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佛門中的稱呼有什麼禮儀?-第895集

  問:弟子學佛後,感覺在稱謂上比較亂,例如我們稱呼你為師父,但有人稱呼你為大師、導師或佛。又我們應自稱是弟子、學生還是末學?同學之間稱師兄弟、姐妹是否如法?

  答:這是屬於禮儀。現在不講禮了,怎麼稱呼都行。可是在從前不行,那就是一百年前是絕對不許可的。為什麼?稱呼錯了,失禮。有涵養的人笑笑,沒有涵養的他會批評,他會輕視你,說什麼你從小沒有教養,你的父母、老人沒有教你。所以,從前重視,為什麼?他是禮義之邦,和諧社會,和諧社會要靠禮,沒有禮不行。

  這個稱呼,稱師父是俗稱,世俗一般稱師父,實際上就是老師。如果真是符合現代社會的習慣,我們稱老師最適當,為什麼?可以把社會對於佛教的誤會化解。我們在學校稱老師,佛法是教育,老師、學生,師生關係。

  最恭敬的,對人最恭敬的自稱是稱名,別人不能稱名。別人稱名對你是不恭敬,自己一定要稱名,對別人是恭敬,最恭敬的。我們稱人不能稱人名,更不可以連姓帶名稱呼,這個很不好,這是很不恭敬。稱字、稱號。

  名是他從小父母給他命的,他沒有成年可以稱他的名。為什麼?他是孩子,童子,那是十九歲之前,十九歲沒有成年,二十歲算成年。成年行冠禮,在從前是有禮節的,就是戴帽子了。十九歲之前不戴帽子,二十歲正式戴帽子,禮帽,就叫冠禮。從這一天之後,行冠禮的時候,你的同輩,你的兄弟們、同學們送一個字給你,以後就稱字。

  大家都稱你字,不稱名。你做官了,從前在朝廷做官,皇帝也稱你的字,不稱名,這對你尊重。如果皇帝稱你名,那你有罪了,你犯了法有罪這大家稱你名。所以他有很多規矩的。

  如果有德行、有聲望,連字也不稱,稱號,他有別號。最尊敬的稱呼,連別號都不稱,稱你的故鄉。

  比如清朝的李鴻章,他做到宰相,德行、學問為大家所景仰,也不稱他名、字、號,都不稱,稱他什麼?合肥,他是合肥人,李合肥。這個稱呼是什麼?這個稱呼非常恭敬,整個合肥那個地方的人都被他尊敬了。

  出家人也不例外,你看我們不稱智顗大師,稱什麼?天台大師,天台山。我們不稱窺基,我們稱慈恩大師,慈恩寺的大師。所以稱他的寺廟,稱他居住的這個地方,這是最尊敬的。這些現在都很少人知道,現在人彼此稱呼是連名帶姓。

  你現在要是用古人的規矩,現在人也不懂,所以也就隨俗。不過稱人名最好不要帶姓,尊重人的時候稱一個字,他名字兩個字,稱一個字,他比我大,某兄,稱兄;比我小的叫某弟,稱個弟,這是很尊敬的。

  自稱的時候一定稱名。在過去,一生稱名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父母,父母一生都稱你名,第二個是老師,所以老師的身分跟父母是平等的,老師對學生稱名。這是從前的禮俗,也應當要知道。可是在我們正式日常生活當中也懂得隨俗,不要斤斤去計較這些。我們自己要這樣做,別人怎麼做法不要放在心上,這樣就好。

  稱「大師」實在這是錯誤的,「導師」也不可以稱。為什麼?在佛門裡面,大師、導師是只有對佛的尊稱,這個要懂得。有些地方他不太清楚的時候,也必須要糾正。可是大師裡面也有一種特殊,淨土宗的祖師稱大師。但是不是他活著在世的時候,你看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都稱他印光法師,沒有稱大師的。

  他往生之後,佛教界裡面公推他為淨宗第十三代祖,這稱大師,稱他大師,他自己不知道。這個我們要知道。導師跟大師都是對佛的稱呼,他能真正教人成佛作祖,有這種德行、學問;菩薩不敢稱。

  佛門裡面最尊敬的稱呼是稱「和尚」,這現在人世俗就不知道了,認為稱和尚是小看了人。和尚是印度話,一個寺廟只有一個和尚,這學佛的同學都應該知道,方丈、住持他稱和尚,別的人不能稱,別的人稱闍梨,阿闍梨。

  在我們中國,一般他出家了,我們稱他師父,稱他法師,不可以稱和尚。和尚翻成中國意思就是學校的校長,這個寺院裡面的方丈、住持,所以他只有一個。通常稱呼稱「善知識」,這是對人很尊敬的稱呼,稱善知識、稱仁者,這都是很尊敬的,對菩薩都可以稱仁者、稱善知識。仁是仁慈的人,是這個意思,慈悲、仁慈的人這是菩薩。

  答香港參學同修(第96集)

  20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