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圖享受,菩提心生不起來-第800集
法語:
格物,物是物欲,就是是非人我、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格是格鬥,格物就是要能夠克服物欲。人能夠過清苦的生活,物欲的念頭就很淡薄,斷煩惱容易。如果貪圖享受,煩惱很難斷,菩提心就生不起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以一定要克服欲念。
節錄:
菩提心一發,你就是大乘起信的菩薩,在大乘經裡面講,叫發心住菩薩。你是什麼位置菩薩?剛剛發心,這一發心,就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初住菩薩的功德,一切諸佛都讚歎不盡。
大乘無量壽經(第9集) 1998/5/2
我們的心為什麼發不起來?很想發就是發不起來。佛知道,中國古時候這一些聖賢人,他們也知道。所以告訴我們,你要想發心嗎?你必須要把真心裡頭的障礙去掉,你的真心才能夠發的出來。真誠心裡有那些障礙?有煩惱障、有所知障,這兩個障礙可就麻煩大了。只要有這兩種障礙,你的至誠心、你的直心,就沒有辦法顯露。
大乘無量壽經(第9集) 1998/5/2
儒家教人怎麼教法?在誠意、正心的前面有兩句話,「格物、致知」,然後才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得前面這兩條重要,格物、致知。什麼叫格物?還是司馬光聰明,司馬光是佛教徒,虔誠的佛教徒,他講的就很有道理,他說:「格物,物就是物欲」。物是物欲,就是是非人我、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他這個解釋跟佛法的解釋相同了。
大乘無量壽經(第9集) 1998/5/2
格是什麼?格是格鬥。也就是說,我們自己要跟五欲六塵格鬥,我們要戰勝它,不要被它戰勝我們,你要能夠克服五欲六塵,就是佛家斷煩惱這一句話。佛家用斷煩惱,怎麼個斷法?儒家講克制,這就是斷煩惱的方法,法子好,你要能夠克服五欲六塵。
大乘無量壽經(第9集) 1998/5/2
所以佛教給我們,教給後學的弟子,「以戒為師,以苦為師」;師就是表率、模範的意思。佛雖不贊成修苦行,但是佛讚歎修苦行。為什麼?人能夠過清苦的生活,這個物欲的念頭就很淡薄,換句話說,斷煩惱容易。如果你在生活上貪圖享受,你就沒有能力克服五欲六塵,你的煩惱很難斷;煩惱不斷,你菩提心生不起來。這一點諸位同修要特別注意。為什麼?
大乘無量壽經(第9集) 1998/5/2
因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上的條件,第一句話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我要不把這個事情跟大家講清楚、講明白,將來你不能往生,你會怪我:這麼重要的話,你為什麼不告訴我?所以,發菩提心就非常重要,一定要以真心待人。那麼你的真心現前,你一定要克服你的欲念,在這個五欲六塵,現在所謂的花花世界,決定不受它的誘惑,你自己能夠克服得住,這就是格物的功夫。
大乘無量壽經(第9集) 1998/5/2
這個世間人大多數貪求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我們現在所謂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貪圖這個享受,這也是障礙菩提心。真正修道的人,佛在一切經裡頭常常提醒我們,常常教導我們要念「苦空無常」。常常念苦空無常,觀察這個世間苦空無常,對於這些享受的心才能夠淡化,才能夠把它止住,這樣覺心才能夠生得起來。菩提心的反面就是迷,菩提心就是覺,所以就是覺與迷這是修學的基礎,決定不能夠迷失了自己。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11集) 1990/4
為自己,自私自利,是凡夫,沒有一樣不是造業。《地藏經》上講,「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這個話裡面,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覺悟的人,起心動念都是為一切眾生,即使是生活都是為一切眾生。我活在這個世間,為什麼?為眾生服務,不是為自己。穿衣吃飯都是為眾生,讀書為眾生,工作為眾生,樣樣都是為眾生服務,為眾生造福。這就是覺悟的人,這就是「近於覺意」。
大乘無量壽經(第65集) 1999/10/9
念念為眾生,念念為社會,這就是「深起種種善根因緣」;念念為自己,那就是造作一切惡業的根源,差別在此地。我們如何把念頭轉過來,為眾生,為社會,不要為自己,你的前途一片光明。這個念頭,生智慧;念念為自己的人,那個心是迷惑顛倒,那個心裡頭生貪瞋痴,不生智慧,所以一定要把念頭轉過來。要真正轉過來,必須要歡喜過清苦的生活。
大乘無量壽經(第65集) 1999/10/9
這一句話現在人聽到,很難理解,很難接受。這是我們學習不夠深度,學習如果有一定的深度,你就曉得,簡單的生活就是最幸福的生活,奢侈的生活裡面沒有幸福,你要付出重大的代價。你仔細去衡量,得不償失,得到的太少了,付出的太多。付出的是什麼?憂慮。我們現在講精神上的壓力,物質上的壓力,你付出太多了。簡單生活,身心自在,你心裡頭沒有憂慮、沒有妄想、沒有牽掛,你說多自在!心清淨了,身就清淨,身心清淨,環境也清淨了。這是境隨心轉,所以這一定要學。
大乘無量壽經(第65集) 1999/10/9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要把物欲、愛欲、嗜欲統統捨掉,一切為社會、一切為人民、一切為眾生,你才能真正體會到人生最高的享受,這裡面有大樂,佛家講常樂我淨這四淨德你都得到了。在學佛過程當中,修行過程當中,還有一念私心沒放下,這個境界你得不到。佛家講捨得,「捨得」兩個字是佛教的術語,你捨就得,你不捨就不得。把自私自利捨掉,把名聞利養捨掉,把五欲六塵捨掉,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就都圓滿得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57集) 1999/7/8
你所得到的是虛空法界,你所得到的是性德的圓滿,你才真正證實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把它證明了。證明就是佛家講的證果、證道,可見得證果、證道不是難事,難在哪裡?難在你放不下,難在你不肯捨。所以你捨,你就得到圓滿的佛道;你放下,你就得到圓滿的自性。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57集) 1999/7/8