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心太重要了!-第809集

  法語:

  往生的條件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有許許多多同修把這樁事情忽略了,以為念佛只要一直念下去就行了,到最後臨命終時,依舊是手忙腳亂,不得受用。原因在哪裡?沒有「發菩提心」。可見得發心太重要了!

  

  節錄:

  往生的條件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可見得發心非常非常重要。有許許多多同修把這樁事情忽略了,以為我念佛只要一直老實念下去就行了,到最後臨命終時,依舊是手忙腳亂,不得受用。原因在哪裡?缺乏了菩提心,往生的條件八個字,你只做了四個字,不行。你只做到「一向專念」,但是沒有「發菩提心」,所以依舊不能往生,可見得發心太重要了。

  大乘無量壽經(第14集) 1998/6/6

  

  你縱然做到一向專念,發菩提心沒有;換句話說,你不老實!人不老實怎麼能往生?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老實念佛」。什麼叫老實?起心動念、一切造作與真誠、平等、正覺、慈悲相應,這叫老實。老實是有標準的,這不是隨便講的。這個標準要用經典上的標準,要用阿彌陀佛的標準,極樂世界的標準,你才能往生;用我們這個世間的標準,不行,不能往生。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964集) 2003/3/11

  

  菩提心跟輪迴心,兩碼事!輪迴心搞的是六道輪迴,菩提心不是。學佛必須在這個地方做一個大轉變,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這叫轉凡成聖。你看大乘教裡頭常講,轉惡為善,這是第一步;轉迷為悟,第二步;轉凡成聖,第三步。所以到轉凡成聖,那就是轉業報身為願力身,也就是說轉輪迴心成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不起心、不動念則已,起心動念一定與這個相應,那你的心念就轉過來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442集) 2005/10/8

  

  凡夫呢?凡夫沒有真誠,虛偽、虛假。凡夫的心不清淨,心裡頭有貪瞋痴慢、有是非人我,這不清淨,染污的;凡夫的心不平等,有高下,自己總覺得很高,別人都不如我,貢高我慢,沒有平等心;凡夫迷惑顛倒,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生起七情五欲,他生這個東西,這就是沒有慈悲心,沒有覺悟。特別是現代人,你看多數人起心動念都是損人利己,怎樣去佔別人便宜,慈悲心沒有了,所以那叫輪迴心。搞六道輪迴,出不了六道,念佛也不能往生。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442集) 2005/10/8

  

  《無量壽經》上教導我們念佛,八個字,你看「三輩往生」這一品你就知道,佛教導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一定要發,不是菩提心,一向專念也不能往生。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6集) 2010/8/15

  

  什麼叫菩提心?真誠心是菩提心的本體,真則不假,誠就不虛,不是虛偽的。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用真誠心去生活,你就會活得很自在。別人用虛偽的心對我,我用真誠心對他,用心不一樣。虛偽的心對人,造不善業,他將來果報在三惡道,我用真誠心對他,我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歡迎我,不一樣。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6集) 2010/8/15

  

  真誠心自受用,也就是真誠心是怎樣對待自己,就是我們經題上的五個字,「清淨、平等」,我加上一個字叫「正覺」,對自己。真誠心對自己就是清淨,清淨就是不染污。什麼東西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聞利養是染污,五欲六塵是染污,貪瞋痴慢是染污。染污統統要把它去掉,不要去接近它,你的心就清淨,清淨心生智慧。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6集) 2010/8/15

  

  從清淨心向上提升就是平等心,平等比清淨高,平等心裡面不分別,傲慢沒有了、嫉妒沒有了,傲慢、嫉妒都是心不平,沒有了,心平等了。平等心是大徹大悟的關鍵,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是正覺。一個佛門弟子,做佛的學生,常常用這個對待自己,你看你自己多快樂,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那用什麼心對別人?對自己是清淨平等覺,對別人是大慈大悲。換句話說,用真誠的愛心、清淨平等的愛心、覺而不迷的愛心待人接物,這叫發菩提心。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6集) 2010/8/15

  

  你要問我怎樣才能做到?我就告訴你,你學習《弟子規》、學習《感應篇》、學習《十善業道》,把這三樣東西百分之百的落實,你就做到了,你的菩提心真發出來了。然後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專求西方淨土,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這一生決定生極樂世界,決定親近阿彌陀佛,你的功德就圓滿。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6集) 2010/8/15

  

  「故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不但為本經之綱宗,實亦為一大藏教之指歸也。」所以我們修淨宗的人,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這八個字你一定要知道,你要很清楚的知道,要很深入的知道,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一定要發作佛的心,我這一生要成佛。為什麼要成佛?我要度眾生,我要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希望他們都能成佛,跟我一樣。你要有這樣的心、有這樣的願,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有不可思議的感應。所以它不但是《無量壽經》的綱要、宗旨,實在講,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的指歸。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27集) 20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