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和同修-第805集
法語:
用什麼方法達到和睦共處?持戒,「戒和同修」。戒,廣義的說,就是守法。不單是佛在一切經論裡面的教誨,我們要遵守;國家、地方上的法律、法規,乃至於風俗習慣、道德理念,我們統統都要遵守。一入佛門,就要培養守法的觀念,能守法,決定能夠跟大眾和睦相處。
節錄:
用什麼方法達到和睦共處?持戒,「戒和同修」。這一個戒字,跟菩薩六度裡面持戒意思是相同的,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所以諸位一看到戒和同修、持戒,往往我們想得很窄小。想五戒、八關齋戒、十戒,乃至於在家菩薩們受的菩薩戒,把這個範圍想得很小、很小,這個錯了。廣義要用今天的言語來說,就是守法。
大乘無量壽經(第13集) 1998/5/30
佛在一切經論裡面對於我們的教誨,我們都要遵守,不僅僅是戒條。不但是要掌握到綱領,還要知道細行,日常生活當中微細的細節都要遵守,如果這些微細的細節,你疏忽了、忘掉了,你是迷惑顛倒,你還是不覺。不僅是佛的教誨,國家的根本法,憲法;除憲法之外,地方上他們的法律、法規,乃至於風俗習慣、道德理念,這個沒有文字的不成文的法,我們統統要遵守。
大乘無量壽經(第13集) 1998/5/30
所以學佛,一切諸佛菩薩是最守法的人,最懂得守規矩的人,佛菩薩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戒和同修就是教給我們要守法。一般人從少到長,年幼的時候要接受父母的教誨,要接受老師的教誨,這個都是守法,要從小養成守法的觀念。我們學佛一入佛門,就要培養守法的觀念,只要能守法,決定能夠跟大眾和睦相處。
大乘無量壽經(第13集) 1998/5/30
戒就是守法、守規矩,因為大眾在一塊相處,如果沒有規矩,秩序就亂了。規矩是我們大家一起共同來商量來制定的,小,這是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到一個世界。所以它是有秩序的,有道德的理念、有風俗習慣,各從其好,生活才美滿,人人都能夠遵守。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9集) 1995/2
佛教給我們戒律,我們要記住戒律的精神,戒律的精神小乘戒是自利的,大乘戒是利他的。在自利,佛教給我們「諸惡莫作」,這就是自利,利他的是「眾善奉行」,這是一切戒的基本的原則,永遠不會改變的。
大乘無量壽經大意(第3集) 1992/12
再推而廣之,國家的憲法,所有一切的法令規章,社會的道德觀念,風俗人情,你想想看它的目標是不是同樣建立在自利利他的基礎上?都是從自利利他來建立的。換句話說,所有一切的生活規範我們都要學、都要遵守。家有家法,國有國法,入境隨俗,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風土人情法令規章不一樣。在從前社會是閉塞的,接觸還不太容易,現在是開放的,每一個國家都歡迎你去觀光旅遊。每到一個地方,那個地方的風土人情不能不預先去打聽打聽,一定要遵守,就是守規矩、守法,持戒就是這個意思。
大乘無量壽經大意(第3集) 1992/12
你能夠守規守法,你必定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得到大眾的愛護,我們能跟人和睦相處。「禮」,在中國《禮記》上面定義講得很清楚,禮叫曲禮,換句話說,就是委曲求全。自己要受委曲,這樣才能夠和睦相處。不要叫人遷就我,我要能夠遷就別人,這是禮,這叫持戒。所以持戒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通達人情世故,能夠在這個社會上不被世人所棄,目的就達到了。
大乘無量壽經大意(第3集) 1992/12
戒律是生活規範,團體一定要遵守,而遵守的方法不是叫別人遵守,它是個人遵守的,每個人都自動自發的持戒,戒律就清淨了。所以戒律最重要的,也是最殊勝的,就是戒自己不戒別人,所以他修道能得清淨心,能得定,正如六祖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為什麼不見他人過?因為他只戒自己不戒別人。自己要守戒,不要求別人守戒,別人守戒也好,犯戒也好,與自己不相干。自己守戒,每個人自己都守戒,這就「戒和同修」,佛法是這樣要求人的。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第4集) 1986
佛做樣子給我們看,每天這個生活,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樣樣都合規矩。我們今天學佛,就是在這個社會上,要做一切眾生的好榜樣。眾生不守法,我們守法,帶頭做樣子;眾生不守規矩,我們守規矩。眾生做什麼事情投機取巧、自私自利,我們帶頭做個好樣子,我們一切奉公守法,認真去做利益一切眾生之事,能夠捨己為人,這是好樣子。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9集) 1995/5
在家庭,做一個家庭的好樣子;在公司行號,做一個公司行號的好樣子;無論你從事於某一個行業,你在這個行業裡做一個好樣子。整個社會大家都能這樣做,這個國家就是福國,這個地方就是極樂世界,這才叫真正學佛,這才叫學佛得到真實的受用,真正的利益。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9集) 1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