的多,捨得更多,真得大自在!要歡喜捨,肯捨,毫無慳吝的去捨。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86集)
布施絕對不是在佛門裡面捐幾個錢算布施,那個沒有用的。佛門讚歎布施,當然經上也說得很清楚,這個是真話不是假話,所謂是「捨一得萬報」,這是說布施的果報不可思議。於是你就到佛門來布施了,為什麼?聽說有利可圖,一本萬利,這個生意好做。存這種心來布施的,那不是布施,那是市場上的生意買賣,比現在做股票還好賺,這不是布施波羅蜜。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37集) 1990/4
布施真正的意思,是教你放下,是教你捨棄,這個叫布施。把什麼捨棄?第一樁大事,要把煩惱捨棄。煩惱我想大家都不願意要,你為什麼不把它布施掉?妄想要把它布施掉、要捨棄掉,生死要捨棄掉,六道輪迴要捨棄掉,這問題才能解決。所以念佛堂的主七師常常提一句口頭禪,教大家「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身心世界統統要布施掉,我們的心就清淨了,以清淨心來念佛,這才能感應道交。所以諸位要知道,布施的真義是在此地。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37集) 1990/4
我們今天講無私的布施供養,無條件的布施供養。只要看到眾生有需求,我們自己有能力,總是全心全力幫助他,全心全力的成就他。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不離菩提心,這叫供養。實在說,如其說供養諸佛如來,不如說供養真如自性。
大乘無量壽經(第41集) 1999/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